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
1984年粮食产量实际6900亿斤,所谓的8140亿斤完全是浮夸,比1979年6642.4亿斤略有增长,比1980年的大减产和1981年、1982年的继续减产要好一些,所以该年的粮食增产完全是吹牛吹出来的。大包干并没有带来什么丰收大丰收特大丰收,只有减产。
1984年农业可以有所恢复,比1979年略有增长,这是因为:文革大规模建设化肥工业,兴修水利,改良土壤,以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技工程,“科学种田”培养了一大批优良品种有关,以化肥厂为例,毛主席引进了13个大化肥厂,1976年投产4个,1977年投产3个,按理1980年应该全部完成,可是邓匪复辟,有五个被拖到1983年才投产,资金也用多了,效益也不好了,但是好歹是投产了,自然足以提高粮食产量。也和邓匪搞了一大批什么退耕还林、反对种双季稻、反对提高复种指数,等等到来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不得不“退回去”有关。邓匪小走卒则称之为“政策不稳”。
大包干是破坏因素,从来不促进增产,根本不存在什么丰收大丰收特大丰收。
2. 中国农业从改革至今有什么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一、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供求呈现新格局
10月25日,河北省宁晋县东旺村几位农民正在将丰收的玉米码垛。据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介绍,2008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9237.17万亩,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2903.15万吨,比2007年增加61.60万吨,增长2.17%。粮食生产将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第5年增产。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我国农村改革突破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
(一)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以及人均占有量均大幅度增加
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10032亿斤),比1978年增加近20000万吨(近4000亿斤),增长65%;棉花产量达到762万吨,增加了2.5倍;油料产量达到2569万吨,增加了3.9倍;糖料产量达到12188万吨,增加了4.1倍。肉类总产量达到6866万吨,增加了6倍多;水产品产量达到4748万吨,增加了9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2007年粮食人均占有量381公斤,比1978年提高19.4%;棉花5.8公斤,增长1.5倍;油料19公斤,增长2.5倍;糖料93公斤,增长2.7倍;水果138公斤,增长19倍;肉类人均占有量52公斤,增长4.3倍,水产品36公斤,增长6.3倍。粮、油、棉、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农产品品种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更加注重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和优质化水平明显提高。
3. 几十年来,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靠的是什么
现在,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以小麦的亩产量走势来看,由过去70年代的每亩350斤左右,增长到了现在每亩1100斤左右,亩产量增长到了750斤左右,可以说,这是农民最期盼的。因为每一个农民都希望五谷丰登。再看看稻谷的产量,由过去70年代每亩500斤左右,一下子增长到了现在每亩田均产1700斤左右,亩产增幅达到了1200斤。这些实实在在的亩产量,具有十分强大的说服力。
事实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几十年来,我们各方面的都在这为此而努力奋斗。现在实现了粮食的丰产,人民由过去吃不饱穿不暖到现在吃得营养健康,最主要的还是农业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和一大批热爱农业的专家们默默无闻的奉献。可以说,是这些无数扎根农业的科技专家的智慧实现了我们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 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共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共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原因有哪些?首先是因为在1953发布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这两个重大的政策是工农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慢慢的改变我国落后的工业面貌,所以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共农产品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因为发布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政策
5. 100年来,中国水稻亩产经历了多少提升其中有哪些关键节点
建国以来中国水稻的成就及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61):大力开展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同时,进行了单季稻改双季稻、籼稻改粳稻等耕作制度的改革,并推广了有关先进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产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1962-1979):继续选育普及矮秆优良品种,并采用了与之相配套的优化栽培技术,在改革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了双季稻生产。
第三阶段(1980-至今):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配制了一系列高产组合,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东北水稻大面积的种植,是我国水稻总产大幅上升。
与此同时,由过去只注重单一栽培技术的研究,发展成为利用器官之间的相关生长规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创建了一些综合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对提高水稻单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稻米产业发展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总体上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都呈增加状态,2004年以来,随着前期积压的稻谷库存减少,我国稻谷播种面积和产量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占全国粮食总产35%,仅次于玉米居第二位;平均单产6743公斤/公顷。
2011年中国稻谷种植面积维持在3005.7万公顷,2012年稻谷种植种面积在3029.7万公顷,较上年增长0.7%。2013年预估总体种植面积小幅下降,2014年维持在2013的水平。
6. 中国的粮食18年是第几年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
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7037千公顷(175555万亩),比2017年[1]减少952千公顷(1428万亩),下降0.8%。其中谷物[2]播种面积99685千公顷(149528万亩),比2017年减少1079千公顷(1619万亩),下降1.1%。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621公斤/公顷(375公斤/亩),比2017年增加14公斤/公顷(0.9公斤/亩),增长0.2%。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6121公斤/公顷(408公斤/亩),比2017年增加16公斤/公顷(1.1公斤/亩),增长0.3%。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5789万吨(13158亿斤),比2017年减少371万吨(74亿斤),下降0.6%。其中谷物产量61019万吨(12204亿斤),比2017年减少502万吨(100亿斤),下降0.8%。
国家统计局
2018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