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平原的土壤究竟有多厚
土壤是陆地各种物质在风化、腐解的过程中不断转化、沉积而形成的,因此不同地形的土壤厚度肯定不同,理论上平原、盆地地貌积累的土壤厚度最厚。不过,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决定平原土壤厚度的条件有很多,而且我国平原并不是集中状态。
因此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数字来既定我国平原土壤的准确厚度,就如同海洋那般,表面上看起来全世界海洋都是相对平坦的,但海洋深度完全不统一,既有马里亚纳海沟深海,也有渤海湾浅海,这一方面土壤与海水一样,都是建立在地壳参差不齐的基础之上,都是建立在地表覆盖、“找平”的基础之上,区别只是海水流动性更大。
② 我国领土内的土壤种类有哪些
水稻土 水稻土是通过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特殊人工土壤。水稻土遍及全国,但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集中,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5.5%,其农作物产量约占全国农作物总产量的50%。稻谷总产居世界首位。
半水成土 这类土壤集中在东北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华北的黄淮海平原,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宁夏的银川平原。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一般较高,土壤的下部受到地下水浸润或土层暂时滞水,因而可在土壤中形成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半水成土主要包括草甸土、潮土、砂姜黑土、灌淤土、黑土和白浆土。半水成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矿质营养丰富,是我国旱田作物的主要产区。在利用上还须注意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旱涝问题,正确地排水耕作,以防止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盐碱土 盐碱土中由于可溶性盐分和代换性钠的含量太高,作物难以生长,且它的分布较为广泛,差不多遍及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以北地区以及所有的滨海地带,大约有2666多万公顷,其中耕地约666万多公顷。它们主要分布在以上区域地形较低、地面水流和地下径流都比较滞缓或较易汇集的地段。这类土壤的生产潜力很大,但如不经过脱盐碱改良,一般是难以利用的。盐碱土的改良利用一般采取以水肥为中心、水利农业、生物等措施进行综合改良。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经过种稻改良的盐碱土,其单季稻每公顷产量可达1万千克以上,为改良盐碱土积累了宝贵经验。
半淋溶土 半淋溶土主要分布在我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省交界的丘陵地区,是由褐土、灰褐土,土娄土和绵土四种不同土类组成的。它们在中性、微碱性森林灌木条件下进行腐殖质累积而成。碳酸钙的淋溶和淀积作用比较明显。这些土壤绝大部分都早已开垦为农田,耕种历史悠久。与此同时,由于几千年的耕作种植,土壤肥力消耗很大。再加上该种土壤多分布于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供应不足不匀,因此,应切实把培肥地力和开展旱地农业土壤水分的调控研究放在首位。
富铝土 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彻底分解,钾、钙、钠、镁、硅等成分不断淋失,而铁、铝、锰等元素则相对富集,其中铝的稳定性最高。由于这类土壤中的氧化铁含量高,因而多呈红色。富铝土包括砖红壤、赤红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等5种土壤,其分布范围北起长江,南至南海诸岛,东起台湾,澎湖列岛,西至云贵高原横断山脉以及藏南纵谷的察隅地区。
③ 中国的领土土有多少
中国官方公布的国土面积是约960万平方公里。
据美国CIA,the world factbook,其中陆地面积 9,326,410 平方公里,水域面积 270,550 平方公里,另外几部权威的网络全书公布的中国国土面积也都在955-960万之间。但不知这些数据是否包括麦线以南(约8万,印度控制)、阿克赛钦(约3万,中国控制)地区。按一般惯例,国外计算中国领土是以实际控制区为准。另外把200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的《分省中国地图集》中的各省数据汇总起来为933.8226万,大致与CIA公布的陆地面积相当。当然各省面积数据并不很精确,因为各省省界从来没有精确划定过。很多都是约数。
综上,大致可判断,中国的陆地面积应该为930多万(包括分布于陆地上的水体面积)。
水域面积为中国的领海和内海面积,渤海为中国的内海,约7.7万,加上领海面积20来万,估计与CIA公布的270550平方公里相差不大。
所以陆地面积加上水域面积应为960万左右,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和各网络全书的数据应是较为可信的。
这里还要纠正许多网友的一个错误观点。
也许有些人在上面看见中国领海面积只有20多万时,心中就有疑问了,不是300多万吗?
