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一共多少个常用药

中国一共多少个常用药

发布时间:2022-08-29 09:17:58

① 夏季中国常用药品英文

夏季中国常用药品
Summer's commonly used drugs
夏季中国常用药品
Summer's commonly used drugs
夏季中国常用药品
Summer's commonly used drugs

② 中国中药有多少种

(一)中药材的种类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而中药材又是饮片和中成药的原料。据调查,全国用于饮片和中成药的药材有1000~1200余种,其中野生中药材种类占80%左右;栽培药材种类占20%左右。在全国应用的中药材中,植物类药材有800一900种,占90%;动物类药材100多种;矿物类药材70一80种。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在200一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180~230种;全草类药材160一180种;花类药材60一70种;叶类药材50一60种;皮类药材30一40种;藤木类药材40一50种;菌藻类药材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一25种。动物类药材中,无脊椎动物药材如紫梢花、海浮石等有30-40种;昆虫类药材30一40种;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药材40—60种;兽类药材60种左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载的中药材种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我国的国家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简称地方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颁布了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63年第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到1995年版,收载药材种类明显地增加。

1985年版药典的种药材及制品中,实际收载药材446种,其中植物药材383种,占86%;动物药材种,占9%;矿物药材21种,占5%。3类药材中,植物和动物药材来源较复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药多来源,在1985年版药典收载的425种植物、动物药材中,两个来源的81种、3个来源的32种、4个来源的9种、5个来源的3种、6个来源的1种;二是多药一来源,属于这种情况的有42种,其中两味药同属一来源的38种、3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4味药同属一来源的2种。因此,从基原统计来看,425种植物、动物药材来自536个动、植物种,隶属160科。

1990年版药典收载中药材及植物油脂509种,包括植物药材439种,动物药材47种、矿物药材23种,涉及基原627种(不包括附录),其中以植物类居多,共557种,动物类70种。基原构成情况是:一原373种、二原88种、三原36种、四原7种,五原6种、六原1种。多基原药材品种是:三原有大黄、山慈菇、马勃,天南星,瓦楞子、五倍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韦,百合、百部、竹茹、伊贝母、吴茱萸、牡蛎、青黛、郁李仁、细辛、珍珠、砂仁、威灵仙、莪术、党参、海龙、娑罗子、预知子、桑螵蛸、黄连、黄精、蛇蜕、麻黄、紫草、橘红、麝香;四原有川贝母、龙胆、苦杏仁、郁金、秦艽、秦皮、金银花;五原有石斛,陈皮、枳壳、钩藤、海马、淫羊藿;六原有石决明。 (3)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种类

地方标准属地方性用药法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实施或补充,通常收载地区习用的药材。例如,药典收载的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而广东、江西等地则习用爵床科植物岩水蓑衣的种子,称“南天仙子”。据统计,全国约有200多种药材的用药习惯存在地区性差异,比较普遍的有地丁、白头翁、贯众、透骨草、大青叶等。

目前,我国各省(区)的地方标准尚无统一要求,从已出版的一些地方标准来看,其名称、出版时间不尽一致。现将部分省、区的药品标准收载的中药材品种作一统计。

地方标准中,地区性习用药材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四川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品种只占11%,89%属药典以外品种,《云南省中药材标准》收载的地方习用品种占72%。地方标准收载的药材具有很浓的地区特色,如四川的阿坝当归、川中南星、川党参、四川牡丹、康定玉竹和川南马兜铃等;云南的云白芍、金铁锁、珠子参、薯莨和理枣仁等。
《中国基本中成药》收载各类中成药700种,涉及药材574种(不包括不同炮制方法的药材品种)。中成药的原料绝大部分属普遍经营的中药材,但许多配方也吸收了一些目前尚无经销的、属于民间药范畴的草药,如矮地茶、臭梧桐7叶、南蛇藤、菱角、秋梨、青萝卜、洋葱头、荠菜、杜鹃叶、白背叶、岗稔子、柳蘑、蜣螂、蜻蜒、鳝鱼、猪下颌骨、羊胫骨、鸡脚、麻雀脑、海螺、铁屑、铜绿和香墨等。
《月王药诊》是较早的一部藏药史籍,收载的药物包括植物类440种、动物类260种、矿物类80种,其中300多种药物为青藏高原特产,多数药物沿用至今.晶珠本草》是收载藏药最多的一部大典,涉猎广泛,有着浓郁的藏民族特色,被誉为藏族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的药物种类有75%为现今所用,其中30%属藏医专用,据统计,涉及1200个基原动、植物种。从有关资料的统计来看,目前我国有藏药3000种左右.据统计,我国现有蒙药2230种。目前,除内蒙古自治区外,我国东北和西北的许多蒙族聚集地也都使用蒙药。 内蒙古自治区经过多年的资源普查,初步摸清了蒙药资源,全区共有各类蒙药资源1342种,其中植物类926种、动物类290种、矿物类98种,其他类28种;本区内常用蒙药有500余种,商品蒙药约400种,还有民族专用药260种。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蒙药标准》收载药材和成药522种.维药的应用基本上在新疆自治区范围内。据新疆的调查,全区有维药600余种,较常用的360种左右,其中本地产资源约160种,占维药种数的27%。《新疆维吾尔药志》收载药物124种.傣药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医药之一,远在2500年前的《贝叶经》中便有记载。傣族祖居云南西双版纳,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傣药提供了理想的药用资源,据统计,我国傣族药物有1200种。《西双版纳傣药志》收载了520种,其中最常用的有71种。我国壮族主要集中于广西自治区,据该区有关部门调查,壮药共有709种。《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常用壮药500多种。四川阿坝地区整理出羌族常用药100种;湖南初步查出本省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等习用民族药361种,云南德宏自治州收录傣药330种、景颇族药123种;广西《环江县毛难族药名录》收载药物556种。另据有关单位调查统计,广西有瑶族药555种、侗族药298种、仫佬族药259种、苗族药213种、京族药27种及彝族药21种。据报道,目前藏汉共用的药物有300多种;蒙汉共用的400多种;维汉共用的155种;佤汉共用的80种。

