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国周文有多少个
姓名为 周文 的用户共有12234人,其中 女生24.54%,男生75.46%
虽然是不完全统计,但是也能反应一个比较直观的情况
名字只是一个称谓,每一个人才是独一无二的
Ⅱ 周文武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他们是父子关系,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武王姬发,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周文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正妻为邑姜。西周开国之君,在位15年,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明君。作为历史中的一个“革命者”,武王推翻了殷商的无道统治,建立了国祚长达八百余年的周王朝,开创了灿烂辉煌的周文化,功绩赫赫。
周文王十五岁时生武王,武王即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奭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国力日益强盛。受命九年(约前1048年)姬发在盟津(孟津)大会诸侯,前来会盟的诸侯有800个,一起举行伐商演习。
受命十一年(约前1046年),商纣王穷兵黩武,持续发动征讨东南夷的战争,已把商朝弄得国困民乏。武王见时机己到,便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亲率战车300辆,虎贲3000、甲士45000人,进攻朝歌,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
商朝因为军人不足,故武装奴隶兵,奴隶对商厌倦,阵前倒戈,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周武王以钺砍纣王遗体,代表诛杀商纣,殷商正式灭亡,史称武王克殷。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亲为文王,并分封诸侯。
Ⅲ 历史上“周”姓名人都有谁
周公:周公解梦,传说中的人物。 周勃: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 周公
:“绛侯”。 周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处: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兴: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亚夫: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名将,绛候周勃之子,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着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 周敦颐
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越:[宋]字子发,起弟。官主客郎中。草书精熟,博学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仪纵肆,虽未可以语妙,于能则优矣。当天圣、庆历(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间,以 书显学者,翕然宗尚之。然终未有克成其业者。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黄庭坚云:“周子发下笔沈着,是古人法,若是笔意姿媚似苏子瞻(轼),便觉行间茂密,去 古人不远矣,何止独行于今代邪。”《宋史本传、山谷集、墨池编》 周敦颐:北宋着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着《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着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 周邦彦
河。 周德清:元代着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着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 周树人
代文学奠基人,着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周恩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周绪德:四川永川人(1913-1975),字润吾,着名细菌学专家。周敦颐的后裔。1936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华西大学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 周绪德生前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川西行署卫生厅副厅长、西南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自1952年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卫生厅厅长,直至1975年在成都病逝,在任23年。 周绪德是全国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四川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所长、省红十字会副会长、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组织委员、四川省工委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成都分会会长、四川省科学普及协会常务委员。在细菌学的分类及细菌临床检测方面有深入研究,编有《细菌学实验教程》等着作
