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农业从哪里来

中国农业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22-08-11 13:29:55

1. 中国的农业到底集中在哪里我们农村人都跟城市一样每年买米吃。

南北方都有,城市之外很多地区都是农村,农村都种植,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东北地区也种植水稻

2. 古代中国的农业起源是什么

农业起源初探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1万年前左右,也就是地史上更新世晚期末,构造史上的最后冰期结束之际,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全球气温的回升,动物、植被的更迭以及海平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上升)等,导致一系列的新事物先后出现。农业的起源、家畜的饲养、生活的定居,甚至原始宗教、艺术的萌芽。所以,有学者把中石器时代看成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也不为过。

其中,农业起源尤为突出,它的意义在于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完成了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其他方面事物的发展。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也相当热烈,需要回答的问题也相当多。如徐旺先生就提出农业起源研究所要解决的六大问题:(1)农业产生的原因;(2)农业产生的地点;(3)农业产生的时间;(4)农业最初由什么人产生;(5)农业产生的方式;(6)农业的对象。但是,对于农业起源的演变机制,发展过程,则很少有文章作过深入的探研,大多均以“过渡”,“转变”之类的词一笔带过。孔令平先生在《西亚农耕的起源》一文中曾提出从农业起源经原始农业到达农业经济形成后的乡村农业的三段论。其出发点是已经诞生,而本文则试图溯源而上,从农业萌芽最初孕育的契机开始,推论其酝酿发育,成熟到产生的全过程及其动因,从而提出农业起源的一般模式,亦分为三个阶段论述,以求教于大家。

第一阶段

在漫长的人类史前时期,由于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古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受到直接的制约。在旧石器时代,各原始人群居住得比较分散,流动性强,人口密度低,大自然有足够的资源可以供人类享用。按照最佳觅食模式原理(通常被用来解释史前人类生存方式和文化演变的有效理论之一),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中,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即以最佳经济效益来安排他们的生产方式,在实际中就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收获。在还未掌握农业生产技术之前,以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要以较小的代价来获得更丰富的食物,当首推狩猎。比如,一个小原始人群花半天时间打到两头牛和三只野猪,那么这些也够十几个人吃上两三天以上,但如果他们不是狩猎动物,而是花了一天时间采集了大量的野果或其他植物类食物(按他们所能携带的数量),那么这些最多也只够他们吃上两三顿。再算上获取的时间长短,难易程度以及食物能量的多少,植物显然处于下风的。反观,像牛、猪之类的大型食草动物,单个个体肉量多,体型笨,较易捕获,又能充分满足取食的需要。根据最佳觅食模式,大型动物在古人类食谱中总是处于最高的档次,不管其数量多少,它总是狩猎采集者钟爱的食物。而植物,特别是采集加工费时费力的种类,无论怎样丰富,即使营养价值也高,在食谱中的档次也不会高。所以,狩猎自然而成为旧石器时代人类主要的经济形态。这种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可以称为简单狩猎经济。

随着最后冰期的结束,冰期的冻土及草原,桦木及松木让位于以橡树为代表的落叶林;食草性大型动物减少,最后除了野猪而几乎没有大型哺乳动物;海平面上升,也导致河口的拓宽,湖沼的扩大。诸多变化,一方面导致人类钟爱的食物大幅减少,另一方面食谱中档次较低的植物及鱼、贝类的种类和数量却极其丰富。加上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也达到相当可观的数量人口压力日益严重。这些都迫使人们放弃单纯按最佳觅食模式去取食,而尝试多种的取食方式,迈出了向农业起源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步----以渔猎、采集为主的广谱经济,或称之为复杂渔猎采集经济。

广谱经济,顾名思义,是指“广泛食谱”的经济,包括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籽粒,渔猎捕捞河湖中的鱼、蚌或海边浅水区的蛤、贝类水产。具体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依各地的自然条件而定。当然,狩猎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已不占主导地位。这种广谱经济形式只是对不稳定生态环境的一种不稳定的适应。强化开拓少数几类再生快、数量多的资源,如鱼、贝类,种籽或坚果等。这样虽可解一时之忧,但并末解决根本的问题,仍然存在隐患, 有资源耗竭的危险。一旦环境有大的波动,人们可能又将面监生存危机。

