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宣纸徽墨湖笔端砚的产地分别是哪
宣纸 安徽宣城
徽墨 安徽徽州
湖笔 浙江湖州
端砚 广东肇庆
❷ 徽墨产于那里
湖笔产于浙江天兴县的善琏镇。历史上属湖州管辖,因而所产之笔称为“湖笔”。湖笔风格齐全。品种繁多。根据使用和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羊毛)、紫毫(兔毛)、狼毫(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兼毫(前三种毛的混合物)四大类,规格有250多个。羊毫最软、紫毫最硬、狼毫锐而健、兼毫则刚柔相济。湖毛关键在于毛尖上那段透亮的部分,称为“颖”。制成一支湖笔要经过7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要求都很严格。湖笔内外优美,具有尖、齐、圆、健四大特点。而由戴月轩制造的湖笔更是品质精良,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故而深受文人墨客、画家学士们的喜爱。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始制于唐代,至今已有lO00多年的历史。它以黄山松烧而为烟,用以制墨,成为誉满天下的徽墨。 徽墨的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及其子奚廷。据《徽州府志》记载,奚超因避战乱,摆子由河北易州南逃歙州(歙县),重操制墨旧业,不久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加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便封其为“墨务官”,并赐给国姓,从此“李墨”名场天下,当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到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徽宗下旨改“歙州”为“徽州”,李墨又改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并以“千秋光”而驰名中外。宋代以后,黄山脚下的歙县、祁门黟县、绩溪、休宁等县制墨业大发展,徽墨之多着称于世。徽墨经过世代相传,后来发展为油烟墨和漆烟墨,墨质更为精美。其造型艺术也极为考究。墨模用很坚硬的石楠木雕刻,一些图案出自名家。宋代画家米友仁,明代画家吴左千、近代画家黄宾虹、张大千等人,都为徽墨绘制过墨模。明代以后,制墨业出现了歙、休两大派系,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研制日精。有的在墨中加入一些药物,可以医治喉痛,因而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初,制墨业相继出现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汪近圣四大名家。清末,胡开文一家子弟众多,独树一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十几个城市设立分店,成为徽墨产销的总枢纽。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素有“香彻肌骨,渣不留砚”之美称。徽墨的色泽可分为“焦、重、浓、谈、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它的两面还镌绘各种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徽墨规格分高、中、低三档,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还有多种仿古套墨和集锦套墨等工艺墨。尤其是超顶漆烟是由桐油烟、麝香、冰片、宝箔等名贵药材配制而成,墨色能分出浓谈层次,“落纸加漆,万载存真”。同时它还可治疗腮腺炎、吐血不止及皮肤痒痛等症,很有疗效。 现今当地已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色古香的手卷墨生产,墨面绘《鉴真大师东渡图》、《嫦娥奔月图》及仿古的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明代的《燕山图》、《御园图》等。1915年,徽墨世家胡氏制作的“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一的宣纸产于安徽宣城市泾县,此前它曾在国内外市场上倍受仿冒侵害。获得地域产品专用标志以后,国内外市场将只认定贴有这一标志的宣纸。凡是没有这一标志的产品都是假冒产品。
端砚出自中国肇庆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端溪名坑的地理位置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这里以端溪水为界,即在端溪水以东的地段,集中了端溪最有代表性、最为名贵的砚石坑洞。
二是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东到西绵延近30公里,其中有宋坑(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梅花坑以及羚羊峡入口处的北岸山腰的白线岩、二格青等等。此外,还有羚羊峡以东(属鼎湖区)的沙浦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前人称之为沙浦石,用以制作低档实用的砚台。
二是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东到西绵延近30公里,其中有宋坑(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梅花坑以及羚羊峡入口处的北岸山腰的白线岩、二格青等等。此外,还有羚羊峡以东(属鼎湖区)的沙浦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前人称之为沙浦石,用以制作低档实用的砚台。
宋代的端砚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着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着。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明代的端砚
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
清代的端砚
端砚发展到清代,可以说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大抵由康熙至干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说它衰落,应该概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没有突破,不少端砚在题材、形制、雕刻或以仿制前人为尚,或雕刻过于精细甚至成了繁琐的堆砌;二是端砚的采石和刻制走下坡路。
清末以后的端砚
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在1940年(特别是肇庆遭日机轰炸和沦陷期间),肇庆——端砚的故乡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其中有陈玉庙、宝山斋、厚玉斋、蔡宝华等(还有一些收藏不少佳石,在家刻制端砚)。至50年代后期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组织端砚艺人归队,逐渐恢复端砚生产。在政府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工作面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❸ 徽墨是哪里的特产
徽墨是安徽的特产。
徽墨产于安徽黄山、宣城一带,成名于宋代。其特点是:落笔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等。徽墨品种繁多,其中的精品是漆烟墨。
选料用料极为讲究,并且需要经过十余道工序来制作而成,历来为文人墨客挚爱。
还在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得过金奖,可以说享誉世界。
最关键的是,徽墨是中国制墨工艺的集大成者。
而中国制墨工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
记载在简牍绢帛上文字历经几千年不褪色不腐蚀,这是世界上其他文明所望尘莫及的。
