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第一艘潜艇多少.(注意是清朝)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1974年8月1日交付海军正式服役 资料一: 1968年,第一艘核潜艇开工建造,到1970年基本建成。 7月18日,核潜艇启堆试验开始,在周总理、聂帅等亲切关怀下,试验终于取得了圆满成功。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开始了紧张的码头安装设备工作。到1971年4月,各项调试工作完毕,并装填了燃料,准备作第一次启动。按照周总理的指示,核潜艇进行了四个阶段的试验,累计出海20余次,航程6000多海里。,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这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并举行了庄严的军旗授予仪式。 资料出处: http://bbs14.xilu.com/CGI/viewbbs/emas/156340.html 资料二: 装备核潜艇是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核能作为动力的潜艇具有隐蔽性好、续航力大、机动性强、实战威力大等优点。我国拥有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为了保卫祖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因此,中央于1958年年中作出中国也要研制核潜艇的决定。该工程通过制订方案、研制攻关,1970年7月30日,我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达到满功率,1971年8月,核潜艇建成并开始试航,1974年8月交付海军正式使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㈡ 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什么号
曾经用名:“长征1号”
型号:091型
北约称“汉”级
舷号:401
参考资料: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诞生
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成功地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专委第一次会议就批准了核潜艇研制工程全面展开的计划,1965年8月中央专委批准了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的报告。即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攻击核潜艇,要求70年代下水,而后再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当时中央的原则是:自力更生、大力协同,
在现实基础上争取先进,尽快突破核潜艇的关键技术,解决核动力潜艇的有无问题。
为了确保发挥核潜艇的隐蔽性、机动性和反潜作战优势,需要突破几大技术难关,即研制符合潜艇要求的核动力装置、解决核潜艇水滴型艇型的水动力性能,设计研究大直径艇体结构强度,研制大深度发射装置、综合空调和惯性导航系统等。在60年代我国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用不长的几年时间完成核潜艇的上述关键项目,特别是研制核反应堆和整套核动力装置,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第一艘核潜艇的总体设计从1966年开始,设计与建造交叉进行。1968年11月首制艇在船厂开工建造。整个建造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船体的建造。所有的耐压壳体和筋骨的钢材均经过100%的超声波探伤和机械性能复检后投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首制艇于1970年完成总体水试。第二阶段是设备安装。船厂采取陆上准备与艇上安装平行交叉的方式展开舱室设备的安装,主机进行了轴系预装,管路系统制作了样杆;电气设备在安装前进行了设备和电缆配套,各种仪表也在实验室进行了预调。1970年7月,完成了总体建造任务,12月26日,首制艇顺利下水。第三阶段是码头系泊试验。试验分单机、单系统和联合调试两步进行。主动力系统联合试验是全艇的关键项目,而启堆试验又是系泊试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1971年4月开始向艇上反应堆装填核燃料;6月,反应堆达到热临界状态;7月1日中国首次在核潜艇上实现了核能发电。7月6日,主机在坞内低速运转,整个核动力系统经过联试通过初步考核。8月16日,系泊试验结束,反应堆共启堆10余次,运行400多小时,堆功率达52%,完成了试验任务。
1971年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1974年1月进行检验性试航,1974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它标志着中国舰艇装备技术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我国鱼雷核潜艇研究起步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及其导弹武器系统的论证工作。1967年6月,海军提出了导弹核潜艇的作战使用要求,同年10月,举行了导弹核潜艇及潜地导弹方案的论证审查会,确定了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原则是:主要解决“有”与“快”的问题,同时突破导弹应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的关键技术,并带动与使用导弹武器系统有关的重大设备的研究发展。原则上采用鱼雷攻击核潜艇的配套设备。在艇的总体设计方案中,新研制的设备和改进的设备约占设备总数的10%。
弹道导弹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是导弹核潜艇的重大关键技术。导弹发射后将先后在水和空气两种介质中运动,海中波浪和海流将影响导弹的正常出水姿态。另外,当潜艇在发射深度航行时,艇的航速、垂荡和摇摆等也将影响到导弹的发射。因此水下发射的难度要比水上发射大得多。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经研究,决定先进行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试验,陆上发射筒试验成功后,直接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试验。为了稳妥可靠,并取得充分的资料和经验,潜艇水下发射先在一艘经过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试验,然后再过渡到导弹核潜艇上发射。
1972年10月,在试验潜艇上进行了全尺寸模型弹的水下发射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次试验对攻克水下发射技术难关有重大意义。1982年10月22日中国利用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了贺电,指出:“这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次胜利。”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下水,1983年8月交付海军使用。
经过几代人2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中国人民一定要研制成功导弹核潜艇的决心。这是中国国防现代化的一项具有重大政治和军事意义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海军装备的一次战略性突破。
㈢ 中国第一个潜艇是什么时候潜水的
1955年4月,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首次开工建造新一代03型潜艇.它于1956年3月26日下水,舷号为“115”号,它是我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型现代潜艇.
