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全民素质需要多少年得到提升

中国全民素质需要多少年得到提升

发布时间:2022-08-24 16:59:12

A. 如何提高全民素质

如何提高全民素质,根据国情,有必要分两步走.第一步,要认清形势,有重点地培养和储备一批人才.比如,从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转变;以面向国内市场为主,向面向国际市场转变.对此应采取一些有利措失:一是迅速提高在岗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艺水平,以适应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和外向化的要求;二是不断向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劳动力,文化基础一般必须高中毕业以上,并经过比较系统的职业教育和严格的技术培训;三是大批向乡镇企业输送中、高级业务骨干,迅速提高乡镇企业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四是有计划地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切实解决接班人的问题;五是加速培养一批既懂外语又懂经济,能够适应和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第二步,要有条不紊、持之以恒地抓好学校的素质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争尽快把全民素质提高到一个应有的层次,从而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惟有如此,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B. 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第一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不竭的源泉。这就好像“鱼”与“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离开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扎实根基。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团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五次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5.6%;家务劳动者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这些数字说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应当把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纳入议事日程,鼓励保障公益性科普事业,制定优惠政策支持营利性的科普文化产业等,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中国科协在1999年建国50周年前夕提出到2049年建国100年时,中国公民基本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规划,即“2049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也即将出台。

(二)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首要任务来抓。当前我国国民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许多人科学精神不足、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给迷信、伪科学和邪教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激发自主创新的热情,使个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弘扬科学精神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

(三)增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手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获取信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科普活动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一是内容要更新。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及时传授给公众,教给他们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还要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使广大干部群众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把握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形式要多样。对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活动形式要坚持和完善,同时要根据新的形势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科普讲座、科普报告直接面对听众,便于交流,很受群众欢迎。科学家给学生做一次精彩的科普报告,能够引导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向往和对科学家的景仰,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因此,要动员更多的科技人员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社区、部队去宣讲科技知识。三是手段要先进。中国科协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电视已成为我国公众接受科技知识的主要渠道。要高度重视电视的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电视台开展科普活动,发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作用。青少年上网的比例很高,要加强网络科普工作,使网络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营造全社会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四)要切实搞好重点群体的素质提高工作。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特点做好素质提高工作。一是广大科技人员。通过学术交流、学术报告等形式,搭建互相交流创新思维的平台。鼓励“最具创新年龄段”的年轻人形成创新思维,要不断突破原有的假设和理论,不断放宽科学研究的视野,为自主创新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自由环境。二是广大干部。促使他们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工作,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广大农民。通过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农函大培训、科普示范创建、农技协和农民职称评定等工作的开展,增强广大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致富能力。四是广大青少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计算机奥林匹克大赛等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加强创新思维教育,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要进一步繁荣科普创作。科普创作是科普工作的基石。编辑出版一本高质量的科普图书,就是一项基本建设。要增强精品意识,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多出精品。同时加强对现有创作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一支了解科技发展态势、了解公众科技需要的科普创作人员队伍。

(六)要不断发展壮大科普工作队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需要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人才队伍。要组织和引导科技、教育、文化工作者投身科普事业。加强科普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农村适用技术能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工巧匠、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优秀教师、城市社区科普宣传员,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是一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普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七)要加快科普设施建设。政府应把科技场馆建设列入议事日程,鼓励国内外和个人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和展品,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资的科普设施建设新格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科普资源,有计划地向中小学生开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研发中心等设施。科普场所要常年向公众开放,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八)要形成政府推动,全社会参与的大协作科普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的作用,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要动员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组织等全社会的力量开展科普工作。

C. 全民科学素质提高,需要准备什么需要做到什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如下。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四科两能"。当然,大家都知道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性,但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因为这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思想的树立、科学精神的传播,以及让公众把这些科学内化为个人行动,用科学来进行日常决策。

要在五年内将这个数字提高近四个百分点,难度很大。然而,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仍然是一个现实的话题,这也需要从业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虽然目前各种科普渠道、内容和方式都很丰富,但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具体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可喜的是,各种机构都采取了各种形式来丰富公众的科学生活,因为科学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精耕细作,细致入微,坚持不懈。

