❶ 古代并州是现在的那个地方
山西太原古称并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地区。
(1)中国太原府在哪里扩展阅读
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
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今太原市晋源区,隋改太原,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入冀州。
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
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阳曲县(今太原城区),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不过,太原仍沿用并州来命名路名,如并州路。
❷ 古时山西“九府十六州”的各府名州名
山西省 (领九府。十直隶州六州。八十七县)。
○太原府(名并州。领一州。十县)阳曲(狼孟。附府)太原(晋阳)榆次(山[言*尔])太谷(阳邑)祁县(云州)徐沟(涂水)交城(灵川)文水(大陵)岢岚州(岚谷)岚县(合会)兴县(临泉)。
○平定州(名上艾。领二县)孟县(乌河)寿阳(受州)
△忻州(名秀容。领二县)定襄(晋昌)静乐(汾源)
代州(名雁门。领三县)五台(台州)[山*(厚-日+白)]县(唐林)繁峙(卤城)。
○保德州(名定羌。领一县)河曲(隩州)。
○平阳府(名平河。领一州。十县)临汾(白马。
附府)洪洞(禽昌)浮山(神山)岳阳(安泽)曲沃(沃国)翼城(北)太平(东敬)襄陵(乾壁)汾西([((巨-匚)@一)/((└@矢)*匕)]县)乡宁(北屈)吉州(耿州)。
○霍州(吕乡。二县)赵城(永安)灵石(冷泉)。
○蒲州府(名河中。领六县)永济(蒲阪。
附府)临晋(北解)虞乡(南解)荣河(宝鼎)万泉(薛通)猗氏(桑泉)。
○解州(名解梁。
领四县)安邑(虞州)夏县(翠岩)平陆(大阳)芮城(浢水)。
○绛州(名东雍。
领五县)垣曲(毫城)闻喜(左邑)绛县(南绛)稷山(高京)河津(龙门)。
○隰州(名龙泉。领三县)大宁(五城)蒲县(昌州)永和(楼山)。
○潞安府(名上党。领七县)长治(夹寨。
附府)长子(乐阳)屯留(余吾)襄垣(史水)潞城(黄泉)壶关(壶口)黎城(刈陵)。
○汾州府(名汾阳。领一州。七县)汾阳(兹氏。
附府)孝义(吐京)平遥(清世)介休(随城)石楼(上军)临县(北和)永宁州(西河)宁乡(中阳)。
○沁州(名阳城。领二县)武乡([湟-王+工]氏)沁源(谷远)。
○泽州府(名长平。领五县)凤台(丹川。附府)高平(泫氏)阳城(薄[泳-永+(采-木+幸)])陵川(光狼)沁水(端氏)。
○辽州(名辽阳。领二县)和顺(梁榆)榆社(偃武)。
○大同府(名云中。领二州。七县)大同县(恒安。
附府)怀仁(锦屏)浑源州(淳山)应州(金城)山阴([湍-而+王]陶)阳高(白登)天镇(广牧)广灵(平舒)灵邱([廿/(方*氏)]泉)。
○宁武府(名神武。领县四)宁武(楼烦。
附府)偏关(美稷)神池(武州)五寨(秀容)。
○朔平府(名朔方。领一州三县)右玉(玉林。附府)朔州(鄯阳)左云(云川)平鲁(中陵)。
网上资料不太好找,这里显示的可能不全。你可以到这里查询“山西”看看: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63/1244_009.htm
❸ 太原府的政区沿革
唐武后天授元年(690年)颁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此为太原建府之始。这时的北都太原府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北都为北京。”太原称为北京、与西安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三京”,进入唐代全盛时期。太原府治晋阳(太原市西南汾水东岸),下辖14县:太原、晋阳、榆次、阳曲、盂县、寿阳、乐平、太谷、祁县、文水、交城、清源、芦川、广阳(原名石艾)。五代十国时期,太原建置依唐未变。951-979间,为北汉首都。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宋将潘美“进筑长连城围太原”。北汉割据势力降宋。赵氏对太原人民的多次反抗深恶痛绝,“诏毁太原旧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晋阳被火烧水灌夷为废墟。新置平晋县于汾水之东。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太原市榆次区)。同时依托唐明镇建太原新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今太原市)。下辖9县:阳曲(太原新城,即今太原市)、平晋、文水、祁县、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县。
金天会四年(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破宋都汴梁,掳去徽、钦二帝,废北宋太原大都督府,新置“太原河东军总管府”,府治阳曲,隶属河东北路。金初太原府下辖10县与北宋太原府辖区属县无异。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平晋、榆次、清源三县地,置徐沟县”属太原府。兴定年间,升置盂县为盂州,仍属太原府辖。是时太原府辖10县1州:阳曲、平晋、榆次、清源、徐沟、文水、祁县、交城、太谷、寿阳、盂州。
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三年(1216年)伐金,攻取太原。元王朝建立后,废太原府置太原路,直归中书省。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诏颁改太原路为冀宁路。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逐元顺帝,定鼎南京,废除宋、金、元以来的路制,废除元代冀宁路,复置太原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府治阳曲县。洪武九年(1376年),扩建太原府城池,改山西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隶属其下,辖6州、22县。其中府直辖13县:阳曲、榆次、太谷、祁县、徐沟、清源、交城、文水、寿阳、太原、盂县、静乐、河曲。6个州中,辖县州5个: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繁峙、崞县,岢岚州领岚县、兴县,永宁州领宁乡、临县,保德州不辖县。明万历朝调整地方建置,把太原府所属的汾州、永宁州划出,新建汾州府,太原府所辖州为5,所辖县降为20县,其中府辖县仍为13,州辖县降至7。