③ 中国古代常用的毒药有哪些

1、断肠草

断肠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

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2、鸩

传说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另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3、番木鳖

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

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燥、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4、鹤顶红

鹤有鹤肉、鹤骨和鹤脑可入药,但都无毒,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着名的砒霜。“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天然砒霜化学成分As2 O3,等轴晶系六八面体晶类。单晶晶形为八面体,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星状、皮壳状、毛发状、土状、钟RU状。白色有时带天蓝、黄、红色调,也有无色,条痕白色或淡黄。玻璃至金刚光泽,亦有油脂、丝绢光泽。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断口贝壳状,性脆,溶于水,有剧毒。

5、砒石

砒石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责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6、金刚石

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 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慢性毒药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

7、夹竹桃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甙,夹竹桃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现为洋地黄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8、乌头

乌头,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叶互生,革质,卵圆形,三裂,两则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边沿有缺刻。5萼圆锥花序,花瓣2,果实为长圆形,花期6-7月、果7-8月。辽、豫、鲁、甘、陕、浙、赣、徽、湘、鄂、川、滇、贵、都有分布。

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

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看图请点击下面的网站~
参考资料:http://health.511511.com/fdoctor/20066/drug88020.shtml

④ 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布了几部《中国药典》

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布了8版《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沿革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 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1950 年1 月卫生部从上海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 年4 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 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 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 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 年4 月24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 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 中国药典》 1953 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1953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531 种,其中化学药215 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 种,动物药13 种,抗生素2 种,生物制品25 种,各类制剂211 种。药典出版后,于1957 年出版《 中国药典》 1953 年版第一增补本。1955 年卫生部成立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 人,通讯委员68 人,但这届委员会因故未能进行工作。1957 年成立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 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 月28 日至8 月5 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卫生部李德全部长作了药典工作报告,特别指出第一版中国药典没有收载广大人民习用的中药,是个很大的缺陷。会议在总结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了制订药典的原则,讨论了药典的性质和作用,并修改了委员会章程,会议一致认为应把合乎条件的中药收载到药典中。8 月27 日卫生部批准委员会分设药理与医学、化学药品、药剂、生化药品、生药、生物制品六个专门委员会及名词小组,药典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日常工作机构改称秘书室。1958 年经常务委员会研究并经卫生部批准,增聘中医专家8 人、中药专家3 人组成中医药专门委员会,组织有关省市的中医药专家,根据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经验,起草中药材和中药成方(即中成药)的标准。
1959 年6 月25 日至7 月5 日在北京召开这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主要审议新版药典草稿,并确定收载品种。草稿经修订补充后,分别由各专门委员会审定,于1962 年完成送审稿,报请国务院批准后付印,1965 年1 月26 日卫生部公布《 中国药典》 1963 年版,并发出通知和施行办法。
1963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310种,分一、二两部,各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医常用的中药材446 种和中药成方制剂197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667 种。此外,一部记载药品的“功能与主治”,二部增加了药品的“作用与用途”。
1966 年由于“文革”动乱影响,药典委员会工作陷于停顿。1972 年4 月28 日国务院批复卫生部“同意恢复药典委员会,四部(卫生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商业部、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参加,胜生部牵头”。据此,同年5 月31 日至6 月10 日在北京召开了编制国家新药典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药品检验、药政管理以及有关.单位代表共88 人。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编制药典的指导思想、方法、任务和要求,交流了工作经验,确定了编制新药典的方案,并分工落实起草任务。1973 年4 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药典工作会议,讨论制订药典的一些原则要求,以及中西药品的标准样稿和起草说明书,并根据药材主产地和药品生产情况,调整了起草任务。1979 年10 月4 日卫生部颁布《 中国药典》 1977 年版自1980 年1 月1 日起执行。1977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925 种。一部收载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材)、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以及一些单味药材制剂等882 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药成方)270 种,共1 152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3 种。