第二阶段

由于环境的不稳定性,资源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高档食物品种日益枯竭,人口压力增大,人们需要获得和掌握一些可经常利用的动、植物来作为食物匮乏时的一种储备。最初是通过集中人口,采取定居或半定居的方式,通过严密组织,强化劳动投入,并采用各种技术来开拓利用和贮藏食物等形式,使收获有保障和结果。与此同时,生产工具也走向小型化和复合化。这也是对生态环境及经济方式改变的适应。如世界性的细石器工艺在这时出现,适应了大型动物枯竭,小型动物繁多的事实,多用途的复合工具则适应了广谱的经济生产方式。有了这种前提和准备之后,在采集、贮藏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发觉某些植物有定期生长出新植株的现象,有时则发现被埋藏起来的果实,籽粒经一段时间会自动长出新的植株。人们于是特别留心这一类的植物或果树,渐渐地在收获中积累了经验,发现了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年)可以反复取食的某些植物(只能是植物,不可能是动物或水产,因为后者、再生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在一年内繁殖出几批可供取食的个体)。于是,很自然地人们迈出了走向农业起源的关键一步——集中采集。

在集中采集活动中,人们把采集的对象由广谱阶段的杂乱食谱缩小到某种或几种再生能力强,在一段时间内能多次取食、便于贮藏的植物身上,这也就是人们最早的栽培驯化对象。不同地域其栽培对象也不尽相同,有些地区是根茎类植物,有些地区为禾本科植物,皆因自然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异。如在华南地区,最先驯化的植物很可能就是无性繁殖的根茎植物,从而走向园圃式农业的道路;而在长江流域则可能以水稻为最早驯化的禾本科植物;在北方地区,栗则成了第一种被人工栽培的植物。

在这个阶段中,广谱仍然存在,集中采集只是植物类采集活动的进化发展阶段,虽然这一支将来导致了农业产生,但当时人们并无预见,其优势是逐步显露的。渔猎活动也是并存的。狩猎活动也未完全消失。虽然大型草食动物不多,但仍有些中、小型动物生存下来,并成为人们捕猎的对象。它们体小身轻,行动灵便,其成年个体很难获得,能获得的多为老、幼个体。一般老的很快就被宰杀,而幼小的个体就圈养起来,(如狗便是此类小型动物,目前一般也都认为狗正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之一)。集中采集回来的植物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它们的食物来源,这与“农业起源是为家畜饲养提供食物来源才产生的”这一说法颇为相近。但也不尽相同,我们认为农业的起源并非单纯是为了给家畜提供食物,而只是在客观上起了这个作用。确切地说,是农业起源碰巧迎合了家畜饲养的发展。

第三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集中采集,人们渐渐地熟悉了这些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规律,在采集时由无意识逐渐演化为有意识地留下一部分幼小的植株,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照料,等到它们生长到更适于食用时再进行采集。如此做的意义在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开始了模拟性的农业栽培。也有学者把这种行为称为采集农业。由于植物的生长并非完全集中,而是自然地分布,人们在采集时仍需“逐草而采”。为避免此种长途的来回奔走,人们便将它们移植到更近自己住地或更安全的地方去生长,既易于照料,又方便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在自己的住地附近照料带回来的植物幼苗,经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亲身的摸索,渐渐地了解到花开花谢、瓜熟蒂落、落籽生根等植物的生理循环,也明白了植物的从发芽到生长发育及成熟需要先播种,再浇水、施肥,然后才能有收获的道理。于是这迈向农业栽培的实质性的一步也走出了。

