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足三里在哪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足三里穴属于穴位的一种,而穴位的学名是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贰’ 十大名穴是什么
是加洛斯盐洞、猛犸洞、钻石洞、卡特切纳洞、燕子洞、墨西哥水晶洞、纳拉伯平原洞穴、卡尔斯巴德洞、南极冰洞。
1、加洛斯盐洞
加洛斯盐洞位于美国芝加哥珀塔吉公园Jolly Inn Banquets(一家旅馆)地下深处,众多彩灯将这里装点成一个奇妙的地下世界。
2、猛犸洞
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是世界上年代最为古老同时也最为着名的洞穴群之一。
10、南极冰洞
埃里伯斯火山是南极洲温度最高的地区。当高温遭遇冰冷,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埃里伯斯火山的蒸汽加热作用造就了高耸的冰结构喷气孔以及规模庞大的冰洞。
(2)中国最深的穴位在哪里扩展阅读
中国十大洞穴
1、织金洞
原名打鸡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城东北23公里处的官寨乡,距省城贵阳120千米。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溶洞,洞深10余千米,两壁最宽处173米,最高达50米。
2、黄龙洞
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币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亥洞长7.5千米,垂直高度140米。
3、腾龙洞
位于鄂西南边陲城市利川市,以其雄、险、奇、幽、绝的独特魅力驰名中外。洞口高74米,宽64米,洞内最高处235米,初步探明洞穴总长度52.8千米,中水洞伏流16.8千米,洞穴面积200多万平方米。
4、本溪水洞
位于辽宁省本溪市。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现开发地下暗河长3000米,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发育较好,千姿百态,泛舟游览,使人流连忘返。
5、芙蓉洞
位于距重庆币武隆县江I镇4十米处的乌江和芙蓉江汇合处。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大约120多万年前), 发育在古老的寒武系白云质灰岩中。
‘叁’ 中国古武术之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肆’ 最完整的人体穴位图
《312 筋络锻练法》(Neural Massage)祝总酿教授版
http://lib.verycd.com/2005/04/10/0000045933.html(可以免费下载学习哦!)须用电驴下载哦!
中文名称:312 筋络锻练法
英文名称:Neural Massage
别名:黄帝内经
版本:祝总酿教授版
发行时间:2004年
简介:
中国科学院
教学:祝总骧教授,312经络锻炼法创始人,中国最权威经络专家。
适合中老年自我锻炼,适合大众健身,百岁健身良方:防病治病、无病强身。
《312经络锻炼法》是祝总骧教授倾30年心血研究出的健身方法,是祖国医学经络理论与现代健康理念的完美结合。
312经络锻炼法是一种防病治病、无病强身的健身方法,目前国内外已有数百万人在使用这一保健方法进行自我锻炼。坚持使用此健身法锻炼,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关节炎、失眠等常见疾病和某些疑难杂症都有积极的防治作用,同时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摆脱亚健康状态。
-----------------------------------------------------------------------------------------------------------------------------------
祝总骧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北京经络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国际针炙医学院教授。从事经络现代化研究近三十年,创造性地将祖国医学经络理论与现代健身理念相结合,成功地推出312经络锻炼法。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312经络锻炼法的推广工作,并在实践中将其不断发展。提高,至今获益人数达数百万。
CCTV 采访录 (祝总酿教授)
http://www.cctv.com/program/lawst/20040310/102062.shtml
‘伍’ 天阴穴是哪
天阴穴一是指的阿是穴,一是指的眼部的穴位。这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在攒竹下三分,攒竹穴是在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处。正确按摩眼睛保健操的穴位,可以有效的减轻眼睛视力。
穴位: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陆’ 四大名穴是哪四个
分别是:关 元 穴、肾 俞 穴、足 三 里 穴、三 阴 交 穴
关 元 穴
关,是关闭、封藏的意思,元则指元气。所以关元穴是“一身元气封藏、启动的地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丹田”。此穴是身体阳气的封藏所在,更是精气化生的地方,而且脾经、肝经、肾经、任脉都在此交汇。
肾 俞 穴
肾为人的先天之本,主要负责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其生理功能更是涵盖了当今泌尿、生殖、运动、神经、内分泌等多个系统,人的健康与否、寿命长短都与肾气息息相关。每天散步时,若能双手握拳,边走边轻轻敲打肾腧穴30-50次,则能强健体魄、改善肾功能。
足 三 里 穴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将足三里穴称为“长寿穴”。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属于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与脾经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三 阴 交 穴
三阴交穴,顾名思义,是指三条阴经运行的气血交汇于此,这三条阴经分别是脾经、肝经、肾经。这个穴位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是应用相当广泛的养生保健穴。
(6)中国最深的穴位在哪里扩展阅读:
穴位解释:
穴位,学名腧穴,主要指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的点区部位,中医可以通过针灸或者推拿、点按、艾灸刺激相应的经络点治疗疾病。部分穴位如阿是穴并不在经络上,但对其的刺激亦可产生疗效。
