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震旦纪大冰期在我国有冰川遗迹么拜托各位了 3Q
震旦纪大冰期 晚元古代发生大规模冰川作用的时期。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有该冰期的冰川活动遗迹。从冰碛岩、纹泥岩、冰蚀形态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冰川主要活动区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非洲中南部和西北部、北美西北部、南美中部、欧洲西北部及西伯利亚和中国东部。冰川活动的年代在距今8.4~6.45亿年前,其中可能包括3个冰期,在距今大约7亿年前的冰期中冰川活动最广泛。冰川作用区大多处于古纬度的中、低纬度地区,推测当时的气候可能比第四纪冰期时更为寒冷。中国震旦纪大冰期的冰川作用遗迹见于湘、鄂、黔、滇等省,划分为两个亚冰期:长安亚冰期和南沱亚冰期。年代分别为距今7.5~8亿年前和6.4~6.8亿年前。据地层研究,在新疆也划分了两个亚冰期:特瑞爱肯期和贝义西期。此外在豫、陕、甘、青等省也有震旦纪冰碛岩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多处发现的震旦纪冰碛岩可能是海下泥石流沉积。
㈡ 冰碛岩有几种,都分布在我国的那些地区,配图
(网络图片仅供欣赏)
㈢ 全球85%的冰碛岩分布在安化县境内,冰碛岩中富含的微量元素有
冰碛岩为世界罕见的非常珍贵的稀有石种,世界上已探明的冰碛岩85%在安化县境内;冰碛岩里面富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锌、硒、氟等非常丰富;据考证,冰碛岩形成距今约6-7亿年间,所以当地人称之为“吉祥石”、“长寿石”,拥有冰碛岩茶具即拥有吉祥、长寿,本产品是不可多得的收藏、实用茶具极品。<br>神奇冰碛岩,悠悠七亿年。巧做茶壶出,惊羡人世间。 好东西应该多多推广,来个投资或收购的老板吧。
㈣ 什么是冰碛岩,到哪里能找到
冰碛岩可以作为饰品带在身上。
冰碛(qi)岩全称为冰碛砾泥岩,是世界稀有的石种之一。其色为灰褐,暗褐,质量重,坚而脆,内夹杂有砂石或其他小生物化石。冰碛岩形成距今约6——7亿年间。当时,地球上曾发生了全球性“冰盖气候”的“冰球事件”,冰期...2598
㈤ 我国三大富硒茶产区是哪几个
中国只有两大富硒区 一个是陕西安康(中国硒谷) 一个是湖北恩施
比较大 比较有规模 比较有名的 主要就是这两大富硒区
已发现其他富硒地区有:湖南安化芙蓉山脉冰碛岩区(土壤含硒量在0.6至1.7毫克/千克)、安徽石台大山村、四川筠连、湖北恩施、贵州开阳、浙江龙游、山东枣庄、四川万源、江西丰城等。
㈥ 中国海相地层区划及其基本特征
地层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为近代地质学的建立和发展,包括石油地质学等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地层区划则是在多重地层学的基础上,对区域性地层特征的综合和总结。地层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决定区域地层特征和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地壳活动性(大地构造)、古地理特点、古气候条件、古生物变化,其中地壳活动性特点是主导因素。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全国地层总结和区划工作,并将区划等级体制确定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地层分区、地层小区4个等级。其中地层大区通常与Ⅰ级大地构造单元和古生物区一致,可能包括不同沉积类型的地层区,大区边界一般为板块结合带或大断裂带。而地层区则为受同一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的、大范围的、稳定型沉积区或不稳定型沉积区,其边界是不同类型的区域构造边界,也可以是俯冲带或大断裂带。
目前,我国的地层综合研究和区划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而且根据我国的地质特点,大部分地区是以海相地层为主体进行划分的,这就为我国海相地层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常将我国地层划分为7个地层大区(图2-1)和若干地层区、地层分区,不同地层大区的基本特征简述如下。
图2-1 中国地层区划略图
2.1.1.1 北疆地层大区
本大区南部以南天山板块结合带为界,与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相邻,包括阿尔泰、北准噶尔、南准噶尔-北天山及伊犁4个地层区,主要由显生宙地层组成,以上古生界分布最广,中新生代地层以准噶尔盆地最为发育,前南华纪地层仅见于阿尔泰、伊犁地层区。寒武纪的古生物地理区属西伯利亚大区,奥陶纪属南部大区,志留纪—二叠纪均属北方大区的中亚-蒙古区,三叠纪则属劳亚大陆中部区(表2-1,以下同)。其沉积特征在二叠纪前以海相沉积为主,除伊犁地层区的南华纪、震旦纪及早古生代有部分稳定型沉积外,其余地区均以过渡型或活动型碎屑岩及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为主,吐哈盆地可能有稳定型的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地层发育。
表2-1 中国不同地质年代的古生物地理分区
2.1.1.2 内蒙古—兴安地层大区
本大区南部以西拉木伦板块结合带为界,与华北地层大区相邻,包括额尔古纳、兴隆、东乌、锡林浩特-哈尔滨、伊春、佳木斯、完达山7个地层区。中新生代陆相地层及火山岩较发育,古生代地层出露相对较分散,前南华纪地层集中出现在额尔古纳及佳木斯地区,海相地层主要发育于晚二叠世前,但在完达山区的晚三叠世—侏罗纪有海相地层发育。本区的古生代地层主要以过渡型及活动型碎屑岩及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沉积为主,松辽平原的泥盆纪—石炭纪有部分稳定型地层发育。古生物地理区特点与北疆大区相似,仅奥陶系属南部大区的欧洲-中国区,而三叠系属劳亚大区的北部区。
2.1.1.3 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