这一步的迈出,也有家畜饲养的影响,是人们在驯养幼小动物过程中得到启发,体会到幼小动物的生命力,方得以在选择植物对象时,选中幼小个体。在农业起源过程中,家畜饲养与野生植物的驯化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野生植物的集中采集客观上为家畜饲养提供了食物来源;另一方面,野生植物的驯化也受到家畜饲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们是互相促进,互为动力的。

这一步迈得也不轻松,这其实是个相当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栽培农业最初出现时,它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占比例还是较小,它还是补充性的,而非取代性的。麦克尼什在对特瓦坎农业起源研究中发现,中美洲人类对栽培作物的依赖从5%到75%足足花了7000年的时间,足见从原始农业产生到农业经济形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人们在开始自学地圈出田地来进行农业栽培之后,不断地积累农业经验和开发新的栽培品种,并使土地和农作物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农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小 结

发生于中石器时代的农业起源,是在冰后期环境大变动情况下,面临人口和资源双重压力,应运而生的。究其发展演变的过程,我们认为其中应该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1)简单的狩猎经济向广谱采集经济过渡。这一步虽为环境所迫,却是具有转折性意义,没有这个大方向的转变,农业则无从源起。

(2)广谱采集中发展出集中采集。这一步被视为关键。如果不经过这一过程,那么在广谱中,栽培植物不知何年月方能脱颖而出。同时,也正是在广谱的基础上,古人类才能吸收到多种食物的营养,促使大脑发育,智力大幅度提高,以致能够在杂乱的食谱中发觉并找到农业起源的契机。

(3)集中采集走向原始农业栽培。这是最后实质性的一步,走出这一步,才可能称得上农业的真正开始。

此外,在农业起源过程中,家畜饲养起源可以说是它的孪生姊妹。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互相促进、互为动力的,之后又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以上所述之发展模式,是在有关农业起源的理论和材料中推论出来的,尚未有足够的考古实例加以证明,但在中石器时期的一些遗址发现中已初露倪。湖南道县玉蟾洞,广西桂林的黄岩洞,广东英德的牛栏洞,柳州大龙潭鲤鱼嘴,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出土的东西似乎已初步证实这一推论的可靠性。当然,要进一步弄清上述论述的进程,尚需我们进一步去寻找更多的例证。在此,提出这一问题,希望能指示一个研究方向,真正解决问题。

3. 中国农业起源于什么时候

正是寻求各种可食植物的努力,促使人类逐渐获得了对各种可食植物和许多不可食植物的种种经验和知识,慢慢地,随着人类植物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原始的农业诞生了。
人们普遍认为,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不过1万年的历史。从人类的整个历史来看,1万年前已经是距现代很近的事了。
人们当初是怎样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学会栽培的呢。由于遗留下来的古代资料比较少,我们现在了解的还很不够,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原始人类进行植物驯化活动主要是从采集食用种子(包括植物的根茎等)开始的。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中,还保存着原始的氏族社会采集经济的痕迹——人们在他们的居室内发现了陶罐盛装的粟粒,并且还有窖藏的粟堆。这清楚地证明,远在6000年以前,我们祖先的生活便离不开谷物了。
应该承认,人们通过播种和栽培植物来保证获得大量食物,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在这以前,男人们四出去捕鱼打猎,以作为人们食物的来源。但是,仅仅靠渔猎获得食物并不是那么可靠的,为了不饿肚子,女人们就在居住点附近寻找一些可以充饥的东西作为补充。她们从草丛中搜集种子,从树上采集果实,还从土壤里挖掘可以吃的根、块茎和球茎等。有的时候,人们无意中掉在地上或者因吃不完而埋藏在土里的植物种子竟然发了芽,并在那里生长起来。后来,人们终于认识到:如果把种子撒到土壤里,植物就能够发芽生长,还会产生更多的种子,这样就可以不必费很多时间跑很远的路去采集了。
经过了无数代人的观察和探索,人类关于植物种植的知识终于积累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大约在1万多年以前,人们便开始有意将一些植物的种子播撒在土壤里,让它们生长、开花、结果。人们发现,运用这种方法比到处寻找采集既方便、又可靠,于是就产生了“原始种植技术”。到新石器时代,人们终于将一些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逐步驯化培育成为更符合人类要求的栽培植物,使野草慢慢变成了人们需要的作物,原始农业终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原始的农业被称为“刀耕火种农业”,因为那时候人们赖以生产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火。人们用简陋的石斧之类的原始工具将树丛砍倒,把枝叶丢弃在地上晒干以后,连同地面的野草一并烧掉,然后在地面上撒上植物种子,或者用石锄、削尖的木棒之类的工具在地上挖坑播种,任其生长。作物成熟后,人们用石镰或蚌镰等工具割下谷穗,再用石磨或石碾加工成可口的食物。后来,人们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耜和石犁等农具,并认识到经过人为耕锄的土地会明显改善作物的生长,增加收成,于是,原始农业就发展成为“耕锄农业”。
在植物中,最早受人们青睐的是一些籽粒好吃又容易保存的禾谷类植物的种子,其中粟就是最早被原始人类驯化的栽培植物之一,在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上,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已经有7000多年的粟粒,除此之外,我国的考古学家还在江苏、江西、湖北、广东,安徽、河南、云南等地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其年代距今都在4000~7000年之间。类似的发现在国外也有很多报道,可见,在六七千年以前,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些禾谷类植物已经是非常熟悉了。

