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首现成都,它的习性是怎样的
桃花水母这种生物喜欢生活在温暖的水域,对于水质要求非常高,较常出现在每年的六至十月。桃花水母是一种体型非常小的水母,其直径通常只有1.5-2厘米。这种生物的存在历史非常悠久,早在5.5亿年前便已在地球上出现,为此它也被戏称为“活化石”。与此同时,因为桃花水母十分罕见的缘故,它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每到深秋十一月便会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失去踪影,一年之中它们只有在六至十月是较为常见的。桃花水母喜欢弱光,所以它们在光线较弱的早、晚两个时刻多分布于水的上层。等进入到光线强烈的中午之后,桃花水母便会移动至水的中下层活动。桃花水母只出现于水质优良之地,而该地的水质但凡出现些许变化便有可能致使桃花水母消失。
就在不久之前,在成都大观堰生态公园附近的一个池塘中便出现了桃花水母的身影,一时间也是引发了热议。经分析,这里的桃花水母很有可能是从都江堰过来的,其品种有可能是身为四川特有种的“四川桃花水母”。
2. 桃花鱼与鲫鱼有什么区别。
品种不同。
桃花鱼是我国山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学名宽鳍_,别称双尾鱼,红车公,红翅子等,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_属小型淡水鱼类,我国除青藏高原全国各地普遍都有分布,常见个体14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0厘米以上。鲫鱼是鲤科鲫属动物,分布于中国除青藏高原外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等,并引进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鲫鱼主要是以植物为食的杂食性鱼,喜群集而行,择食而居,体态丰腴,水中穿梭游动的姿态优美。养殖的鲫鱼一般背脊隆起,身体较宽,体色较浅,侧面以银白色的居多,而野生鲫鱼身体纺锤型非常明显,头较小,体色发浅黄,体表光亮。桃花鱼和鲫鱼外观体态和生活环境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桃花鱼和鲫鱼都属于淡水鱼,淡水鱼一般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因此主要分为温带淡水鱼热带淡水。像鲤鱼,孔雀鱼,青鱼,草鱼这些鱼都是属于淡水鱼的范畴。从某种广义的范围上来讲,生活在淡水中的鱼就可以称之为淡水鱼,淡水鱼的种类非常的多。
3. 冬天能钓到桃花鱼吗
不能。
桃花鱼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早春过后,水温回升,逐渐变暖,桃花鱼就纷纷徊游到浅滩、水渠和大河支流。产卵期为5月前后,山上湖泊要稍晚一些。幼鱼在初秋时可长到4-5厘米。河水水位下降或天气变冷时,即到大河的下游和深水区。
4. 四川阆中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这种水母为什么被称为水中大熊猫
2021年4月30日,日前,四川省阆中市某单位水池中发现桃花水母,这种水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物。而桃花水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从它的研究价值以及珍稀程度来说的。
其实人们现在能够发现桃花水母,这就说明,国家近几年来,对环境的保护起了不小的作用,也说明只要我们愿意保护环境,有些生物是可以再一次出现在大自然当中的。
5. 哪里有马口鱼和桃花鱼要很多哦(溪鱼)
马口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从黑龙江至海南岛、元江的东部各河流干、支流。此鱼不大,体重一般约50克,100-150克重的不常见,属小型鱼类。但其繁殖力强,生长快,产量较高,为普遍食用杂鱼之一。在丘陵、山区是主要经济鱼类。马口鱼广泛分布在中国珠江、闽江、湘江、长江、黄河、松花江及黑龙江等水系,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中小型鱼类。
6. 辽宁大连首次发现桃花水母,说明水质是好是坏它在哪些条件下适合生存
辽宁大连的水域中首次发现了大量的桃花水母,要知道桃花水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非常珍贵,对水质要求也很高,被称为“活体水质检测剂”,只生活在清洁的江河和湖泊之中,环境变化稍微恶劣就会消失。辽宁大连的水域出现了大量这种生物,说明大连水域的水质非常好。一般来说,桃花水母多生活在小水潭和水质较高的水池和水库中,易出现在采沙坑中。
在人类的影响下,虽然有很多生态环境被破坏,但是人类也作出很多努力改善生态家园,让生物有一个栖息之地。随着生态系统的逐渐变好,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生物出现在其他地区,生物多样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7. 桃花鱼又叫什么鱼,是淡水鱼还是海鱼
你好,鱲(liè)鱼,又叫桃花鱼,鱼纲,鲤科,体延长,侧扁,长约10厘米。银灰带红色,具蓝色横纹,上下颌正常,边缘无凹凸,为溪流中小型鱼类,分布于中国以及朝鲜和日本,可供食用。
海鱲鱼集群栖游于岛礁岩丛、石砾底质清洁的浅海近岸海域,且随着潮汐的涨落,洄游于礁丛之间,游速缓慢。此鱼还有喜溯流而行的习性,常游戈于江河入海口、涵 洞口的流动水体。大、中潮期也常在河涵流水与海流交汇处栖游索食,亦常到岸边岩石堤基处觅饵。
8. 15亿年前举世仅存的“桃花水母”在哪里
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桃花鱼”便在每年的这个季节出现在三峡长江水边的鸭子潭中。
据当地人向记者介绍,“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有淡红的,有洁白的,有乳色的,有棕色的,有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把把彩色的降落伞,又好像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之中五彩斑斓的小卵石相衬,堪称当地一奇景。
在昭君故乡秭归,关于“桃花鱼”的由来有着诸多版本的传说,但当地居民大多数只相信“桃花鱼”是由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眼泪变化而来的说法。相传西汉元帝时和亲匈奴的王昭君,入宫前路过距归州不远的一条小溪时,因故土难离,伤心不已,泪流满面,用来擦拭眼泪的香罗帕当时已被眼泪浸透,于是她就到溪中洗帕,但当她把香罗帕往水中一放,溪水顿时芳香四溢,一串串伤心的泪珠落到溪水中后,就变成了一群群状如团伞、轻若罗绡、颜色各异的“桃花鱼”。从那以后,人们就给那条小溪取名“香溪”,归州一带也就有了“桃花鱼”。
直到如今这条小溪仍叫香溪,但河中已没有“桃花鱼”了,只有距香溪5千米远的鸭子潭中还存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宋大祥向记者介绍,出自秭归县咤溪河中的“桃花鱼”,虽然被当地人称为“鱼”,其实不然,它是一种古老的小生物,属于水母型腔肠动物,学名叫“桃花水母”。
宋院士介绍,这是一类低等级无脊椎动物,是刺胞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小类群,与通常的“水母”不同,它们并不生活在海水里,而栖息于淡水中,因此是极其珍贵的种群,距今约有15亿年的生存历史。
记者在有关资料上发现,世界上有“桃花水母”已发现的有英国索氏、日本伊氏和中国四川大渡河、四川灌县以及湖北秭归五类。然而,前四类目前早已绝迹,仅存标本,惟独秭归的“桃花水母”却年年出现,捕不完,捞不尽,为全球所罕见。
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桃花水母”都灭绝了,而惟独秭归的却还能够存活下来呢?