本大区南部以阿尔金大断裂为界,与华北、华南及祁连-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毗邻,包括中南天山-北山、塔里木、西昆仑、喀喇昆仑4个地层区。本区地层发育完整,自太古宙至新生代都有沉积纪录,以稳定型沉积为主,南、北边缘为过渡型地层。前南华纪地层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的南北部分,其中以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最为完整,研究程度较高。太古宙地层具早前寒武纪表壳岩特征,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早期的岩石组合类型较复杂,中元古代晚期至青白口纪以稳定型—过渡型碳酸盐岩组合为主。南华纪地层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较好,主要由杂砂岩及冰碛岩组成,具华南大区南华纪地层特点,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震旦纪地层亦为稳定型的碳酸盐岩组合。早古生代沉积以塔里木陆块为核心,以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东端部分出现过渡型沉积,南、北边缘分别为西昆仑及天山过渡型或活动型碎屑岩及火山岩沉积。晚古生代的泥盆纪地层仅见于中南天山-北山地区,以过渡型碎屑岩为主。石炭纪海侵扩大,遍及全区,以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沉积为主,边缘部分仍为过渡型沉积。二叠纪开始全区绝大部分地区转化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内陆盆地。早古生代的古生物地理区,分属于亚澳生物大区、南部生物大区和东部特提斯大区,泥盆纪、石炭纪均属特提斯大区。
2.1.1.4 祁连-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
本大区呈钝三角形介于塔里木-南疆与华北地层大区之间,以大断裂相区别,南缘以玛沁板块结合带为界与华南地层大区相邻,其中包括东昆仑-西秦岭和祁连地层区,总体特征以过渡及活动型地层为主,稳定型沉积相对较少。前南华纪地层集中分布于南昆仑及西秦岭。早古生代地层在柴达木盆地西北缘有部分稳定型碳酸盐岩组合发育,其余地区为过渡型—活动型沉积。晚古生代的地层分布较广,变化也较大,泥盆系在柴达木盆地周缘为过渡型海、陆互相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祁连北缘为陆相磨拉石沉积,厚度均较大。石炭系为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但海侵的结束时期各地不一,祁连北部结束于石炭纪,中、南祁连及昆仑地区结束于早二叠世,而在中、南祁连东端和西秦岭地区,早、中三叠世仍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直到晚三叠世才告结束。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其他小型盆地中。其古生物地理特点和塔里木-南疆地层大区一致,三叠纪则属劳亚大陆大区的中部区。
2.1.1.5 华北地层大区
本大区位于祁连-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以东,南邻华南地层大区,均以大断裂为界。它是我国面积较大、地层发育齐全、以稳定型沉积为主、研究程度较高的地层大区,其中包括阿拉善、内蒙古草原、晋冀鲁豫3个地层区。其中阿拉善仅有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和侏罗纪陆相地层,内蒙古草原区在晚二叠世前均为过渡-活动型沉积,晋冀鲁豫区则以稳定型地层为主。前南华纪地层分布较广,其中太古宙及古元古代地层在全区有较多的出露,变质程度不一,原岩类型复杂,包括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等多种组合。沉积类型以过渡型、活动型为主,甚至可能有稳定型存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在本区很有特色,除内蒙古草原及阿拉善区为过渡型地层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以稳定型沉积为主。长城系和蓟县系主要分布于燕辽、豫陕以及辽东铁岭地区,除长城纪早期地层在豫陕地区为过渡型的火山岩系(熊耳群)外,其余地区均为准稳定型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组合。青白口系的分布进一步扩大,除燕辽地区外,在华北南缘、徐淮、鲁西、鲁东及辽东地区,均为稳定型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合,这些地层与古元古代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新元古代地层在本区大部分地区缺失,其中南华系出现于豫西、徐淮、鲁东、鲁西、辽东等东南边缘地区,大部分为稳定型沉积。震旦纪地层的分布范围更小,仅见于豫西、徐淮和辽东等地。晋冀鲁豫区的早古生代海侵从筇竹寺晚期开始,早期以泥质岩为主,中寒武世至早奥陶世为大范围的稳定型碳酸盐岩沉积,中晚奥陶世地层仅见于西南缘部分地区。而后经历了志留纪—泥盆纪的漫长暴露、剥蚀过程,直到晚石炭世才开始晚古生代海侵,从早二叠世山西期开始,海水逐渐退出,从而结束了本区的海相沉积历史。晚二叠世—三叠纪陆相地层分布范围遍及华北地区,从侏罗纪开始缩小到鄂尔多斯地区,早白垩世后有所扩大。古生物地理区与昆仑-西秦岭地层大区一致。
2.1.1.6 华南地层大区
本大区包括华南大部分地区,北部以玛沁及商城-桐城板块结合带为界,西南以空喀拉-澜沧江板块结合带为界与藏滇地层大区相邻。古生物地理区与塔里木大区相似,三叠纪则属特提斯大区。区内构造演化历史复杂,地层沉积类型多样,研究程度不一,划分为羌北-昌都-思茅、巴颜喀拉、南秦岭-大别山、扬子、东南5个地层区,各具不同特点,分述如下。
(1)羌北-昌-都-思茅地层区
位于华南地层大区以西,呈弧形地跨西藏、青海、云南3省(区)。前寒武纪地层仅在昌都附近出露,中、新元古代地层有零星分布。早古生代也仅有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少量出露,以过渡型的碎屑岩组合为主。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羌北、昌都地区与下古生界呈不整合接触,它们以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为主,南、北边缘分别出现宽度不大的过渡型—活动型的含火山岩复杂岩系。中生代地层发育和分布均较复杂,三叠纪地层以海相为主,早、中三叠世地层多为过渡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早三叠世地层在部分地区缺失,思茅地区可能为稳定型沉积。晚三叠世地层除羌北地区外,多为厚度较大的含大量砾屑的磨拉石沉积,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侏罗纪地层在羌北-昌都西部为海相稳定型—过渡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东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而在思茅地区则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白垩纪开始才全部为陆相地层所代替。