4. 中国农业最早从那里传过来的

中国农业起源假说

——浅谈环境在农业起源中的作用及对农业起源过程的假设

摘要:农业起源一直是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学术界存在多种假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又都不能对世界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解释。笔者发现,大致一万年前后,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如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均已出现较为稳定的动植物驯化迹象,人类在这一重大经济现象上的同步发展,说明农业起源当存在着共同的催化机制。综合考虑当时世界各地的共同因素,我们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变迁可能是农业起源的催化剂。本文将以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通过对中国农业起源阶段的古环境变迁的研究,运用“最佳觅食模式原理”,来分析中国的农业是怎么在环境的影响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农业起源 环境变迁

一、关于农业起源模式的研究综述:

自从柴尔德在五十年代初提出新石器时代革命的论断以来,农业起源就成为世界考古学战略性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世界各地,特别在动植物驯化较早的西南亚和中美洲,考古学家展开了大规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并运用多种理论从各个角度探讨这一革命性的演变进程。

六十年代之前,农业起源的假说以“发现论”为代表。这种观点所立足的论据有两点:一是农业经济比狩猎采集经济优越;二是漫长的更新世未采纳农业是因为人类智力低下,缺乏这种知识和能力。只要有人一旦发明或发现这种生产方法,农业的优越性就会马上体现出来.并会被其他群体所采纳而迅速传播开去。所以,考古学家热衷心于发现这种发明的渊源,寻找最古老的起源中心。

六十年代,博赛洛普((E. Boserllp)强调粮食生产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强化劳力投入的结

果,而广泛的民族学研究观察到现代狩猎采集者的生活远比想象的要来得优闲。这使考古学家意识到,在各种觅食方式中,农业是一种劳力支出最大的经济形态。

七十年代初,弗兰纳利对一些考古学家试图从个别炭化的种籽、踏烂的果皮和皱瘪的豆荚来讨论驯化的方法提出质疑,并批评一些学者争着发现“最早驯化植物”的不当。因此,考古学家建议应当采取更为细致的田野工作,特别是区域性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生态环境,植物演化,植物岩相、浮选法、人类骨骼营养条件及同位素分析,和牙齿磨损的食谱分析来研究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992年加拿大学者海登提出了动植物驯化的竞争宴享理论(the competitive feasting theory)。他认为在农业开始初期,在驯化的动植物数量有限和收获不稳定的条件下,它们在当时人类的食谱结构上不可能占很大比重。而有的驯化植物与充饥完全无关。因此,一些动植物的驯化可能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添美食种类的结果。