1979 年,由卫生部聘请委员112 人组建第四届药典委员会,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兼任主任委员。同年11月22 日至28 日在北京召开这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会议讨论修改了委员会章程、药品标准工作管理办法及工作计划。委员会分设:中医、中药、医学与药理、化学药、生化药、药剂、抗生素、生物制品、放射性药品及名词10 个专业组。由有关专业组分别推荐新药典收载的品种,中医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一部收载的品种范围;医学与药理专业组负责审查拟定二部收载的品种范围;由主产地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和有关单位负责起草标准,药典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交叉复核,有些项目组成专题协作组通过实验研究后起草,标准草案经有关专业组委员并邀请有关药品检验所和药厂的代表讨论审议后报卫生部审批。《 中国药典》 1985 年版于1985 年9 月出版。1986 年4 月1 日起执行。该版药典共收载药品1489 种。一部收载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 种,中药成方207 种,共713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776 种。
1985 年7 月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正式执行,该法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标准”。明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药典委员会,负责组织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进一步确定了药品标准的法定性质和药典委员会的任务。
1986 年卫生部根据药典委员会章程聘请委员150 人组建第五届药典委员会,由卫生部崔月犁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常设办事机构改为秘书长制。同年5 月5 日至8 日召开第五届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修订了委员会章程,通过了“七五”期间标准工作设想,确定编制《 中国药典》 1990 年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分别举行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及药理等专业会议,安排起草和科研任务。1987 年11 月出版《 中国药典》 1985 年版增补本,新增品种23 种,修订品种172 种,附录21 项。1988 年10 月,第一部英文版《 中国药典》 1985 年版正式出版。同年还出版了药典二部注释选编。1989 年3 月,各地起草的1990 年版药典标准初稿基本完成,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开始组织审稿和编辑加工。同年12 月在北京举行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各专业组长扩大会议进行审议,报卫生部批准后付印。1990 年12 月3 日卫生部颁布《 中国药典》 1990 年版自1991 年7 月1日起执行。
这版药典分一、二两部,共收载品种1751 种。一部收载784 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 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 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967 种。与1985 年版药典收载品种相比,一部新增80 种,二部新增213 种(含1985 年版药典一部移人5 种);删去25 种(一部3 种,二部22 种);对药品名称,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修订。药典二部品种项下规定的“作用与用途”和“用法与用量”,分别改为“类别”和“剂量”,另组织编着《 临床用药须知》 一书,以指导临床用药。有关品种的红外光吸收图谱,收人《 药品红外光谱集》 另行出版,该版药典附录内不再刊印。
1991 年组建第六届药典委员会,由卫生部聘请委员共168 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兼任主任委员。同年5 月16 日至18 日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了委员会的章程和编制《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设计方案,并成立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专家共11 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分设13 个专业组,即:中医专业组、中药材专业组、中成药专业组、西医专业组、药理专业组、化学药专业一组、化学药专业二组、化学药专业三组、抗生素专业组、生化药品专业组、生物制品专业组、放射性药品专业组、药品名词专业组。会后,各专业组分别召开专业组委员扩大会议,安排落实全会提出的任务。
1993 年《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附录初稿发往各地作为起草、修订正文标准的依据。1994 年7 月各地基本完成了标准的起草任务,由药典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分别组织审稿工作。1994 年11 月29 日提交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审议,获得原则通过,报请卫生部审批付印。卫生部批准颁布《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自1996 年4 月l 日起执行。
这版药典收载品种共计2375 种。一部收载920 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 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 种;二部收载1 455 种,包括化学药、抗生素、生化药、放射性药品、生物制品及辅料等。一部新增品种142 种,二部新增品种4 ”种。二部药品外文名称改用英文名,取消拉丁名;中文名称只收载药品法定通用名称,不再列副名。编制出版《 药品红外光谱集》 第一卷(1995 年版)。《 临床用药须知》 一书经修订,随《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同时出版,经卫生部批准,其中的“适应证”和“剂量”部分作为药政和生产部门宣传使用和管理药品的依据。
这届药典委员会除完成1995 年版药典的编制外,还于1992 年、1993 年先后编制出版《 中国药典》1990 年版第一、第二增补本,二部注释和一部注释选编,《 中药彩色图集》 和《 中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 以及《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等标准方面的配套丛书。《 中国药典》 1990 年版英文版亦于1993 年7 月出版发行。
为加强国家药品标准工作,1993 年5 月21 日卫生部决定将药典委员会常设机构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分离出来,作为卫生部的直属单位,这是药典委员会机构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
1996 年5 月经卫生部批准,第七届药典委员会成立,由卫生部聘请204 位委员组成,其中名誉委员18 人,卫生部陈敏章部长兼任主任委员.1998 年9 月,根据中编办(1998 ) 32 号文:卫生部药典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并成建制划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管理。因管理体制的变化及1999 年3 月陈敏章部长逝世,在征得有关领导部门同意后,按照第七届药典委员会章程精神,经1999 年12 月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一致同意调整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这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16 个,分别为:中医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一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二专业委员会、中药第三专业委员会、中药第四专业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药品名词专业委员会、附录专业委员会、制剂专业委员会、药理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一专业委员会、化学药品第二专业委员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生化药品专业委员会、放射性药品专业委员会、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