(2)巴颜喀拉地层区
位于羌北-昌都地层区以东,扬子地层区以西,跨越川、滇、青、藏4省(区),呈倒三角形分布,以三叠纪地层广泛分布为特色。前寒武纪地层分布零星,仅见于东南端的川、滇边境,以中、新元古代的变质岩系为主。早古生代地层出露也较少,亦见于东端的川、滇地区,地层层序不完整,可能包括稳定型、过渡型两种类型。晚古生代地层相对较发育,存在多种地层类型,以过渡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为主,次为活动型的以火山-碎屑复理石组合的地层,它们大都沿甘孜-理塘、炉霍-道孚等大断裂发育,稳定型的碳酸盐岩组合相对较少,仅见于金沙江东岸的巴塘地区,松潘-阿坝地区也可能存在。三叠纪地层在本区分布最广,类型复杂,厚逾万米,以海相为主,晚期部分地区向陆相过渡,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在甘孜-理塘大断裂以东,以过渡型的碎屑复理石为主,以西包括过渡型和活动型两类,后者中含大量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陆相的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分布较零星,新生代地层也相对较少,多见于可可西里以及滇西地区,多与断陷盆地有关。
(3)南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位于华南地层大区北缘。前寒武纪地层分布较广,其中太古宙—古元古代早期地层集中见于大别山区,属变质杂岩中的变质表壳岩系,古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地层主要见于大别山及南秦岭(鄂北、陕南、豫西)地区,多属变质的过渡、活动型碎屑岩-碳酸盐岩及火山-沉积岩组合。南华系及震旦系主要分布于南秦岭地区,前者为活动型的火山-碎屑岩组合,后者为稳定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古生代地层亦多见于南秦岭地区,下古生界以过渡型的砂泥质及碳酸盐岩组合为主,早寒武世及志留纪地层中黑色硅、泥质岩组合较发育。上古生界以海相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为主,部分为过渡型沉积。三叠系没有分布,侏罗系及更新的陆相地层,仅见于中、小盆地中。
(4)扬子地层区
呈东西向勺状分布的扬子地层区,是我国稳定型海相地层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年代较长的地区之一。太古宙—古元古代地层分布零星,中—新元古代早期地层多见于江南及康滇隆起区,均为变质程度不等的以碎屑岩为主的过渡、活动型地层。新元古代晚期的南华系和震旦系是很有特色的,前者由稳定型的碎屑岩及冰碛岩组成,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后者以厚度较大的镁质碳酸盐岩为主组成。早古生代早中期地层也以稳定型碳酸盐岩为主,广泛发育,志留纪开始为碎屑岩所代替,晚期经历了一次强烈的升降运动,形成明显的间断剥蚀。泥盆纪、石炭纪海侵是从周边开始的,二叠纪覆盖全区,直至晚三叠世晚期,才结束本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稳定型海相地层沉积历史。晚三叠世晚期(瑞替克期)至新生代的陆相地层,集中分布于四川、江汉及苏北盆地中。下扬子地层区宁、芜地区的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有大量中、酸性火山岩地层发育。
(5)东南地层区
前南华纪地层集中分布于闽、浙、赣交界的武夷山区,云开地区也有出露,以古、中元古代变质程度不同的碎屑岩系为主。南华系及震旦系在其外围出现,此外,也见于扬子地台东缘的湘黔桂地区,它们的特征与扬子地层区明显不同,以过渡型的碎屑岩-硅质岩组合为主。湘黔桂地区的南华系,厚度大,岩性特殊,多认为是大陆边缘的冰海沉积物。早古生代地层亦以过渡型的炭泥质岩—碳酸盐岩组合或碎屑岩组合为主,浅变质,常出现复理石沉积,奥陶纪后逐渐褶皱隆起。晚古生代海侵是由南而北推进的,绝大部分地区与下伏地层为不整合接触。泥盆纪地层在扬子区东南缘的滇、黔、桂、湘,形成北西向及北东向的浅水碳酸盐岩与深水硅泥质岩相间分布的格局,闽、粤、赣地区,多未接受沉积。石炭纪海侵继续扩大,为稳定型碳酸盐岩组合。二叠纪海侵遍及全区,滇、黔、桂、湘、赣地区,仍为碳酸盐岩与硅泥质岩相间分布的格局,闽、赣、粤地区为稳定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早、中三叠世在滇、黔、桂(右江)地区的情况特殊,在不大的范围内,形成厚度较大的稳定型-过渡型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复理石岩,其余地区为稳定型—过渡型的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但多数地区保存欠佳。中三叠世末,本区经历了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稳定型海、陆交互相地层以不整合覆于前期地层之上,闽、粤沿海的早侏罗世,仍有海相地层出现。中侏罗世开始的陆相地层,主要分布于断陷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东南沿海为大面积、厚度巨大的中、酸性火山岩组合所覆盖。
2.1.1.7 藏滇地层大区
位于西南高原的藏滇地区,是我国中生代海相地层最为发育的地区,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区分为羌塘、冈底斯-腾冲和喜马拉雅3个地层区,藏南错那县以南的国境线附近,有小范围的属于印度地层大区的新生代地层出露。前寒武纪地层零星出露,以中、新元古代地层为主,大都为过渡型沉积,新元古代早期普遍有变质砾岩出现,是否为冰成岩系,尚有不同意见。早古生代地层主要出露于喜马拉雅山北麓及滇西保山地区,其他地区仅零星分布,主要为连续的稳定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保山地区的寒武纪可能属过渡型地层。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较广,沉积类型以稳定型、过渡型为主,保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有活动型地层出现,多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喜马拉雅北也为稳定型地层。古生物反映出的沉积环境,也可分为暖温型(特提斯型)、冷温型(冈瓦纳型)及冷暖交替型。本大区是我国中生代海相地层最为发育的地区,也是构造活动十分强烈的地区,伴随着新特提斯洋的发展演化,地层沉积类型复杂多变,以过渡型、活动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组合为主,各类火山岩均有发育,碳酸盐岩组合的稳定型地层仅见于北喜马拉雅地区。新生代地层仅出现于小型陆相盆地中,冈底斯以南的早期尚有部分海相地层出现。
