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核能应该要废止吗
核能不应该要废止。原因是核能运用广泛,而且有巨大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
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一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以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中国核能利用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每千瓦时电能的成本比火电站要低20%以上。核电站还可以大大减少燃料的运输量。例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火电站每年耗煤三四百万吨,而相同功率的核电站每年仅需铀燃料三四十吨。
核电的另一个优势是干净、无污染,几乎是零排放,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再合适不过。中国正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已刻不容缓。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核能
⑵ 中国核电站有没有运营期限的 如果没有 这其中有没有什么问题
核电站都有一个设计运行年限的,一般是四十到六十年,到期一般就会退役。遇到能源比较缺的时候也有增加运行年限的,经过审批,更新设备后,可再运行十年到二十年。最近似乎德国以及美国都有核电站延期退役的打算,这是因为核电站的投资很高,这样的话可以多创造盈利。
⑶ 中国用了多长时间研制核武器
1958-1964年,用了5年的时间。
这是详细资料:1958年,毛主席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赫鲁晓夫翻脸给中国制造原子弹燃起了自力更生之火
1957年,中国与苏联经过多次谈判协商,10月份,两国正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该协定明文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并派专家来中国帮助研制。
就在我们每天等着、盘算着的时候,情况发展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1959年初来了一位苏联专家,但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口袋里装了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
1960年7月16日,赫鲁晓夫完全翻脸不认账了,决定撤走在华全部专家。8月23日,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回国,并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原来应该供应的设备也不供应了。
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组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分配到每个人,全面开始攻关。
五年之后,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的成功,十分巧合,卡中国人脖子的赫鲁晓夫也在同时被他的同伴发动的政变赶下了台。
原子弹的重大技术关———同步聚焦被突破了
美国人在1954年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是“内爆”型,一颗是“枪法”型。“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研制出氢弹。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要解决这一重大技术关,应当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作同步聚焦。
中国科技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从北京长城脚下试验到青海湖金银滩,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一步一步地试下去,最后实现了炸药起爆的能量完全压向内心,同步聚焦技术关被突破了。
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研制出来了
1964年初,国务院国防工办在常务副主任赵尔陆上将的主持下,召开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会上高兴地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
铀235研制过程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南方的矿山开挖、选矿,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筛选,一步一步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厂,再由北方某工厂加工后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最后提取。整个工艺流程要经过大半个中国,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艺要求之细、技术要求之强,不具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⑷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史
随着一次能源的紧缺和污染加重,核电是当今唯一可规模化应用的新能源,全球来看原料也充足,毋庸置疑,发展前景非常好,事实上当今各国也都在积极发展核电。
具体到中国核电,这几年国家政策鼓励,核电产业迅猛发展,很多核电站同时开工,机遇大大的。但中国核电有几个困境需要解决:缺乏核心技术;设备制造能力不足,关键设备多靠进口,依赖性强;人才匮乏;长期来看原料铀不能自给。
但总的来说,中国核电发展前景还是很好的,只要控制好核安全,按部就班的发展,中国核电产业必然越做越大并带动关联产业发展,欢迎你加入!
