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交趾是现在哪里
在越南北部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作交阯、交址)是中国明朝设置的一个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
统治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宣德是从小深受理学在德不在险教诲的君主,谨记洪武的不征之国祖训,一直有放弃交趾的打算,正值明军刚受到挫败,又听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三杨于是顺水推舟,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废除。嘉靖年间再置,为安南都统使司。
永乐四年(1406)底,明军进人安南后,纪律严明,一再宣告;“黎氏父子,必获无赦,胁从必释,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稼墙,毋斥人妻女,毋杀降,有一犯者,虽功不饶。”此举得到了许多不满黎氏政权统治的安南各阶层的支持,他们积极与明军配合,提供帮助。永乐五年(1407 } 5月,黎氏父子被抓获,战争胜利结束。在这场战争中,黄福受命先至两广治办军需,很好地保证了明军的后勤供应,为平定安南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在平定安南后,南策州官员莫邃与安南着老尹沛等1100余人联名给明军统帅张辅上书:“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仪之教,幸遇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稚得睹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
张辅根据当地人民要求,上书成祖,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宣布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任命黄福以尚书兼掌布政、按察二司事,全权处理交趾的民政与司法工作,后又命英国公张辅镇守交趾。
黄福在交趾任上,一直面临着极为尖锐的民族矛盾。他意识到仅靠大量军队是难以稳定交趾局势的。他写信给张辅,力主在补充兵伍、完善兵制的基础上用文治的办法让交趾人民安居乐业,使交趾局势不致生变。为此,在任期间既协调完善军队又重点采取了种种稳定交趾局势、发展交趾经济、造福当地人民的举措。
Ⅱ 古代地名"交趾"是哪里
交趾在哪里
越南(古称交趾国)。
旅游交通:
越南是一个有二千多年历史的国家。自中国秦朝以前,传说中的英雄雄王在现在越南北部成立国家,名叫鸿庞。
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为巩固南方而进侵今日越南的所在地,公元前214年,秦将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
公元前204年,秦南海尉赵佗在秦末的混乱时期,自立为南越武王,越南北部成为南越国的一部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并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统治。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政权的直接管辖。
大越、占婆的独立和越南的统一
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汉朝日南郡象林县令,从中国独立,占据了原日南郡的大部分地区,以婆罗门教为国教,建立占婆国,和中国以顺化为界。1190年-1220年,占婆被真腊占领,后复国。
公元939年,吴权自中国五代南汉政权独立,建立吴朝,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受到中国宋太祖册为交趾郡王,建大瞿越国,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正式独立。980年,黎恒建立前黎朝。1009年,李公蕴建立李朝。1225年,陈日煚建立陈朝。1407-1428年,中国明成祖派兵灭越南,进行直接统治。1428年,黎利击退明军,自立为帝,建立后黎朝,1471年,灭占婆。1527年,后黎朝南北分裂,北部由莫登庸建立的莫朝控制,后1592年后黎朝复辟,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1698年,阮氏灭水真腊(今湄公河三角洲)。1771年,爆发西山三兄弟起义,先后灭阮、郑,统一全国,建立西山朝。1802年,阮福映在法国支持下灭西山朝,建立阮朝,受中国嘉庆帝册封为越南国王,正式建立越南国家。
法国占领
法国在1884年占领整个越南,并将之归入法国在中南半岛的殖民地领或内;与此同时,法国传教士为本来采用汉字的越南设计了一套拼音文字,就是现在越南人称呼为“国语”的越南文字。1930年代开始,越南的国父胡志明就开始在越北领导对抗殖民运动。1940年代,日本进侵中南半岛。美国为了对抗日本的侵略而对胡志明义军提供军事支持,并承诺战后支持越南寻求独立。1945年,日军宣布投降之际,胡志明在河内宣告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但美国和法国政府达成秘密协议,继续让法国殖民统治越南,胡志明转而向苏联寻求支助。1954年,当越共军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指挥和援助下取得奠边府之役大胜之后,宣告独立,并立即得到苏联和中国更广泛的支持。为了跟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共对抗,法国政府在日内瓦和会(1954)上宣布将权力移交给阮朝的末代皇帝保大帝,并成立南越政府和越共的北越政权抗衡。保大帝并且委任了吴庭艳为首相。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签署法令废除皇室,并宣布自立成为越南南方共和国总统。
越南战争
受到美国的支持,以吴庭艳为首的南方政府拒绝在最后期限1955年7月前与北方就普选问题进行磋商。胡志明在北越获得相当多的支持,主要由于他们推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使得贫农可取得土地所有权,南越则未推行,因此失去关键性的农民支持。南越拒绝遵守巴黎协定,并宣布成立共和国,北越随即由胡志明宣布建国。为保障南方政权的发展,美国在1960年代对南越的经济及军事资助从不间断,直到1973年南北双方签订停火协议为止。之后,美国从南越撤军。(参考越战)
两年后的1975年4月30日,北越军队击败南方政权,两越在北越领导下统一。1976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更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次战争总共导致三百八十万人死亡,其后遗症在战争结束之后二十年也未能平息:香港的越南船民要到1997年之后才全部被遣返越南。
宗教
越南(古称交趾国)佛教大约在公元2世纪末由中国传入。到了6世纪佛教有了大的发展。9世纪初,中、越两国僧侣来往求法取经开始频繁。从10至14世纪的400年间,是佛教在越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先后有8位国王出家为僧,国王重用僧人并参与朝政,佛教奉为国教。形成“百姓大半为僧,国内到处皆寺”的情形。到15世纪初,后黎朝建立,独尊儒学,下令只许庶民信奉佛教,从此佛教成为平民信仰的民间宗教。
Ⅲ 古代地名交趾是指现在我国的哪个地方