㈦ 中国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马丽芳闵隆瑞丁孝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要中国疆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40多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有必要编制一张纵览全国地质总貌的大型挂图。1:250万《中国地质图》是6张超全开拼幅大挂图,分中、英文版出版,以促进国际交流。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40多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除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志和新编的第二代《中国地质图集》为基础资料外,尽可能补充了1990年以来地学部门所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和资料,如地层清理和地层典的研究成果等[1,2],资料截止到1996年。因此,该图全面、清晰地展示我国各时代地质体的展布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总貌。通过地质图的编制与研究不仅进一步系统总结和提高了对我国区域地质特征及地壳发展演化规律的认识,同时也为国土整治与规划、资源调查、地质灾害事件预测和环境保护等项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地质资料。
该图强调资料性与科学性的紧密结合,以新全球构造理论为主导学术思想,对不同区域的地层、火成岩、构造和变质作用等内容作了时空三维演变发展过程的总结,并汲取了世界各国地质编图的长处,选择说明区域构造发展关键性地层的沉积类型、火成岩的岩类和岩石组合、变质相组合以突出表示,使图面在表示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为增加与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全球变化有关的地质信息,改变以往地质图上只注重老地质体内容的做法,突出和加强第四纪以来的地质信息,反映第四纪地质体的形成过程和外动力条件。为反映上述内容,这次编图除划分时代外,还增加了成因类型代号和有关花纹,并标出第四系的等厚线及典型钻孔位置。图例是体现图幅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标志。该图打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首次尝试按主要构造单元表示图例,以便更清晰、更全面地反映不同地区三大岩类和地壳运动在时空等三维方面演化的过程。
该图采用区域地质综合分析和详细专题研究相结合的手段,传统手工编图和计算机数字制图技术相结合的新工艺流程,确保了成图质量和水平;在工作站上采用先进的Intergraph软件进行地理、地质内容的编辑,使地质图信息化,并有利于图件的共享和更新。
关键词区域地质特征前寒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构造分区板块构造褶皱区(系)
1区域地质编图概述
区域地质研究是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区域地质图是衡量一个国家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的标志。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将地质图的编制作为地质调查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并且根据研究程度和新的进展定期地更新全国性的地质图件。60年代,我国曾在全国1∶100万套图编制的基础上编制了一幅1∶2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后因涉及国界及其它原因未能公开发行。70年代曾编制和公开出版了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有了极大进展,全国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基本完成,1∶20万综合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也完成了陆地面积的70%。1981年起在地质矿产部统一部署下,各省区市都陆续总结和编写了《区域地质志》及与其相应的系列地质图件[3~30],而且在此基础上还综合编制了1∶500万《中国地质图》并出版了相应的说明书[31]。最近几年,各省区市的地质工作者又通过第二代《中国地质图集》的编制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研究程度[32]。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广泛应用,我国地学各领域也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重大的基础地质问题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新认识。但是,至今还没有一幅纵览我国地质全貌的大型挂图。因此,编制一幅1∶250万比例尺的全国性地质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现在编制这样一幅图件也是有扎实基础的。
21∶250万《中国地质图》编制特点
在详细研究和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准确、清晰、简明地反映我国区域地质特征总貌为准则,以新全球构造理论为主导学术思想,区域地质综合分析方法为手段,本次新版《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对不同区域的地层、火成岩、构造和变质作用等内容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总结:
(1)不同构造单元在各地质时期的沉积组合特点和古地理演化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2)各区构造运动的发育过程、构造变动的类型及其构造演化的历程;
