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出猎见草中石全文翻译是什么
“广出猎,见草中石”出自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全文翻译如下:
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认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到驻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也终于射死了老虎。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禄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始终也不谈及家产方面的事。李广身材高大,两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赋,即便是他的子孙或外人向他学习,也没人能赶上他。李广语言迟钝,说话不多,与别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军阵,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较密集的行列还是较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他专门以射箭为消遣,一直到死。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李广射箭的方法是,看见敌人逼近,如果不在数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射。只要一发射,敌人立即随弓弦之声倒地。因此他领兵有几次被困受辱,射猛兽也曾被猛兽所伤。
【作品原文】: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词句注释】:
李信:战国末期秦国将领。李信逐得燕太子丹事,详见《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受:学习。
良家子: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
用:由于,因为。
首虏:敌人的首级。
从弟:堂弟。
秩:官吏的俸禄。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
冲陷:冲锋陷阵。折关:抵御、拦阻,指抵挡敌人。
万户侯:有万户封邑的侯爵。
徙:调任。
吴楚军时: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起兵叛乱。其事详见《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
亚夫:即周亚夫。
“以梁王”三句:李广作战立功之地在梁国境内,所以梁王封他为将军并授给将军印。这种做法违反汉朝廷的法令,因而李广还朝后,朝廷认为他功不抵过,不予封赏。
公孙昆(hún)邪(yé):汉景帝时期大臣。
徙上郡:与上文“徙为上郡太守”重复,文字可能有误。对此各家说法不同。
中贵人:宫中受宠的人,指宦官。勒:统率,部署。
将:率领。骑:骑兵。纵:放马驰骋。
射雕者:射雕的能手。雕,猛禽,飞翔力极强而且迅猛,能射雕的人必有很高的射箭本领。
亡:失。
诱骑:诱敌的骑兵。
陈:同“阵”,摆开阵势。
所:表示大约的数目。“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护:监护。
纵马卧:把马放开,随意躺下。
平旦:清晨,天刚亮。
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皇帝所居。
长乐:即长乐宫,西汉宫殿名,当时为太后所居。
将军屯:掌管军队的驻防。
部伍:指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列、阵势。
刀斗:即刁斗。铜制的军用锅,白天用它做饭,夜里敲它巡更。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记述汉代将领李广的生平事迹,描述了李广的杰出才能和高尚品行,也写出了李广一生不幸的遭遇。文章选择了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以及随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战例,按时间顺序来写突出李广的性格、才能、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李广骁勇善战,机智勇敢,胆略过人,从容镇定,临危不惧,使匈奴闻风丧胆;他轻财爱士,身先士卒,忠实诚信,深得广大将士的敬重;虽屡建奇功,但处境坎坷,蒙受委屈,然仍忠于职守,辗转疆场。通过这些描述,文章表现了李广战绩卓着,却长期受压抑最终被迫自杀的遭遇,表达了作者对李广才略、人品的钦佩,对李广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揭露出朝廷的赏罚不公,刻薄寡恩,黑暗无道。同时,文章真正写出了汉武帝时期征讨匈奴的广大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忠魂毅魄,因此千载以下读此传时还有“英风如在”之感。
司马迁在塑造李广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文艺手法,其艺术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从把握特征入手进行文艺概括。文艺要通过个别来表现一般。人物的独特性格、外貌特征和特殊技能都是作家应该注意把握的个别现象。李广的特殊技能是善射。司马迁把握住这一个别现象来进行艺术概括。首先,写他能够根据“善射”的经验来判断敌情,做到料敌如神。如中贵人被三名匈奴人杀伤后逃回来向李广报告,李广立即作出判断道:“是必射雕者也。”追击的结果,一如李广所料。其次,写他能以“善射”稳住阵脚,做到指挥若定。如李广率四千骑出征,被敌骑四万所包围,情况极其危急。李广命令士卒“为圆阵外向”,“持满毋发”,并亲自用大黄弩连续射杀敌人的裨将,挫伤敌方锐气,使之不敢接近,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复次,写他能以“善射”脱险,表现出超凡绝伦的机智和勇敢。如他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跑,依仗箭法高强射杀追敌,平安归队。此外传中所写射石没镞之事,更是采用夸张特长的方法来增强人物的传奇色彩,也是十分精彩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机智勇敢等都是名将所共有的,但在李广身上却有其特殊的表现方式——都是伴随着“善射”这一具体特征而渲染出来的。
