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

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

发布时间:2022-08-27 07:51:13

A. 汉人和满人什么区别 我们是清朝带出来的 为什么是汉人

一、汉人和满人区别:

这里的汉人与满人是民族之分,民族不同,传统文化也不同。

1、满族留着辫子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

2、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自称炎黄子孙。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但实际上,汉族是千年来不断融合的大家庭,很多民族不断融合,才形成了汉族这个庞大的群体。

3、两个民族影响力也不同。由于历史的缘故,汉人比较容易包容,也容易同化异类。所以,不管政权如何更替,汉人只会同化外藩,很少被外藩同化;而相对而言,满人的历史比较短暂,统治中原时,不得不放弃或改善自己的本族文化,学习中原文化,便于统治。所以,导致现在满族的很多文化都逐渐失传,懂满语、写满文的人也越来越少。

二、汉族的文化悠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长期能在清政府的通知下,保持自己的民族特征,所以还是汉人。反而,满人被汉人逐渐同化,逐渐实现民族大融合。

参考资料:

满族——网络

汉族——网络

B. 中国最重要的民族是哪个

汉族
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华夏族称为“汉人”,始于汉朝。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除中国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人口90%以上都分布在中国,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0.56%,分布于各个省份;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C. 回族是什么时候成为中国主导民族的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D. 我们为什么叫汉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

(4)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扩展阅读

汉族以农耕为本。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还有中秋、端午、清明等。

1、日常食俗

汉族以农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历史悠久,对汉族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三餐中,午、晚餐是正餐。一日三餐。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2、节日食俗

汉族的饮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同时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岁时节日即是表现汉族饮食文化风格的重要时期。

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E. 中国的主体民族是哪个民族

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长期逐渐混血而成。

汉族遍及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汉族以农业为本。其传统饮食习俗的基本特点是以粮食为主食,辅以各种蔬菜和豆制品烹饪成菜肴佐餐。猪肉、鸡肉和鱼是民间家宴待客的上菜。茶和酒是传统饮料。汉族的特殊工艺及发明有丝织刺绣、瓷器雕塑、造纸印刷、火药、建筑(宫殿、坛庙、官署、佛寺、道观、桥梁、牌楼等)等。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属汉藏语系。汉字是由汉族人民独立发明、逐步演进,由笔划结构而成的方块字,汉字书写已经发展为书法艺术。汉族曾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汉族农业和工业都非常发达;拥有许多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文学家;具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建国后,汉族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由于信奉儒家学说,造成了汉族在常态下具有温和、宽容、敬让、讲究礼节的民族性格。汉族古代的哲学思想被认为是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种无价之宝,是东方文明伟大的一种证明。

F. 曾主导中国走向的哪个少数民族,影响力比蒙古满族还要大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一段融合再融合的历史,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朝代出现,最让人熟知的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满人建立的清朝,但早在三国后的西晋末期,因为中原王朝的内乱,大量北方少数民族进入到长城以内,并陆续建立了多个政权,即所谓的五胡乱华时期。这个时期,从坏的方面看,那一段时期是中原汉族政权的衰落期,造成了社会大分裂和大混乱,但从好的方面看,众多少数民族在这段时期彻底融入到中华文明中,使得中华文明更加多元化。

如果从鲜卑族最早建立的政权代国算起,到整朝皇帝都是半鲜卑后裔的唐朝灭亡为止,鲜卑族或者说被汉化后的鲜卑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时间长达五百六十九年,历经十六国、南北朝、隋、唐四个历史时期,鲜卑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不过鲜卑族最终是彻底融入到中华文明中,彻底汉化,如今已经没有了鲜卑族,只能从部分姓氏或族谱中才能寻找到一丝丝千年以前的痕迹。

G. 中国 十大民族是什么

大致是按民族人数的数量来划分的:

1、 汉族

2、 壮族

3 、满族

4 、回族

5、苗族

6、维吾尔族

7 、土家族

8 、彝族

9、蒙古族

10、 藏族 。

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定的未识别民族。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着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7)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扩展阅读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更愿意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太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即使这些词最初都是仅仅指汉人。

中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斯坦、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

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

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

第四阶段: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本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除继续为一小部分族体的认定进行调查研究外,主要进行民族成份的恢复、更改和某些族体的归并工作。据统计,自1982年以来,全国恢复、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数在1200万人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民族