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整个海洋可划分为内水、领海、群岛水域、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等海域。其中,领海和内水属于国家领土的范围,而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则组成国家管辖区域。
中国主张12海里领海权,即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十二海里,12海里外就不是中国领海。
大家常说的300多万是指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面积。
专属经济区,为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大陆架,为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二百海里,则扩展至二百海里。
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
国际法委员会将沿海国在大陆架的主权权利解释为沿海国开发和利用大陆架资源所必需的一切权利,包括管辖权和惩罚违法行为的权利。“主权权利”是一种主权性质的权利。主权权利不同于完全主权,而又高于一般的管辖权,它是仅次于主权的一项占有性权利。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主权是完全的、绝对的、排他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而主权权利在一定条件下是不完全的,对沿海国享有的主权权利《公约》所采用的措辞是“适当顾及”。
因此,黄海、东海、南海只有部分属于中国的领海,而渤海是中国的内海,全部属于中国。
所以有些人会对中国地图南海的传统海疆线产生错误理解,认为海疆线内的全是中国领海,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另外,中国领土的确切数据,你可以从国外资料上查到很精确的数据,但从中国官方,现阶段肯定得不到。不是中国做不到,而是因为,中国现在与部分国家的边界线并未正式划定,而且有争议的地方相当大。如果官方现在给出精确数据,只怕以后在边界谈判中,对外对内,都会处于一个被动的境地。
④ 土有多少种
按通俗分类法,土有3种,分别是黑土、黄土、红土。黑土为富含腐植质的土;黄土即为一般常见的土;红土为富含氧化铁的土。
按美国分类法,土有12种,分别是淋余土、灰烬土、旱境土、新成土、冰冻土、有机质土、弱育土、黑沃土、氧化土、淋淀土、极育土、膨转土。
土的主要成分是矿物质。土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表现在形态特征或物理、化学、矿物等方面。
(4)中国的泥土有多少扩展阅读
土壤经由各种风化作用和生物的活动产生的矿物和有机物混合组成,存在着固体、气体和液体等状态。
疏松的土壤微粒组合起来,形成充满间隙的土壤,而在这些孔隙中则含有溶解溶液(液体)和空气(气体)。因此土壤通常被视为有三种状态。
大部分土壤的密度为1~2 g/cm³。地球上大多数的土壤,生成时间多晚于更新世,只有很少的土壤成分的生成年代早于第三纪。
⑤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中国土壤类型分布图:
土壤可以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类型。
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系列。
按土壤质地,土壤一般分为三大类: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
砂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
黏质土的性质:含沙量少,颗粒细腻,渗水速度慢,保水性能好,通气性能差。
壤土的性质:含沙量一般,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一般,通风性能一般。
地球陆地表面土壤种类的分异和组合。与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变化密切相关。
⑥ 中国的土壤颜色有多少种
在我国,土壤主要有以下几种颜色:黑土、白土、砖红壤、棕壤、黄土、红壤、塿土、粘土、砂土、暗棕攘、白浆土、灰漠土、黄绵土、红粘土、风沙土、紫色土、潮土(浅色草甸土)、沼泽土、水稻灌淤土和灌漠土等。 在这其中,以黑土的质量最优良 ,这种土壤以其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农耕而闻名于世。从全球看,能称为黑土区的地方有3个,一是乌克兰大平原,一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再一个就是我国东北松辽流域,由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草甸草本植物生长繁茂,地上和地下积累大量有机物质,在漫长寒冷的冬季,土壤冻结,微生物活动微弱,有机质缓慢分解,逐步形成一块60~100厘米的腐殖质层黑土,东北地区的黑土面积约有7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黑土面积的约1/5。
而在我国南方大多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里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土壤脱硅富铝化作用和生物物质循环均较活跃,风化淋溶强烈,铁的游离度较高,使得土壤呈现红色。不仅如此,由于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合种茶叶。在我国的福建地区,由于那儿的土壤是红壤,所以茶叶也成为了当地的传统特色产品。