❹ 始于五代的徽墨原产地是哪里
徽墨产于徽州地区的屯溪、歙县、绩溪等地,始制于唐代,至今已有lO00多年的历史。它以黄山松烧而为烟,用以制墨,成为誉满天下的徽墨。 徽墨的创始人为南唐制墨名人奚超及其子奚廷。据《徽州府志》记载,奚超因避战乱,摆子由河北易州南逃歙州(歙县),重操制墨旧业,不久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加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便封其为“墨务官”,并赐给国姓,从此“李墨”名场天下,当时有“千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到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徽宗下旨改“歙州”为“徽州”,李墨又改为“徽墨”,一直沿袭至今,并以“千秋光”而驰名中外。宋代以后,黄山脚下的歙县、祁门黟县、绩溪、休宁等县制墨业大发展,徽墨之多着称于世。徽墨经过世代相传,后来发展为油烟墨和漆烟墨,墨质更为精美。其造型艺术也极为考究。墨模用很坚硬的石楠木雕刻,一些图案出自名家。宋代画家米友仁,明代画家吴左千、近代画家黄宾虹、张大千等人,都为徽墨绘制过墨模。明代以后,制墨业出现了歙、休两大派系,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研制日精。有的在墨中加入一些药物,可以医治喉痛,因而载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初,制墨业相继出现曹素功、汪节庵、胡开文、汪近圣四大名家。清末,胡开文一家子弟众多,独树一帜,在上海、广州、武汉等十几个城市设立分店,成为徽墨产销的总枢纽。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素有“香彻肌骨,渣不留砚”之美称。徽墨的色泽可分为“焦、重、浓、谈、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它的两面还镌绘各种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徽墨规格分高、中、低三档,高档徽墨有超顶漆烟、桐油烟、特级松烟等、还有多种仿古套墨和集锦套墨等工艺墨。尤其是超顶漆烟是由桐油烟、麝香、冰片、宝箔等名贵药材配制而成,墨色能分出浓谈层次,“落纸加漆,万载存真”。同时它还可治疗腮腺炎、吐血不止及皮肤痒痛等症,很有疗效。 现今当地已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色古香的手卷墨生产,墨面绘《鉴真大师东渡图》、《嫦娥奔月图》及仿古的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明代的《燕山图》、《御园图》等。1915年,徽墨世家胡氏制作的“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❺ 笔墨纸砚的发源地在哪里
在中国。
笔墨纸砚合成文房四宝,较为有名气的是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湖州毛笔简称“湖笔”,在毛笔中名气最大。地处浙江湖州市的善琏镇,是湖笔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地,素有"笔都"之称。 安徽省的绩溪县、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现在写字,使用成品墨汁,不需书童研磨、红袖甜香了。宣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而得名。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安徽的歙(xi)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着名。
文房四宝的重要性
砚台,就是磨磨用的,它的使用要求非常的高,如今是以安徽歙县,广东溪流末端,甘肃洮砚和山西砚泥浆墨最为着名,有良好的水分,可以很容易地输送墨,并且墨汁液光滑无渣。古人经常为了得到它们,毫不犹豫地倾尽所有。
自古以来,书法就与四个瑰宝息息相关。文房的四件珍宝是笔、 墨、纸、砚,人们经常提到没有毛笔就没有书法,因此书法的优缺点并不取决于这四件宝物,而是紧密相关的。
❻ 中国的文房四宝及其最出名的产地
即笔、墨、纸、砚。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
中国文房四宝
中国的用具,不少独具一格,它既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俗, 又为世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最典型的是被称为“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纸、笔、墨、砚。
纸,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发明,世界上纸的品种虽然以千万计,但“宣纸”仍然是供毛笔书画用的独特的手工纸,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
毛笔,是古代中国与西方民族用羽毛书写风采迥异的独具特色的书写、绘画工具。当今世界上虽然流行铅笔、圆珠笔、钢笔等,但毛笔却是替代不了的。
据传毛笔为蒙恬所创,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自元代以来,浙江湖州生产的具有“尖、圆、健”特点的“湖笔”成为全国最着名的毛笔品种。
❼ 徽墨的介绍
徽墨,即徽州墨(以江南徽州的绩溪、休宁、歙县三地为徽墨制造中心)。徽墨是中国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州制墨的肇始时间当不迟于唐,它是书画家至爱至赖的信物。古人曾云:“有佳墨者,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❽ 笔墨纸砚统称为中国的文房四宝,文房四宝之乡到底在哪
皖南是中国文房四宝的故乡。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自宋朝以来“文房四宝”则特指宣笔(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县)、宣纸(安徽宣城泾县)、歙砚(安徽徽州歙县)、洮砚(甘肃卓尼县)、端砚(广东肇庆,古称端州),元代以后湖笔(浙江湖州)渐兴,宣笔渐衰,改革开放后,宣笔渐渐恢复了生机。安徽宣城是我国文房四宝最正宗的原产地,是饮誉世界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所产的宣纸(泾县)、宣笔(泾县/旌德)、徽墨(绩溪/旌德)、宣砚(旌德)举世闻名,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❾ 文房四宝中徽墨、歙( sh è)砚的主产地歙县在什么省
歙县在安徽省黄山市。
歙县位于皖南地区,北与宣城市绩溪县和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交界,东南与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衢州市开化县毗连,西南与黄山市屯溪区、休宁县相邻,西北与黄山市徽州区、黄山区接壤。
歙县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先后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徽剧之乡”、“中国牌坊之乡”等荣誉称号。
(9)中国徽墨在哪里扩展阅读:
歙县的经济
2019年歙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9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72.8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02.0亿元,增长6.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9.5:37.7:52.8。(依据全国GDP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修订,2018年全县GDP为174.5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9.6:37.2:53.2)。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