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认为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受灾害的影响最大呢
我觉得应该是秦朝吧,毕竟秦朝二世而亡,这其中除了秦王嬴政的暴政之外,天灾也给予了秦朝最后的致命一击。
B. 现在的地震还是无法准确的预测,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地震最多
中国历史上明朝是天灾发生最频繁的年代,经历过1000多次地震水灾。据科学统计,明朝在二百一六年里一共发生了一千一百五十九次地震。明朝初期虽然时有地震,但危害一般不大。譬如洪武十一年,即公元一三七八年的“四月乙巳”,宁夏地震,东北城垣崩塌“三丈五尺”,“女墙崩一十九丈”。正统十三年,公元一四四八年,“九月丙戌”,延安榆林等地发生地震,城墙倒塌了一百来丈。这些地震基本上震级不高,对于普通民众的影响并不算太大,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到了明朝中后期,地震的震级越来越大,正德四年三月,山东大家峪因地震出现山崩。嘉靖五年四月,贵州安南地震,同样出现山崩,毁坏民舍。
明朝中后期地震平均发生概率都在百分之三百五以上,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指标。相当于每年发生的地震超过三次之多。尤其是明朝末期,地震频率最高,短短五十年共发生地震三百四十三次之多。平均概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六百八十六,相当于每年发生地震近七次之多。
C.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哪个时期君王的生存环境最恶劣
生存环境最为恶劣的应是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是布衣农民出身,元末时期,对百姓分为四等,汉人是等级最低下的,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在这个不公平的年代吃了很多苦头,徭役赋税沉重,灾荒连年不断,普通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他受过饥荒,尝过天冷没衣服穿的滋味,他体谅农民,知道他们有多么不容易,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农民的政策都十分友好,深得农民阶级爱戴,皇宫内也一向主张简朴,严禁铺张浪费,甚至亲自下令禁止子孙后代吃人参,等等。
D. 历史上出现战乱最多的是哪个朝代
历史上出现战乱最多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东周末年,由于皇帝的不作为,导致诸侯们揭竿起义,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全国进入大混战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经济虚弱,但是与此不一样的是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由于战争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这个时期的文化反而出现大碰撞。这可能就是有得有失吧!
E. 在历史中,中国的哪一个朝代受灾害的影响最大
古代王朝兴衰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但灾害往往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王朝末期,国家统治本就岌岌可危,如果再遭遇到严重的灾害,那么简直就是灭顶之灾。而在古代王朝之中,受灾害影响最大的,无疑就是东汉和明朝。
结果,这两场大规模的灾害,不仅导致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更直接导致明朝北部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被直接摧毁。当李自成从西安发兵攻打京师之时,一路根本未遭到抵抗,而在攻打京师时,即使守城将官不低声下气的求人守城,结果仍是“逾五六日尚未集”,以致不得不调遣宫中三四千太监参与守城。而即便如此,城防仍然极度空虚,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而刚刚经历瘟疫的明军更是“鸠形鹄面,充数而已”,这仗也就没法打了。
F.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天灾是哪次多少人丧命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四大文明古国吗?他们就是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除了中国,其他三个古国已经不存在了。中国的华夏文明不仅存在还传承了下来,是我们应该值得骄傲的,可是传承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当时的中原就发生过三次灾乱。第一次是在五胡乱华,当时存在着很多的少数民族,在西晋动乱的时候,侵入中原。第二次就是在明清时期的小冰期,那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干旱。第三次就是日军侵华,对中国人民的伤害相当大。相比之下,其实第二次才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天灾,上亿人口死亡,中国发展也被影响得特别大。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天灾,亿人丧命,要不然中国人口早就超过20亿了。