1 周渭(740--805),字兆师,唐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先中文榜眼后中武状元。周渭是为数不多的涉足文武双科举的进士之一(如文武双科状元郑冠,文武榜眼周仁勇等)。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己未科王储榜进士第二人(即为榜眼)。该科进士20 人。知贡举:礼部侍郎潘炎。试题为《寅宾出日赋》和《花发上林苑诗》。周渭答卷《寅宾出日赋》今存于《文苑英华》。 历任汝州襄城尉、长安尉、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守秘书少监致仕。周渭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又参加“贞师伐谋对有明法”科(即军谋越众科)考试,中武举第一(即为武状元),初授汝州襄城尉。周渭自殿中侍御史迁膳部员外郎、祠部郎中,十年不变。上皇践阼(即位),他本想托病还乡,有诏授秘书少监,遂任之。 2 周虎(1161~1229 )。字叔子,祖籍临淮,后迁居常熟,宋宁宗庆元二年考中武状元,授殿司步军同正将,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时,周虎誓死守城一个月,激战三十余次,杀死敌将十 周树人鲁迅
余名,使金兵败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为抗金名将,受到朝廷褒奖。退官后归居苏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东,为褒扬周虎,苏州郡守在郡庙前建立“武状元坊”,据史籍称,此处原为三国时期周瑜故居,称“周将军巷”,宋咸淳元年,赐额改为“周武状元巷”,巷名由此而来。 3 周师锐(1182—1231)字仲祺,号仪父。玉峰(东阳铁店村(今属磐安))人。少年即工词赋,时有佳作,为士林所称。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举进士第一名,敕为状元。临试时主考官得师锐文稿喜甚,语曰:“此文何独可冠右科,在文章亦当为首选”。殿试时师锐策陈万言,皆切中时事。及第后,从戎四载,擢为门舍人知滁州,末行,留为御带器械兼干办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召还归班。后又出知封州,卒于任所。 4 周师望,生卒年不详 福州府闽县(今古田县)人,宋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己丑科武举释褐(恩科)状元,官职不详。 5 周坦(1201-1263),字平父,一字平仲, 世居浙江瑞安县来暮乡永安地方(今浙江瑞安市江溪坊额底村)。。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状元。周坦中状元后,初授镇东军节度判官,拜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淳祐三年(1243),以校书郎进官着作佐郎。四年,为着作郎,差知吉安州。五年,出任工部郎官。据传:周坦的状元,险些被邵泽夺走。原来邵泽廷对时,内侍中有人见邵泽所磨京墨甚佳,就向其索要,而邵泽毫不吝啬。内侍告诉邵泽:“主上御苑新建一亭,命名为‘定一’,皇上说:‘若有人用此立说,当取为状元’。”邵泽知道后,挥毫如飞,内侍见其文采,回奏,理宗大喜,于是搜求此卷,欲置首选。但此时已取周坦为状元,所以定邵泽为榜眼,群臣贺道:“喜陛下今得周、邵。”元末义士周乐为周坦之后。 6 周梦雷,生卒字号不详。磐安县(古东阳县)玉山人。宋淳化四年(1244)甲辰科武状元(该榜武状元有三种说法,一为项桂发,载于《平阳县志》,一为吕廷彦,出于《广信府志》,一为周梦雷据《东阳市志》今一并列,以供研究者考证)。及第后累官至襄阳刺史。余事不详。其兄周自强,南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土,官刑部侍郎。 7 周震炎(1231-?),太平当涂(今属安徽)人,字名光。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己未科状元。周震炎相貌英俊,应试时正值理宗为公主物色驸马。考官丁大全为诌媚理宗,欲从新科进士中挑选一人,遂看中周震炎,并私下告诉试题,使周震炎得中第一,夸耀为太平状元。因公主见周震炎年近三十,心中不悦,事遂被废。丁大全后因作恶多端被罢官,周震炎亦受牵连,状元头衔被褫夺,降为最末一名,死于贬官途中。 8 周旋(1395-1454),浙江温州鹿城横渎周岙人,字中规,号畏庵。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祖父思贤,父大顺,母陶氏。家道贫穷,父在周旋6岁时早逝,年未及冠,母故。家中兄妹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周旋历尽磨难,不放弃学业,在20岁左右投身科举,但运道不济,科名总落在孙山外,三十岁还滞在生员衔上荡秋千。宣德五年(1430),温州知府何文渊走马上任。何文渊在温州一任六年,刚一上任就深入调查选拔当地善良子弟30余人。乐清章纶、南昱、陈钝、平阳陈玑、永嘉梁宏,以及周旋等都被选拔过来。周旋应举五次落第,经他在明伦堂日夕亲授讲课,终于在宣德十年(1435)中了举人,次年四十岁中了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后升翰林侍讲,进左春坊左庶子(正五品),国史经筵讲官等职。周旋第六代孙周应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中进士二甲一名,授礼部郎中。 9 周乾,南京江宁上元县人, 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武状元。官职不详。 10 周嶅(1502-1566),字嵘伯,号明溪,遂昌县十三都周村人(今三仁畲族乡周村),后居仁和周都司巷和锦衣弄之间。明嘉靖武进士,京都锦衣卫校尉,乙卯年(1555)科顺天乡试举人,丙辰(1556)科兵部会试 武举第一,曾建状元坊于省城(杭州)北关门内大街,江南盐城参将。周嶅天赋很高,人又聪明机敏,是个文武全才。他精通朱熹的《周易义》,擅长赋诗作文,还写得一手好字,其真草书法遒劲有法度。周嶅天性孝友,与兄弟周峦亲密无间。周嶅为将帅,机敏有智谋,对部下能恩威并用,深得士卒之心,所以能每战有功。死后,张瀚曾为其撰写了墓志。明张瀚《参将明溪周君暨配谢氏墓志铭》载,周嶅本习文,赋质淳美,通朱氏周易,善诗文,作真草书,遒劲有法。无奈科举不与,偃蹇不遇。庚戌后,四方称兵,加意武备,每每起于民间智士,立致将帅。于是周嶅走都下,因隶籍,登武科。寻以骑射韬略,嘉靖三十五年(1556)中武进士第一。名动京师,授锦衣副千户。未几,进批示佥事,守备赣州,以功进都批示佥事,拜盐城参将,再奉玺书移守岭西,不数载,累官三品,不啻贵显盛矣。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一月卒,享年六十五岁。