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答如何理解乡土中国的社会学
自二十世纪初周作人提出“乡土文学”的概念,中国的乡土文学慢慢成型,区别于世界意义上的“乡土”,中国的“乡土”不是城市化的产物,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产生。文学家、社会学家也在研究古老的中国,企图在传统的中国和西方世界观中寻求一个平衡,并且回归真实的中国文化。
沈从文构建的理想湘西重新理解了“乡土中国”的概念,意在唤醒原始生命蕴含的野性和力量,企图寻找和回归本然的乡土。
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从整体上分析了乡土社会,它不仅仅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广义上来讲,《乡土中国》解释了乡土社会的本质,为沈从文的社会追求提供了一个方向,本文将以社会学意义上的“乡土”为参照物,来审视沈从文笔下文学的“乡土”。
一、乡土社会“以土为生”的本质造就了沈从文的湘西情结,埋藏在他的血脉中,最终演化成理想的湘西世界
以土地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低流动性,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定居,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一个地方,除非有特殊情况,很少有人会迁移。现在很多人用“土气”、“乡气”来骂人,实质就是工业社会的人口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人口流动的低频率产生了“熟人世界”,村子里面的人从生到死都是那些人,这也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羡慕的温情。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这种相对封闭的圈子让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土”在我们民族的文化里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社会学里面,这种社会是“有机的团结”,即在一起成长的生活环境,沈从文在湘西成长,“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辨别各种禾苗、各种害虫,捉鱼、爬树,在这个熟悉的环境长大,“乡土”的特性已经根植在沈从文的血脉深处。
(一)沈从文的地域性和中国气派
沈从文就是个自带“土气”的人,鲁迅曾经还嘲笑他的文字“孥孥阿文”。1901年沈从文出生在湘西的一个山城——镇竿(现凤凰),1923年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离开故乡到了北京,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乡下人”和典型的京派文人是格格不入的。
B. 《乡土中国》中国社会为什么是差序格局
原因如下:
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仁爱思想的渗透。仁爱思想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最先爱父母子女,然后爱兄弟姐妹,然后爱亲戚朋友,然后爱乡邻,如此等等。它和墨家的兼爱、释家的泛爱、基督教的博爱大不相同,是形成差序格局的关键因素。
简介: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提出的,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
费孝通先生解剖中国传统社会,使用的是社会结构分析方法,这是社会学通用的方法。在费先生之前,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就曾用“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两个概念区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
C. 《乡土中国》的大概内容
《故乡》是李箕永的作品,李箕永,生于1895年,卒于1984年,是朝鲜现代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的优秀代表、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故乡》,反映了“卡普”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朝鲜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主安承学是《故乡》中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也是地主闵判书的凶恶管家和爪牙。他靠高利贷和收租而成为村里的暴发户。他刚刚来到元德村时,本是一个毫无所有、一贫如洗的流浪汉。由于狡猾诡诈,善于钻营,在郡里弄到了一个雇员的差事。
接着,这个人人唾骂的坏蛋又得到了地主闵判书的垂青和信任,让他成为地主的代理人。他到处催租逼债,为非作歹,人面兽心。他认贼作父,同日本警察勾搭起来,又是一个奴颜婢膝甘当洋奴的民族败类。
《故乡》的艺术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首先,他塑造了符合于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金喜俊,这是具有开创意义的。金喜俊是作家早期创作同类革命知识分子的继续和发展。作家曾说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给‘卡普’作家们提出了创作与运动的新形势相适应的主人公的光荣任务。《故乡》就是这一课题的回答。”应该说,这一光荣任务,首先由李箕永胜利地完成了。
其次,《故乡》中生动地展示了朝鲜农村的民俗风貌。如:农乐队的歌舞、婚礼的欢庆和生日的祝贺以及其他民间习俗的描绘,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再次,善于利用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借景抒情,把人物精神面貌和感情活动,通过自然景物生动而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如:抗租斗争胜利的一章中的黎明的描写:
……灰黑色的云彩已经开始在天空的一角渐渐地散去,它仿佛向人们预告:光明就要来临……”这种景物描写是寓意深刻的,使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斗争的胜利就在眼前。
D. “有机结合”这个词最开始是化学专业术语吗
有机化学作为学科,是在19世纪确立的。最初有机化学的定义是生命力论影响下的有机体的化学,相当于生物化学。在19世纪前半,已有一些有关有机化合物的系统性研究。在1816年时米歇尔·尤金·谢弗勒尔研究脂肪及碱制备肥皂的程序,将脂肪中的脂肪酸分解出来后,和碱反应即为肥皂。由于这些都是独立的化合物,因此谢弗勒尔提出可以利用各种脂肪(常见的天然有机化合物来源)用化学反应的方式,在没有生命力介入的情形下,产生新的化合物。
“有机化学”这个词是永斯·贝采利乌斯发明的。1828年弗里德里希·维勒用氰酸铵热重排生成尿素(即为现在的维勒尿素合成),高兴地给贝采利乌斯写信说:“我可以不借助动物的肾脏来制备尿素了!”此举让有机和无机之间的界线消失,人们开始考虑给生物化学另外取个名字。
作者:提额斯体
来源:知乎
E. 对乡土中国提出的问题有哪些
一、田园的消失:
城市的扩大,不断吞噬着郊区的乡村,郊区的农民在失地之后,唯一有盼望的就是拆迁了。因为拆迁之后家家户户至少能分几套房,而这个分房的标准很多时候是和建筑面积来衡量的,所以家家户户都争抢着加盖房屋。
城乡结合部是最丑陋的地方,既没有城市的规划,也没有田园的美好,处处彰显的是人性的贪欲。这个没办法改变,只能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现象,至于过渡多少年,这个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态度,可能是数年,也可能是数十年。
二、亲情的淡漠:
我很早就有过一个思考,就是社会越工业化,亲情越淡漠。摒弃伦理,单纯从人的动物性上来说,越工业化,一个人越能只依靠自己就能生存。反之,社会越落后,生产力越不发达,人就越需要抱团。
所以,在工业化的进行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愈发淡漠,小时候玩的很好的表哥表弟就会慢慢淡漠。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上述的理由,还有就是小时候的玩伴之间在这么多年没有太多交流,双方已经陌生,大家在高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疲于奔命,而无暇顾及其他等等。