1996 年召开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这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 中国药典》 2000年版设计方案”,一部确立了“突出特色,立足提高”,二部确立了“赶超与国情相结合,先进与特色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根据这届委员会提出的设计方案,1996 年10 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落实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工进行工作。1997 年底,首先完成了附录与制剂通则的修改,并下发各起草单位征求意见。1998 年底药典初稿完成,经进一步征求全国各有关方面的意见,至1999 年10 月底,先后召开了16 个专业委员会审定稿会议。《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于1 999 年12 月经第七届药典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审议通过,报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于2000 年1月出版发行,2000 年7 月1 日起正式执行。
2000 年版药典共收载药品2691 种,其中一部收载992 种,二部收载1699 种。一、二两部共新增品种399 种,修订品种562 种。这版药典的附录作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和提高,一部新增附录10 个,修订附录31 个;二部新增附录27 个,修订附录32 个。二部附录中首次收载了药品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求等六项指导原则,对统一、规范药品标准试验方法起指导作用。现代分析技术在这版药典中得到进一步扩大应用。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一九九七年增补本、一九九八年增补本、《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一九九八年增补本)及《 药品红外光谱集》 (第二卷)、《 临床用药须知》 (第三版)。1997 年完成了《 中国药典》 1995 年版英文版。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第七届药典委员会还决定《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英文版与中文版同步出版。
以往几版药典中的“剂量”、“注意”项内容,由于过于简单不能准确反映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根据“《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设计方案”的提议,这版药典二部取消了这两项,其有关内容移至《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 临床用药须知》 一书中。
2002 年10 月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3 年9 月更名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第八届药典委员会成立。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聘请312 位委员组成,不再设立名誉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郑筱英兼任主任委员。原常务委员会更名为执行委员会,由全体委员大会授权审定《 中国药典》 及国家药品标准的重大事项。本届委员会设专业委员会共24 个。在上一届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民族药专业委员会(筹)、微生物专业委员会、药品包装材料与辅料专业委员会;原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扩增为血液制品专业委员会、病毒制品专业委员会、细菌制品专业委员会、体细胞治疗与基因治疗专业委员会、重组制品专业委员会和体外诊断用生物试剂专业委员会。
2002 年10 月召开第八届药典委员会全体大会及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本届药典委员会提出的“《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明确了坚持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针;确定了“科学、实用、规范”等药典编纂原则;决定将《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并人药典,设为药典三部;并编制首部中成药《 临床用药须知》 。
2002 年11 月起,各专业委员会先后召开会议,安排设计方案提出的任务并分别进行工作。2003 年7月,首先完成了附录草案,并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2004 年初药典附录与品种初稿基本完成,增修订内容陆续在国家药典委员会网站上公示3 个月,征求全国各有关方面的意见。6 月至8 月,各专业委员会相继召开了审定稿会议。9 月,《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经过第八届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议审议通过,12 月报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颁布,于2005 年1 月出版发行,2005 年7 月1 日起正式执行。本版药典收载的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共收载3214 种,其中新增525 种。药典一部收载品种1 146 种,其中新增154 种、修订453 种;药典二部收载1967 种,其中新增327 种、修订522 种;药典三部收载101 种,其中新增44 种、修订57 种。《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收载而本版药典未收载的品种共有9 种。2000 年版《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及2002 年增补本收载而未收载人药典的品种共有123 种。
本版药典收载的附录,药典一部为98 个,其中新增12 个、修订48 个,删除1 个;药典二部为137 个,其中新增13 个、修订65个、删除1 个;药典三部为140 个,其中新增62 个、修订78 个,删除1 个。一、二、三部共同采用的附录分别在各部中予以收载,并进行了协调统一。
本版药典在主任委员的积极倡导下,对药品的安全性问题更加重视。药典一部采用原子吸收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增加了有害元素(铅、镉、砷、汞、铜)测定法,并规定了有害元素的限度;药典一部还增加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药典二部有126 个静脉注射剂增订了不溶性微粒检查,增修订细菌内毒素检查的品种达112 种;残留溶剂测定法中引入国际间已协调统一的有关残留溶剂的限度要求,并有24 种原料药增订了残留溶剂检查;药典二部还增加了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正电子类和锝[ 99mm Tc 〕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药典三部增订了逆转录酶活性检查法、人血白蛋白铝残留量测定法等,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及CHO 细胞蛋白残留量等检测方法也得到改进。本版药典结合我国医药工业的现状和临床用药的实际情况,将由卫生部颁布的原《 澄明度检查细则和判断标准》 修订为“可见异物检查法”,以加强注射剂等药品的用药安全。
本版药典坚持注重环保的一贯性原则,在品种中对苯等有害溶剂,尽可能采用其他溶剂替代。本版药典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对收载的中成药标准项下的【 功能与主治】 进行了科学规范,为准确理解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合理用药提供了保证,促进中医药在新时期的健康发展。
本版药典三部源于《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自1951 年以来,该规程已有六版颁布执行,分别为1951 年及1952 年修订版、1959 年版、1979 年版、1990 年版及1993 年版(诊断制品类)、1995 年版、2000 年版及2002 年增补本。2002 年翻译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 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2000 年版)。
第八届药典委员会还完成了《 中国药典》 2000 年版2002 年增补本、2004 年增补本、《 中国药品通用名称》 (2005 年版)及《 药品红外光谱集》 (第三卷)、《 临床用药须知》 (中成药第一版、化学药第四版)。2005 年,完成了《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英文版.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本届委员会期间,与美国药典委员会联合举办了首届中美药典论坛。
为加强和提高国家标准工作效率与水平,常设机构完成了办公自动化及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已颁布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检索查询与统计分析。