从上述理论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外对于农业起源的研究已经由最初的寻找农业起源地转换为对农业起源动力的研究。目前关于农业起源研究的理论比较受关注的主要是“人口压力说”和“宴享说”,以上两种理论虽然观点截然对立。但是都有相当成分的合理性,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农业起源的动力机制可能并不完全相同。不过笔者注意到,大致一万年前后,在世界的不同地区如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均已出现较为稳定的动植物驯化迹象,人类在这一重大经济现象上的同步发展,说明农业起源当存在着共同的催化机制。综合考虑当时世界各地的共同因素,我们认为,晚更新世以来全球范围的环境变迁可能是农业起源的催

化剂。下面本文将以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例,通过对中国农业起源阶段的古环境变迁

的研究,来分析中国的农业是怎么在环境的影响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二、中国农业起源阶段的环境变迁及对人类的影响:

距今25000—12000年,中国处于地质学上的大理晚冰期,气候寒冷干燥。其中距今18000—15000年为晚冰期的最盛时期,气候酷寒干燥,年均气温较现在低,降水也较少。这一时期我国北方主要是冰缘植被和干旱荒漠草原及半干旱灌木草原景观。而半湿润、湿润的阔叶混交林退到长江中游以南了。同时出现披毛犀、猛玛象等寒区动物南迁到华北平原,考古学上北方地区出现细石器文化遗存,南方采集经济发生变化,出现陶器。

距今12000—10000年,即前北方期,气候开始变得适宜,温度和湿度都有提高但仍然低于现代水平。植被属于以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一阶段属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初期,南方已经开始了对植物的驯化,北方采集经济地位上升。

距今10000—7500年,即北方期,气候较暖但干燥,与今天相似或者稍差。植被为以松、桦树为主的针叶林。本阶段处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对野生植物的驯化更加经常,原始农业有初步发展,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区和黄河流域粟类农业区形成。

三、最佳觅食模式原理:

最佳觅食模式(the optimal foraging model)是动物学研究的一种理论,主要被用来分析动物觅食的习性和活动的规律。这种理论认为,动物在觅食的时候一般集中在一种或少数几种猎物上,即所谓的最佳食谱。这种最佳食谱是那些平均食物收获量与平均食物处理时间比值最大的那些种类,即花费最少力气或时间而能获得最高回报的那些食品。根据这一模式可以得出以下推论:

1、在一个地区或一种生态环境中往往分布有不同的食物资源,其中所被利用的品种与它们本身的丰富程度无关,而只取决于这一地区或环境中高档可食品种的绝对丰富程度。一种动物不会关心一种低档的食物,无论其丰富程度如何。

2、一种高档食物数量增加,低档食物就会被放弃。因此,总体食物丰富程度的增加会导致食谱的进一步专一化,而低档食物丰富程度的增加对最佳食谱没有影响。

3、一种食物要么列于最佳食谱中,要么根本不予考虑,动物不会有任何局部的偏爱。

人类是一种高等动物,其觅食方式也可以用这一模式来分析。无论是史前的狩猎采集者还是当代的农民,在他们的经济活动中都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获,即以最佳经济效益来安排他们的生产方式。只不过史前人类是通过选择来确定所利用的食物种类,而当代农民则是通过操纵植物的遗传特征和利用科技方法来生产少数几种高产的动植物品种。人类一般选择收获相对于支出比值最大的食品和技术。在计算这种收支关系时,收获以卡路里为单位,支出以时间为单位。当一种食物和技术在收获与支出之比值下降到一定值时就会被放弃。