长时间下来,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反击,除了中原地区,关外的满人也受到了波及,干旱带来的是生存空间的压缩,当时的李自成就成立了起义军,规模也是越来越庞大,众多势力压迫下,最终明朝走向灭亡。据粗略统计下,15世纪到20世纪,死亡的人数达到了上亿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数量并不多,如果那些人还存在,现在的中国人口简直不敢想象,也许是能够促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
G. 闹饥荒的年代是哪个年代
闹饥荒的年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1959-1961年的大饥荒可谓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痛点,三年久旱,赤地千里,稀见炊烟,遍地饥号。
年代,将一个世纪以连续的十年为阶段进行划分的叫法,通常适用于用公元纪年。每一世纪中从“零”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20世纪90年代。
其他饥荒年代
干隆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
干隆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大饥。
干隆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
干隆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
干隆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
干隆四十三年,全蜀大饥。
干隆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
干隆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
干隆五十二年,临榆大饥。
H. 中国哪个朝代因为水灾覆灭
从1891年开始,北方各地相继陷入水灾的困扰当中,文安、武清、乐亭等16个州县雨水量远远超过往年,进入7月后,风雨交加半月不止,气温骤降。到了9月,建昌等县又提前出现霜冻天气,田禾受损严重。
1892年,北方地区的水灾较上一年更加严重,从6月底到7月中,阴雨连天不开,永定、大清、潮白等河流暴涨,沿河的地区几乎都遭遇了水灾。
尤其是天津地区,天津的海拔本来就不高,洼地被海水倒灌,路面被淹没,交通全部断绝。除此以外,黄河暴涨,沿岸40余县受灾,山东境内的卫河、运河决堤,80余县受灾。
辽河、汾河、金沙江特、长江干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全国受灾州县合计约有220余个,再加上霜冻和虫灾,粮食产量严重下跌。
1893年,水患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除了直隶各地,连紫禁城所在的北京也未能幸免,城外水面上涨,屋舍被毁、庄稼被淹、举目皆是难民,城门被水和淤泥堵塞,已经不能正常开启,城内外交通断绝,不少人家断炊,被倒塌的墙压死的、被水淹死的人不在少数。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也是顺直地区第四个水灾之年,刚刚入夏就是狂风暴雨,北方各地一片泽国,据统计,直隶受灾的州县达到68个之多,一些重灾区,粮食的产量不足往年的十分之一。
为了逃难,很多饥民举家迁徙奔向热河等地,一路上饿死的、绝望自尽的、卖儿卖女的举目皆是,赤野千里、饿殍浮尸。
天灾对于甲午战争的影响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粮食产量下跌,农民交不上粮,国库空虚,无钱打仗,本来就紧张的军需还要匀出一部分去赈灾。
日军有完善的后勤供给线,军粮不成问题,清军却需要就地征粮,本来,这对于清军是粮草上的一个重要优势,可水灾的发生让这个优势完全丧失了。
吴大澄粮征不上来还得赈灾,仗打不了还得管治安,急得他不停地给朝廷递奏折,向李鸿章、盛宣怀、王文韶等人把苦诉了个遍,可是朝廷也没有办法。
第二个影响就是军事部署,1895年春天,清军集结在田台庄一带,吴大澄本来打算在离田台庄不远的双台子驻军休整,但是,一年前这里刚刚爆发过水灾,地势塌陷,全部都是未清理的淤泥,军队无处可以扎营,只能退到另一处地方,失去了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
战争期间,为了加强对京畿的保卫,陈凤楼马队奉命驻扎滦州。但一直到1895年4月,刘坤一在奏折中仍然说,陈凤楼马队因为滦州的饥荒,无法购买草料,根本出动不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关外。原本清政府打算调拨察哈尔马匹,充作各军之战马,此事却始终未能实现。原因很简单,到处歉收,连草料都凑不齐,希望等到有水草时,再能筹集足够粮草。可是等到水草丰茂之时,战事已经结束了。
这场水患并没有因为甲午战争的结束而结束,一直到1898年,水灾才逐渐平息。这场长达八年的水灾与甲午战争相互影响,几个自然灾害的地区恰恰与甲午战争的战区临近或重合。
灾害不仅影响到民心和民力,使抗战无法得到人民有效支持,军粮的筹集也成为很大的问题,甚至清军因此无法在一些战略要地屯驻立足。同时灾害所导致的社会动荡,也动摇了军心,严重影响到统治者和军事统帅战斗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待到战后及赈灾时,灾荒又变成了清政府掩盖战败和被迫签约的借口。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天灾,可满清立国两百多年,应对灾害以及赈灾的能力反而越来越差,以至于。马关一纸屈辱条约的十六年后,清王朝没费一枪一弹便宣布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