(3)各区火成岩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4)各区变质作用的期次,变质相组合及变质相系的特点,及其与构造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国性地层、火成岩、构造和变质作用的横向分析对比与总结。
2.1地层
一般表示到统或阶(组),研究程度较低或紧密褶皱区可以表示到系或群,甚至跨统或跨系。地层的划分考虑了国际和国内的现状进行划分对比。地层的年龄值除国内已有比较确切的年龄值外,基本参照国际通用地质年代表。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一直是我国研究的重点,最近几年来相继在冀东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表壳岩曹庄群和鞍山附近花岗质古陆壳的残块。因此,将太古宇暂以3500Ma和3000Ma为界三分,包括古太古界、中太古界、新太古界。元古宇与太古宇以2500Ma分界。这些年龄数据只代表大致的分界年龄。本图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见表1。
早寒武世仍以Anabarities trisulcatus带作为底界;奥陶系四分,宜昌统(O1)与扬子统(O2)的分界置于大湾阶含Azygograptus suecicus笔石带底界;志留系亦四分,将原上志留统中含牙形石Ozarkodina remscheidensis eosteinhornensis带的地层划归普里多利期,以S4表示,含Polygnathoides siluricus带的划归拉德洛期,以S3表示;石炭系二分,上、下统界线划在Eumorphoceras和Homoceras带之间;与二叠系的界线划在290Ma,即格舍尔期与阿瑟尔期之间;考虑国际上目前白垩系仍然二分,本图亦采用二分,界线仍在阿尔必阶和赛诺曼阶之间。具体到我国东部侏罗系—白垩系陆相地层的划分也是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最近,随着生物化石研究的进展和同位素年龄测定精度的提高,东部含热河动物群地层时代的归属逐渐明朗,辽西北票地区原始鸟类化石的发现,也为这些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新的证据,考虑到资料来源及认识的不统一,本图将九佛堂组—阜新组均划归下白垩统,有争议的义县组以J3-K1表示。详细划分对比见表2。
表1中国前寒武系划分对比简表
第四系一般划分为更新统(Qp)和全新统(Qh),对大面积第四系发育区尽可能区分出下更新统(Q1)、中更新统(Q2)、上更新统(Q3)。第四系在我国非常发育,占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对全球变化、环境地质、青藏高原的抬升以及古人类的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第四纪已有古人类的活动,根据最近的研究,其底界为2.48Ma。主要依据有:①华北泥河湾组中含Equus sanmeniensis(三门马),Proboscidipparion sinensis(长鼻三趾马)等和云南元谋组中含Rhinoceros sinensis(中国犀),Equus yunnansis(云南马)等均为早更新世典型代表分子;②中国黄土的底界年龄为2.48Ma。黄土和古土壤系列气候期可以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气候期对比(图1)。
除太古宇、第四系和变质较深的地层外,为了有助于说明不同区域的研究程度和地壳发展历史,要求在图上选择以下几种关键性的、对说明区域构造发展有代表性的沉积类型加以表示:①代表稳定型的海绿石石英砂岩或碳酸盐台地沉积;②代表活动型放射虫硅质岩或深水浊积岩;③代表造山后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火山岩类物质是区分稳定型和非稳定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新世以前的火山岩由所属时代地层用岩相界线圈出再加不同花纹表示其岩石类型。
为了更确切地反映第四纪地质体的形成过程和外动力条件,要求图面上除划分时代外,还需加成因类型代号。主要的成因类型有:残坡积(eld)、冰碛(g)、冰水沉积(gf)、洪积(P)、冲洪积(fp)、冲积(f)、湖积(1)、冲湖积(fl)、海积(m)、冲海积(fm)、黄土(L)、风积(e)、生物堆积(b)、化学沉积(c)。成因类型代号写在第四系代号右上角,如Qp1。在面积较大的第四纪地质体中要求表示与构造、气候关系密切的成因类型花纹,计有:冰碛、风成砂、黄土、冲洪积、洪积、海积、冲海积等。同时,为了反映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的基底概况,标出第四系的等厚线及典型钻孔位置,并在钻孔位置旁标出第四系厚度和下伏岩层时代,如
2.2火成岩
火成岩一般按岩石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划分成超镁铁质岩类、镁铁质岩类、中性岩类、酸性岩类和过碱性岩类等5大类,又按其产状分成深成岩、浅成岩、潜火山岩和火山岩4类。详细分类见火成岩分类表。潜火山岩一律按岩体处理,但为了突出其与火山岩的密切关系,再加相应火山岩类的花纹,这样也解决了我国南方一些与火山岩关系密切的、具潜火山岩的性质的酸性和中性超浅成岩体的表示方法问题。为了突出与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有关的信息,该图将上新世(含上新世)以来的火山岩及时代不明的火山岩均按岩体表示。
2.3变质岩
在变质岩发育区要求在图面上区分出变质相。变质相划分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分别用三种花纹表示。总之,变质相的花纹方向代表该地区片理和片麻理方向。另外,根据现有研究资料尽可能表示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动力变质带和蓝闪石片岩带。
2.4构造
以清晰地反映区域构造特征为目的,地质体的展布应符合客观实际,接触关系要表示清楚。对境内的主要断裂要区分其性质,是平移、逆冲还是拉张的;不同时期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断裂方向及其相互间的切割关系要充分注意,并在图上准确表示。为有助于全区地质构造的分析,对大型盆地、第四纪大面积覆盖区下的主要隐伏断裂亦加以表示。此外,在图上尽量表示出构造窗、飞来峰、韧性剪切带等。
表2中国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划分对比简表
图1中国黄土-古土壤系列气候演化略图
3中国区域地质特征
