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温柔的泥路对吗
温柔的泥路不对
古代中国的路、府始于宋代。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路略似唐之道,是仿唐代的道制而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的性质,然后转化为行政区。这表明中国的行政区划在唐宋王朝进入了道(路)制时期。该时期从7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达六百余年。
‘贰’ 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泥路
农村啊
‘叁’ 中国最早的水泥路是那一年建成的
中国最早的公路--台柳路zhuantie(洋灰路即水泥路)
台柳路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由青岛台东镇起,经市区东吴家村及崂山区的保儿、河西、李村、汉河等村,止于柳树台村(今属沙子口镇),是最早的一条公路。1928年版《胶澳志》有“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的记载。之后,仍沿用此称。解放后,在李村养路工班房山墙上仍标有“台柳路”字样的路牌。
1898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为了其军事、政治及经济掠夺的需要,在青岛区(今青岛市区)兴办工厂,修建码头;在李村区则先后在柳树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疗养院、德国总督别墅及德国大饭店等,供住在青岛区的欧州人疗养和玩乐。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筑便应运而生。有关该路的修筑年度及状况,《胶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记述:“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其村道首先修筑者为青岛沧口一路,次则为青岛李村一路,其后渐次兴修,计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岛经台东镇东吴家村、保儿、河西以达李村;(二)由李村经东李村、下河、南龙口、九水以达柳树台……”,“盖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仅有桥梁、沟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运搬材料照给工资。此外人工则由各村摊派,故创始之二、三年(李村道开筑二年,仅修至杨家村,沧口路开筑三年,仅修至小村庄 )进行甚为迟钝,其后多由警察署压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后,乃获次第进行……”这段记述,明确指出台东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树台的村道,即台柳路。台柳路正式开筑于1903年,但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已于1901年始修,到1903年已修至杨家村(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杨家村在今青岛市区小鲍岛与台东镇之间)。是年开始再从杨家村修往台柳路的起点——台东镇。
台柳路的修建与柳树台疗养院等的营造同步进行。柳树台疗养院(当时叫麦克伦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贵族名氏命名的)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9月建成后,当时的道路状况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国工程师史克耐尔编制《一条公路的改造和移动的预算》(见青岛市档案馆德文档案《自来水厂存资》),内称:“其中一部分已经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块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满投乱石后加以覆盖的,有的路段车道很窄狭,已不符合要求,它仅3.3公尺宽,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墙壁上,车辆是无法躲让的,该段作为走廊也非无危险,只能骑马安全通过。”陈述多种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进行改造。尔后虽未发现该路之施工区及竣工的有关资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胶澳总督府日令第三条中有麦克伦堡房交通的规定:“自即日起弗•理乍得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一点自中央饭店及于每星期四、六下午五点自麦克伦登车出发”。每星期内有两次车往返于青岛市及麦克伦堡房,其费用属于政府及所辖单位,乘车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币)。这说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动已完成,并投入营业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营业性车辆行驶。
台柳路全长为29 847.92米,面积约150 661.4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在当时居青岛及山东省之冠。《胶澳志•建置志》对其规模有如下描绘:“台柳路为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赴崂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桥梁、涵洞计有二百十七座,内洋灰(即水泥,以下同——编者注)拱桥五座,以在保儿、河西之间者为最大,长十九公尺,宽四公尺。石柱栏、铁筋洋灰平桥七座,王子涧、九水庵间者最大长二十余公尺,宽四公尺半余,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涧泉溶溶,林木青翠,风景绝佳。九水庵西石造拱桥一座,全长三十公尺,宽四公尺,高七公尺,建筑材料俱系六、七十公寸之方石,中间一孔长二十五公尺,砌成弹月形,故以弹月名。横架两山之麓,空悬大溪之中,岩石嶙嶙,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绝俗。惜德日之战役,德人自行炸毁,虽经日人修复,而德建工式扫地无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发,旧桥复圮,当时竭力经营,始得恢复故观。石造平形河底桥八座,河崖、河东间横贯张村河者最大,长一百六十余公尺,宽四公尺,侯家庄南与苏家下河西者,均长六十八、九公尺,东李村西与北龙口南、南龙口北者一长十七公尺六余,一长五十公尺,一长四十四公尺余,均宽三公尺余。其余土管造圆形涵洞十一座,洋灰管造圆形涵洞三座,洋灰管方形涵洞十一座,洋灰造平行涵洞三座,石造平行涵洞一百六十二座,形式虽尚依旧,接收以来各种涵洞之修缮,亦不知几次矣。”按分类统计桥21座,涵洞180座,共计桥涵201座,比总数217座少16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水库的增建,致使较小的河流无水逐渐干涸变为农田,又加全线历次整修,有些沟水引入较大的桥涵,所以小桥涵洞日益减少。
德人修筑台柳路及柳树台疗养院、德国大饭店等建筑所占用的农田、山岚、河道等均无偿征用,且无偿调用台柳路沿线农民,在德国警察的奴役下,“压迫施行”。当台柳路筑成通车后,专供德国侵略者及其侨民游山玩水、休疗憩养、侵略军调动演习之用,根本不让华人行走。有时中国人推车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国人的车来了,必须立即将车推到路边沟里;而德国女人骑自行车在路上行进时,中国人也要赶快躲开,由此可见德国殖民统治之暴虐。
台柳路于1903年建成至1906年经过整修,使路基与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只是维护通车,并未修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也只于1932年翻修了由保儿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计长3 200米,线路由柳树台延长至北九水,桥梁也只改建了弹月桥及板房桥等少数几座。该路的养护,1933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中明确记载:“该路分两段,由两个乡区负责修养,李村区分管西南段,16,314公尺,由东、西吴家村、唐家口(双山)、保儿、夹岭沟、河西、河崖、河南、河东、曲哥庄、杨哥庄、毛公地、刘家下河、王家下河、于家下河等二十一个村,共分十段养护。东北段由九水区分管,计13,534公尺。由南、北龙口、汉河、九水、大石、王子涧、柳树台、观崂石屋、双石屋、河东村等十村分十段养护。”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初由城建局负责养护,1962年青岛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与养护有了分工,市区道路由城建局负责,郊区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负责。台柳路也分段由两单位养护,全线仍沿旧称台柳路,但公路部门所辖路段则划归青(岛)王(哥庄)、沧(口)沙(子口)、五(里岗)汉(河)3条路线内,不但改造和加宽了数座桥梁,对于路基也加宽到7.5米至12米,并先后全部铺成柏油路面,达到晴、雨天皆通车,成为一条为四化服务的重要公路。
(牛津搜集整理)
‘肆’ 为什么广西和广东的发展相差这么大广东的高速路多、广西的公路泥浆多
因为广西没有靠近港澳,而广东临近,所以国家在80年代要发展广东经济,为香港澳门回归做铺垫,所以就疏远广西。 另一个是广西贪官多。 广西山区多,要扶持,花费财政收入。
‘伍’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水泥的
中国的水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陆’ 中国到什么年代才能把农村的泥巴路打水泥路。
很多地方是真心用不着啊。你一个几百人的小村子,打个水泥路,有多大的必要性?