至于 蝈蝈天天叫 所说的里面很混乱毫无事实根据,不用理他。
⑸ 中国未来30年是否发展核能
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核能在能源结构仍占据重要地位。核电是清洁绿色能源,污染小,排放小,对环境的压力小,电力产出高,供应稳定。福岛事故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根本就没有放弃提升核电能源比例的步伐,继续复兴中。中国的能源安全很重要,因此在安全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是必须的。可以预计,中国未来30年仍应发展核电。
⑹ 那位行家说说我国当今核能的利用现状
今核时代——世界核能发展和中国核能利用状况
一、 世界核能发展的动向
已经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一个科技成果丰硕的世纪,其伟大科技成果之一,是人们打开了核能利用的大门。1905年,爱因斯坦在其着名的相对论中列出了质量和能量相互转换的公式:
能量=(质量)×(光速)2
这一公式表明,少量的质量能转换为十分巨大的能量,揭示了核能来源的物理规律。
1938年,科学家们发现了铀-235的裂变现象:铀原子核裂变的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来源于原子核内核子的结合能,它恰好相等于核裂变时的质量亏损。这一发现,使核能的利用走向现实。
核能的和平利用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51年美国利用一座军用反应堆的余热试验发电,电功率200kW。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电功率5000kW。之后,英国和法国相继建成一批军民两用的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了电功率9万kW的世界上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那时,各有核国家在抓紧核武器竞赛的同时也竞相建造核电站。至七十年代进入了发展核电站的高潮,那时核电站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火电和水电。虽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核电发展建设的速度相对缓慢下来了,但由于核电站有着不可取代的优越性,法国、日本、韩国等仍坚持了以发展核电为主的方针,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我国发展核电的决心也坚定不移,自行设计建造成功的秦山核电站于1991年并网发电,进口的大亚湾核电站也于1993年并网发电。“九五”期间已开工建设的八套核电机组中,有二套已于今年投产发电。
近十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对核电的前景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美国电力研究院根据其研究成果于九十年代发表了《先进轻水反应堆用户要求文件》,认为根据核电已有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能设计出新一代核电机组,使其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显着提高,是能取得广大公众和用户的充分信任的。之后,欧洲各国电力界也相继提出了《欧洲用户对轻水堆核电站的要求》文件,表达了与美国相同和相似的看法。去年(2001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其《能源政策报告》中再次表明了美国政府支持发展核电的决心和信心,指出:发展核电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10月在里约日内卢召开的世界能源大会再次肯定了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核电已开始在国际上复苏。
二、 核能在能源中的地位
能源是人类社会的生命线,一个国家开发和利用能源的水平,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在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之前,人类消耗能源的增长,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能源耗量也迅速增长。近一百年来,世界能耗增长了二十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能源年耗量相当于26亿吨标准煤,至八十年代初已超过年耗量100亿吨标准煤。2000年世界能源的年耗量已超过180亿吨标准煤。但是,迄今为止,世界耗能的85%均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有机燃料。大量燃烧有机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烟灰等物质,给人们带来深感忧虑的环境影响问题。而且,这些有机物质消耗量的巨大增长,使它们在地球上的储量日益面临枯竭。人类已经面临选择后续替代能源的问题。
自然界中,除有机燃料外,核能、水力、风力、太阳能、地热、潮汐能也都是可资利用的能源。水力是无污染的能源,应充分开发使用,但水力资源终究有限,且受地理条件限制。水力发电量又随季节变化很大,故光*水力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能源要求。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地热等受多种条件限制,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有限开发,很难大量使用。多种预测资料表明,即使做较乐观的估计,上述这几种能源中每种在能源总耗量中的比例,都很难超过1%。现在,技术上已较成熟,且能大规模开发使用的,唯有核能。目前,世界上正在运行发电的核电机组已有438座,总电功率为三亿五千多万千瓦,核电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法国核电占全国总电量的比例已达76%。故从人类对能源要求的前景来看,发展核能将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核能有其无法取代的优点。
三、 核能的优点
