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傣族民族目前大概有多少人
傣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云南省,共有114.21万人,占傣族总人口的98.55%。另外,傣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地区只有广东和四川省。
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与缅甸的掸(傣)族、老挝的主体民族佬族,泰国的主体民族泰族,印度的阿萨姆邦的阿洪傣都有着渊源关系。全球傣(泰、掸)总人口6000万以上。大部分傣族自称为“傣”、“泰”,他称为“掸”、“阿萨”。据考证,早时居住在广西一带的今天壮泰诸民族的祖先们,由于受到秦人的攻击,他们就逐步往西南迁移,到达今天的云南、越南西北、老挝、泰国一带,所以今天的泰国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越南北部的岱依族和侬族、中国广西的壮族和云南的傣族等多个民族所讲的语言中的基本日常生活词汇大多相近或相同,他们之间几乎可以听得懂相互的日常用语,许多传统节日也延续下来。我国的民族学家范宏贵教授称之为同根生的民族。
❷ 傣族的资料(⊙o⊙)哦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
❸ 关于傣族,你有哪些了解
傣族特点:
1、傣族分布地区比较广,全球有傣族人口约6600万。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印度东北部、越南西北部、柬埔寨西北部、缅甸中北部、老挝、泰国等地区和国家。
2、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3、独特的傣族服饰。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4、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分暹罗、兰纳、大泰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5、傣族建筑受社会环境和思想习俗的影响大,地区不同,主建筑也不同。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6、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❹ 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个地区
傣族,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我国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7-23,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❺ 傣族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傣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孟连、景谷、新平、金平、元江、双江等地,现有人口1075128人.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汉晋时期被称为“滇越”、“掸”、“擅”、“僚”、“鸠僚”,同时其分布地区亦被称之为“乘象国”;唐宋时期被称为“茫蛮”、“金齿”、“银齿”、“白衣”等;元明时期被称为“白衣”、“百夷”等;清以后被称为“摆夷”或“摆衣”.“傣”为本民族自称.按分布地区又有“傣力”、“傣雅”、“傣那”、“傣绷”、“傣端”等自称,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傣族.此外,不同地区的傣族,因其风俗习惯、服饰特点的差异,分别被称为“旱傣”、“水傣”和“花腰傣”.
❻ 傣族人口有多少
题主你好,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傣族同胞在我国境内生活的人口数为1329985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周围30多个县城。边境傣族地区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希望采纳
❼ 中国傣族有多少人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傣族总人口为115.90万人,其中:男性57.89万人,女性58.01万人;性别比为99.81。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余散居云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余县。
❽ 傣族的资料有哪些
基本信息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早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唐宋文献称为"金齿"、"黑齿"、"银齿"、"绣脚"、"绣面"、"茫蛮"、"白衣"等。元明时期仍称为"金齿"、"白衣"。"白衣"又写作"百夷"、"白夷"、"伯夷",有的误作"僰夷",以致与白族混淆。清以来称为"摆夷"。另外,越南史籍称傣族为"哀牢";缅甸史籍称傣族为"掸";印度史籍称傣族为"阿洪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分别命名,泰国、越南、柬埔寨称做泰(Thai),老挝称做老(Lao),缅甸称做掸(Shan),中国称做傣(Dai),印度称做阿洪(Ahom),但均自称Tai 。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傣族
❾ 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分别有多少人口
中国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三个少数民族分布为壮族、回族和满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分布为壮族16926381人,回族10586087人,满族10387958人,维吾尔族10069346人,苗族9426007人,彝族8714393人,土家族8353912人,藏族6282187人,蒙古族5981840人,侗族2879974人,布依族2870034人。
瑶族2796003人、白族1933510人、朝鲜族1830929人、哈尼族1660932人、黎族1463064人、哈萨克族1462588人、傣族1261311人、畲族708651人、傈僳族702839人、东乡族621500人、仡佬族550746人、拉祜族485966人、佤族429709人、水族411847人、纳西族326295人。
羌族309576人、土族289565人、仫佬族216257人、锡伯族190481人、柯尔克孜族186708人、景颇族147828人、达斡尔族131992人、撒拉族130607人、布朗族119639人、毛南族101192人、塔吉克斯坦族51069人、普米族42861人、阿昌族39555人、怒族37523人。
鄂温克族30875人、京族28199人、基诺族20,899人、德昂族20556人、保安族20074人、俄罗斯族15393人、裕固族14378人、乌孜别克族10569人、门巴族10561人、鄂伦春族8659人、独龙族6930人、赫哲族5354人、高山族4009人、珞巴族3682人、塔塔尔族3556人。
❿ 傣族分布在哪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10)中国傣族有多少人口扩展阅读:
1、信仰
宗教方面,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内地傣族崇拜“龙神”、“龙树”,有宗教职业者“波勐”和“师娘”,代人占卜治病。在景谷等地区,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
2、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着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3、节日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