张瀚评说:明溪挟儒术以待聘,卒不售;而以武功显,诚命矣!周都司巷以周明溪(都司)而定名;锦衣弄以有锦衣副千户周嶅府第而袭名,亦可一说。 11 周延儒(1593-1644),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授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不久又以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崇祯帝即位,召为礼部右侍郎。 12 周世显,又名周显,生卒年不详,河北省故城县人,明朝末周太仆都尉周国辅之子,后考上状元(恩科状元),选为崇祯之女长平公主(朱媺娖)的驸马,任兵部大司马,领尚书衔,后降清。 13周澍(1684-?),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雨甘,号西坪。生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卒年不详。清雍正八年(1730)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Ⅳ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雔,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目的达到了吗
达到目的。
这句话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意思是:
周文王分封了很多子弟做诸侯,同姓的非常多(都是子弟当然很多姓姬了,不过也有少数是母系那边的子弟所以不姓姬)。
到了后代亲缘关系逐渐疏远(因为每个诸侯都是传给自己的儿子,越到后面亲戚关系当然越远了),相互攻击如同仇家一样(就是列国争霸),诸侯竞相厮杀攻伐,周天子没办法禁止。
(4)中国有多少人叫周文武扩展阅读:
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壮大所做出的重大贡献,由他领导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国家的法令、制度、方针、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可惜的是,由于他的骄横残暴,滥用民力,横征暴敛,严刑酷法,接着昏庸的秦二世又在这方面继承了他的衣钵,变本加厉,不仅使他的许多本来可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并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广大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而且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Ⅳ 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是谁什么关系
周文王是姬昌,周武王是姬发,周文王与周武王是父子关系,周文王是父,是周武王是子。
1、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人。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尊姬昌为文王。690年,武则天称制时自称武家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5)中国有多少人叫周文武扩展阅读:
周武王之母:
太姒,生卒年不详,有莘国(今陕西郃阳县东南)人,姒姓,周文王的正妃,周武王之母。太姒天生姝丽,聪明淑贤,分忧国事,严教子女,尊上恤下,深得文王厚爱和臣下敬重,被人们尊称为“文母”,在《诗经》和《列女传》中都有对太姒的赞美。
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滨遇到太姒,对她的美貌,惊为天人,后知道太姒仁爱而明理,生活俭朴,姬昌决定迎娶太姒。因渭水无桥,姬昌决定于渭水造舟为梁,舟舟相连,成为浮桥,亲迎太姒,场面盛大。
入门之后,太姒仰慕长辈之德,效法太姜(周太王正妃)、太任(周王季历正妃),旦夕勤劳,以进妇道。太姒尊号为“文母”,姬昌理外,太姒治内。
太姒与姬昌生下十子,次序为: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成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自少严谨教诲,使他们未做过坏事。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元天授,尊封姬昌谥号为文皇帝,庙号始祖。而太姒被上谥号为文定皇后,陵曰德陵。
Ⅵ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一部《封神演义》让商纣王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一代暴君,但毛主席,郭沫若,甚至孔子的徒弟都为他伸冤,真实的商纣王又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纣王"并不是正式的帝号,是后人硬加在他头上的恶谥,意思是"残又损善"。再莫名其妙的人,也不会如此不堪地往自己的脸上抹灰吧!他正确的名称应该是商代的第三十二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
据正史所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它有两个主要的敌手:西部的周方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甲骨文里被称作人方)。
由于周方国在西部行征伐之权,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姬昌仅仅两代,周方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只不过文王曾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一场,被打得大败,如果不是来自东夷的军师姜子牙在商王国东部策反东夷作乱,恐怕文王的统一大业将就此完结,而文王被俘、囚于羑里很可能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最终姬昌很可能被纣王处死,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被释放回家?