(一) 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度浓集的能源。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准煤。按照地球上有机燃料的储量和人类耗能的情况来估算,地球上煤的储量大概再过200多年即将耗尽,石油则只够用约40年。人类已经面临如何选择后续能源的问题。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时开发利用,即有能力替代和后续有机燃料。更进一步说,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一吨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29万吨标准煤。氘即重水中的“重氢”,自然界中无论海水或江、湖水都有七千分之一的重水含量,故地球上存在约40万亿吨氘。所以聚变反应堆成功以后,能源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类将不再为能源问题所困扰了。
(二) 核电是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目前世界上大量燃烧有机燃料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原则上是回收处理储存,不往环境排放。排往环境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故核电被誉为“清洁的能源”。
(三) 核电在经济上也有优势。发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比火电厂高,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很多,火电厂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5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总的看起来,一般来说核电厂发电成本与燃煤电厂成本相当,而在需要远距离运煤的地方,则要低15%~30%。我国台湾省核电厂成本仅是那里烧石油电厂成本的二分之一。
(四) 核电厂燃料的运输量只及相同容量煤电厂煤炭运输量的十万分之一。以田湾核电厂为例,它两套机组的总容量为200万千瓦,每年只需核燃料48吨。如果是相同容量的烧煤电厂,每年就需烧煤600万吨。“北煤南运”一直是我国交通运输的沉重负担。可见从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来看,发展核电也很有必要。
(五) 以核燃料代替煤和石油,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煤和石油都是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宝贵原料,能以它们制造出多种产品。它们在地球上的蕴藏量是很有限的;作为原料,它们要比作为燃料的价值高得多。所以,从合理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说,也应逐步以核燃料代替有机燃料。总之,核能的优点终将为人们所确认。它的利用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四、 我国核电发展的情况
我国是重视核能发电的。早在1955年中央制定原子能发展计划12年大纲中就提出:“用原子能发电是动力发展的新纪元,是有远大前途的。……在有条件下应用原子能发电,组成综合动力系统”。1974年周恩来总理批准了30 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方案,作为科技开发项目,列入了国家计划。这就是秦山核电站的由来。这座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主建设的核电站经过成功的研究、设计和建造后,于1991年12月15日并网发电,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从法国成套进口的广东大亚湾两台9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也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并网发电。这两个核电站为我国核电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九五期间我国已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有八套,其中:
1. 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二期,有二套6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于1996 年6月正式开工,其第一套机组已于2002年2月并网发电,5月达到满功率运行。
2. 广东岭澳核电站,与法国合作建设二台9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于199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其第一套机组已于2002年5月投入商业运行。
3. 秦山三期核电站,与加拿大合作建设二台重水堆70万千瓦级机组,已于1998年6月开工建设,预计其第一套机组将于2002年11月并网发电。
4.江苏连云港田湾核电站,与俄罗斯合作建设二套100 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已于1999年10月开工建设,预计其第一套机组将于2004年建成发电。
这八套机组全部建成后,连同现已建成发电的三套机组一起,将使我国核电装机容量达到约9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3%。
党中央在“十五”规划中已确定了要“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目前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具体发展方案,并研究解决大型(单机功率100万千瓦以上)核电站的国产化问题,即实现:“自主设计,国产设备,自行建造,自主运行管理”,为今后更大的发展创造条件。
此外,我国援助巴基斯坦建设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在秦山经验和科技储备的基础上设计建造,已于2000年建成发电。这是我国第一座出口的核电站。
五、 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
核能的利用将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由之路。它在能源生产中所占分量必将逐步加大。然而,核能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一般说来应按其科技难度的不同,分为三步发展:即热中子反应堆、快中子增殖堆和可控聚变堆三步。
第一步是热中子反应堆的应用。这是指堆芯内有慢化剂,将快中子慢化为热中子工作的反应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核电站装备的都是热中子反应堆。
热中子堆的主要缺点是它的核燃料利用率很低。在开采、精炼出来的铀中,只有约1%能在热中子堆中裂变产生核能,99%都将作为贫铀(其中含铀-235约仅0.2%,其余99%以上都是铀-238)积压下来,要等待快中子增殖堆方能大量利用。