⑤ 中国中医药数据库的中药类

中国中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中药材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是全面介绍中药信息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中药约8173种,综合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药海》、《中国药材学》、《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华本草》等权威工具书及专着,对每味中药进行了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产地、化学成份、药理作用、毒理学、药材基原、资源分布、栽培或养殖、采集加工、炮制方法、药材鉴别等多方面描述。
着录项目:药名、品名、汉语拼音、拉丁名、英文译名、销售地区、保护品种、中药材基原、动植物形态、动植物资源分布、动植物生态环境、药用动植物的栽培饲养、药材的采收与储藏、药用部位、生药材鉴定、中药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中药化学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炮制方法、中药剂型、中药制药工艺、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物筛选、新药的临床评价、实验动物的品种、方剂组成、药物剂量、药物配伍、药性、归经、功效、性味分类、主治、用法用量、用药忌宜、不良反应及治疗、选方、临床运用、各家论述、考证、以及药物应用鉴别。
检索途径:可通过中药的品名、汉语拼音名、英译名、拉丁名、功效、主治、产地、药理作用、化学成份、药材基原、毒理学、用法用量、服用禁忌等途径进行检索。
中国中药药对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中药材临床配伍药对使用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中药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或多味中药的配伍形式,也是中药特有的特殊配伍方法。本数据库收录中医临床常用药对917对,主要编写参考资料为《中医临床常用药对手册》(王立群,学苑出版社)、《中药药对190种》(沈敏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中药药对大全》(胥庆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施今墨对药》(吕景山,人民军医出版社)。对每一药对,分别介绍药对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作用分类、配伍机制、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对出处、各家论述、注意事项。
着录项目:药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作用分类、配伍机制、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对出处、各家论述、注意事项。
检索途径:可从药对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作用分类、药对出处等字段进行查询。
中国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中药化学成分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中国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为全面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工具型数据库,共收录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14032种,该数据库的编制参考了《植物活性成分辞典》(共三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主编:陈蕙芳,副主编:马永华,卞学玮。2001年1月第一版)、《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与《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对每一种化学成分的品名、化学名、理化性质、化学结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着录项目:品名、化学名称、英文名称、异名、理化性质、分子式、化学结构式、立体结构图、来源、药理作用、功效、临床应用、毒性、不良反应、化学成分分类、用途分类、化学号等字段。
检索途径:可从品名、化学名称、英文名称、异名、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分类、用途分类、分子量、来源等字段进行查询。
中国藏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藏药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中国藏药数据库为全面介绍藏药材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共收录包括植物、动物、矿物药材在内的1200余种藏药。该数据库的编制参考了藏医药名着《月王药诊》、《四部医典》、《祖先口述》、《(四部医典)蓝琉璃》、《晶珠本草》等,并综合了近年藏药研究的成果。对每一藏药的介绍涉及其各种命名、基原、形态、资源、性味、用法、考证、临床应用、药理学研究等多个方面。
着录项目:药名、品名、汉语拼音、拉丁名、英文译名、销售地区、保护品种、中药材基原、动植物形态、动植物资源分布、动植物生态环境、药用动植物的栽培饲养、药材的采收与储藏、药用部位、生药材鉴定、中药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中药化学鉴定、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炮制方法、中药剂型、中药制药工艺、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药物筛选、新药的临床评价、实验动物的品种、方剂组成、药物剂量、药物配伍、药性、归经、功效、性味分类、主治、用法用量、用药忌宜、不良反应及治疗、选方、临床运用、各家论述、考证、以及药物应用鉴别。
检索途径:可通过 药名、品名(藏名)、汉语拼音、拉丁名、英文译名、药用部位、炮制方法、中药剂型、药物配伍、药性、归经、功效、主治 等途径进行查询。
蒙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蒙药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蒙药数据库为全面介绍蒙药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共收录了蒙药421种。该数据库的研制参考了《中华本草》蒙药卷。
着录项目:药名、汉语拼音、蒙药名、别名、考证、中药材基原、动物矿物植物形态、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附方、制剂、药物分类、参考文献、蒙药名出处、参考。
检索途径:可从汉语拼音、蒙药名、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径进行查询。
维吾尔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维吾尔族药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维吾尔族药数据库为全面介绍维药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共收录维药423种。该数据库的研制参考了《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
着录项目:药名、汉语拼音、、维药名、别名、考证、中药材基原、动物矿物植物形态、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炮制方法、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代用药、附方、制剂、参考文献、维药名出处、参考。
检索途径:可从药名、汉语拼音、、维药名、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径进行查询。
苗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苗族药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苗族药数据库为全面介绍苗药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共收录苗药391种。该数据库的研制参考了《中华本草》苗药卷。
着录项目:药名、汉语拼音、苗药名、苗药拼音、别名、考证、中药材基原、动物矿物植物形态、栽培与养殖、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附方、制剂、临床研究、维药名出处、参考文献、参考。
检索途径:可从药名、汉语拼音、苗药名、别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径进行查询。
傣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傣族药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为全面介绍民族医药傣药的工具型数据库,本数据库研制过程中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编辑《中华本草傣药卷》,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1995年1月1日实施。本数据库共有记录400条,字段分别为药名、汉语拼音、傣药名、别名、中药材基原、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附方、药物分类、参考文献、傣药名与别名出处、参考。
着录项目:药名、汉语拼音、傣药名、别名、中药材基原、动物矿物植物形态、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附方、药物分类、傣药名与别名出处、参考文献、参考。
检索途径:可从药名、汉语拼音、傣药名、别名、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途径查询。
瑶药数据库
数据库主题:瑶族药
数据库类型:事实型
收录范围:瑶药数据库为全面介绍瑶药的参考工具型数据库,共收录瑶药967种。该数据库的研制参考了《中国瑶药学》《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中草药学》等。
着录项目:名称(瑶语译名)、瑶文、别名、来源、形态特征、生态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效、传统应用、用法用量、方例、化学成分、药理、化学成分参考文献、药理参考文献、附注等。
检索途径:名称(瑶语译名)、瑶文、别名、性味、功效、化学成分等途径进行查询。