清代太原府,隶属山西行省,府治阳曲县,依旧辖5州20县。一仍明代旧置。雍正二年(1724年)把太原府所辖平定、代、保德、忻4个州划出,升置为直属山西省辖的直隶州。同时还划出太原府直隶县盂县、寿阳、静乐3县和州辖县乐平、定襄、五台、崞县、繁峙、河曲、兴县7县,分属上述4个直隶州。太原府所辖州县大为缩减,降至1州10县:阳曲、太原、榆次、太谷、清源、徐沟、祁县、交城、文水。岢岚州,州下辖岚县。雍正八年(1730年)又划出保德直隶州所属兴县,归属岢岚州。太原府又辖1州、11县。干隆二十年(1763年)将清源县并入徐沟县。此后太原府下辖1州10县,府治阳曲,终至清亡。
1913年废。
❹ 并州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并州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并州为古州名,以并州兵骑闻名古史。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领太原、上党、建兴、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七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年)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太原:
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山西省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北部地区,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太原市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另辖1个县级单位。太原是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曾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国中部博览会和中国电视华鼎奖等重要大型活动。
❺ 太原原名叫什么
太原简称并,别称为并州,古称晋阳,同时也称“龙城”,九朝之都。市中心位于北纬37度54分,东经112度33分。太原市共辖6个市辖区、3个县、1个县级市。太原市政府位于杏花岭区新建路。菊花为太原市市花。全市面积6988 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460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438平方千米。
太原有着4770余年的建城史。自商周以来太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中心,被称为唐、晋、晋阳、并州、北京、北都、龙城、太原等。方言为太原话(Taiyuan dialect)。有着四千七百多年历史的太原是龙潜之地。历史上许多皇帝都与这座城市有过特别密切的关系,因此被称为龙城。大禹曾建都在晋阳。周成王桐叶封弟把叔虞封到太原建立唐。三家分晋赵国定都于晋阳。前秦、东魏、北齐、北晋、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曾定都于太原(晋阳)或以太原为政治中心。隋朝太原是北都,也称北京。晋朝,唐朝起源于晋阳。从商周至今太原和北平一直华北最大两座城市。
❻ 太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古太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作为晋源区一处历史遗迹,在全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区)”工程中,越来越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沿着新晋祠路出太原市,南行约5公里,有一个晋源站,下车后西行300余米有一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修葺一新的文庙规模宏大,龙天庙、关帝庙、泰山庙等现存庙宇十余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格局。这就是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是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数百年风雨沧桑,古太原县城作为晋源区一处历史遗迹,见证了太多时代变迁的故事。从古老的北城门和西城门洞穿过的风,幽幽地向人们述说着昔日的辉煌。而今,随着晋源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区)”工程的深入开展,这里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特别是今年以来,古太原县城在保护、修复、开发建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心古城开发的人们不禁要问,古老而迷人的“凤凰城”能在浴火中展翅新生吗? “城池凤翔余”的古城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掉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走近古县城,斑斑驳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匾额虽显拙朴澹泊,但墨迹雄浑,气势不凡,尽透一种教化民众的气度。追述这二字的出处,应是《史记.汉文帝传》中记述的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这样写道:“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阳人立庙祀之。”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载,汉景帝出生于晋阳、八岁随父离开晋阳。文景两帝在晋阳,受到晋阳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和善、朴实、真诚、颖慧的品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汉早期动荡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在汉刘邦的17个王子当中脱颖而出,以“仁德宽厚”被迎立为帝。