交趾,是越南的古称。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南下人侵今越南。公元前214年,秦朝将越南北部地区划归象郡管理,并向越南北部大量移民。公元前204年,秦朝南海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自立为南越武王,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广州),疆域包括今天广东、广西大部地区,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公元前196年和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名义上臣属于西汉,成为西汉的“外臣”。公元前112年,南越国丞相吕嘉发动叛乱,谋害了第四代南越国君主赵兴以及汉朝的使者,立赵兴的哥哥赵建德为第五代南越国君主。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调遣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国,终于灭掉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统治。在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越南北部交趾地区虽然出现多次反叛,但是基本上一直受到我国政权的直接管辖。汉朝的交趾郡下辖赢娄县、安定县、苟属县、麓泠县、曲昜县、北带 县、稽徐县、西于县、龙编县、朱觏县十县,以羸娄为治所。到东汉改以龙编 为治所。东汉末期至东吴初期,交州太守士燮形成独立的割据政权。隋朝灭南朝陈国之后,重新设置交趾郡,下辖九县,郡治设于交趾县。到唐代,废除交 趾郡,原交趾郡故地归属于交州,交趾县成为交州州治所在地。唐代诗人多次言及交趾,如杜审言《旅寓安南》:“交趾殊风候,寒迟 暖复催。”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轻。”白居易 《送客春游岭南二十韵》:“诃陵国分界,交趾郡为邻。” [收起]
Ⅳ 古代的交趾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王勃是在唐朝哪个皇帝时期任䝞卅参军的公元65合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交趾”一名在南越国时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咸亨二年(671年,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秋冬,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王勃才没有被处死。不过《旧唐书》记载,王勃藏匿曹达一事,其实是与王勃有过节的人给王勃埋下的圈套。
Ⅳ 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分别是现在什么地方
1、益州:四川一带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2、幽州:现在的范围为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东北。古代行政区划。言北方太阴,故以幽冥为号。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幽州是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
3、并州:山西太原古称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划分域内为九州。据《周礼》、《汉书·地理志上》记载, 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约当今山西太原、大同和河北保定一带地区。
4、朔方:位于黄河河套的西北部。朔方郡,汉武帝元朔二年开。西部都尉治窳浑。莽曰沟搜。属并州。
5、交趾: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Ⅵ 交趾在哪里
“交趾”,又名"交阯",本是古代北方中原人在古籍中描述“南蛮”民族风俗的词,后来用于指代南蛮人所居的中原以南的区域。直到汉代,象郡南部专门辟出一块设“交趾”郡,即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
交趾,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6)中国交趾郡是哪个省扩展阅读
先秦时交趾境域属百越支下骆越15分部之一。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辗转到达越南北部,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
公元前214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大军越过岭南占领越南北部和广西、广东、福建,征服当地的百越诸部族,秦朝在这一带大量移民,设立了三个郡,其中越南北部归属于象郡管理。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交趾地区虽然屡有反抗,但是大体上一直受到中国古代政权各朝代(汉朝、东吴、晋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汉和明)的直接管辖。
Ⅶ 汉朝时设置的交阯、九真、日南三郡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1、交阯,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先秦时期为百越支下骆越的分部,初期范围为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一带。秦朝以后,设"交趾郡",为今越南北部。汉朝之后其地域范围历经演变,东汉时将交趾更名为"交州"(南交),交州最大范围及其文化遗迹位包括今广东省至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
“交趾”一名在南越国时代之前已有之。交趾名称来源于《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纹脸,交趾注曰“足相向”,就是盘腿。《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
2、九真,在今天的越南北部。
九真(九真郡),古代行政区划;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设立九真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
3、日南郡,地域在今越南中部地区,治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东河市)。
日南郡是中国古代上一个郡的名字,其范围在如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中部地区,辖境位于越南横山以南,即从广平省到平定省之间的沿海狭长地带。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王朝灭南越国,在百越地区设置了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共9个郡,隶属交趾刺史部。
日南郡位于最南面,其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当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深居热带地区,大约在北纬16度附近,一年中有近两个月的时间太阳从北面照射,因而日影在南面,故称“日南”。《汉书·地理志注》师古注曰:“言其在日之南,所谓开北户以向日者。”
