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有多少人叫富春山

中国有多少人叫富春山

发布时间:2022-08-09 14:08:23

㈠ 富春山居图的2016年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有666年的历史
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藏主,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间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而失。后来此图又出现在市上高价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难于计较又无力购买,只得背临一卷以慰情思。之后又经樊舜、谈志伊、董其昌、吴正志之手。
清顺治年间,吴氏子弟,宜兴收藏家吴洪裕得之后更是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 那是清顺治七年(1650),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气如游丝的他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出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要被烧掉的画就是国宝文物《富春山居图》。 因为太珍爱此卷了,所以嘱家人准备把它付之一炬“焚以为殉”用来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被点燃了!
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窜出一个人,“疾趋焚所”,抓住火中的画用力一甩,“起红炉而出之”,愣是把画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吴静庵(字子文)。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得到后,将此损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接拼后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做《剩山图》。而保留了原画主体内容的另外一段,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烧痕迹,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切割下来放在画首,这便是后来干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长短两部分,身首各异。 其时,除了吴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那即是明朝画家张宏《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是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原作的版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宏,明代画家,生于1577年,字君度,号鹤涧,江苏苏州人。他擅长山水画,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画石面皴染结合是他绘画的特色。写意人物,神情具视,构图疏密得宜。张宏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从张宏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亦能看出他高超的画技,笔墨疏朗,气韵贯通。值得一提的是,张宏在临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时,该图还是完整的画作,尚未被焚,所以后世将张宏这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看作是研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重要版本。
说到第三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明代着名书画家沈周。
沈周,明代画家,生于1427年,字启南,号石田翁,江苏苏州人。他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沈周手里。自从得到这件宝贝,沈周就爱不释手,把它挂在墙上,反复欣赏、临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点问题:画上没有名人题跋。一时的非分想法让沈周冲昏了头,他根本没有想到,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果不其然,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题跋时,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儿子,见画画得这么好就产生了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愣说画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沈周在画摊上见到了被卖掉的《富春山居图》,兴奋异常,连忙跑回家筹钱买画。当他筹集到钱,返回画摊时,画已经被人买走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沈周愣是凭借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消息。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临终留下焚画殉葬的遗嘱,吴子文火中救画的一幕。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这些都成为《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的真假画卷。
《富春山居图》较好的临摹本中沈周所临(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因属背临,故董其昌认为“其肖似若过半”;张宏则是在吴问卿家中对着原图临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两卷因其时原画尚为完整,故十分宝贵。 邹之麟及“虞山画派”王翚的临摹本,现已流传海外。 重新装裱后的无用师卷虽然不是原画全貌,但画中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得以保留。这幅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风格的传世巨作,1652年丹阳张范我转手泰兴季国是收藏,后历经高士奇、王鸿绪、安岐诸人之手。辗转经过多人收藏,最终被安岐买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干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不时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没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两幅画实在是太像了,真假难分。
其实,此前弘历已经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图》,也就是那幅最着名的假《富春山居》,后世称之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临摹的《富春山居》无用师卷,后人为牟利,将原作者题款去掉,伪造了黄公望题款,并且还伪造了邹之麟等人的题跋,这一切都把干隆帝蒙骗了。事实上子明卷仿制的漏洞并不难发现。元代书画上作者题款都是在绘画内容之后,而子明卷却将作者题款放在了画面上方的空白处,这明显不符合元代书画的特点。但干隆帝的书画鉴赏水平,显然并不足以看出这些漏洞。这卷后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视为珍宝时时带在身边,对此画大加叹赏,屡屡题赞,甚为喜欢,重要性就犹如伯箂莳特对男人的重要性一样。而且真迹无用师卷的出现,也没让他推翻自己的错误判断。
第二年,干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无用师卷来到了弘历面前。他一边坚定地宣布无用师卷是赝品,一边又以不菲的价格将这幅所谓的赝品买下。理由是,这幅画虽不是真迹,但画得还不错。为此他还特意请大臣来,在两卷《富春山居图》上题跋留念。来观画的大臣无一例外地歌颂了皇帝热爱艺术、不拘泥真伪的广阔胸怀,可谁也不敢点破:这幅画它本来就是真迹。在梁诗正、沈德潜等大臣的附和下认定后者是赝品,编入《石渠宝笈》次等并命梁诗正书贬语于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富春山居图》始得正名被编入,洗去尘冤。也有一说是:真画进了宫,干隆觉得特别没面子,他在真画上题字示伪,故意颠倒是非。
不管干隆帝的鉴定结论何等荒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迹确实从此进入宫廷。就在这座乾清宫里,它被静静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纪30年代(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万余箱的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间,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真假《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他发现干隆御笔题说是假的那张,实际是真的,而干隆题了很多字说是真的那张却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论,还它一个真实的面目。直到随其他文物一起南迁。而今,这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重新装裱后的《剩山图》,在康熙八年(1669年)让与王廷宾,后来就辗转于诸收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至抗日战争时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画家吴湖帆曾用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十分珍惜,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画的前段来到浙江博物馆 。成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源于网络分享。。。