对于某种生态环境中的狩猎采集者来说,他们决定利用那些食物,是根据这些食物的生物量以及开采这些食物所需的寻找、捕捉、加上的时间而列出不同的利用档次的,一般来说食物数量多,寻找的时间就少。但也有一个饱和点,达到了这一点,食物数量增加,寻找的时间并不减少。食物数量也与个体生物量有关,比如草籽等谷物祖型,即使数量多,但是采集加工的时间多,相对来说档次不会高。而像牛、马、鹿、羊等动物,虽然寻找时间多,但是处理时间少,收获效益就大,档次明显就高。贝廷杰((R. L.Bettinger)认为,如果必须利用处理时间较多的食物时,一般寻找时间的减少大于处理时间增加的种类就会被列入最佳食谱中。②

最佳觅食模式在探讨农业起源中的可利用性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生态系统角度来分析人类利用不同资源支出与回报对食物选择的影响,以及资源的压力状况与动植物驯化的关系。从这一模式我们可以知道,农业起源既不是一种人类所能预见的过程和向往的目标,也不是某些先知人物的发现和发明。它是在人口和自然资源平衡失调的压力之下,人类不断增加技术和劳动的投入来改造动植物和生态环境以维持生存的结果。

本文将对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平衡失调的原因,以及农业产生的过程作出解释。

四、中国两河流域资源压力的产生和人类的反应:

旧石器时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与自然资源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在中国,大理晚冰期的气候变化,开始打破这种平衡。在距今25000—12000年这段时间,中国气候较为寒冷干燥,特别是距今18000—15000年间的晚冰期最盛时期年均气温比现在低7—8℃,在北方地区, 动物群向南迁徙,动物数量的大量减少;南方地区动植物资源也较前一时期匮乏。北方地区这一时期细石器的出现可能是人们对狩猎对象减少的反应。在南方地区,人们的采集对象也不得不扩大,许多以前根本不屑一顾的动植物也开始纳入人们的采集范围。陶器的出现可能标志着对植物采集的增多和谷类食物存储的出现。

距今12000—10000年,即前北方期,气候开始变得适宜,适宜的气候使人类的暂时摆脱了食物匮乏的压力,自然资源的丰富也使人类的狩猎采集范围趋于稳定,于是,人类慢慢走向定居或者半定居时代。毫无疑问,适宜的自然环境和较少的迁徙奔波是有利于人口增长的,在一定时期内,因为食物对人口的调节作用,人口规模和自然资源是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而食物对人口规模的调节有相对滞后,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规模也越来越大,人口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再次被打破。人口压力开始出现,资源也日趋紧张。

应对本区域的资源紧张和人口压力,人类最本能、最省力的反应是迁徙。毕竟,适宜的环境是有限的,在对有限资源的争夺中,冲突和战争不可避免。另外,在组群内部,战争和冲突也往往成为减轻人口压力手段。战争成为食物调节人口规模的一种手段。

然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压力和资源紧张问题。一方面,战争时期,往往是一个社会鼓励生育的时候;另一方面,战争对物资的消耗远远超过日常消费。人口的压力和对食物的更大的需求迫使人们通过改进技术或者投入更多的劳动来维持生存。在获取植物类食物方面,人们开始关心经常采集的几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且投入精力使这些植物生长地更好。诸如,保护这些植物使其不受动物的侵害,替这些植物拔除野草保证其养料供给,等等。人们投入更多的劳动,以便能采集到更多的食物。人类的这种劳动可以称作是对植物的保护性驯化,是人们权衡单纯采集狩猎与干预植物生长的投入产出比的结果,也是人们对食物资源压力的被动反应。很明显,依据最佳觅食理论,这种需要投入劳动,并且产出不高的生产模式是不会受到人们青睐的。

从这一时期起,人们开始在人口与资源的压力之下不断改进技术,不断强化对植物的保护性驯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对后来农业生产及其重要的经验。但是,人类每一个增加食物收入的技术措施和劳动投入都反过来增加了人口压力和食物的紧张状况。就算在今天,人类通过改进技术使许多劳动都有机器来完成,但是我们的时间却越来越紧张,我们身上的压力也有增无减。古人可能不明白这些道理,但趋利避害,好逸恶劳是人类的本能,一旦自然资源的压力因为某种原因得以缓解,人们马上就会放弃这种生产方式,回到原来的采集狩猎收获中去,那怕这种驯化植物的方法已经初见成效。