穴位是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特有的名词。多为神经末梢和血管较多的地方。称为穴、穴道。
穴位本质:
从穴位的电学特性去探讨,发现皮肤上的某些地方存在导电量特别高的“良导点”,它们的位置与穴位的位置相吻合。但后来又发现,全身穴位总面积不过体表的万分之四,而电阻部位却多得多。
后来人们又用最弱电流刺激肌肉,凡是能使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效果的地方就叫运动点。经对照发现,运动点与穴位的分布几乎一致。但运动点的机制是什么,还不太了解。又有人研究了穴位与神经的关系,发现几乎所有的穴位都与神经相关联。
某一穴位与某一脏器的神经往往同属于一个脊髓节段。在胚胎发育时期,皮肤与神经是同源的,神经中枢存在着各皮肤区域与脏器的投射点。但是相反意见认为,非穴位区域下也都有神经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没有差别。
还有人发现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穴位处的皮肤温度比别的地方要高一些,可能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复杂关系形成了穴位的奥妙。
‘柒’ 中国的“穴位”指的是什么
中文名称:腧穴
英文名称:point
其他名称:穴位(acupoint)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
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
所以,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分为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类。
功能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
《黄帝内经》又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等;
《针灸甲乙经》中则称之为“孔穴”;《太平圣惠方》有称做“穴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为“腧穴”;
《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是“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说明腧穴并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深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互相输通的特殊部位。“输通”是双向的。从内通向外,反应病痛;从外通向内,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说,腧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输注脏腑经络气血,沟通体表与体内脏腑的联系。
临床上腧穴有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由于腧穴有沟通表里的作用,内在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可以反应于体表腧穴,相应的腧穴会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凹陷等反应。
因此,利用腧穴的这些病理反应可以帮助诊断疾病。
腧穴更重要的作用是治疗疾病,通过针灸、推拿等刺激相应腧穴,可以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达到治病的目的。腧穴不仅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
此外,某些腧穴还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可专治某病。如至阴穴可矫正胎位,治疗胎位不正。
在临床上,医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疾病发生时,相应的腧穴往往可出现压痛、酸楚、麻木、结节、肿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等各种反应。
腧穴上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反应是疾病过程中脏腑经络气血失调的结果。
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应特点可以帮助诊断疾病,现在常用的方法有:
①扪穴诊断法,如同时压迫足三里,左穴敏感者属胃病,右穴敏感者属十二指肠病。
②望穴诊断法,如望舌下静脉(金津、玉液)对人体内瘀血有意义。
③耳穴望诊法,察看耳部皮肤的变色、变形、变性等。④仪器测定法,多利用穴位的导电特性诊断疾病。
腧穴的主治作用有:
1.近治作用 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点。
凡是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疾病。
2.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
在十四经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疗本经循行所涉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证,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
3.特殊作用 大量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针刺某些腧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起着双相的良性调整作用。
例如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
便秘时,针刺天枢又能通便。
此外,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通过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刺激相应的腧穴,可以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刺激腧穴治疗疾病的作用不仅对局部脏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对相应经脉循行路线上与该穴相距较远的脏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
这是腧穴的近治和远治作用。腧穴的远治作用,在十四经穴上反映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