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欧阳姓分布在中国哪些地方
欧阳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
欧阳姓,中华姓氏之一,为今天汉族人口最多的复姓。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欧阳姓人口为90.1万。在中国排188位。
欧阳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欧阳姓出自姒姓,夏君主姒少康封自己的庶子无余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欧阳姓以海鸟为图腾,郡望为渤海。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位列宋版《百家姓》复姓的第4席,人口总数居复姓首位。
(1)中国欧阳姓氏最多地区是哪里扩展阅读
欧阳姓起源: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末期楚国给越国勾践后裔子蹄的封地,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封为欧阳亭侯,属于以封爵名称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欧阳氏是夏朝君主姒少康的庶子无余,被封于会稽,这便是早期的越国。越国传至无疆时被楚国所灭。
无疆的儿子名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今浙江省吴兴县),封为欧阳亭侯,于是他们便以欧阳为氏,其后代则称欧阳氏或欧氏。
据历史文献《宁远县志》的记载,元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腐朽的元朝政府,当时即有一支欧阳氏家族为主的起义军。
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初安天下,曾意图招安欧阳氏义军。而欧阳氏全军上下拒降,明太祖大怒之下诏令诛灭欧阳氏家族,欧阳氏族人被迫分散逃亡,改为单姓“阳氏”以避其灾。
直到后来的明武宗朱厚照执政时期(公元1506~1521年),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的进士并累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应天(今江苏南京)等十府的一代名臣阳铎发明了“摊丁入地”之策(即后来明、清朝时期一直实施的“摊丁入亩”之策)。
使明王朝税赋大增,明武宗由而大喜,阳铎遂乘机请旨要求恢复原姓,明武宗诏准,从此欧阳氏一族方得以恢复欧阳复姓。欧阳氏族人皆尊奉夏禹、姒无余为得姓始祖。
⑵ 哪个地有姓欧阳的呀
宋朝时,欧阳姓约有2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9%,排在第六十九位,为百家大姓之一。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52%。全国欧阳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约占欧阳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在广西、甘肃、福建、广东等。全国基本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的欧阳姓分布区。明朝时,欧阳姓约有不足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7%,排在第101位。欧阳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60%。全国欧阳姓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这二省欧阳姓大约占全国欧阳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北、四川等。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赣湘为中心,向两广流动的欧阳家族。
⑶ 中国姓欧阳的他们住在什么地方
中国姓欧阳的他们住在什么地方?
今湖南省的长沙市、浏阳市、隆回县、东安县、宁乡市、衡阳市、攸县、常宁县、宁远县、永州市新田县,江苏省的淮安市金湖县、宿迁县,河南省的登封市、周口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晋江市,江西省的萍乡市、新余市、星子县、宜春市、赣州市、吉安市、永新县龙源口镇、永丰县、万载县,四川省的绵阳市、遂宁市、资阳市、什邡县、资中县,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山东省的招远市、枣庄市薛城区,广东省的广州市、从化市、江门市、河源县、揭阳市惠来县,安徽省的阜阳市、滁州市,湖北省的荆州市、襄樊市,枝江市、潜江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东县、柳州市融水县、滕县,河南省的新郑市,等地,均有欧阳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北省枝江欧阳氏族为欧阳修长子欧阳发的后裔,而江苏省欧阳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至二十一世纪初,全市在籍的欧阳氏族人有一千五百余人。
⑷ 欧阳姓中国哪里分布的比较多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江苏省欧阳氏宗人有居住在丹阳西门外荻塘欧甲(司徒)、下坯欧甲(全州),金坛市直溪镇巨村村。
⑸ 四川哪里姓欧阳的最多
当今,欧阳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广东省广州、河源,河南省新郑,四川省绵阳、遂宁,安徽省阜阳、滁州,湖南省长沙、浏阳、隆回,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滕县等地。
⑹ 中国哪个地发姓欧的最多 四川和重庆有那些地方有啊
欧 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江西金溪、崇仁,广西田林,云南河口、陇川、泸水、兰坪,四川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怒族、水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僳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欧姓的起源有:
出自欧冶氏
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
欧姓
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出自姒姓
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出自独孤氏
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国时期独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欧氏。
孔氏
汉朝时孔氏的一些人为了避嫌改姓了欧氏。
编辑本段
二、迁徙分布
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传自越王勾践,《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区渭泉祖家谱》又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
迁徙分布:
1、二千四百多年前的越国,即今浙江和江苏以南地区。在得姓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姓继续繁衍于上述之地。后人在浙江福建一带,建有宗祠,后人为念欧冶子。堂号:八剑。
魏晋南北朝之际,欧姓人于史书鲜见。
东汉时,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欧宝入载史册,说明当时在江东之地欧姓人繁衍之大。
西汉时,繁衍于平阳郡之欧姓兴旺发达,也是不争之史实。文景之治及其后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百姓富有,北方经济一片繁荣。时江南蛮荒,民不开化,经济发展滞后,故欧姓因仕宦、谋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欧姓越过黄河进入山西临汾,经长期繁衍,他们在山西临汾等地繁衍成为望族,这个地方过去属平阳郡,所以后世欧姓子孙有以“平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为军阀纷争之地,而平阳郡历来乃兵家必争之地,欧姓人涂炭于战火自不待言。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有欧姓随之入闽,是故欧姓人南迁闽南,始自唐初。
唐贞元年间,林石公(765-846年)讳册,字君轼,贞元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为“区氏岭南六世”(即“区氏广州一世”)。居于今广州一带。
唐末五代时,欧姓在南方各省的播迁范围更广,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欧姓人定居,如欧宏练因仕宦之故落籍于今湖南长沙。
北宋时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据考究,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卒于河南新郑,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际,欧姓人有播迁两广之地者。明中叶以后,有闽粤之欧姓赴台谋生,进而播迁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光绪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后人区作霖公,联络族中时贤,在省城广州大东门芳草街置地备料,兴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现称“广州区家祠”)。是年冬,三进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会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录》又称《区氏林石公祖祠谱》,藏于广州中山图书馆。清·区作霖(1818-1889年)篡修,光绪十七(1891)年刻印。为证。接着继续建设内外环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给各房,为子弟读书应试之用。祠内设施齐备,管理严谨,奖学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录于《徴信录》。
区氏林石家塾兴建其间,区氏族人,计有一州(广州)十五县(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新兴、高明、新会、开平、中山、鹤山、阳江、新宁、增城、恩平、罗定)共丁口12万人参与。集资、捐资总款逾四万两白银。然昔日先贤创下的祖业,早已神位全无,庄严不再。今为广州市某部门租借给私人作食肆经营。抚今追昔,惜哉痛哉。
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族人分散各地,如今,欧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其余主要分布在江西临汾、吉安、永丰、万载;湖北枝江、荆州、潜江;广东广州、河源、新会;河南新郑;四川绵阳、遂宁;安徽阜阳、滁州;湖南长沙、浏阳、隆回、贵州;广西滕县、贵港等地。
3、广东新会区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脉,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
编辑本段
三、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编辑本段
四、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着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编辑本段
五、欧、欧阳、区的关系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
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
《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⑺ 欧阳姓氏的分布在中国的什么地方
欧阳姓氏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省广州西部、湛江北部、河源、江西省彭泽县(彭泽县欧阳为欧阳“懿”后代,生七子,遂为彭泽县欧阳氏七庄,有10000人以上。)、吉安、永丰、万载,湖北省枝江、荆州、潜江,这三省大约占欧阳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等。湖南为当代欧阳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欧阳姓总人口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