郦道元《水经注》则解释道:“区粟(日南被林邑占领后的名字)建八尺表,日影度南八寸,自此影以南,在日之南,故以名郡。”
日南郡下辖朱吾县(今越南广平省美丽)、比景县(今越南广平省筝河口)、卢容县(今越南承天省顺化市北)、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东河)、象林县(今越南广南省会安西南)共5个县,其中西卷县为郡治。郡境有16条小河,流入南海。日南产竹,可以做成竹杖。西汉末年日南郡有15460户,69485人。
日南郡的主体民族是黑皮肤的占人,时常反叛。东汉末年(192年,一说137年),日南郡南部的象林县脱离汉朝,独立为林邑国(占婆国),此后林邑不断北上蚕食郡境,南北朝以后遂为林邑所有,日南郡废止。该郡存在时间约600年。
(7)中国交趾郡是哪个省扩展阅读
国土范围
秦末天下大乱,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为匈奴所据,南越、闽越、黔中等地相继独立,至汉初国土仅剩214万平方公里 。到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开边拓土,于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卫青北击匈奴,收复河套置朔方郡、五原郡 。
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出陇西击灭居于河西走廊的匈奴部落,以其地设武威郡、酒泉郡,后又分出张掖郡、敦煌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攻灭南越国并进占海南岛,于该地设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厓、儋耳九郡,又平西南夷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元封二年(前109年),吞并滇国置益州郡,将西南边境推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元封三年(前108年),灭亡卫满朝鲜设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自此奠定汉地基本范围;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建外长城之光禄塞、居延塞,将北疆推进至戈壁沙漠一带。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在西域乌垒城置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 东汉相对西汉国土有所收缩,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真番郡、临屯郡并入乐浪郡、玄菟郡,至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弃岭东地。
因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放弃珠崖郡、儋耳郡而失去对海南的控制;交州的日南郡象林县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被林邑割据独立 ;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匈奴内附并被安置于河套 ,又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置匈奴中郎将监护南匈奴降部。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乌桓率众内属 ,内迁于北部诸郡之北,又置乌桓校尉监护乌桓并兼领鲜卑;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内附,以其地置永昌郡,西南得以扩充至缅甸北部;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彻底平定西域,西境抵海滨 。
后“及孝和晏驾,西域背畔”,直至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并于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平定西域诸国,然而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已脱离汉廷的控制,自此“三绝三通”而终。
东汉末年,因海内虚耗、人口锐减,曹操放弃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北地六郡,并将盘踞于河东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各设汉官司马兼领之。
汉朝初期,刘邦封异姓王七人。但因各地叛乱不断遂而消清大部分异姓王,仅留长沙王吴芮。同时大封同姓诸侯,这些王国“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谮于天子”。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导致中央政府所实际控制的区域萎缩。
吕后时期,增加外戚诸侯王。到文帝时期又纷纷铲除,增加刘氏诸侯王。但是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已经对中央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用分地的方法削弱诸侯的势力。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直接缩减王国的封地,引发诸侯王的强烈反弹,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但未几就宣告失败。景帝借此缩小各王国的辖地。
武帝时期则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位由嫡子即位,而余子皆分一县或一乡的土地。因此王国不断缩小,汉郡不断扩大,加上边郡的开扩,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日益加强。同时,政府将大量面积较大郡予以分割。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郡国103个,辖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
蜀汉时期的领土范围大致为今四川、云贵、陕西旧汉中府及缅甸北部地区一带,虽然昭烈帝刘备曾经大举伐吴,诸葛亮、姜维屡次北伐,但终究未曾改变蜀汉的基本国土范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交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日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汉朝
Ⅷ 滕王阁序中说的交趾现属什么省或市
滕王阁序中说的交趾现属越南。
交趾,又名"交阯",中国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地方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实施直接的行政管理;交趾郡治交趾县即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分为交趾刺史部,后世称为"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