中国大陆是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华南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长期相互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化而成。其中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南板块是构成中国大陆的主体。根据沉积组合、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大致又可以划分成地台区和褶皱区两大类。地台区有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褶皱区有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褶皱区、昆仑-秦岭褶皱系、青藏-滇西褶皱区、冈底斯-喜马拉雅褶皱区、华南褶皱区、完达山褶皱系、台湾褶皱系和南海褶皱区等(图2)。
图2中国大地构造分区略图
(1)华北地台:构成华北板块的主体,是吕梁运动后即已基本固结的稳定地块。其太古宇是目前我国出露最全和发育最完整的地区,并已证实此时已有一些陆核存在。中新元古界主要由海相碎屑岩和镁质碳酸盐岩组成,发育在地台内部的裂陷带内,在震旦纪晚期于地台西、南部发育冰碛岩。中奥陶世后,地台主体缺失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的沉积物。上石炭统—下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晚二叠世后进入陆相沉积。侏罗纪开始,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在太行山以东广泛发育燕山期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内蒙古南部苏尼特旗至西拉木伦河以南是华北地台的北缘,主要为加里东褶皱带。西南的柴达木地块可能是新元古代晚期从华北地台西南缘分裂出来的块体。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即是此时形成的海槽,于志留纪晚期褶皱隆起,中泥盆世堆积的磨拉石说明柴达木地块于此时已与华北地台形成统一的大陆地壳区。
(2)塔里木地台:固结于850Ma的晋宁运动。第三纪以来,随着青藏高原和天山的大幅度隆升,塔里木相对下沉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其基底埋深约8~10km,西部隆起,东部为叠加式断陷。最老的岩层为中太古界—古元古界[34],震旦系以发育冰碛岩为特征,下古生界生物化石与扬子地台颇为接近,上二叠统全部为陆相沉积。中生界主要为山间盆地或山前坳陷型沉积,但盆地西部出现海相。老第三系在西部也为海相或潟湖相沉积,盆地四周有吕梁期和华力西期为主的中酸性、基性和超基性岩类的侵入,南缘还有喜马拉雅期的火山喷发[35]。
(3)扬子地台:以山阳-桐城断裂与秦岭褶皱系相邻,西以龙门山-红河断裂带与青藏-滇西褶皱区分界,东南则以绍兴-江山断裂与华南褶皱系相接。该地台形成于晋宁运动后,但根据最近资料,川南康定群有2957Ma的年龄值,另外还有一批大于1700Ma的年龄数据,说明其中有些是吕梁运动固结的稳定区。鄂西的崆岭群已解体为新太故界东冲河组和古元古界水月寺岩群。震旦系—中三叠统是典型盖层沉积,其中湖北三峡是震旦系—寒武系的层型剖面之一。地台边缘除有元古宙、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类侵入外,地台内部还有过碱性岩类侵入。
(4)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褶皱区:是西伯利亚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占亚洲陆缘增生褶皱带的一部分,总体呈近东西向弧形展布,其中还散布着准噶尔、锡林浩特、佳木斯、额尔古纳等小型地块。陆缘的增生演化主要发生在加里东期和华力西早期。阿尔泰-额尔古纳褶皱带即是一条加里东褶皱带。早石炭世,西伯利亚板块与塔里木-华北板块碰撞对接,致使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作用类型复杂多样,构成我国重要的古生代构造岩浆带。华力西期以后,西段受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和印度板块的挤压,形成山链与盆地相间的构造构局,并伴有一系列逆冲推覆与大型走滑断裂;东段除受西伯利亚板块影响外,还多次受来自东南太平洋板块的推挤,呈现EW向构造与NE、NNE向构造相互复合的构造格局。准噶尔属稳定型内陆盆地,地层发育较全,主要为河湖相碎屑和煤系沉积;松辽盆地是从晚侏罗世发展起来的裂陷盆地。该区东部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从燕山期开始发育了一系列大小不等的断陷型含煤盆地和沉积-火山岩盆地。燕山中期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位。
(5)昆仑-秦岭褶皱系:是介于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一条消减带,也是上述南北两板块之间的结合带。因此,该系内部组成和构造非常复杂,尚有许多地质问题有待进一步查明。根据现有资料,它是晋宁、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等造山运动所形成的复合造山带。东段被郯庐断裂带截切,且平移到胶南,走向转为NEE向;西段被阿尔金断裂所截。昆仑褶皱系可以康西瓦—中昆仑断裂划分成南北两部分。北昆仑是一条华力西褶皱带,南昆仑是一条华力西、印支褶皱带。伴随华力西期中昆仑的叠接有中酸性、基性—超基性岩类的侵入活动。中三叠统仍保持岛弧海环境,随着古特提斯洋北支在中三叠世的闭合、造山,上三叠统出现夹陆相火山岩的磨拉石堆积,并不整合在前期地层之上,生物群已属特提斯型。其后的侏罗系—白垩系均为陆相小型盆地沉积。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是其推覆、走滑和隆起的主要构造变动时期。秦岭褶皱系位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以商丹断裂带作为南北秦岭的分界。北秦岭为加里东期造山带,基底由新太古界和古元古界变质岩系组成,其上被中新元古界深水火山-沉积岩所覆盖;寒武奥陶系仍为活动型火山-沉积岩系,含放射虫硅质岩,并有数条蛇绿岩带侵位于上述岩系之中。伴随加里东末期至华力西早期的造山作用,此带还有大量花岗岩类侵位。南秦岭是华力西、印支褶皱带。新太古界—中元古界构成该带的基底,近来研究证实,基底与盖层之间存在一条大的韧性滑脱剪切带,同时伴有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类的侵入。晚三叠世以后受古太平洋板块向NNW方向的移动,致使秦岭到大别山一带继续发生逆冲、滑脱和推覆。并有人认为,大别山群之下有年轻地层存在。