自此,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而纣王则变生肘腋、两面受敌。击败周军以后,纣王略作休整,便兵发东夷,无暇西顾,使周方国得以重整旗鼓。
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夷人的反抗。
夷人尽管善弓,但商军的箭镞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象牙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东夷人的部队大部分做了俘虏?
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从《左传》记载的时间看,他很可能是在这次征伐东夷的战争中,路过有苏氏部落掳获了妲己。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却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陲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指向东方,都城内防御力甚弱,便在一部分叛商部族的带领之下,奇兵突袭,于牧野一战功成,而这时商王的大军远在东南,无力援手,牧野之战的商军,并非商王朝的精锐之师,而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囚徒。
即便如此,牧野之战也打得惨烈非常,而不是像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奴隶与囚徒们临阵倒戈,周武王几乎是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胜利。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周武王在《尚书》中开列了纣王六条罪状: 第一是酗酒;第二是不用贵戚旧臣;第三是重用小人;第四是听信妇言;第五是信有命在天;第六是不留心祭祀。其实很多在我们现在对历史商所有帝王看来,这六条根本不算什么,甚至有些可以并不认为是罪状。
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 濮、蜀(均居今汉水流)、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 到商军的抵抗,故开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国都的商军共约17万人(一说70万,殊难相信),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心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誓师后,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这时便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帅作战。“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乘势以“大卒(主力)冲驰帝纣师”,猛烈冲杀敌军。于是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我爱昆仑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诸侯,肃清殷商残余势力。从此,站立了数百年的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着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秩序,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公元前1046年,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地(今河南商丘)以祀殷后,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武庚却不甘心做周的臣子。周初,武王死后(公元前1043年),其子成王年幼(13岁),周公摄政(称咸王)。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因封地在周,称周公,后封鲁国,但未到鲁即封。他辅佐武王伐纣曾两次东征,并为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制礼作乐,是我国西周初年着名的政治家。公元前1041年,武庚联合了管、蔡二叔以及商的属国奄、徐、楚等十几个国家一同向西进军,反周阵营声势浩大。如《尚书大传》云:“管叔、蔡叔疑周公,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王’,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既死矣,今王尚幼矣,周公见疑矣,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也。”(管叔鲜,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处,文王八子。事监视商朝遗民,故谓三监)周公旦在千钧一发之际,于公元前1040年举兵东征,平定叛乱。公元前1039年,周公杀武庚,灭东方50国;管叔鲜被杀,将蔡叔放逐,霍叔被废为庶人。把微子(纣王兄)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为宋公,以后为宋国,都于商丘。武庚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称为禄氏。武庚战死,叛乱平定,殷人见复国无望,只好纷纷出逃。
每个王朝的灭亡,几乎都与一个女人有关,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也不例外。夏桀时的妹喜,商纣王时的妲己,周幽王时的褒姒。
事实上,历史上这类女子多被冤枉,商纣王时的妲妃也算一个,把一个政权的灭亡完全算到一个女人的头上是欠公允的。
据司马迁的说法是:纣王我爱昆仑而死,妲己为周武王所杀。另外《世说新语》中引孔融的话说,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妲己为周公所得,后来成为周公的侍姬,这可以从周师进入朝歌以后,再也没有贬抑妲己的话语,得到一些侧面的证实。 周文王和周武王立誓要灭掉商朝,是基于政治发展与私人仇恨所产生的态度,丑化妲己只是一种政治手段。商朝的灭亡是因为大力经营东南,重心已经转往长江下游地区,使得中原一带空虚,周人才得以乘机蹈隙,硬是把商朝的亡国,推到一个女人身上,就常识的观点看,也是很难使人苟同的。
帝辛暮年热中于声色之娱与酒食之乐确实是事实,说纣王“惟妇人之言是听”,就是对妲己的话言听计从,这一条罪状,并不切合实际,因为商代人颇重迷信,任何重大举措,都要求神问卜来决定吉凶,在出土的甲骨文中是有确切记载的。妲己能够影响政治决策的力量,实在微乎其微。
妲己只能算是商纣王晚年生活的伴侣,对妲己,商纣王谈不上言听计从,倘若妲己在被帝辛宠幸的那些年月之中,具有政治权力,何以妲己的族人始终就没有能够得势呢?
