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稻的发源地在
【水稻的发源地】水稻原产中国,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粒)去壳后称大米、香米、稻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酒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
B. 我国的水稻亩产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在哪
我国的水稻产量在世界上是比较大的,世界最大稻米生产国也是在我国呀,因为我国面积是最广的。
C. 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
传统的认识是: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谷,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农作物。
其实;1995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织农学专家和环境考古专家多学科合作,在玉蟾岩遗址发现了4粒古稻谷。经专家鉴定:这是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距今1.2万年至1.4万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2004年11月,中美联合考古队在玉蟾岩遗址再次发现5粒古稻谷,人类稻作起源的谜底揭开了。
D. 稻谷起源于哪里
有一种传统的观念,认为稻米有两种基本亚种,一种是籼稻,被称为印度稻;另一种是粳稻,被称为日本稻。另有一种非洲稻,那是籼、粳齐全的。一提到水稻,人们就会想到这三地是其发源地。
是这样吗?历史是无情的,也是最雄辩的,多多少少的地下发掘资料证明了,水稻发源于中国,至少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之一。
E. 水稻的发源地是
水稻的发源地是中国,后面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F. 水稻的原产地在哪中国是不是水稻原产地之一
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中国是水稻原产地之一,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曾种植水稻。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和稻秆可以作为牲畜饲料。
中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稻属于直接经济作物,大米饭是中国东北居民与南方居民的主食。
中国科学家群体对水稻科研做出了全球罕见的贡献:袁隆平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朱英国院士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民胡代书发明越年再生稻等等。
水稻在中国的分布范围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
G. 我国水稻种植区分布在哪里
根据水稻种植区域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中国稻区可以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南方3个稻作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个亚区;北方3个稻作区虽然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左右,但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的积温5800~9300℃,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毫米。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本区的双季早稻面积锐减,使本区稻作面积从80年代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尽管如此,本区稻米生产的丰歉,对全国粮食形势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历来都是中国着名的稻米产区。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大,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较小。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
本区分3个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米以上,低至160米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着。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
本区分3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陕西、江苏和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季温度较低,稻作生长季较短。常年稻作面积约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本区稻作生长期≥10℃积温4000~5000℃,年日照数2000~3000小时,年降雨量580~1000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和黑黏土。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两熟。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种植有旱稻。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水源不足、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障碍因素。
本区分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及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属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热湿润,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10℃,≥10℃积温2000~3700℃,年日照时数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350~1100毫米。光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稻作生长期短。土壤多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盐碱土。本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发展稻田机械化。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国有农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由于大力发展灌溉系统,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冷害是本区稻作的主要问题。
本区分2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东部分,陕西、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东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本区虽幅员广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光热资源丰富,但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大,无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10℃积温3450~3700℃,年降雨量仅150~200毫米。稻田土壤较瘠薄,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盐碱土。稻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仑山北坡。本区出产的稻米品种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有麦稻一年两熟。
本区分3个亚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H. 中国水稻主要分布区(带图)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黔东湘西高原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I. 我国的三大水稻产区是
1、东北地区水稻主要集中在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
2、华北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及安徽北部的河流两岸及低洼地区;
3、西北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和河西走廊、新疆的一些绿洲地区。
我国水稻集中产区主要在北方,即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主要属于单季粳稻分散区。我国北方水稻分散产区的播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左右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生长环境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
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
J. 你知道我国的水稻种植主要在哪里吗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均有种植,除青海省基本没有水稻种植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水稻种植。从种植区域看,长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