(6)青藏-滇西褶皱区:北以修沟—玛沁断裂与昆仑褶皱系分界,南以班公湖—怒江断裂带与冈底斯-喜马拉雅褶皱区相接。该区由巴颜喀拉褶皱系和唐古拉褶皱系,以及若干中间地块、推覆构造、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构造岩浆岩带所组成。两个褶皱系之间以可可西里—金沙江断裂带分界。巴颜喀拉褶皱系原属扬子板块西部边缘,是在晚古生代初期从扬子大陆开裂离散出来所形成的印支褶皱系。在巨厚的三叠系浊积岩之下有前古生代结晶基底的残块;震旦系—下古生界为一套夹火山岩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其生物特征接近扬子区;泥盆系为稳定型碳酸盐台地和台地边缘沉积为主,晚石炭世开始受古特提斯洋的影响靠近东昆仑和金沙江一带发育活动型火山-沉积岩系,其余广大地区仍属稳定型沉积。二叠纪开始由稳定逐渐转为活动,并有大量中基性火山喷发。早中三叠世该区随着金沙江带的打开而向北推移,同时接受了一套浊流沉积和混杂堆积;晚三叠世该区与北面的欧亚大陆拼合而褶皱成山。唐古拉褶皱系主要由上三叠统—侏罗系构成的褶皱带、逆冲断裂带和蛇绿岩带组成,并有一系列花岗岩类岩体贯穿其中。在巨厚的盖层之下可能存在前寒武纪基底,晚三叠世金沙江向南俯冲、闭合,唐古拉褶皱系与巴颜喀拉褶皱系拼接在一起。侏罗纪时,南部为陆相沉积,北部为海相沉积。陆相沉积的白垩系不整合其上。
(7)冈底斯-喜马拉雅褶皱区:是冈瓦纳大陆北缘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可以雅鲁藏布江带为界划分成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和喜马拉雅褶皱系。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是燕山晚期褶皱系。其基底为元古宇的变质岩群,奥陶系—志留系为陆表海碳酸盐和碎屑沉积,在云南变质岩系之上直接被泥盆系所覆盖。晚古生代出现具冈瓦纳特征的冰海沉积和冷水动物群。中生代分异明显,三叠系具大陆边缘裂陷槽特点,侏罗纪开始出现沟-弧-盆体系,沉积了巨厚的浊积岩,含大量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混杂岩块。着名的冈底斯火山-岩浆弧形成于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喜马拉雅褶皱系是新生代褶皱系,南以主边界断裂与印度地台相接。前寒武系结晶基底之上为一大套古生代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地台盖层沉积。二叠纪末、三叠纪初随着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海域的打开,在雅鲁藏布江一带发育活动型沉积,并有火山岩和外来岩块。侏罗纪—早白垩世在喜马拉雅一带仍以陆棚细碎屑-碳酸盐沉积为主,而至雅鲁藏布江处则为深海洋盆的火山岩-含放射虫硅质岩。晚白垩世印度板块向北漂移,特提斯海逐渐关闭出现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
(8)华南褶皱区:主体属加里东褶皱系,但受到华力西期、印支期,特别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的强烈影响,呈现多期构造相互叠加的复合构造格局。最早的岩石有中新元古界陈蔡群,震旦系—志留系以浊流沉积为主,经加里东运动褶皱和变质,伴有花岗岩类的侵入,与中新元古界一起形成了褶皱系的基底。泥盆系—中三叠统为地台型碳酸盐岩夹砂页岩和煤系地层,印支运动使其褶皱,并伴有花岗岩类的侵入,晚三叠世到新第三纪受太平洋板块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NE或NNE方向的断陷盆地,伴有强烈的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
(9)完达山褶皱系:属锡霍特阿林褶皱带的一部分,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沿亚洲大陆东缘形成的陆缘增生带。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的灰岩和绿片岩、中上三叠统含放射虫硅质岩、浊积岩、混杂岩,以及下中侏罗统的碎屑岩和火山岩组成。这些岩层有的以外来岩块出现在晚侏罗世地层中。该区逆冲、推覆构造十分复杂,并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类侵位。
(10)台湾褶皱系:是西太平洋岛弧褶皱系的组成部分。该系可以台东大纵谷带为界划分成台西中央山脉褶皱带和台东的海岸山脉褶皱带。后者与菲律宾的吕宋岛弧相联,属菲律宾海板块;前者的中央山脉与北面的钓鱼岛隆起相接,属欧亚板块,大纵谷带是一条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地壳对接带。中央山脉褶皱带包括台湾岛大部分和台湾海峡东部。主要为厚达万米的第三纪浊积岩沉积。在大南澳变质带中有玉里和太鲁阁为代表的双变质带,前者有多期蛇绿混杂岩分布,后者卷入有属于华南区的石炭系—二叠系岩块。该带西部是第三纪晚期—第四纪初期形成的坳陷带,大部分为第四系所覆盖。海岸山脉带主要为第三纪碎屑岩、岛弧火山岩组成,又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部主要由中新世奇美火山岩和上新世至更新世浊积岩组成。东南侧上新世的利吉蛇绿混杂岩带为菲律宾海板块俯冲碰撞时带来的洋壳物质[36]。
(11)南海褶皱区:属印支地块的一部分,曾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多次拼贴增生和新生代解体离散的复杂过程。海南岛三亚地区的寒武系—奥陶系为稳定型碎屑和碳酸盐沉积,中寒武统所含三叶虫等化石与澳大利亚的Currant Bush组所含化石极其相似,同时在西沙群岛曾钻遇到前寒武系基底,这些资料说明早古生代时期该区曾与澳大利亚同属于南大陆,具地块性质。华力西期—印支期是南大陆解体离散和北大陆拼贴增生阶段,从该区晚古生代的生物群已具冈瓦纳冷水生物区与特提斯暖水生物区之间的过渡生物区性质可表明此时已从南大陆裂离出来。印支运动实质上反映了古特提斯海的消亡和滇-缅-泰与印支及华南陆块三者碰撞过程,印支期后整个东亚已拼合成统一陆块。南海的扩张起始于白垩纪末—古新世早期(63~70Ma),与印度陆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密切相关,南海中部即中央海盆地区,具一般大洋地壳的三层结构(沉积层、大洋层2和大洋层3),北纬14°30′~15°30′之间近东西向分布的海山链即为残留中心,直到上新世末—更新世初南海才与太平洋完全分开,形成现今的边缘海性质。
参考文献
[1]程裕淇等.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地质出版社,1994.