景帝继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的建筑格局。当年的晋阳古城整体建筑活像一只飞翔的凤凰。唐朝李隆基《过晋阳宫》诗曰:“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生动地描述了古城龙飞凤舞的建筑风格,因此在晋阳古城被毁后新建的古太原县城,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凤凰城”。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马面)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城墙东西宽,南北窄,略呈平行四边形。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原太原县城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里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小巧玲珑的古太原县城,于20世纪60—70年代被损毁殆尽……“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河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在这里可见一斑。 人杰地灵古迹众多 太原县是古晋阳治所所在地,县治始于秦,曾设晋阳、龙山、阳直、平晋县等,其治几经迁徙,所辖版图变化频繁,明洪武四年县治迁于古晋阳城南关,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后,县名沿袭至文革前夕。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在原太原县址上成立晋源区。明清太原县所辖区域比现在要大。 太原县西依龙山,东视汾河,自古物阜民丰,表里河山,曾是大唐龙兴之地,水秀山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据清道光六年重修的《太原县志》所载的帝王就有数位。除了上文提到的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公子”李世民。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世民竭力辅佐父亲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一举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即位之后,李世民牢记隋亡教训,克己廉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创造了辉耀古今的“贞观之治”。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距现存的古太原县城西南3公里,有一个古村落——赤桥村,村中心有一处遗址“古豫让桥”,旁有一株3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槐,这就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豫让刺赵”的地方。故事发生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侠客豫让为报晋国重卿智伯的知遇之恩,将一个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国士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士为知己者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人杰地灵的古太原县城,人文古迹众多。规模宏大的文庙、龙天庙等庙宇曾有许多,至今古城内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街巷也还保留着明清格局。在晋源区以古建筑遗址、民清太原县城的恢复开发为特色的古晋阳旅游区建设中,古太原县城开发已提到了晋源区旅游开发的议事日程。“古太原县城旅游产业板块”不日将进入人们的视野。 保护性恢复古县城正在进行时 古太原县城,尽管没有当年晋阳古城“霸府”“北都”大都会城市的威仪,却也厅、台、楼、阁、寺、庙、观、坛比比皆是,虽屡遭天灾人祸、破损严重,但至今西城门洞、北城门洞犹存,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大街小巷仍是五六百年前的旧时风貌,保留下来的庙宇、民居仍占旧城古建的一半以上。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庙、龙天庙、玉皇庙、秦家大院、西城门洞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复。遗憾的是,由于受资金所困,一些古建来不及修复就已塌毁,加快古城的保护、修复、建设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以姚富生为首的一些企业家和文化人士,他们在古城的人文环境熏陶下成长,对古县城有着深厚的情感。这些还具有保护开发古城的先见之明的当地名人,急公好义,不等不靠,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古太原县城的研究和保护,勘测、研究、整理、编撰、出版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主持下,《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从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科学地分析了项目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古太原县城开发保护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亿元,古城保护区域面积为1300亩,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项目将现有部分居民、企事业单位、学校搬迁出古城,保护性恢复古县城,包括将修复古太原县城墙、街道以及一些主要古建筑和古县城的基础设施。