水泥路你知道造价多少?每平米至少400以上,就单行路,3米宽,一公里就达到3000平米,造价就百万了。
能给百姓带来多大的收益。不如直接把钱给了百姓呢。
所以,修路,也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不是有人就得修。
还有,现在农村很多地不是都建村村通吗,这也是一个慢慢推进的过程。
‘柒’ 成都闹市路面突然凸起 喷出褐色泥浆,为什么没有政府出面介绍原由到底是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
是由于附近地铁施工造成的。洞子打好并加固过后,要用高压喷枪对剩余空隙进行填充,在气压的作用下,浆和地下水会沿路基中的细缝中上串,进而喷出泥浆;部分地方由于路基各结构层不透水,浆体和地下水在路基某结构层积聚,导致部分路面凸起。
‘捌’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水泥的 [
中国的水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建树胶凝材料。
黄泥浆
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代,出现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筑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石灰
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出现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灰就是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材料,在周朝就已发现他具有良好的吸湿防潮性能和胶凝性能。在崇尚厚葬的古代,在墓葬中将蜃灰作为胶凝材料来修筑陵墓等。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有“烧砺房法的图示”,这说明蜃灰的生产和使用,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到秦汉时代,除木结构建筑外,砖石结构建筑占重要地位。
砖石结构需要用优良性能的胶凝材料进行砌筑,这就促使石灰制造业迅速发展,纷纷采用各地都能采集到的石灰石烧制石灰,石灰生产点应运而生。那时,石灰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石灰与水混合制成石灰浆体,然后用浆体砌筑条石、砖墙和砖石拱券以及粉刷墙面。在汉代,石灰的应用已很普遍,采用石灰砌筑的砖石结构能建造多层楼阁。
中国的万里长城修筑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7世纪,先后有20多个朝代主持或参与建造。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最长,在总长5万公里的长城中修筑了5000余公里。在这三个朝代,石灰胶凝材料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大量用于修建长城。所以,长城的许多地段,后人发现它是用石灰砌筑而成的。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石灰的生产方法。清代《营造法原》一书中,则记载了石灰烧制工艺与石灰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记载说明我国到明、清时代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石灰生产和使用知识。
三合土
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和砂子组成的“三合土”。清代《宫式石桥做法》一书中对“三合土”的配备作了说明:“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三合土”自问世后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垫层。“三合土”经夯实后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有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还将他用于夯筑水坝。
在欧洲大陆采用“罗马砂浆”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也在采用类似“罗马砂浆”的“三合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巧合。
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采用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如“石灰-糯米”,“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石灰-白芨”,以及“石灰-糯米-明矾”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时,掺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机物。
据民间传说,秦代修筑长城中,采用糯米汁砌筑砖石。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邓县的画像砖墙是用含有淀粉的胶凝材料衬砌;河南登封县的少林寺,北宋宣和二年、明代弘治十二年和嘉靖四十年等不同时代的塔,在建造时都采用了掺有淀粉的石灰作胶凝材料。《宋会要》记载,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筑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米粥调灰辅砌城面兼楼橹,委皆雄壮,经久坚固。”明代修筑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石城垣,以条石为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用石灰作胶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则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浆,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结顶,非常坚固。采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矾与石灰制成的胶凝材料,其粘结性非常好,常用于修补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筑修缮中仍在沿用。
用有机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筑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屡有所见。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在中国建筑史上看到,清康熙干隆年间,北京卢沟桥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筑河堤数里,使北京南郊从此免去水患之害。在石桥建筑史中记载,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筑石桥,凝固后与花岗石一样坚固。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筑物非常坚硬,还有韧性,用铁镐刨时会迸发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药才能炸开。
中国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有过辉煌成就,作出过重要贡献。英国着名科学家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这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那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杂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的过程是,从“白灰面”和黄泥浆起步,发展到石灰和“三合土”,进而发展到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从这段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与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相似的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在与西方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基本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石灰与有机物相结合的胶凝材料而显得略高一筹
1889年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的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水泥这个名词在中国得以流行以广泛运用。
‘玖’ 什么叫泥结石路和混凝土路面有什么区别
就是土和碎石、石渣、砂砾等的混合物,用推土机推平,再用压路机压实就行了,这种路面等级比较低,一般是作为临时性便道用的,造价也低。跟混凝土路面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