在南方地区,因为其定居半定居的采集经济开始较早,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压力更大,考古工作中已经发现的这一时期的经过人工干扰的水稻的遗存即是例证;在北方地区,人口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技术日益进步的狩猎经济使大型动物越来越少,自然资源的压力也日渐凸现,所以这一时期北方地区诸文化中采集经济的地位有所上升。这个时期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发现的对采集的植物种子或者果实进行加工的石磨盘、磨棒等,当是北方采集经济地位上升的一个表现。

距今10000——7500年为地质学上的北方期,气候较为温暖但干燥,与今天相似或者稍差。植被为以松、桦树为主的针叶林。这一时期在考古学上是前裴李岗时代和裴李岗时代,从考古遗迹来看,人们已经走向定居生活,人口规模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人口的压力和相对干燥的气候使对植物的驯化更为强化,人们在前一时期对植物保护性驯化的基础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使对植物的驯化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发现的石质和骨质农具来看,这一时期对植物的驯化已经不止是仅仅对植物生长的保护,可能对植物的生长的干预更多。依据发现的石铲等工具,我们推断,人们已经开始进行日常的田间管理,播种可能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如果说在前北方时期,人们在自然资源压力减轻时还可以放弃对农作物的驯化,到了这一时期,随着人口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以及人类和自然的不协同进化导致的大型野生动物的灭绝,人们对植物的驯化开始变得不可逆转。

从这一时期的考古材料来看,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很多遗址都发现有数量较大石铲、石锛、石镰等农业工具,并且在很多遗址也发现有碳化的粟类谷物遗存,这些都说明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开始形成较为稳定的粟类农业区。但这一时期个遗址普遍出土骨石镞和鱼镖等狩猎工具以及各种兽骨,据目前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渔猎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长江流域这一时期的资料相对较少,不过依据以往阶段南方地区在农业起源进程中的速度,以及后来河姆渡文化中稻作农业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推断,在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也应该已经形成。

到这一时期止,人们走完了漫长的农业起源阶段。其后,随着人们农业生产经验的丰富,以及劳动和技术的更大投入,农业的优势逐渐超过采集狩猎。其间虽有反复,譬如,良渚文化崩溃以后的马桥文化,以及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都曾从前一文化发达的农业经济倒退到狩猎采集经济。但是,总的趋势是农业越来越强化。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平等社会的终结、分工的出现,农业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其实这一过程也是相互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是农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又导致资源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在这个过程中,农业逐渐变得不可逆转,农业的起源也在这个过程中最终完成。

五、环境对农业起源的约束:

环境对农业起源的约束现象早就被学术界所认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较为一致。一般认为,农业最早起源于环境条件适中的地区。在生态环境过于严酷的地区,人们对植物的驯化难度极大,环境对人口规模的限制作用较为明显。所以人口和自然资源可以保持长期的平衡。可以说,这些地区的人们虽然存在生存的压力,但他们的智慧和认知能力还不足以改造环境,这时,农业的起源过程就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与之相反,在生态条件过于优越的地区,人口和自然资源的也长期保持平衡状态。人们无需花费很多时间和劳动就能取得生活所需的资源,因此他们缺乏技术和劳动投入的压力,优越的生态环境反而抑制了农业的产生。与两者相比,环境既不严酷又不过于优越的地区是农业起源最适宜的地区,因而,这些地区最早产生了农业。

在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就是农业起源的适宜地区。这两个地区既没有长期稳定的优越的气候条件,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没有当时人们难以战胜的严酷的自然环境,所以成为中国境内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但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有其不同之处,两者相比,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远远优越于黄河流域,主要的差别在降水量。所以长江流域成为中国的稻作起源区,而黄河流域成为中国旱作作物的起源区。与水稻相比,旱作粟类的农业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并且需要人们的分工与协作。后来这两个区域的文明的进程可能与早期经济基础的不同有关,限于文章的主题,在此不作细致分析。