㈡ 中国传世名画之首的《富春山居图》,背后有哪些离奇的事

中国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为无用师所画的,作品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墨淡雅,山水布局墨色浓淡极佳。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较长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也因其在流传过程中,曾辗转于沈周、董其昌、吴问卿、干隆皇帝等人之手,几经波折,在清初时惨遭火焚而断为两截,这在中国绘画鉴藏史上也算是比较罕见的。

㈢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哪里

富春山居图画的是浙江富春江,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属国宝级文物。

(3)中国有多少人叫富春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众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经历国破家亡,南宋遗民在鄙视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遗民龚开在《瘦马图》卷中表现了亡国后的失落感,与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们纷纷跟进解读,在图后书写跋文,江南文人们的这种心境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黄公望年轻时做过地方小官,先是任书吏,后来,大约是45岁左右时,在一个叫做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后因张闾犯了官司,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不再问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卖卜为生。

后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红尘。由于长期浪迹山川,开始对江河山川发生了兴趣。为了领略山川的情韵,他居常熟虞山时,经常观察虞山的朝暮变幻的奇丽景色,得之于心,运之于笔。

他的一些山水画素材,就来自于这些山林胜处。他居松江时,观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时终日在山中静坐,废寝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㈣ 为什么《富春山居图》被称为“登峰造极的神品”呢

元代黄公望赠无用禅师的《富春山居图》,历来被众多文人画家认为是登峰造极的神品。

与富丽堂皇的《清明上河图》不同,它不是繁华喧嚣的世俗风情画,而是闲淡洒脱的山水长卷,是中国人独有的创造,这种形式十分适合描绘河流两岸的风景。

总结:

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最高点在元代,元代最有成就的当属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又是凝聚其一生体悟的最精彩作品。如此一来,称此佳作为“登峰造极的神品”也并不为过。

《富春山居图》为长卷,高三十三厘米,长达六百三十六点九厘米。画卷描绘富春江一带初秋的景色。画面上山峰起伏,林岗蜿蜒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几十座山峰,一峰一种形状;几百棵树,一树一个姿态,变化无穷。后人把它誉为“画中之兰亭”,认为它的价值能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相提并论。

㈤ 中国有多少名现代画家他们都叫什么名字等等`````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着名画家、诗人,字符章,号煮石山农、放牛翁、会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农家,幼放牛,家贫,但好学如痴,读书不倦。常晚至寺院长明灯下读书,学识渐深。他的好学精神感动了当时会稽一个读书人韩性,韩收他为学生,教他读书、画画。王冕青年时期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但考进士屡试不中,于是他满怀愤郁,烧毁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绝士途。他曾到过杭州、金陵,又渡长江,过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动于西元 1180~1230 年前后, 浙江钱塘人。擅长画山水、人物,只随手画画,奇特突出。山水构图喜欢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时人称为“夏半边”。善长卷铺陈。其作品有《溪山无尽图卷》、《溪山清远》、《松溪泛艇图》、…等。作品中画面空白的部分比马远更多,更有辽阔平远的气势。 ……

蓝瑛
蓝瑛作品 蓝瑛(1585-1664),一作(1585-约1666)明代杰出画家。字田叔,号蝶叟,晚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着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画假沈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 笔力蓊苍劲,气象峻 ,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其作品有:《渔乐图》,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渔隐、青藤老人、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特长于水墨大写意花卉,工画残菊败荷,皆古朴淡雅,别有风致。现藏南京博物院《杂花院》,全画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种。情意所至,气势豪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约1509-1551)明代杰出画家。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长期住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画,师周臣。以卖画为生,精于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图黄纸,落笔乱真。善画人物、鸟兽、山水、楼观、舟车之类,皆秀雅鲜丽。他以广泛的题材和工整细丽的风格,适应当时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长人物画,创历史风俗的新格。画风流丽纤巧,为当代人物画的师范。画山水,喜设大青绿色,用笔萧疏,意境简远,工巧入神。他临摹的古画……