李广的个性也有其独特之处。最突出的一点是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文帝说他“不遇时”,他却偏偏要牢牢抓住一切可以建功立业的时机来奋斗,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担任上谷太守期间,他“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后为陇西、北地等郡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元狩四年(前119),李广已经年逾花甲,他听说朝廷要“大出击匈奴”,便“数自请行”。并且要求“居前,先死单于”,即作为先锋,与单于决一死战。由于武帝另有打算,不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卫青又假公济私,把立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将领公孙敖,调李广出东道。李广得知自己受了排挤,不肯屈服,“固自辞于大将军”。后来由于迷路而耽误了进军的日期,卫青乘机对他施加压力。李广仍不屈服,素性以拔刀自刎来表示抗议。李广的一生非常顽强。他一次次遭受挫折、失败,而又一次次倔强地站起来,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战斗。他只知道进,不知道退。这与老于世故的秦将王翦和能伸能屈的淮阴侯韩信都不相同,确为李广所特有的品格。李广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与作者生动地把握住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二是用对比手法把人物写活。此传涉及的人物较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作者有意用来与传主造成对比的。人物之间的对比,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使富于立体感。
文章先是把李广与匈奴射雕者对比。传中所写的三名匈奴射雕者箭法特别高强,曾一气射杀汉军数十骑。但李广一出马,立即把其中两名射死,一名活捉。像李广这样的神箭手,非射雕者不足以跟他对比,而且只有让他战胜射雕者,才能使他们神箭手的形象高高耸立起来。
次与程不识对比。程不识与李广的地位、人品有相同之处:都当过边郡太守,又同时调任宫廷卫尉,都正直廉洁,为一时名将,但两人的治军方法完全不同。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李广则“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文书省约,不击刁斗”。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军方法,后人有不少评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不识之正行伍,击刁斗,治军簿,守兵之将也。广之简易,人人自便,攻兵之将也。”“太史公之右广而左不识,为汉之出塞击匈奴言也。”(《读通鉴论》卷一)这是说,程不识是防守型的,李广是进攻型的;而在对付匈奴骑兵的战争中,进攻型比防守型更为有效。可见,李广的治军作风是在与匈奴的长期作战过程中逐渐优选出来的。与程不识对比,说明李广能够活用兵法,既得到士卒拥护又使敌人敬畏,因此更显得才气无双。
再与李蔡对比。司马迁一开始就写他与李广同为郎官,事汉文帝,接着就按下李蔡单叙李广的事迹。一方面把李广的智勇、才气、功劳和威重写足,另一方面又把他迭遭不幸的情况罗列出来。这时又第二次插入李蔡事迹,并同样从两方面去写:一方面写他才气较差,“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另一方面又写他仕途十分顺利,景帝时官至二千石,武帝时“有功,中率,封乐安侯”,“代公孙弘为丞相”。这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显示出李广所受的待遇的确十分不公平。司马迁虽然不便直斥汉武帝赏罚不明,但字里行间已经包含了这一层意思。《史记》中第三次提到李蔡是这样的:“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这段话初看似乎与李广无关,而实际上很有联系。李广自杀,蔡亦自杀;李广“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李蔡则“不对狱”。这两个从兄弟一生的穷达虽然不同,而结局是一样的。司马迁故意把这段话与李广几个儿子的不幸遭遇写在一起,暗示读者:在汉武帝好恶无常、酷吏横行的政治环境里,李广即使封侯,结局也未必好。这就为李广形象的悲剧色彩抹上了更浓重的一笔。由于怀才不遇、功高被黜,是封建社会里的普通现象,因此司马迁运用对比手法把这一现象集中起来,对加强李广形象的典型性和感染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才气名声远不如李广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这两段文字都体现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
此外,如选材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作者简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司马谈之子。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着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着,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建元以来侯者年表》总共列出七十多个,在当时出动的数十万将士中不过占万分之一。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士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戚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表达主题】: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名家点评】:
宋代黄震《黄氏日抄》:“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明代茅坤《史记钞》:“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
清代牛运震《史记评注·李将军列传》:“传目不曰李广,而曰李将军,以广为汉名将,匈奴号之曰飞将军,所谓不愧将军之名者也。只一标题,有无限景仰爱重。”
Ⅱ 中国姓李的名人有哪些