六、结论:

通过上文我们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业起源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农业的发生是人们对人口和自然资源压力的被动反应,而这种压力出现的催化剂就是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变迁。环境的变化主要是气候的变化,会导致人类的食物——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变化,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不论食物变得丰裕抑或匮乏,都会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给人类带来人口压力。可以说,压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就是在压力的逼迫之下,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投入劳动,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

参考文献:

①、陈 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②、汤卓炜:《环境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

②、朱乃诚:《中国农作物栽培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兴起》,《农业考古》2001年3期。

③、吴文祥:《全新世气候事件及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华夏考古》2005年3期。

④、陈胜前:《中国晚更新世—早全新世过渡期狩猎采集者的适应变迁》,《人类学学报》2006年3期。

⑤、陈 淳:《稻作起源的考古学探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4期。

⑥、陈星灿:《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现象和假设》,《中原文物》2001年4期。

⑦、唐燮军:《中国农业的本土起源及其三大模块》,《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1期。

⑧、宋敏桥:《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之背景介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期。

⑨、邵凤芝:《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的起源》,《文物春秋》2001年3期。

5. 中国农业大省在那里

中国农业大省在哪里?

你好,作为一名社会领域创作者,回答你这个问题。

6.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多少年左右的什么早期

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八九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农业发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达八九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农业曾经有过许多领先于世界的发明创造,但也经历过漫长的停滞时期。

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农业日益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6)中国农业从哪里来扩展阅读

农业传说:

据《拾遗记》记载: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

于是,他教人砍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就是解决了。

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稻、黍、稷、麦、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7. 中国农业起源、发展史

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

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仅供参考。

8.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二、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第二节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着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9. 我国农业需要的肥料(氮、磷、钾)是从哪里来的

氮肥原料:煤或天然气、空气、水
天然气、煤炭、石油是生产化肥的三大原料,通常被称为气头、煤头、油头三类,近年来,由于石油和煤炭价格的升幅远大于天然气,故按成本优势排列为气头、煤头、油头。

磷肥原料:
磷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磷矿和硫酸,随着中国磷肥工业的快速发展,磷肥生产原料的供应已经显现紧张局面,不可再生的磷矿资源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之一。中国生产硫酸的硫资源主要来自硫铁矿、冶炼烟酸和进口硫磺,与国外硫酸生产原料主要为硫磺有较大不同。中国硫磺资源比较贫乏,硫酸生产对进口硫磺依存度较高。因此,为保证中国磷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对磷肥生产所需原料——磷矿资源和硫资源的储量、特点及保障能力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具体分析如下:

磷矿资源

资源现状 ,中国磷矿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资源总量仅次于摩洛哥,位居世界第二位。据全国矿产储量通报报道,截止2004年底,全国共有矿产地440处,其中大型矿72处,中型矿137处,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查明资源储量163.4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8.94亿吨,资源量124.46亿吨,目前可采储量18.92亿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农业从哪里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的手机是什么版本 浏览:621
意大利申根签证自己怎么办 浏览:330
中国a股是什么意思 浏览:219
印度人如何治疗鼻炎 浏览:500
印度战争怎么爆发的 浏览:688
越南最穷的国家有哪些 浏览:554
伊朗来款对于银行有什么影响 浏览:283
伊朗马汉航班怎么样 浏览:546
今年印尼斋月什么时间 浏览:262
伊朗的星期一怎么写 浏览:7
英国和美国有多少搅屎棍 浏览:926
伊朗的眉毛为什么很黑 浏览:880
英国留学生接机注意什么 浏览:853
印度摩托车怎么上去的 浏览:120
伊朗语有多少阿拉伯介词 浏览:361
印度什么河水有多脏 浏览:576
从哪些方面理解印度 浏览:319
越南什么商品畅销 浏览:694
中国进口的冷链食品有哪些 浏览:688
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条件有哪些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