唐寅
唐寅作品 晋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举应天解元.后应进士试,因科场案而被革黜。赋性疏朗,任逸不羁。尝镌其章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于桃花坞,曰桃花盦,日饮其中。其学务穷研造化,于应世文字诗歌,不甚措意。奇趣时发,或寄于画。画法沉郁,风骨奇峭,刊落庸琐,务求浓厚。连江叠巘,洒洒不穷。信士流之雅作,绘事之妙诣。其画远攻李唐足任偏师,近交沈周可当半席。自……

倪瓒
倪瓒(1301--1374),江苏无锡人。初名廷,字符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氏等。家豪富。元末卖去家产,浪迹江湖。平生好学,工诗、书、画。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学荆、关,作品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简率荒寒。他的画风对明清文人山水画有较大影响,与王蒙、黄公望、吴镇并列“元季四大家”。书风简淡清逸,有《淡室诗》、《自书诗稿》等多种书迹存世。 ……

燕文贵
燕文贵 北宋画家。文贵-作贵,吴兴(今属浙江)人。擅画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时游汴京(今河南开封),于天门道上卖画,为待诏高益所见,荐画相国寺壁,遂入图画院(一说大中祥符(1008-1016)初补图画院祗侯)。所作山水,极富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

黄公望
黄公望 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工书法,通音律,精山水画。首创浅绛山水,自成一家,后世尊为南宗画坛圭臬。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家”,在中国绘画史上有深远影响。《富春山居图》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画家。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称为“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常往来汴京、洛阳,天圣(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学李成,继法荆浩,后感“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因移居终南山、太华山,对景造意,不取繁饰,自成一家。所作落笔雄健凝炼,喜用状如雨点、豆瓣、钉头的皴笔画山,皴笔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见有势,山顶多植密林,水边置大石,屋宇笼染黑色,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

董源
董源 (?-约 962 年 ) 五代南唐画家。源-作元,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亦称江南人。中主时任北苑副使,人称“董北苑”。擅画水墨及淡着色山水,喜用状如麻皮的皴笔表现山峦,上多矾头(山顶石块)苔点,多画丛树繁密,丘陵起杖,云雾显晦和溪桥渔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后人称其所作平淡天真,为唐代所无。也有设色浓重之作,山石皴纹甚少,景物富丽,近于 李思训 格调,而较放纵活泼。兼工龙、牛、虎和人物。 巨……

顾闳中
顾闳中作品 顾闳中五代南唐画家。江南人。元宗、后主时任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载夜宴 ……

荆浩
荆浩作品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隐居太行山洪谷,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着有《笔法记》。存世《匡庐图》,相传为 ……

巨然
吴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动时期在唐朝开元、天宝年间(713—755)。吴道子出生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幼年失去双亲,生活贫困,为了生计,向民间画工和雕匠学习,由于他刻苦好学,才华出众,20岁时,就已经很有名气。唐玄宗把他召入宫中担任宫廷画师,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约1108),字符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现代着名画家很多先列举10位。

吴昌硕
齐白石
潘天寿
黄宾虹
林凤眠
李苦禅
徐悲鸿
张大千
吴作人
丰子凯

㈥ 《富春山居图》的作者是谁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绘画影响

《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

《富春山居图》对后世特别是浙派画家传统的影响深远。浙江画家在执守浙派传统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艺术观、审美观和人生观,在吸收《富春山居图》为代表的绘画艺术营养之中创新传统,发展传统,画出浙派笔墨的时代新貌。

他们把《富春山居图》等中国画特有的笔墨与宣纸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笔墨之于中国画,等于灵魂之于躯体。黄宾虹、陆俨少等浙派大师骨子里仍然是《富春山居图》山水画的一种变体。”瑰丽中有了刚健、大虚中有了大实的艺术布局,其本身就在浙派山水的本义之中。

㈦ 什么叫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72岁时为无用师[1]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有多少人叫富春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话傻子怎么说 浏览:360
有多少日本人想嫁给中国人 浏览:627
印尼语buah怎么读 浏览:625
只有番茄酱和黑胡椒酱怎么拌意大利面 浏览:519
英国公爵爵位无后代怎么办 浏览:502
印度的音乐汉字怎么哼 浏览:555
意大利留学去哪个城市好 浏览:268
英国塔桥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62
越南相当于中国哪个省的大小 浏览:550
如何评价越南小伙 浏览:381
中国房地产高价持续多久 浏览:695
惊喜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531
英国留学什么年龄好 浏览:455
印度粗糖怎么熬 浏览:386
中国移动卡如何增加流量 浏览:689
意大利的警察是什么 浏览:618
晚安的印度语怎么写 浏览:55
印尼巴士怎么看全程 浏览:613
越南有多少人姓冯 浏览:688
中国外交部能提供什么帮助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