D. 中国科协:我国具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超百分之八,这一数据有何意义

"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要超过8%,这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吹响了'集结号'。" 关于这次会议的意义,李春阳说。"全民科学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李春阳告诉记者,"十二五 "期间,虽然新疆公民科学素质的比重迅速提高,但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新疆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公民科学素质比例达到3.97%,是2010年1.20%的2.31倍,超过了 "十二五 "公民科学素质2.28%的目标任务。"从3.97%提高到8%以上会很困难,"李春阳说。

但是,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公众获取科普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科普方式已经明显不足。我们迫切需要创新科普形式、内容、手段和渠道。"科普信息为科普工作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李春阳说,在新疆推进科普工作,要把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结合起来,两条腿走路,并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色信息技术与科普工作深度融合,将成为我区 "十三五 "科普工作的主要手段。

E.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国内喊了几年了

素质教育的口号在国内喊了大约30年了。

素质教育一词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 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1999-06-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4项26条。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由于角度不同,给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不尽相同,但不同定义常有着共同特点:
第一,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第二,认为素质教育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第三,主张充分开发智慧潜能与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因此,素质教育可以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人的教育。

F. 如何提高国民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通过资金、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实现的,是社会诸要素渐进式积累的结果。但是在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着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曾说过,中国经济的深层优患是文化缺陷。我们认为,文化缺陷正是国民素质不高的症结,也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国民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支持了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我国突出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电子信息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都有高速发展。这些事实无疑说明,国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能单独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一些成就,更重要的是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因此,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积累强大发展后劲的基础工程。 (二) 国民政治素质是调节社会矛盾的“稳压器” 人不仅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主体。国民政治素质起调节各种矛盾、稳定社会的作用。国民政治素质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和改善投资环境,所以,每当思想政治工作受到社会重视时,则无不获得显着的社会效益,进而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1. 较高的政治素质是一种向上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人民为了医治旧社会的创伤,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投入到经济建设中,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党和政府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哪里艰苦哪安家。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我们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向上力。这种向上力实际是国民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是政治思想工作激发出的活力,也是生产力。 2. 较高的政治素质是一种凝聚力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把亿万民众凝聚在一起,形成统一意志,并为之奋斗。这种凝聚力量来源于国民的政治素质。6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遇到严重的困难,全国人民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周围,克服重重阻力,共渡难关,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很快战胜了困难,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文化大革命以后,全国人民紧跟邓 小 平同志,医治“文革”创伤,产生一种新的凝聚力。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全国上下紧紧团结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国家大局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克服暂时困难,承受了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各种压力,取得了改革的成功,使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 3. 较高的政治素质是一种平衡力 国泰民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其中有许多事情涉及个人利益,需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如果国民素质不高就会引发和激化矛盾,使社会不安定,影响发展。如果国民素质较高,就能平衡和化解各种矛盾,时时、事事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服从大局,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 国民的身体素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健康资本作为资本构成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新中国成立的50年,国家始终把防病治病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使国民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劳动者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高效率,直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每个人有良好的健康状况既可以减轻精神痛苦,保持工作、生活的良好状态,又可以减少医疗使用的支出,使家庭收入的再分配向智力投资和提高生活质量转移,也有助于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卫生医疗和体育事业的良性循环。人力资本中的健康资本得到重视和保护可以使人力资本使用时间延长,使用效率提高,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 (四) 国民综合素质是创造良好人口环境的“净化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未来几十年,在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我国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后(接近16亿)开始缓慢下降,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创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人口环境,关键是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而直接起作用的因素就是国民的综合素质。 2.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全民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的形成 一是人口发展实行目标控制。邓小 平同志针对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客观实际,科学地规划了我国人口发展目标。邓小 平同志对人口发展实行目标控制的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家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各级党政一把手对本地区人口计划负总责,加大了人口控制力度。人口发展实现了由单一的政策控制向政策控制和目标控制的双向控制的过渡。人口控制模式上的这种根本性变化,既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实行双向协调控制。邓小 平同志把人口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步规划,为人口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全国各地根据拓宽人口控制的工作渠道,创造性地运用了“生产、生活、生育一体化系列服务”、“扶贫开发先节育”、“利益导向引导”等双向控制机制,既有利于人口控制,又有利于经济发展,实现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两个运行系统的融合与平稳对接,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实行有序控制。邓小 平同志关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高速增长,一方面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是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实行重点控制。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邓 小 平同志对基本国情的精辟论述,把人口控制的重点放在农村,同时又根据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口流动的特点、及时把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纳入重点控制范围,实行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有效地解决了人口控制中的难点问题。 (五) 江泽 民人口素质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器” 江泽 民人口素质观,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他的主要理论框架,一是领导干部素质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二是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三是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将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和科技实力的竞争;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和科学文化素质。江泽 民的人口素质观,指明了国民素质提高的方向和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国人民重视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学习科学知识等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有希望。 总之,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提高国民素质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落实邓 小 平关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的治国新思维和江 泽 民关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重要社会实践。