同时要以晋阳文化与太原县老城建筑为依托,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旅游产品为明代早期古代衙署、贵族、市井生活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自“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太原市唯一一家参与“2006中国高成长企业投融资大会”以来,已有一些国际投资集团积极与有关人员联系,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晋源区2007年的重点项目,已引起山西省及太原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重视。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东城门恢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新晋祠路边的牌坊行将竣工。太原古县城被恢复打造成“明代古县城”之后,既可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又能够极大地发展太原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古老而迷人的“凤凰城”将在浴火中展翅新生。
采纳哦
❼ 山西太原属于什么方向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太原盆地,北接忻州市,东连阳泉市,西交吕梁市,南邻晋中市,地理坐标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之间,市中心位于北纬37°54′,东经112°33′。
太原是山西省省会,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
(7)中国太原府在哪里扩展阅读:
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19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举义武昌,各省纷纷响应。9月8日,太原举义,攻克省会,击毙清山西巡抚陆钟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封建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民国二年(1913年),对清代建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
民国三年,5月23日,改中路观察使为冀宁道,治所阳曲。
民国五年,废除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六年复置清源县,七年析离石县地置方山县,冀宁道辖县增为四十四县。
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会设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围东至耙儿沟,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营盘范围内的市政建设。
十二年,又将市政公所管辖区划分为四个区。一区署设在红市牌楼,二区署设在前所街,三区署设在西羊市,四区署设在西缉虎营。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未列为地方行政建置。
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确定市的建置,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十九年废除冀宁道,各县归省直辖。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辖五个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30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军侵占太原时期划定的市区范围,东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节,北至新城。市辖五个行政区。
三十六年,4月,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共十六个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兵临太原城下。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当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迁入太原市区,驻精营东边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
27日,将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同时将“区公所”名称更为区人民政府。太原市辖八区、三专区十九县。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三个专区十九个县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❽ 太原府的太原府历史
太原府东至直隶赵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辽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
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师一千二百里。
《禹贡》冀州地。春秋时为晋国。战国时属赵。秦置太原郡。两汉因之,兼置并州治焉。魏为太原国,并州仍旧。晋因之,后为刘渊所据,旋没于石勒,又为慕容燕所据,苻坚复取之。后魏仍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齐、后周皆因之。隋初,废郡置并州《隋志》: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大业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并州初置大总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后长寿元年,置北都,旋复曰并州。开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又为河东节度使治所。《唐书》:至德初,命李光弼为北都留守。史盖因旧称书之,非是时又改京为都也。宝应初,始复曰北都。五代唐为西京,又改为北京。周时,为刘崇所据。宋太平兴国四年,改置并州,嘉?中,复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东军节度。金因之改军曰武勇,寻复曰河东。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宁路。明初为太原府,领州五、县二十。今仍曰太原府。