⑥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是哪四本书

1、《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⑦ 中国有哪些中药

一、常用中药:

两字:

人参 人发 卜芥 儿茶 八角 丁香 刀豆 三七 三棱 干姜 干漆 广白 广角 广丹
大黄 大戟 大枣 大蒜 大蓟 小蓟 小麦 小蘖 山丹 山茶 山奈 山香 山枣 山栀
山姜 山药 山楂 川羌 川军 川连 川朴 川乌 川柏 川谷 川断 川椒 川贝 川芎
马兰 马辛 马菜 马莲 马宝 马勃 马蔺 卫茅 子苓 天冬 天虫 天龙 天雄 天麻
元胡 元参 木瓜 木耳 木莲 木香 木通 木贼 木豆 木笔 木蓝 牙皂 瓦松 瓦韦
贝子 贝母 贝齿 牛至 牛黄 牛膝 牛蒡 见愁 手参 毛鸡 毛茛 毛姜 升麻 升登
丹砂 丹皮 丹参 乌茜 乌韭 乌药 乌头 乌桕 乌梅 方海 六曲 文元 文蛤 仁杞
双花 双皮 水花 水萍 水韭 水莽 水蛭 巴豆 玉桂 玉竹 玉金 甘松 甘草 甘遂
艾叶 艾片 艾蒿 石韦 石耳 石灰 石斛 石膏 石榴 石燕 石竹 石蜜 龙胆 龙齿
龙骨 龙葵 龙脑 龙眼 归尾 田螺 申姜 生地 生姜 生军 仙茅 及巳 片苓 白及
白芨 白求 白术 白芍 白芷 白英 白矾 白果 白前 白丑 白参 白苏 白降 白蜜
白蔻 白蔹 白微 玄参 半夏 地龙 地黄 地椒 地榆 地笋 地锦 杞子 朴硝 芒硝
朴硝 西瓜 西羌 列当 百合 百部 当归 当药 中草 曲莲 肉桂 肉果 朱砂 向前
竹叶 竹苓 竹沥 竹菇 竹黄 血余 血蝎 全蝎 全参 全草 合欢 合萌 守宫 冰片
决明 米仁 羊角 羊乳 羊蹄 灯草 防己 防风 红花 红根 红粉 红参 红糖 红藤
红升 豆豉 麦冬 麦芽 赤芍 赤药 赤箭 芫花 芫荽 苁蓉 砂仁 花椒 芥子 苍术
芜荑 芹菜 芡实 芦荟 芦根 芦丁 苏子 苏木 苏叶 杏仁 杠板 杜仲 杜衡 杜松
辰砂 园参 旱芹 旱莲 岗松 岗梅 牡蛎 杜桂 皂角 佛手 佛片 条苓 龟甲 龟板
忘忧 辛夷 良姜 谷芽 羌活 远志 连翘 沙参 沙棘 沉香 没药 诃子 没石 陆英
灵芝 鸡头 阿胶 阿魏 陈皮 附子 青皮 青果 青蒿 青黛 苦木 苦参 苦菜 苦酒
茄根 苡仁 茅莓 茅根 枇杷 松节 松音 松脂 松塔 松醇 郁金 虎仗 虎刺 虎骨
果导 昆布 岩陀 知母 侧柏 乳香 灸草 佩兰 狗宝 狗脊 迭达 夜合 京墨 官桂
空青 卷柏 卷丹 油葱 法夏 泽兰 泽泻 泡参 降香 饴糖 细辛 玳瑁 珍珠 荆芥
茜草 荜拔 草乌 草果 茶油 茵陈 茯苓 茯神 荠菜 荠草 莎草 莽草 药芹 茴香
胡桃 胡椒 南星 南藤 枯矾 枯草 枯苓 柳叶 柳芽 柳枝 枳壳 枳实 桅子 枸杞
柿蒂 柿霜 厚朴 砂仁 砂糖 砒石 砒霜 轻粉 虻虫 胎盘 将军 钩藤 钩吻 香附
香橼 香嵩 香茹 香薷 重楼 胆木 胆矾 胆星 脉通 独活 信石 鬼珠 鬼白 鬼刺
鬼针 食盐 炮姜 姜黄 姜汁 姜皮 前胡 首乌 洪连 扁豆 扁蓄 扁蕾 神曲 蚤休
贯众 贯仲 秦艽 秦皮 莲子 莲肉 莲房 莲芯 莲须 莪术 荷叶 荷蒂 荷梗 桂心
桂枝 荸荠 莎草 恶实 桔梗 桃仁 桃汁 盐蛇 柴胡 崖香 党参 蚌花 铁屑 铝丹
蚕砂 射干 豹骨 狼毒 拳参 益智 海马 海龙 海芋 海藻 海蛰 浮石 浮萍 通天
通草 桑叶 桑枝 桑皮 桑椹 黄芩 黄芪 黄连 黄栌 黄柏 黄精 黄藤 黄丹 黄独
黄杞 黄宣 黄蜡 黄蘖 菱角 菖蒲 菊苣 菊花 营实 萝卜 菘蓝 梅花 梅仁 梅片
雪胆 常山 野姜 野艾 野菊 野菱 蛇肉 蛇蜕 蛇莓 蚯蚓 银杏 银耳 银花 银翘
猪苓 兜铃 麻油 麻黄 麻仁 鹿角 鹿茸 商陆 商枝 续断 绥草 缘豆 琥珀 斑蛰
斑蟊 葫芦 葱白 葛根 葛花 扁蓄 落葵 栗壳 硫磺 雄黄 喜树 椒目 棕板 掌参
紫苏 紫萍 紫芝 紫草 紫苑 紫株 紫绀 紫葳 蛤壳 蛤蚧 黑丑 黑锡 黑钻 黑菜
锁阳 象贝 奥尕 猴头 滑石 寒水 童便 犀角 蒺藜 蒲黄 蒲芹 椿皮 槐米 槐实
槐花 槐角 硼砂 雷丸 蜀椒 蜈蚣 蜂房 蜂蜡 蜂蜜 腰黄 锦纹 腹皮 榧子 槟榔
酸浆 酸模 碱花 磁石 豆姜 蝉衣 熊胆 蝉蜕 辣蓼 赭石 蕤仁 蕲蛇 樟脑 稻芽
僵蚕 蝼蛄 鲤鱼 熟地 漏芦 鹤虱 薤白 薯莨 薄荷 橘白 橘皮 橘红 橘核 燕窝
靛蓝 糙苏 鲮鲤 壁虎 檀香 蒿本 爵床 藕节 礞石 瞿麦 藿香 蘑菇 鳖甲 蟾酥
麝香

三字:

一见喜 一见消 一点红 一枝香 一叶萩 一条鞭 二叶律 丁子香 丁公藤 七星草
七叶莲 人中白 八月札 八角枫 八角莲 八厘麻 九里明 九里香 九龙根 九节茶
九香虫 了哥王 刀伤木 三七草 三叉苦 三分三 三白草 三枝枪 三角草 三颗针
干石斛 土木香 土贝母 土三七 土当归 土荆皮 土茯苓 土党参 土大黄 土牛膝
土人参 土木鳖 土槿皮 土鳖虫 大头陈 大血藤 大红袍 大青叶 大青盐 大力参
大力子 大风子 大贝母 大飞扬 大马勃 大黄炭 大洞果 大茶药 大茴香 大豆卷
大麻仁 大蓟炭 大腹皮 大紫草 山栀皮 山栀茶 山茱萸 山羊角 山豆根 山梗菜
山龙眼 山芝麻 山萸肉 山沉香 山崩子 山指甲 山慈姑 山道年 山鸡椒 山苍子
山海螺 千日红 千斤拨 千年健 千里光 千里明 千金正 千屈荣 千里及 千张纸
千层塔 川木香 川木通 川贝母 川白芷 川牛膝 川桐皮 川栋子 川山甲 川槿皮
川郁金 广郁金 广地龙 广木香 广地丁 广防己 广藿香 女贞子 女儿香 飞刀剑
飞扬草 飞滑石 小飞扬 小蓟炭 小网络 小石韦 小红莲 小红参 小胡麻 小兰花
小驳骨 小叶朴 小青皮 小茴香 小通草 小黄药 万年青 马蹄金 马齿苋 马前子
马尾莲 马利筋 马兰头 马兰草 马牙硝 马尿泡 马兜铃 马缨花 马槟榔 马鞭草
也白头 天冬草 天花粉 天竹子 天竺黄 天竹根 天南星 天门冬 天南星 天浆壳
天葵子 元明粉 元宝草 开金锁 云母石 云木香 云实皮 木棉花 木腰子 木槿花
木蝴蝶 木芙蓉 木藤蓼 木鳖子 木防己 木笔花 木贼花 木菠萝 木灵芝 木姜子
木患子 太子参 太阳花 五加皮 五灵脂 五味子 五指柑 五倍子 五眼果 五敛子
扎蓬果 支柱蓼 无漏子 无名子 无名异 无患子 车前子 车前草 瓦楞子 瓦垄子
瓦挖草 贝母花 丹皮炭 丹皮酚 公丁香 牛大力 牛西西 牛蒡子 书带草 毛冬青
毛诃子 月季花 月月花 风茄花 风化硝 风仙花 凤凰衣 凤尾草 乌头碱 乌贼骨
乌梢蛇 乌蔹莓 六和曲 六月雪 文旦皮 文冠木 火炭母 火麻仁 双蝴蝶 水安息
水花生 水车前 水龙骨 水牛角 水半夏 水扬梅 水蜈蚣 水蔓菁 巴豆霜 巴戟天
玉米须 功劳木 甘草节 甘草稍 甘露子 甘松香 古山龙 石灰华 石见穿 石吊兰
石决明 石龙芮 石钻子 石菖蒲 石椒草 石楠叶 石榴子 石榴皮 石硫磺 石钟乳
石荷叶 石莲子 石胡莩 石花菜 布渣叶 龙胆草 龙眼肉 龙利叶 龙牙草 龙脑香
平贝母 平地木 北豆根 北玄参 北沙参 北柴胡 北野菊 叶上珠 叶底珠 四方藤
四叶参 四季青 四方草 田三七 田基黄 田字草 甲鱼骨 生姜皮 生晒参 生石膏
生地黄 生卷柏 生谷芽 代代花 代赭石 仙人掌 仙灵脾 仙遗粮 仙半夏 仙桃草
仙鹤草 过路黄 白头须 白头翁 白芥子 白附子 白兔根 白茅根 白屈菜 白茯苓
白药子 白首乌 白扁豆 白鲜皮 白蔻仁 白贝齿 白背叶 白花蛇 白茅花 白胶木
白胶香 白商陆 白菊花 白石英 白雷丸 白河车 白马骨 白平子 白胡椒 白茄根
白木耳 白豆蔻 白蒺藜 白鲜皮 白僵蚕 鸟不宿 瓜萎仁 瓜萎子 瓜萎根 瓜子金
瓜菜仁 瓜姜皮 冬葵子 冬虫草 冬瓜皮 冬瓜仁 冬凌草 冬葵果 玄明粉 玄胡索
半夏曲 半枝莲 半边旗 半枫荷 半边莲 半天雷 汉肌松 汉宫秋 汉桃叶 对座草
母丁香 台乌药 丝瓜络 丝瓜藤 老少年 老勿大 老鹳草 老鹳嘴 老鸦瓣 吉祥草
亚麻子 亚乎奴 亚吉玛 地锦草 地肤子 地骨皮 地鳖虫 地耳草 地龙炭 地枫皮
地胆草 地栗粉 扦扦活 托盘根 西瓜皮 西洋参 西河柳 百两金 百里霜 百芯草
百药煎 百草霜 光慈姑 当门子 当归尾 当归身 虫百腊 吕宋果 回回来 肉豆末
旱莲草 肉豆蔻 肉苁蓉 丢了棒 自然铜 血余炭 合欢皮 决明子 灯芯草 安息香
农吉利 阳起石 延胡索 麦门冬 赤小豆 赤石脂 芸香草 苣英菜 花蕊石 苍耳子
苏合香 两面针 吴茱萸 牡丹皮 何首乌 皂角刺 余甘子 谷精草 龟板胶 辛夷花
连钱草 沙苑子 补骨脂 灶心土 忍冬藤 鸡内金 鸡血藤 鸡冠花 鸡骨草 青箱子
苦瓜干 苦楝皮 枇杷叶 板栗壳 板兰根 松节油 刺五加 郁李仁 罗汉果 败酱草
垂盆草 使君子 金沙藤 金钱草 金银花 金樱子 长春花 鱼腥草 狗肝菜 闹羊花
炉甘石 茯苓皮 茺蔚子 荔枝核 柏子仁 威灵仙 牵牛子 鸦胆子 骨碎补 钟乳石
复盆子 禹余粮 急性子 穿山甲 穿心莲 穿破石 孩儿参 络石藤 素馨花 莱菔子
莲子心 核桃仁 夏天无 夏枯草 鸭跖草 倒扣草 徐长卿 凌霄花 宽筋藤 高良姜
益智仁 益母草 海风藤 海金沙 海螵蛸 菟丝子 羚羊角 救必应 野菊花 蛇床子
蛇胆汁 猫爪草 鹿角胶 鹿角霜 鹿衔草 旋复花 淮山药 淫羊藿 淡豆豉 密蒙花
款冬花 葫芦茶 葶苈子 紫河车 番泻叶 寒水石 腊梅花 蓖麻子 蒲公英 路路通
鼠曲草 蔓荆子 酸枣仁 罂粟壳 薏苡仁 薄荷油 颠茄草 蟛蜞菊 糯稻根 鹰不泊

四字及以上:

十大功劳 王不留行 五指毛桃 罗布麻叶 臭梧桐叶 紫花杜鹃 紫背天葵 鹅不食草

打破碗花花

⑧ 中国药典一部二部三部四部的内容有哪些

中国药典四部内容是一部为中药,二部为化学药,三部为生物制品,四部为收载通则。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纂、颁布实施,国际性药典则由公认的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协商编订。

药典是从本草学、药物学以及处方集的编着演化而来,药典的重要特点是它的法定性和体例的规范化,pharmacopoeia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纂、颁布实施,国际性药典则由公认的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协商编订。

中国药典的特点

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不是所有上市药品均收载于药典中,必须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