G. 如何提高国人的全民素质

人都有劣根性,本性如此没法根本改变,我曾经也试图想提高某些人的素质,可是很难,不过如果说要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我觉得应该分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必须提高国民素质意识
1.对于成人,就拿随地吐痰这事来说,好多人根本不觉得自己随地吐痰,扔纸,甚至随地大小便是什么错误行为,多年来样成习惯了,虽然从小就说要讲文明,有几个人真正想过什么叫文明?虽然现在公共汽车里都已经“以人为本”设置有专供吐痰用的小纸袋,有些人还是照吐不误,他们根本就没考虑过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们有些人根本都不知道这一口痰有多大的致病力,他们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一小小举动的严重后果,说白了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那如何提高这帮人的素质?
(1)加强公德宣传,不要再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了,要落实在实处(这里我就抛砖引玉一把,比如他不觉得吐痰没什么严重的吗,那就做几个宣传片让他看看这一口痰的致病菌是多少是怎么传播的又是怎么被吸到他肺里传到别人身上的,怎么宣传戒烟就怎么宣传禁止吐痰,媒体和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当全社会都对随地吐痰人人喊打的时候,就是还我洁净空间的时候)
(2)严罚,立法。中国不是没罚过,可是力度还是不够,也不用多,一口痰一百块,足矣,罚过一,二次不行,就罚十次八次,我就不信他还有随地吐痰的毛病,罚的钱就可以多设置点公共设施,多美化美化环境。至于立法可能有些人觉得过于严重,其实不然,一个规定的实施必然需要法律的保护。不然很多就会中途夭折,无法实施,有规定等于没有,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侵犯了人身权利,限制了人身自由,认为我吐个痰就犯法这也太小题大做了,其实不然,因为你在吐痰的同时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健康权益,对他人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
2.对于儿童和少年,除了在学校还要继续加强道德素质教育外,在家里父母首先要模范作用,好多孩子都是因为受父母影响才养成不好的习惯和毛病,另外应多参加公益实践,学校组织去擦电线干,把所有广告都撕干净擦干净,累的汗流浃背的时候,他就知道往这贴广告的人的公德素质极低,他自己以后就不会干这种事了,这种实践已经有过,但还需要继续加强,还需要更多,内容更丰富,更能让孩子体会到没有公德的危害性的社会实践。
二。外因: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这不是一句空话,试想在一个优美干净的环境中,在你不远处就有造型美观的垃圾箱,你会把手中的垃圾随便丢在地上吗?相反,在遍地纸片,塑料袋,到处都是灰尘的环境中,你觉得扔一个垃圾,也是无所谓的事情。所以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城市环境,从外部使那些无视公德的人们没有可趁之机。

H.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方针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
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将《科学素质纲要》纳入有关规划计划,制定政策法规,加大公共投入,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全民参与――公民是科学素质建设的参与主体和受益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纲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到2020年中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建成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现代公民科学素质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显着增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围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问题,实现以下目标: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和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有显着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阅读全文

与中国全民素质需要多少年得到提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武汉比英国小多少 浏览:81
英国封国怎么改善自己 浏览:180
现在去伊朗旅游多少钱 浏览:249
意大利哪里可以买被子 浏览:145
坐火车到越南要注意什么 浏览:262
中国舞董老师如何下竖叉 浏览:821
中国哪个县城不娶女不嫁 浏览:555
印尼不能带什么入境 浏览:269
意大利黑面酱怎么做 浏览:900
英国的羊肉怎么样 浏览:659
越南订机票怎么样 浏览:908
伊朗人与中国人有什么区别 浏览:613
越南女人怎么吃猪血 浏览:252
香港去印尼泗水机票多少钱 浏览:426
哪个药店买伊朗白斑膏 浏览:768
意大利披萨怎么捏边 浏览:150
遨游中国倒车镜怎么放大 浏览:843
为什么印尼不入侵东帝汶 浏览:231
中国为什么喷子那么多 浏览:39
宇宙和中国哪个伟大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