府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诚古今必争之地也。周封叔虞于此,其国日以盛强,狎主齐盟,藩屏周室者,几二百年。迨后赵有晋阳,犹足拒塞秦人,为七国雄。秦庄襄王二年,蒙骜击赵,定太原,此赵亡之始矣。汉高二年,韩信虏魏豹,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此所以下井陉而并赵代也。后置并州于此,以屏蔽三河,联络幽、冀。后汉末,曹操围袁尚于邺,牵招说高?曰:并州左有恒山之险,右有大河之固,北有强胡,速迎尚以并力观变,犹可为也。及晋室颠覆,刘琨拮据于此,犹足以中梗胡、羯。及琨败,而大河以北,无复晋土矣。拓跋世衰,尔朱荣用并、肆之众,攘窃魏权,芟灭群盗,及高欢破尔朱兆,以晋阳四塞,建大丞相府而居之。胡氏曰:太原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及宇文侵齐,议者皆以晋阳为高欢创业之地,宜从河北直指太原,倾其巢穴,便可一举而定。周主用其策,而高齐果覆。隋仁寿末,汉王谅起兵晋阳,遣其党余公理出大谷、趣河阳见河南重险,綦良出滏口、见河南磁州,趣黎阳见直隶?县,刘建出井陉见直隶重险、略燕赵,乔钟葵出雁门、略代北,又遣裴文安等入蒲津,径指长安,寻为杨素所破败。大业十三年,李渊以晋阳举义,兵遂下汾、晋,取关中。唐武德二年,刘武周自马邑南侵,其党范君璋曰:晋阳以南,道路险隘,悬军深入,无继于后,进战不利,何以自全?武周不听。时世民言于唐主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请往讨之。武周败却,其后建为京府,复置大镇,以犄角朔方,捍御北狄。李白云:太原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是也。及安史之乱,匡济之功,多出河东,最后李克用有其地,与朱温为难。天复元年,朱全忠攻李克用于太原,遣其徒氐叔琮入自太行,张文恭以魏博兵入自磁州新口,葛从周以兖、郓、成、德兵入自土门即井陉也,张归厚以?州兵入自马岭,王处直以义武兵入自飞狐,侯言以慈、隰、晋、绛兵入自阴地,并抵晋阳城下,而不能克也。迨释上党之围,奋夹河之战,梁遂亡于晋矣。石敬瑭留守晋阳,遂易唐祚,而使刘知远居守。开运初,郭威谓知远曰:河东山川险固,风俗尚武,土多战马,静则勤稼穑,动则习军旅,此霸王之资也。知远果以晋阳代有中原。刘崇以十州之众,保固一隅。周世宗、宋太祖之雄武,而不能克也。宋太平兴国四年,始削平之,亦建为军镇。刘安世曰:太祖、太宗,尝亲征而得太原,正以其控扼二虏谓辽人,夏人也,下瞰长安谓开封,才数百里,弃太原则长安京城不可都也。及靖康之祸,金人要割三镇地三镇,太原、河间、中山也,李纲等以河北河东为国之屏蔽。张所亦言:河东为国之根本,不可弃也。时张孝纯固守太原,女真攻之不能克。及太原陷,敌骑遂长驱而南矣。蒙古蹙金汴京,亦先取其河东州郡。明初攻扩廓于太原,别军出泽、潞,而徐达引大兵自平定径趋太原,战于城下。扩廓败走,于是太原以下州郡,次第悉平。夫太原为河东都会有事关河以北者,此其用武之资也。
❾ 太原府含哪些地方
《太原府志集全》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太原府领五州二十县。到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升为直隶州,兴县属保德。雍正八年(1730年),兴县归岢岚州,属太原府,当时的太原府所辖州县为一州十一县。此图中太原分太原府和太原属两块辖地,互相并不连接。太原属为岢岚州,含岚、兴二县,太原府治阳曲,含清源、徐沟、交城、榆次、太谷、文水、祁县、太原等县。
❿ 清朝时的江南省太原府麻城县现在在哪儿
没有这个地方吧!?江南省和太原府及麻城都是不搭界的。
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区,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设于江宁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其制过大,为维持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称为安徽省。
江南省设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今南京)。 清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太平天国设立的江南省
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在建国后,改清廷“省、府、道、县”的行政区划方式为“省、郡、县”三级制,即取消“道”,改“府”为“郡”。 太平天国文献中提到过的省份分别是 :
江南省(又称天京省,首府为天京)、安徽省(首府为安庆)、江西省(首府为九江)、湖北省(首府为武玱,即武昌)、天浦省(仅含天浦一县,即江浦县。)、苏褔省(“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又作苏馥省。首府为苏州,即今日苏南东部)、桂褔省(“福”字左侧的“示”字旁改为“衣”字旁,辖区不详,有学者推测系苏福省之改称,但证据不足)、浙江省(首府为杭州)、湖南省、福建省、河南省、珊东省(即今日之山东)、珊西省(即今日之山西)、罪隶省(定于占领后改为“迁善省”,即直隶,今日之京津地区、河北大部及河南、山东小部份地区。)、广西省、广东省、芸南省(即云南)、四川省、桂州省(即贵州)、陕西省、甘肃省、奉添省(即奉天,今日之辽宁)、吉林省、乌隆江省(即黑龙江)、伊犁省(今日之新疆)。
其中江南省(又称天京省,首府为天京,今南京周边地区) 置有3 郡13 县:江宁郡治江宁。领6县:江宁、句容、溧水、高淳、六合、尚元(由清上元县改)。镇江郡治丹徒。领4 县:丹徒、丹阳、金坛、溧阳。扬州郡治江都(此郡控制时间较短)。领3县:江都、仪征、甘泉。
麻城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中段南麓,版图面积3599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办事处,1个省级经济科技开发区,716个行政村,7461个村民小组,人口近120万。
太原府东至直隶赵州五百五十里,东南至辽州三百四十里,南至沁州三百十里,西南至汾州府二百里,西至陕西吴堡县界五百五十里,北至大同府朔州四百里。自府治至江南江宁府二千四百里,至京师一千二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