有的说是因为有潭边的大石保护着的缘故。传说有一次一道闪电正好要击中滩中的“桃花水母”,那个大石就“挺身而出”,将所有的雷电能量吸收到自己“身上”,使这些“桃花水母”才幸免于难,但这块大石却被雷电击穿了一个大洞,记者在江水边看到,现在这个大洞还能依稀可辨,当地居民叫它“雷鸣洞”。
但传说终归传说,对于归州鸭子潭的“桃花水母”的“硕果仅存”,动物学专家们目前尚不能破解其中奥妙,它将仍然是个谜。
然而,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身为“桃花水母”家族的“幸运儿”,点缀着美丽传说的秭归“桃花水母”有可能在神秘面纱尚未被完全揭开前,撒手西天。因为生长“桃花水母”的秭归鸭子潭地处三峡大坝长江边,属既定的三峡库区135米水位淹没线下,当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后,它们的栖息之所将全部会惨遭淹没,到时候这群“桃花水母”家族中最后的一丝血脉也将会在地球上销声匿迹。
对此,宋大祥院士认为,“桃花水母”是一个极其稀有的物种,虽然由于我国对无脊椎动物的研究起步较晚,“桃花水母”被遗漏在保护动物之外,但它们的地位丝毫不比大熊猫逊色,应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之列。“桃花水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作为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物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宋院士强调,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桃花水母”为何能在湖北秭归常年生存还留有许多待解的“谜团”,因此,尽快拯救“桃花水母”,对于研究其生活习性,掌握其繁殖技术,为自然界保存一个物种基因库,在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学、水环境生态学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在当地,尽管许多人并不明白“桃花水母”的科学价值,但对于这些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小鱼儿”,他们无不流露出惋惜和焦急的话语——“无论我们,还是外地客人,都特别喜爱这种珍奇古老的小生物,每当周末休闲的时候,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带上一个玻璃瓶,邀上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恋人相聚鸭子潭边,租上一只小船,拿起自己用纱布制成的小舀子,边舀‘桃花鱼’,边享受天伦之乐,悠哉乐哉,谁都不忍心看到一年后活泼可爱的‘鱼儿’悲惨地死去!”
有专家提出,要保护“桃花水母”,必须在古归州长江附近再选择一合适地带,建一个与长江相通的人工水池,用缆车提取长江水,经过反应沉淀后,还原“桃花水母”的生存环境。
为切实保护好这一珍稀动物,秭归县归州镇按照专家的意见,设想在鸭子潭附近再造一个新“鸭子潭”,并与长江相通,创造适宜“桃花水母”生长的环境,确保这一珍稀动物能永远生存下去。但据记者了解,这一设想尚存在四个问题无法解决:
一是这一设想在技术层面上是否可行。因为随着长江水位的抬高,必然会带来三峡库区的温度、湿度等“小气候”的一系列变化,这样的话,“桃花水母”是否还能继续在该地区存在?
二是在工程建设上也存在技术困难。由于建设的这个“水池”不能是全封闭的,必须与长江相通,由于三峡工程建成后水位涨落的幅度也较大,因此同时还要考虑这个“水池”的泥沙问题,故建设这样一个“水池”的技术要求非同一般。
三是缺乏对“桃花水母”研究的机构和人员。如果要实施该项目,必须对“桃花水母”的生长环境、生理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然后据此为其创造相应环境让其正常生长、繁育。但记者了解到,目前该县尚无此专门机构和专门人才。
四是资金上的困难。如按照该设想来保护“桃花水母”,据专家测算,整个工程将耗资465万元,这对于归州镇和本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秭归县来说都是无力办到的。
拯救“桃花水母”的问题,已受到了包括美、日、意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宋大祥教授呼吁应在2003年6月以前,采取得力措施保护好我国珍稀动物资源“桃花水母”,而这一呼吁正得到了湖北省及宜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分别作出了指示,要求秭归县政府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桃花水母”。
记者在秭归看到,该县目前正在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开展拯救工作。而“桃花水母”所在地归州镇政府也编制了《桃花水母异地放养工程建议书》,并正在申请立项。
秭归县有关领导鉴于该县在此方面技术力量薄弱,急切盼望国家有关部门迅速组织有关的生物学专家、水产学专家对“桃花水母”进行系统研究,并到实地进行考察,为当地政府依据专家设想方案的可行性提供科学论证依据和建议方案,以便使“桃花水母”抢救性方案能尽早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