李氏名人2006-11-17 20:54中华文明五千年,李姓文化作为姓氏文化的一员,时间最为久远,影响最为巨大。从始祖皋陶到老子李耳,从李广到李世民,从李白到李自成,无不书写李氏的辉煌!“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征改理氏为李氏。”李氏在最近两千多年里,几乎和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不管什么朝代,都有李氏名人为国家或者民族作出贡献。李氏第一人——老子在中国正史记载中,老子是李姓的第一人。老子姓李名耳,在周平王时任太史,相传是周朝御史大夫理干的儿子。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有〈道德经〉留世。秦王朝宰相——李斯李斯辅助秦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随后对对文字进行整理,为统一文字作出一定贡献。飞将军——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是从这两句话,便一切不用说了。爱江山亦爱美人——李隆基不管怎么说,大唐雄威在此时最为盛世,虽然后来颓败,也是历史之必然。唐明皇,这个词也是绝对响当当的。诗仙——李白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如果有人不知道李白,那肯定贻笑大方!梦里不知身是客——李煜注定是错位的一生,不是好皇帝却是好词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老子知多少,孟子偷着笑!小楼昨夜又东风,孔子无聊,孔明言妙。故国不堪回首,始皇哀悼,明皇推车贵妃笑!”作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位帝王词人,无限悲凉洒江山!江山却看不见。中国历史唯一一位女词人——李清照女人能够在历史上在诗词方面有如此成就的确是不简单的。特别是宋朝,女人的地位最底,然而时代出英杰,也没办法。“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国药圣——李时珍一本《本草纲目》,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着。有哪个中国人不知道他的话,只有一个理由值得原谅,就是一辈子没有生病,一生病立马去天国了。平民闯皇宫——李自成明王朝被自己人推翻了,却让外族入侵了,想想历史还真蛮可笑。成功就堕落,历史的真理。中国正史却没有把他算做皇帝,实在又是一个遗憾!毕竟人家也是挥霍多年的血汗的。还有明朝的李贽,清朝的李鸿章李秀成,新中国的李四光!这些都不说了,才疏学浅,随便了解一下而已。
Ⅲ 中国古代李姓名将有多少
1、李陵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西汉名将,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长孙,李当户的遗腹子。
善骑射,爱士卒,颇得美名。天汉二年(前99年)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与八万匈奴兵战于浚稽山,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Ⅳ "桃李不言"下一句是什么
桃李不言下一句:下自成蹊。桃李不言,桃李不言的意思: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一、原文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二、翻译
我独自站在空阔无边的钟山上饮酒,天色已晚,天气变寒,已经到了回去的时候。曾几何时,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现在又依依惜别。你离开后,我将会有怎样的一番思念。
长江西岸的白石岗,长满了萋萋芳草,惹来一片离愁。我对你的思念不用山鸟来表达,就像桃李不会言语,下面却自己出现了小路。
三、出处
南宋辛弃疾的《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衡也是当时着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辛弃疾这次在建康任职,也是出于叶衡的推荐。叶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该词正咏此事。
二、赏析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
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
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
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Ⅳ 全国叫李成蹊有多少个
名字查询系统显示,全国 李成蹊 同名同姓者共178人,名字很好,重名者相对较少,详细省份地址以及性别无法查询,(网络数据不保证%100准确.即便是全国人口信息库里的名字也是每天都有更新,希望楼主能够理解).
Ⅵ 有哪些不是四个字的成语
1、八九不离十[ bā jiǔ bù lí shí ] 几乎接近(实际情况)。
出处:老舍《柳屯的》:“可是比较的,我还算是他的熟人,自幼儿的同学。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2、饱暖思淫欲[ bǎo nuǎn sī yín yù ] 食饱衣暖之时,则生淫欲之心。
出处: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1卷:“自古道‘饱暖思淫欲’,王禄手头饶裕,又见财物易得,便思量淫荡起来。”
3、打蛇打七寸[ dǎ shé dǎ qī cùn ]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请上裁。”
4、不打不相识[ bù dǎ bù xiāng shí ] 指经过交手,相互了解,能更好地结交、相处。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戴宗道:‘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5、不到黄河心不死[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 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也比喻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Ⅶ 李成蹊名字含义是什么
成蹊
解释:蹊,田中脚步踏出的小路。喻身怀美质,勿需宣扬自然为人所知。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
成语典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翻译: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即使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像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Ⅷ 大家谈谈“李言蹊”这个名字怎么样
挺好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Ⅸ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与谁有关
李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讲的是骁将李广善于带兵的故事。这句话的意思是:桃李树并不宣扬自己果实之美,但去采摘的人却很多,以至于树下踩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