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足球再遭打击,有6支球队将确定退出,中国足球已经跌入谷底了吗
中国足球有6支球队确定退出,这对于中国足球来说,预示着已经跌入谷底,其主要原因便是因为,随着国内企业经济的不景气,足球球队资金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这也会逐渐的形成恶性循环,对未来中国足球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中国男足虽然在世界排名比较低,但是一直以来是“三大球”中最受期待的。对于中国足球的发展,不管是从“情愫”还是从为国争光的方面,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但是随着中超、中甲足球队的退出,中国足球面临的困顿并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警示。
三、足球事业大环境问题中国足球发展到低谷,本身也是足球事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男足在世界上的水平一直被粉丝诟病,也因此整体足球比赛的关注度逐渐在下降,这对于足球事业的发展、球队的生存而言都是影响巨大。中国足球正是因为此次6支球队的退出,甚至会出现球队数量不足,难以正常开始比赛的情况。这种压力相信不管是对于现存球队,还是对足球协会而言,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足球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而不只是简单的看相应的数据。对于足球发展而言,更是要缕清思路,虽然说足球球队的解散、退出是不可避免的淘汰过程,但是一定要对问题进行总结,避免出现类似问题,避免后期更多足球队因此类问题退出。
② 中国足球史上着名的“5.19”事件是怎么回事
事情发生在1985年,当时刚刚获得1984年亚洲杯亚军的中国队在主帅曾雪麟率领下第三次向世界杯发起冲击,当时队中主力有古广明、赵达裕、李华筠和贾秀全等特点鲜明的球员。在亚洲区预赛小组赛中,中国队首战客场以0:0战平香港队,随后以4:0和6:0两胜澳门队,8:0和4:0大胜文莱队,只需在最后一场主场北京对阵香港队的比赛中打平即可获得小组出线权。参加1986年墨西哥举办的世界杯。
最关键的时刻中国队犯了轻敌错误,5月19日,在北京主场对香港队的比赛中只要战平就可小组出线。然而,中国队以1:2失利,只列小组第二名,未能进入第二阶段的比赛。
这一天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黑暗的,由于痛失进军86年墨西哥世界杯的绝佳机会。在比赛结束以后,当时现场看球的约8万名球迷在沉痛打打击中爆发了,他们不仅掀翻了球队的大巴,连路边停靠的小汽车甚至交通亭都未能幸免于难。
赛后失望的球迷冲出体育场,开始沿街破坏物品,其中包括部分外国人的汽车,而曾雪麟和他的队员们,被迫躲在运动员楼中整整三天,因为有球迷手持啤酒瓶在与楼下要与他们对话,警方不允许球员和主帅下楼。此后进行破坏物品的球迷还要求足协主席与他们对话,当时足协主席是足坛元老李凤楼。公安机关很快被调动起来,由于519事件中有外国人的物品被损坏,因为影响范围迅速扩大,包括美联社、法新社等国外媒体参予了报道,有部分有打砸行为的球迷被拘留,事隔二十年,足球之夜曾采访过一位当时还是学生的当事人,这位当事人表示,被愤怒和群体感情包围,他做出了不理智的行为。519事件中赛后球迷的反应被定性为“有组织的破坏活动”,不过法新社却并不认同,在法新社的报道,他们是这样评价519事件的,“中国人终于开始与世界接轨了”,而在519之前,因足球而产生的暴力事件在欧洲层出不穷,519事件更多的只是球迷情绪的发泻,并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而519发生前的十天,欧洲暴发了海塞尔惨案,31名尤文图斯的球迷被利物浦球迷攻击致死。
519事件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要求在以后的足球比赛中,不再允许发生此类事件,“文明看球”等一系列口号被提起,李凤楼在这年的11月离开了足协主义的位置,由创造了中国女排奇迹的袁伟民担任中国足协主席.