如果说苏妲己有罪,顶多只是苏妲己入宫以后,由于争宠而与其他的嫔妃引起纷争,那些失宠的妃子各有氏族背景,因而加深了纣王与诸侯小国之间的冲突而已,如果硬要说苏妲己是亡国的祸水,也未免太高抬她了。其实她是完全做不到的。
新华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战艳 桂娟)考古专家们在商代第一个都城--河南省偃师商城内发现规模庞大的石砌水池遗迹,证实商代帝王池苑确实存在。《史记》中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考古专家们在偃师商城内发现的“池”,经研究与史籍记载相近,是供商代帝王娱乐的池苑。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说,夏商帝王沉溺于宫室陂池,以前只见于古代文献记载,而今在偃师商城内发现大型人造水池,不仅印证了古文献记载之确实,而且相当直观地揭示了商代早期帝王池苑的规模。该水池于1999年被发现,长约130米,宽约20米,现有深度为1.5米,四壁用自然石块垒砌而成,池底内凹,水池两端各有一条水渠通往宫城外,与城外护城河相通。
学者们基本否定了水池主要是用来“提供水源”的说法。杜金鹏说,在偃师商城各个宫殿建筑附近有多处水井,说明人们可就近汲取井水,更重要的是,在水池附近也有多口水井,使用年代与水池相同,井内出土了大量汲水用的陶器。水井与水池并列而存,可证明水池的主要用途不是提供生活用水。
杜金鹏说,但大型水池的存在,无疑会提高附近地下水位,从而间接地起到了“提供水源”的效果,也可用来防火、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
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中说:“(纣王)好酒我爱昆仑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唯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我爱昆仑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益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 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人眼里,商纣王的这种“裸奔”癖好是无法容忍的,纣王也因此成了我爱昆仑君王的代言人。
其实,纣王让男女在沙丘苑囿里裸奔,未必就是我爱昆仑。古代有“欢乐谷”的遗俗,为的是解决未婚男女的性问题。周代时,也依然组织男女于桑林里“奔”。《周礼》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一年中的某些特定季节,周朝官方就会指定某些地方作为欢乐谷,令未结婚的男女聚到此处,结识性伴侣,不必履行结婚手续就可同居。
原始人类没有婚姻一说,也就无婚姻制度的产生。到了氏族社会,才开始采用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LUN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习俗。再到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固定夫妻关系,于是也就产生了婚姻制度。
男子是私有制社会的主体,产生于私有制的婚姻,与人的财产关系密切相关,女子也被看作男子的财产之一。在商周时代,婚姻制度并不完善。那些“奔者”的同居关系并不稳定,他们在某个地方同居一段时间后,等到下一次欢乐谷开放的时节,可能又会跑去挑选新的性伴侣。换句话说,因为他们没有建成稳定的长期的家庭关系,而他们的同居关系又是临时的,他们随时有重新挑选性伴侣的权利。
从考古发现,商周时代的坟墓,半数以上都是单墓,仅有一个商周人孤睡在坟墓里,很少见双墓或合墓的。这也说明当时结婚组建家庭的事例还不甚普遍,结婚也还不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原始社会时期的习俗,不婚或群婚,单身跟历史风俗有着关系。原始社会时期,是没有结婚的习惯的。
譬如屈原在《天问》中说,大禹“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说的就是大禹和涂山女没有履行结婚手续和组建家庭,就在台桑“通”,“嗜不同味,而快朝饱”。后来还生下了个孩子启。《史记》里也有大禹“予不子”的记载,大禹从涂山女手中把孩子抢回来。也断定不了孩子就是他的,因为涂山女也是自由的,可以跟其他的人发生关系。
那么,纣王让百姓“大聚乐戏于沙丘”,“使男女裸相逐其间”,这其中的“沙丘”,有可能就是一个被官方指定的欢乐谷,是当时的一个习俗而已。说纣王我爱昆仑也许并不是最客观的说法。
商纣王的历史贡献:
1.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的功绩。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
2.他曾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
3.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
4.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Ⅶ 全国有多少个周文主
全国有87659个周文生,加上国外的那个4345个,总共是有7999个人一起叫周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