㈣ 中国潜水艇之父是谁
中国最早的潜艇建于1880年,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这艘潜艇是由一个姓陈的“道员”首称提出建造的。他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陈道员的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1880年夏,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这项工程当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10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采购木材铁皮,动工兴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但奇怪的是,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却销声匿迹 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无更多记载,至今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潜艇动力推进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以什么方式上升或下潜的、艇体结构如何等等,已成为了不解之谜。
㈤ 我国第一艘民用全潜式观光潜艇是在哪下的水
浙江千岛湖
2004年9月26日上午浙江绿色世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天清号”深水潜水艇在浙江千岛湖首次下水,此潜水艇是国内首艘“全潜式”民用观光潜水艇。“天清号”总长24、1米,宽3、4米,深3、8米,能承载51人(游客48名和船员3名),设计下潜深度约为75米,正常下潜深度为50米左右,其技术设备把安全性和舒适性放在首位。舱内环境优美舒适而具吸引力,潜艇前部及两舷共建有观察窗25个,可供游客进行水下观光及探险。
㈥ 中国第一艘国产潜水艇是什么时候第一个型号是多少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1年8月22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其为“长征”一号,舷号为401,并授予军旗
㈦ 中国潜艇之父邓三瑞是因何逝世的他有哪些杰出创造
在2020年9月15日下午13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1岁。邓三瑞一生有很多的杰出创造,一生为船、为海、为国防,付出了很多,被称为中国潜艇之父。
邓三瑞是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是学校的终身荣誉教授。他曾主持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的设计与研制,这是首艘试验潜艇采用了与美国大青花鱼潜艇相同的水滴型设计方案,他为潜艇的设计研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使得新中国的第一艘常规动力试验潜艇终于造出来了,并顺利地进行了在水下试航。
我们应该要记得邓三瑞老师为我们国家留下的东西,向他学习。
㈧ 中国第一艘潜艇是谁做的(说明就行)
最早的潜艇建于1 8 8 0年,它是由一个姓陈的"道员"首次设计建造的,艇体采用钢质,以铆接工艺制造,当时称其为“水底机船”。此艇由天津机器局下属工厂生产,曾经在海河中进行了水下和水面试验,都取得了成功。不过它后来消失的原因不明,也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和图纸等证据,学界对它的存在与否还有争议。
㈨ 中国第一艘潜水艇叫什么名字在潜水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新中国诞生,毛主席下决心要结束中华民族有海无防的历史。早在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主席就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我们不但要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要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为了主席的重托,1951年4月20日,海军从陆军选调出275名优秀官兵,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习大队,进驻苏联红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1954年6月28日,完成学业的我国第一代潜艇兵,独立操纵着从苏联人手里接收的两艘中型旧式潜艇,从旅顺起航驶抵青岛,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独立大队,新中国的潜艇部队开始初具雏形。
1954年4月,我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在上海江南造船厂首次装配制造新一代03型潜艇,与苏式老潜艇相比,在许多技术上都做了重大改进。03型潜艇的建造牵动着全国人民,也时刻牵动着毛泽东主席的心。1956年1月10日上午,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03型潜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像往常一样在紧张地忙碌着。10时左右,他们惊喜地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毛主席!”“毛主席来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声。只见毛主席在上海市市长陈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来,江南造船厂顿时沸腾了。工人和技术人员敲锣打鼓兴奋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有的挤不进去就站到车间的房顶上……毛主席头戴普通便帽,身穿灰色大衣,满面笑容,不断挥手向人群致意。
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潜艇迎来了神圣的一刻。毛主席围着像一头巨鲸静卧在船台上的潜艇整整转了一圈,他一边仔细察看潜艇的形体,一边听取技术人员汇报潜艇建造情况,并不时地插话提出一些问题。当工人和技术人员表示:“我们不但要学会装配,而且要自己制造,还要赶上和超过别的国家”时,毛主席高兴地笑了。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潜艇,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视察潜艇。同年3月26日,由我国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潜艇下水,当时舷号为“115”号。