H. 我国以哪个民族为主

以汉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92%。
汉族

中国的主体民族。1990年人口104248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96%。
渊源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公元前21世纪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王朝。他们虽都自认黄帝为其祖先,实际却是来自不同部落集团的人们,经过漫长历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争和融合,而形成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等,但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春秋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至战国时,秦、楚、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夷、蛮也与华夏融合,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 ,统一诸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在此条件下,汉族形成了统一的民族。在汉族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其突出特点。关于汉民族形成的确切时间,中国学术界曾进行过一次广泛的讨论,大体有3种观点:①秦汉时代。②明末清初,或早在唐、宋。③1840年以后。至今尚无定论。但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以先秦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统一民族。
发展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汉族自秦末以后曾举行过千百次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农民起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明朝中叶以后,汉族和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在驱逐殖民者及1840年以后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次反侵略战争中进行了英勇斗争。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其发展与胜利一般均在汉族地区首先兴起,后逐渐发展到边疆民族地区。经过长期斗争,汉族与各兄弟民族终于在1949年共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经济 汉族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此种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在古代始终占绝对优势。中国农业以发达的水利灌溉与精耕细作着称于世。其中如都江堰一直造福至今。至明代中晚期,商业发达,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9世纪中后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文化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孔子、孟子、《孙子兵法》、《史记》等。在自然科学方面如张衡、祖冲之等的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着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如屈原、李白、杜甫等均为公认的世界名家。散文方面,则有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八大家。明清时小说创作大为发展,长篇巨着的编纂方面,有《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着名于世。
语言文字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主要方言有7种。现代汉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汉文(见汉字)起源于远古,通行的方块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这种书面语言的统一对汉文化的发展、各族文化交流及国家的统一起了重大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简化汉字,使之向拼音方向发展。
宗教风俗 在汉族社会中,宗教观念根深蒂固。1949年前,同姓同宗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亲属以父系为中心。人口观持多子多孙观念。国家观念是父系观念的扩大,视皇帝与人民为君父与子民,忠、孝为其道德规范。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从无国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宗教观念逐渐淡薄。
汉族通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婚姻家庭以牢固稳定着称。以注重礼仪、尊长爱幼为美德。丧葬过去行土葬,现大部分通行火葬。
主要节日为春节,最为隆重。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I. 汉族与汉朝有什么关系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朝是中国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族在这一时期得名,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

两汉时期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

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

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9)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扩展阅读:

汉族的形成与发展

在汉族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封建社会漫长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分期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差不多半个世纪,至今仍无完全一致的结论,但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进入封建社会,则已基本上得到统一的认识。

关于汉民族何时形成的问题,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汉族是以先秦的华夏族为核心,在秦汉时期形成为统一的民族,至1840年,经历了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

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与中国各族人民一起逐步发展为社会主义民族。

J. 汉族的特点有哪些

一、民族图腾

汉族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传统中式婚服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10)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扩展阅读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公元前206年汉朝继秦而兴,前后历400余年,经济、文化及国家的统一有了新的发展,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数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中国的繁荣富强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拥有众多影响深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和数学成就为世人瞩目。古代农学曾有农书370余种。在古代汉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着地位,如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其他如散文、小说等也着称于世。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主导民族是哪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电话卡上网慢怎么做 浏览:693
英国最厉害的时候殖民了多少地方 浏览:640
越南岘港古镇有多少钱 浏览:980
为什么中国是世界 浏览:701
印尼节能灯每年消耗多少 浏览:503
印尼客机坠毁前发生了什么 浏览:74
意大利炮怎么炸mc 浏览:96
中国冬奥会会场在哪里 浏览:541
中国推拿流派有哪些 浏览:699
中国越南的战争有哪些 浏览:919
越南中文工资多少 浏览:284
英国月租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116
意大利语grigio是什么颜色 浏览:391
印度酸梅汤怎么做 浏览:334
中国都有哪些葡萄品种 浏览:22
越南红酸枝正尺多少钱一副 浏览:671
伊朗目前的策略是什么 浏览:464
越南语解封怎么说 浏览:411
英国红茶配什么搭配最好 浏览:939
英国每天生活都吃什么 浏览: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