三、传统的消失:
祭祀祖先,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但是,以祭祀为例子的传统也在慢慢消失。前工业化的中国,人们的居住范围大约就已经确定,基本上就在本县内,即便是客居,终究也要有回乡的时候。
这样的环境下,祭祀就显得容易得多。而工业化时代,人们的居住范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就以陈老板为例,以后一定就是深圳人了,如果要劳师动众只为回乡祭祀一次,难免不现实。
四、城乡的差距:
太多的人进城务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留守乡村。进城务工,带来的是财富的积累,改善了自己家人的成活,而在一定程度上却让留守儿童成为一个问题。
当城市的孩子在各种呵护之下茁壮成长的情况,留守儿童却只能够和年迈的爷爷奶奶度日,不谈别的,首先教育成长就是一个大问题。这些留守儿童从最开始就远远的被城市的孩子远远的甩在了后面。
五、环境的恶化:
雾霾不需要再说了,这个不仅仅是城市的问题,也是乡村的问题。雾霾的成因众说纷纭,但没有人否认是工业化带来的结果。以关中为例,过去城市规模下,燃煤供暖规模也要小很多,释放的污染物自然少。
而乡村在很早之前是根本没有钱买煤取暖的,也许有人会问冬天冷了怎么办?一个词:死扛。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热力公司的燃煤量越来越大,乡村家家户户也烧煤取暖,雾霾来的理所当然。
F. 专有名词 有机团结;机械团结; 礼俗社会;法理社会; 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我答一下“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和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一、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迪尔凯姆(或译为 涂尔干)社会学的概念,机械团结—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典型的是原始社会或传统的农业社会。在这类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或相似,因而所有的成员在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的法律以刑法为主,强调惩罚性。。有机团结社会则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且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的社会纽带,典型的形式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大都市等,这种社会分工发达,每个人各司其职,发挥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能力,这使得社会成员不能相互取代,并形成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其中的法律以合作性的法律为主。
二、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这个圈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和别人的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想团体中的分子一样大家都处在同一平面上,而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越推越远,越推越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得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得圈子。。团体格局是指好比西方社会是界限分明,单位分明的一个个稻草田里柴捆,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挑,每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在这样的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
G. 乡土中国的概念是什么
概念。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怎么样的社会?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它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泥土。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即泥土。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土”是命根,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居住。在中国,大多数的农民是聚村而居的。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称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事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地方。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两种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在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需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生育制度。孝是什么?归结到心二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
智力。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市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愚”如果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却 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不过乡下的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这不是他们日常混熟的环境。
知识。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里人多,这是正确的。
语言。文字是一种双方用来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色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子句。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学习。学是模仿,习是反复,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练,是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着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经验。在乡土社会中,历代不移的结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长大,而且还在熟悉的地方上出生长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极长时间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就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时间的悠久是从谱系上说的,从每个人可能得到的经验说,确实同一方式的重复上演。同一戏台上演着同一的戏,这个班子里演员所需记得的,也只有一套戏文。他们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是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