1969年的1月10日,在庆祝毛主席视察“115”号潜艇13周年之际,海军特授予该艇56-110荣誉舷号,这是海军迄今为止惟一授予荣誉舷号的潜艇。
......还有
想在水下进行活动,这是人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制造潜艇成为各国实现强国海军梦的风向标。17世纪以前,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探险者曾多次进行过将船潜入水下行驶的研究和探索。1775年,美国人D·布什内尔建造了一艘单人驾驶的、以手摇螺旋为动力的木壳艇“海龟”号,能在水下停留约30分钟。1776年,曾用“海龟”号潜抵英国战舰“鹰”号的舰体下,用固定爆炸装置进行袭击,但是未获成功。美国南北战争期间,蒸汽机的出现为动力潜艇的制造创造了条件。1864年,南军的“亨利”号潜艇用水雷炸沉了北军的“休斯敦”号巡洋舰,然而该艇也同时沉没。这是潜艇击沉军舰的首次战例。
16年后的1880年,中国的清政府却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制造了近代史上中国的第一艘潜水艇并试航成功,开创了中国制造潜艇的先河。不过,其留下的百年难解之谜,至今仍让人困惑不已。
天津机器局
据说,近代中国的第一艘潜艇,是由天津机器局设计制造的。这艘潜艇,为什么不诞生在造船力量最雄厚的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局,却出现在并不以造船为专业,而是以制造枪械弹药为主的天津机器局?对此,人们一直感到疑惑不解。这就需要首先把天津机器局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晚清洋务运动兴起以后,一批制造军械船炮的兵工厂在各地陆续出现,这些军工企业多为当地的汉人督抚所控制,清政府难以插手,这就引起了清朝皇室的疑虑和不安,他们惟恐军火制造和供应被汉族官僚所独占,于是派满族官员于天津设立军火工厂,命令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专责筹建天津机器局。
1867年3月,天津机器局开始破土动工,兴建厂房。3年后,李鸿章由于镇压捻军起义有功,被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天津机器局转归他接办。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天津机器局“屋宇机器全备,规模宏大,井井有条”。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一般认为天津机器局“专制火药及各种军械”,其实在天津机器局兴建之初,即开始挖掘了一座船坞。天津机器局总办、洋人密妥士在1867年4月18日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摩尔根的备忘录中说:“现在每天雇着1000~2000名中国小工和泥瓦匠、木匠在赶建厂房。大半的小工在垫高4尺的地基,上面铺设轨道,把厂地上的各个建筑和大门外的船坞连接起来,也有工人在挖大门外的船坞。”
天津机器局基本建成后,分为东局和西局两个部分,其中西局“在城南三里海光寺,工匠六七百人,以机器制造洋枪、炮架等物,并制小火轮船。”李鸿章奏折中也称:天津机器局“不仅制造军火,如驻巡北洋之‘镇海’、‘操江’两船,需煤需料,修船修器,皆由该局承办;运直、晋赈粮之福建江南轮船,运江浙漕粮之商局轮船,一有损坏,亦由该局拨工拨料,星夜修办。如挖河机船等类,应随时修整者不少”。可见天津机器局虽以制造军火为主,同时也兼修造轮船。这说明它确实具有一定的造船能力与水平。
试造成功
到底是谁在当时如此条件下,要造在现在看来都认为装备十分先进的潜艇呢?
这也是一直在历史上存有争议之事。据说,在此之前,曾有个不知名的“道员”上书要求试造轮船,当地的大官把这个建议向朝廷汇报,朝廷的旨意是先在天津机器局试造,造成以后情况如何,适用与否,待鉴定审核过后再说。
于是,这个在史籍上没有留下姓名的不知何许人也的“道员”,开始进行图纸设计,并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随后,天津的地方官署就开始筹备轮船的试造工作。绘制图型,招募工匠,开具保结,领取经费。
然而,条件是苛刻的:“如不适用,愿将开去款项照数赔偿”;“雇佣工匠十余人,自备薪米油烛等费,并木料铁皮分投采,不动该厂公项”,等等,可见清朝官府对于该船的试制工作是不抱什么信心,也没有什么热情。
在这样的条件下坚持“开工设造”,确实需要具备相当的献身精神和成功信念。
这艘船的制造过程显得神秘,“禁止外人窥探,即其余工师,均设严禁,不准窥视”。保密措施严格到如此程度,显然是在制造什么特别的船。这种神秘感更加刺激了人们的好奇心,都急于看到结果,一饱眼福。
据《益闻录》记载,关心着这艘船的人们并没有等多久,到光绪六年(1880年)9月,这艘特殊的船“兹已造成,驶行水底机器也。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因河水不甚深,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置无不如志,询摧敌之利器也”。
从这里描绘的情况来看,光绪六年中秋节时天津机器局制成的这艘特殊轮船,极像是一艘潜艇!它“式如橄榄”,“驶行水底”,“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从外观、构造,到件能、功能,无不反映出近代潜艇的特征和性质。
从这艘潜艇下水试行时“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布置无不如志”的评语来看,中国第一艘潜艇的试造,显然是比较成功的。
战争中未发挥作用
从史书分析来看,这艘自制潜水艇的命运十分短暂,有关它的发展运用丝毫不见记载。
如让人奇怪的是,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却销声匿迹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无更多记载,至今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潜艇动力推进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以什么方式上升或下潜的、艇体结构如何等等,这已成为了不解之谜。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摧敌之利器”后来的情况如何?它参加过中法战争吗?它参加过中日海战吗?它发挥过什么作用吗?等等一系列的疑问,至今难以揭开,这一切都不甚了了,好像纯粹就是为了花大笔钱造艘“能在海底行驶的水底机器”出来炫人耳目似的。这未免有点不合情理。
不过,我们也不难想象,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难以发挥作用,这种初具现代潜艇雏形的作战利器,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发挥作用,也完全在情理之中。至于后来发展、完善、提高性能,自然也就成为不了了之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