第二步是快中子增殖堆的应用。快堆最大的优点是它能充分利用核燃料。在快堆里,不易裂变的铀-238能在吸收中子后转变为易裂变的钚-239。也就是说,快堆在消耗裂变燃料以产生核能的同时,还能生成相当于消耗量1.2~1.6倍的裂变燃料。这样,就可以把热中子堆所积压的铀-238在快堆中充分利用。五十年代以来,美、英、法、苏等国都集中相当力量研究建造快堆。至八十年代陆续建成了几座快堆核电站,基本上证实了钠冷池式快堆在工业技术上的可行性。然而,通过这些快堆的研制,专家们也认识到,快堆在工艺技术上的难度,如防止钠积渣和钠水反应等问题,都比当初想象要复杂得多。 由于要对付这些难题,使得快堆的工艺系统相当复杂,投资甚大,发电成本甚高,因此就冲击了它在燃料上的优越性。如何促使快堆技术成熟,工艺简化,从而使经济性提高,是反应堆专家们在快堆上的主攻任务。估计要到2030年后,快堆才有可能取得对热堆的优势,从而逐渐取代热堆,成为二十一世纪核能利用的主力堆型。
第三步是可控热核聚变堆。聚变堆成功后,水中的氘足以满足人类几十亿年对能源的需求。然而,实现持续的可控聚变,难度非常大。主要问题是怎样把温度高达几千万度以上的等离子体约束在一起,使其起聚变反应。
各国已建造多种类型的试验装置 200多台,向上述多种途径聚变点火目标探索前进,已露出胜利的曙光。预计到2050年前后能实现原型示范的可控聚变堆,发展到经济实用的阶段还有一段艰辛的道路,但它的前景是光明的。
当前,我国已投入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核电站,主要采用压水堆,也有两套重水堆,它们都是热中子反应堆。预计到二十一世纪前50年,热中子反应堆仍将继续建造,并在安全、功能和经济效率上进行改进,着重研制具有“固有安全性”和“非能动安全系统”,能抗御严重事故,无需厂外应急的反应堆,并将核电机组寿命由目前的40年延长到60年。核电机组单机功率可以是30万千瓦、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乃至100万以上千瓦,以发展100万和100万以上千瓦的机组为主,实现国产化。
快堆的优点也为我国领导人和专家所共识。为了给核电的第二步发展创造条件,“863”高科技规划决定,把研究、设计、建造一座热功率6.5万千瓦、电功率2.5万千瓦的快堆试验性电站作为重点高科技项目列入,现已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863规划还决定设计、建造一座热功率为一万千瓦的高温气冷堆。这是一种先进的热中子堆型,其冷却堆芯的氦气温度可达800~1000℃,除了能高效发电外,还可用于炼钢、煤的气化、氢气生产等;但其技术难度也高,一系列高温工艺和氦密封技术有待克服。
可控热核聚变堆的研究,已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理研究所同时进行了多年,已取得研制成功“环流一号”、“环流二号”和“HT-7”三座托卡马克装置等令人瞩目的成果,并正在扩大国际合作,以期能与国际上的研究接轨,同步进行。
总之,我国核能开发利用的前景是光明的,但这终究是一个长期的大系统工程,既要解决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大量工程技术问题,又要为下一步发展进行系统的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牵涉到的学科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必须远近结合,高瞻远瞩,全面考虑,统筹安排,认真落实。我们相信,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扶植下,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我国核能的开发利用,必将结出丰硕成果。
⑺ 中国核工业有多少年历史
我国的核工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54年,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综合找矿中,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毛泽东在听取地质部门汇报后指出,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1955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建设委员会设立建筑技术局,负责原苏联援助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筹建工作。1956年11月16日,国家建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改为核工业部) ,在苏联援助下建设核工业。1958年,我国第一座重水型实验用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1960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翌年撤走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专家,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然而,我国核科技研究和核工业建设并未就此止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继续发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直接领导研制生产原子弹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表明中国的核工业已有较快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工业由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向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主要从事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民用产品的开发。1983年6月,在浙江海盐县秦山,开始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功率为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的建设;1984年4月,引进技术设备,在广东深圳开始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988年4月,核工业部撤销,其政府职能划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对核工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90年代以来,核工业继续贯彻“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方针,得到了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