[2]《中国地层典》编委会.《中国地层典》.地质出版社,1996.
[3]江苏省地质矿产局.江苏省及上海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
[4]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
[5]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
[6]福建省地质矿产局.福建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5.
[7]安徽省地质矿产局.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
[8]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7.
[9]湖南省地质矿产局.湖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
[10]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
[11]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8.
[12]浙江省地质矿产局.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3]陕西省地质矿产局.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4]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辽宁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5]河北省地质矿产局.河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6]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7]山西省地质矿产局.山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8]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甘肃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9.
[19]湖北省地质矿产局.湖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0.
[20]云南省地质矿产局.云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0.
[21]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0.
[22]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
[23]青海省地质矿产局.青海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
[24]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
[25]山东省地质矿产局.山东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
[26]北京市地质矿产局.北京市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1.
[27]福建省地质矿产局.台湾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2.
[28]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3.
[2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3.
[30]黑龙江省地质矿产局.黑龙江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93.
[31]程裕淇等.1∶500万《中国地质图》(附《说明书》).地质出版社,1990.
[32]马丽芳等.中国地质图集,地质出版社(出版中).
[33]张宗祜主编.1:250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毗邻海区第四纪地质图.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34]胡蔼琴,格雷姆·罗杰斯.新疆塔里木北缘首次发现30亿年的岩石.科学通报,1992,37,7.
[35]陈哲夫,吴乃元等.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图.地质出版社,1985.
[36]何春荪.台湾地质概论.“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出版,1986.
㈧ 冰碛岩为世界罕见的非常珍贵的稀有石种,世界上已探明的冰碛岩85%在安化县境内;冰碛岩里面富含人体所
多参加广交会,商贸会,等交易会认更能提高人气和价值
㈨ 冰碛岩有几种,分布在我国的那些地区
冰碛岩分四种:可划分为①灰色块状砂砾岩、②红色-紫红色纹层状泥砾岩(副砾岩)、③灰-深灰色纹层状泥砾岩(副砾岩)及④纹层状含砾板岩四种岩石类型。
世界上除南非共和国有小面积的冰碛岩外,像安化境内这样大面积保存下来实属罕见,且冰碛岩层厚度及规模和岩石质量均称“世界之最”,拥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被科学界称为“世界奇观”。冰碛岩由于产生年代久远,亦被人们称作“长寿石”、吉祥石,视为珍宝。
㈩ 中国南华纪和震旦纪的冰川分布有什么特征
南华大冰期(Nanhua great ice age)是中国晚前寒武纪(新元古代晚期)的大冰期,即震旦纪大冰期(Sinian period great ice age)。因主要在南华准地台发现广泛的冰碛层,由刘鸿允命名。这次大冰期发生在距今7亿~7 4亿年间。它包括两个冰期:较早的一次冰期称长安冰期(Changan glaciation),以湖南洞口—广西三江的洞口组下段冰碛岩、贵州东北部、湖南西北部东山峰组冰碛岩、浙西下涯端口组冰碛岩、桂北长安组冰碛岩为代表,同期冰碛还在赣西、赣北、湘中、陕豫鄂边境、川甘边境和新疆发现。较晚一次冰期以南沱冰碛层为代表,称南沱冰期(Nantuo ice age),相当的冰碛岩还有皖南、浙西、浙中北和赣东北的雷公坞组、黔东南的黎家坡组、桂北的泗里口组、湘中的洪江组,豫西罗圈组下部的临汝冰碛岩,川甘边境、陕豫鄂边境、陕西、宁夏、青海和新疆都有发现。长安冰期和南沱冰期中间为间冰期沉积,为含锰或含铁的页岩、砂岩,有灰岩或白云岩透境体沉积,以黔东北、湘西北和赣西北的大塘坡组为代表,称大塘坡间冰期(Datangpo interglacial age)。
晚元古代发生大规模冰川作用的时期。世界许多地方都发现有该冰期的冰川活动遗迹。从冰碛岩、纹泥岩、冰蚀形态及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冰川主要活动区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非洲中南部和西北部、北美西北部、南美中部、欧洲西北部及西伯利亚和中国东部。冰川活动的年代在距今8.4~6.45亿年前,其中可能包括3个冰期,在距今大约7亿年前的冰期中冰川活动最广泛。冰川作用区大多处于古纬度的中、低纬度地区,推测当时的气候可能比第四纪冰期时更为寒冷。中国震旦纪大冰期的冰川作用遗迹见于湘、鄂、黔、滇等省,划分为两个亚冰期:长安亚冰期和南沱亚冰期。年代分别为距今7.5~8亿年前和6.4~6.8亿年前。据地层研究,在新疆也划分了两个亚冰期:特瑞爱肯期和贝义西期。此外在豫、陕、甘、青等省也有震旦纪冰碛岩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多处发现的震旦纪冰碛岩可能是海下泥石流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