红壤和黄壤 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 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 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 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 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辽宁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陕西关中平原。 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反应,矿物质、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肥力较高。
黑钙土 大兴安岭中南段山地的东西两侧,东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辽河的分水岭地区。 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为产草量最高的温带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腐殖质层厚度大,土壤颜色以黑色为主,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钙、镁、钾、钠等无机养分也较多,土壤肥力高。
栗钙土 内蒙古高原东部和中部的广大草原地区,是钙层土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土类。 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场为典型的干草原,生长不如黑钙土区茂密。 腐殖质积累程度比黑钙土弱些,但也相当丰富,厚度也较大,土壤颜色为栗色。土层呈弱碱性反应,局部地区有碱化现象。土壤质地以细沙和粉沙为主,区内沙化现象比较严重,
棕钙土 内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尔多斯高原,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缘,是钙层土中最干旱并向荒漠地带过渡的一种土壤。 气候比栗钙土地区更干,大陆性更强。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没有灌溉就不能种植庄稼。植被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质的积累和腐殖质层厚度是钙层土中最少的,土壤颜色以棕色为主,土壤呈碱性反应,地面普遍多砾石和沙,并逐渐向荒漠土过渡。
黑垆土 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等黄土高原上土壤侵蚀较轻,地形较平坦的黄土源区。 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与黑钙土地区差不多,但由于气温较高,相对湿度较小。由黄土母质形成。植被与栗钙土地区相似。 绝大部分都已被开垦为农田。腐殖质的积累和有机质含量不高,腐殖质层的颜色上下差别比较大,上半段为黄棕灰色,下半段为灰带褐色,好像黑垆土是被埋在下边的古土壤。
荒漠土 内蒙古、甘肃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等地区,面积很大,差不多要占全国总面积的1/5。 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为主。 土壤基本上没有明显的腐殖质层,土质疏松,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几乎全是砂砾,碳酸钙表聚、石膏和盐分聚积多,土壤发育程度差。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仑山脉和帕米尔高原。 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 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发育程度差,碱性反应。
⑦ 中国有多少颗泥土呢
和某块天上的星星一样多。
⑧ 目前我国有哪几种土壤,它们都是分布在哪里的
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上,大约有15种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别是: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这些土壤具体分布区域如下:
⑨ 土壤在中国的分布
中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中国主要土壤发生类型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红壤系列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土壤资源,自南而北有砖红壤、燥红土(稀树草原土)、赤红壤(砖红壤化红壤)、红壤和黄壤等类型。
砖红壤 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下强富铝化酸性土壤,在中国分布面积较小。海南岛砖红壤的分析资料表明:风化度很高,粘粒的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以下同)低于1.5,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三水铝矿、高岭石和赤铁矿,阳离子交换量很少,盐基高度不饱和。
燥红土 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下形成的土壤,分布于海南岛的西南部和云南南部红水河河谷等地,土壤富铝化程度较低,土体或具石灰性反应。
赤红壤 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具有红壤和砖红壤某些性质的过渡性土壤。
红壤和黄壤 均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生成的富铝化酸性土壤,前者分布在干湿季变化明显的地区,淀积层呈红棕色或桔红色,剖面下部有网纹和铁锰结核,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为1.9~2.2,粘土矿物含有高岭石、水云母和三水铝矿;后者分布在多云雾,水湿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川、黔两省为主,以土层潮湿、剖面中部形成黄色或蜡黄色淀积层为其特征,粘土矿物含有较多的针铁矿和褐铁矿。