⑨ 渔药的中国常用渔-药及禁药

2013年之前,中国的渔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各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很多方面尚需完善。渔药管理的混乱导致禁药不禁,不但使消费者难以吃到“放心鱼”,还严重影响了中国水产品的出口。但到目前为止,在许多作者投来关于病害防治的稿件中,还时不时出现采用禁药防治鱼病,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为此简单列出当前常用渔药的分类及禁药品种,希望广大养殖户能明辨,杜绝使用禁药。
据统计,2012年12月,中国渔药生产厂家有近百家,渔药品种也是多种多样,由于有些渔药生产厂家存在着缺乏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等问题,致使市场上渔药鱼龙混杂,有许多渔民甚至都弄不清楚市场上林林总总的渔药究竟哪些是安全的、环保的,哪些是禁用的。因此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现有渔药的分类,并列出各类常用渔药中的禁用种类,便于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参照。
1.抗菌类药物
(1)抗生素类:常用的有土霉素、青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等。
(2)磺胺类: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鳗鱼饲料添加剂中已禁止使用。
(3)喹诺酮类:有氟哌酸(诺氟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吡哌酸、恶喹酸、萘啶酸等。此类药物抗菌效果普遍较好,具有抗菌范围广、杀菌能力强等优点,是防治水产动物细菌病的有效药物。
呋喃唑酮在抗菌类药物中,抗生素类中的红霉素、氯霉素、泰乐菌素、杆菌肽锌已被禁止用于鱼病防治及作为饲料药物添加剂。磺胺类中的磺胺噻唑(消治龙)、磺胺咪(磺胺呱)被禁用。喹诺酮类中的环丙沙星已被禁用,恩诺沙星药残已作为限制鳗鱼出口日本的一主要因子。另一类抗菌药物硝基呋喃类中的呋喃唑酮(商品名为痢特灵)、呋喃西林(又名呋喃新)、呋喃它酮、呋喃那斯也已被禁用。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可用其它抗菌药物代替。
2.水体消毒剂
常用的水体消毒剂有以下几类:
(1)卤素类:聚维酮碘(碘伏)、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乙氰尿酸、溴氯海因、二溴海因、二氧化氯、漂白粉等。
(2)醛类、醇类:甲醛溶液(福尔马林)、戊二醛、乙醇(酒精)等。
(3)碱类:氧化钙(生石灰)、氢氧化铵溶液(氨水)等。
(4)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钙、过氧乙酸、双氧水(过氧化氢)等。
(5)重金属盐类:螯合铜、硫酸铜等。高浓度的重金属盐有杀菌作用,低浓度具有抑制酶系统活性基团的作用,表现为抑菌效果。
(6)表面活性剂:新洁尔灭、季铵盐类等。
(7)染料类:甲紫、亚甲基蓝、吖啶黄等。染料可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影响生物代谢。
3.抗寄生虫药物
(1)染料类药物:常用的有亚甲基蓝等,可防治鱼卵的水霉病、幼鱼和成鱼的小瓜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等。
(2)重金属类: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
(3)有机磷杀虫剂:如敌百虫。
(4)拟除虫菊酯杀虫药:如溴氰菊酯等。
(5)咪唑类杀虫剂: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
必须注意过量的铜可造成鱼体内重金属积累,而敌百虫在弱碱性条件下形成敌敌畏,其对人的危害极大。
在抗寄生虫药物当中,孔雀石绿具有强毒、危害人体健康,有致癌性,已被禁用,在生产中可用亚甲基兰代替。另一类汞制剂杀虫剂如硝酸亚汞、氯化亚汞、醋酸汞、甘汞(二氧化汞)、吡啶基醋酸汞等各个种类已被禁止使用。拟除虫菊酯中氟氯氰菊酯(又名百树得、百树菊酯)、氟氰戊菊酯被禁用,此类药物虽未全禁,但还是少用为好。另外多种农药如地虫硫磷、六六六、毒杀酚、滴滴涕DDT、呋喃丹(克百威)、杀虫脒、双甲脒等被禁用。养殖户应杜绝使用这些种类药物,可用其他杀虫剂代替使用。
4.抗真菌药物
有制霉菌素、克霉唑等,另外食盐、亚甲基蓝等也可起到抗真菌作用。
5.抗病毒药物
病毒性疾病的症状经常是在病毒增殖高峰过去后才表现,用药效果往往不明显,防治效果多不突出。常用的有病毒灵、盐酸吗啉呱、金刚烷胺、碘伏等。但还未能找到真正有效治疗病毒病的药物。
6.环境改良剂
包括益生素、沸石、麦饭石、膨润土、三氧化二铁、过氧化钙、三氧化二铝、氧化镁等,主要作用是改善水质、底质,以及对微生态平衡、生物指标的调控。
7.调节代谢及促生长药物
激素、酶类、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及其他化学促生长剂等。
8.生物制品和免疫激活剂
生物制品包括各类菌苗、疫苗。如光合细菌、EM菌、草鱼灭活疫苗等,可起杀虫效果的如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等。
9. 中草药
五倍子包括大蒜、大黄、五倍子、水辣蓼、菖蒲、黄芩、苦参等。将中草药原料煎汁提取有效成分泼洒养殖池或粉碎拌入饲料,可以防治鱼类细菌性和寄生虫等疾病。中草药相对其它药物安全环保,品种功能多样,应作为防治鱼病的首选。
其他如清塘药物中五氯酚钠已被明令禁止使用,在实际生产中可用鱼藤酮及市场上的其它药物如清塘净等代替。化学促长剂中喹乙醇早巳被禁止使用,性激素类中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等制剂;硝基咪唑中的甲基唑、地美硝唑等被禁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一共多少个常用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人对越南的误解有哪些 浏览:7
越南养殖什么前景最好 浏览:938
印尼为什么是莫斯林 浏览:568
印尼总是粘印章怎么办 浏览:49
越南和伊朗哪个国家强 浏览:124
海运中国到留尼汪岛需要多久 浏览:452
养印尼虎鱼最低多少度 浏览:92
印度哪些地方需要放烟花 浏览:103
英国大学专业怎么样 浏览:460
意大利西西里岛有什么工厂 浏览:296
英国的网购什么时候开始的 浏览:203
意大利的药店不卖药为什么 浏览:221
印尼地震对人有什么影响 浏览:618
印度女人来月经都怎么办 浏览:319
意大利语很棒怎么发音 浏览:274
印度海关哪里有 浏览:592
意大利cb是什么牌子好 浏览:464
打两针疫苗回中国还要隔离多久 浏览:773
英国功放音乐革命怎么样 浏览:232
中国人在韩国如何发展 浏览: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