红壤系列的土壤适于发展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果树和林木,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产潜力很大。目前尚有较大面积荒山、荒丘有待因地制宜加以改造利用。
棕壤系列 亦为中国东部湿润地区发育在森林下的土壤,由南至北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漂灰土等土类。
黄棕壤 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杂生常绿阔叶林下发育的弱富铝化、粘化、酸性土壤,分布于长江下游,界于黄、红壤和棕壤地带之间,土壤性质兼有黄、红壤和棕壤的某些特征。
棕壤 主要分布于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特点是在腐殖质层以下具棕色的淀积粘化层,土壤矿物风化度不高,二氧化硅/氧化铝比值3.0左右,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盐基接近饱和。
暗棕壤 又称暗棕色森林土,是发育在温带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下的土壤,分布在东北地区的东部山地和丘陵,介于棕壤和漂灰土地带之间,与棕壤的区别在于腐殖质累积作用较明显,淋溶淀积过程更强烈,粘化层呈暗棕色,结构面上常见有暗色的腐殖质斑点和二氧化硅粉末。
漂灰土过去称为棕色泰加林土和灰化土,分布在大兴安岭中北部,是北温带针叶林下发育的土壤,亚表层具弱灰化或离铁脱色的特征,常出现漂白层,强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属于生草灰化土和暗棕壤之间的过渡性土类,可认为是在地方性气候和植被影响下的特殊土被。
棕壤系列土壤均为很重要的森林土壤资源。目前,不仅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林可供采伐利用,为中国主要森林业生产基地;且大部分土壤,尤其是分布在丘陵平原上的黄棕壤和棕壤有很高的农用价值,多数已垦为农地和果园。
褐土系列 包括褐土、黑垆土和灰褐土,这类土壤在中性或碱性环境中进行腐殖质的累积,石灰的淋溶和淀积作用较明显,残积一淀积粘化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潮土、灌淤土系列 中国重要的农耕土壤资源,包括潮土、灌淤土、绿洲土。这类土壤是在长期耕作施肥和灌溉的影响下形成。在成土过程中,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属性,使土壤有机质累积、土壤质地及层次排列、盐分剖面分布,都起了很大变化。水稻土系列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珠三角、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最为集中。水稻土是耕种活动的产物,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半水成土和水成土经水耕熟化培育而成,其形成过程是在季节性淹水灌溉耕作施肥等措施影响下,进行氧化还原交替过程、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复盐基作用与盐基的淋溶,及粘粒的分解、聚积与迁移、淋失,使原来的土壤特征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剖面发生分异,而形成特有的土壤形态、理化和生物特性。水稻土的剖面结构包括下列层次:耕作层(A)、犁底层(P)、渗育层(W)、 淀积层(B)、淀积潜育层(Bg)及潜育层(G)。耕作层淹水时水分饱和,呈半流泥糊状或泥浆状。排水落干后,呈包含有屑粒、碎块的大块状结构,结构面见锈斑杂有植物残体;犁底层较紧实,暗棕色的垂直结构发达,有锈纹和小铁锰结核;渗育层由于水分渗透,铁质淋洗强烈,颜色较淡;淀积层多呈棱块状结构,多锈纹、锈斑和铁锰结核;淀积潜育层处在地下水变动范围内,呈灰蓝色,有较多的锈斑和锈纹结构不明显;潜育层处于还原状态,呈蓝灰色结构。水稻土大致可分为淹育、潴育及潜育等三种类型。淹育型发育层段浅薄,属初期发育的水稻土,底土仍见母土特性,如红壤仍有红色底层;潴育型发育完整,具有完整的剖面结构;潜育型属由潜育土或沼泽土发育而成。
盐碱土系列 分为盐土和碱土。岩性土系列 包括紫色土、石灰土、磷质石灰土、黄绵土(黄土性土)和风沙土。这类土壤性状仍保持成土母质特征。
高山土系列 高山土壤指青藏高原和与之类似海拔高山垂直带最上部,在森林郁闭线以上或无林高山带的土壤。由于高山带上冻结与溶化交替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程度低,矿物质分解也很微弱,土层浅薄,粗骨性强,层次分异不明显。因而将高山土壤作为独特的系列划分开来;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高山漠土和高山寒漠土之分。
1.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在东部湿润、半湿润区域,表现为自南向北随气温带而变化的规律,热带为砖红壤,南亚热带为赤红壤,中亚热带为红壤和黄壤,北亚热带为黄棕壤,暖温带为棕壤和褐土,温带为暗棕壤,寒温带为漂灰土,其分布与纬度基本一致,故又称纬度水平地带性。
2.土壤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中国的土壤由南到北、由东向西虽然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但北方的土壤类型在南方山地却往往也会出现。
⑩ 中国有多少个泥土
我认为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泥土,这个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