就是在那一夜,中国足球被抹上了一层黑色面纱。从此中国足球与世界杯每每擦肩而过,直到2001年米卢带领中国队以神奇的赛程闯进了韩日世界杯,但也仅仅限是淡淡的走了一遭,就无功而反。从此中国足球走入了谷底。
由于5.19造成的恶劣的社会影响,主教练曾雪麟也离开了国家队。曾雪麟在一次记者采访中回忆道:“519对我来说,是一场恶梦。在与香港队比赛打平即可出线的情况下,犯了两个错误。赛前准备会,领导开会时便定调,打平不光彩,要赢还要赢两个以上。球员们着急了,全场射门之比28比6,但结果却输了。这场球是我这辈子最沉重的教训和打击,我之后再也没有执教过球队”
在当时,女排五连冠带给国人的喜悦也及不上一场足球胜利让人高兴的程度,那时候足球胜利体现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就在5.19后,许多人从此丧失了对中国足球的信心。
就是这个黑色的5.19,对我们年轻一代球迷来说,仅仅是个日期,但更我的是带给我们中国老一辈球迷的痛楚。对中国足球信心的丧失。
让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球队的名单:主教练与队员名单
教练:曾雪麟(主) 徐根宝 戚务生 胡之刚
队员:路建人、朱波、贾秀全、林乐丰、吕洪祥、林强、王振杰、王惠良、古广明、左树声、李辉、赵达裕、杨朝晖、李华筠、柳海光、池明华、傅玉斌、吴群立、唐尧东、黄德兴
③ 中国足球还有希望吗
许多政协委员和热爱中国足球又对中国足球颇感失望的球迷经常向我询问对中国足球运动的看法,有时也向我发泄他们对中国足球运动的失望之情。许多人向我提出诸如“中国足球怎么啦?!”“中国足球运动还有希望吗?!”“中国足球运动员真的患了‘恐韩症’吗?!”“中国足球运动的职业化对中国足球运动发展有好处吗?!”等等问题。作为一个专门从事运动训练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教授,我也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有许多困惑和疑问,对有些问题虽有自己的看法,但也经常是百思不得其解。今天想借《浦江纵横》一角,表述一下自己对职业化后的中国足球运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
怎样评价职业化以来的中国足球运动从80年代初以来,中国足球运动终于步入了职业化的道路,经历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发展至今应该说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喜忧参半。中国足球走职业化之路是历史的必然,应该说是非走这条路不可。应该承认中国足球自职业化以来确实有了许多明显的改变。我想中国足球运动自职业化以来打破了封闭状态,引进了许多新的现代足球理念、足球理论和足球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为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必要基础;职业化以来中国足球封闭的人才系统搞活了,人才终于开始流动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走进了意大利、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圣坛,我国女子足球运动员更成为人们关注和争夺的对象,孙雯成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子足球明星;我国足球运动员虽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总体水平还无法与足球发达国家(主要是男子足球运动员)相比,但是由于外籍教练和外籍运动员的引进带来了新的现代足球理念、理论和方法,足球的整体水平也确实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和青少年运动员,他们把自己学到的先进的东西带回来,增加了中国足球运动发展的活力。特别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僵化的中国足球管理体制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中国足球的管理层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存在着许多亟待改变的问题,并已开始在强化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的进程。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向职业化足球发展的短短十几年的历程中,中国足球也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诸如“踢黑球”、“吹黑哨”和“僵死的管理体制”等等。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着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健康发展。应该说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改革刚开始,无论从足球理念、足球职业化管理体制,还是运动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看,中国的足球职业化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历程。但这一切决不能否定我国足球走职业化道路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中国足球还是有希望的。
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高报酬,低贡献”的现状正常吗?
据媒体报道,有位并不怎么出名的某足球俱乐部运动员,因俱乐部未满足他过高收入的要求而提出转会,而这位运动员的年收入却高达2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想象,一些知名运动员的年工资收入显然比这还要高得多。其实足球职业运动员现有的工资水平始终是一个灰度很高的未知数,明收入因足协有“封顶”规定而有所限制,但隐性收入则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还较低的情况下,足球职业运动员的工资由于缺乏一种适应职业足球发展的社会化行政管理体制,造成各俱乐部之间为了挖其他俱乐部的优秀运动员而互相攀升,无限度的增加运动员的工资水平,已经引起广大群众的普遍反感。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与实际贡献与他们的工资水平相符吗?他们与其他许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的低工资相比,难道不问心有愧吗?!
但是,人们往往更多的把不满的情绪倾注在运动员身上,其实这是不公平的。俱乐部的工资不是国家发的,俱乐部作为一个企业有权处理和决定运动员的工资奖金水平,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无法直接进行干预,即使在国外也如此。但是,在国外俱乐部有民间性的组织机构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关系,对运动员的工资水平也有一个共同协议的限度,即便是运动员强烈的要求提升工资,也必须经过这一组织同意才行,任何俱乐部不能任意通过乱加工资等不正当的手段挖其他俱乐部的运动员。我国许多足球俱乐部也曾多次提出希望成立类似的民间组织来协调各俱乐部之间的行政管理,但是至今仍然未能实现,而中国足协对运动员的工资水平的管理虽有所改进,但却成效甚微。因而,中国足协应尽快改革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尽快确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职业足球行政管理体制。
中国足协在新赛季暂停实行升降级制的决策科学吗?
关于在新赛季暂停实行升降级制一年的决策已由中国足协正式宣布,已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过多的讨论似乎也无多大意义。但是由于大家都十分关心这一问题,因而在此不妨也谈些自己的看法。
对此问题我认为应从不同的视角去分析,如果在正常的情况下,随意取消升降级制肯定是不科学的,这一体育竞赛体制不是中国的独创,在各个足球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升降级制,它有利于强化竞争机制,促使俱乐部的管理层、教练员和运动员,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凝聚在一起致力于提高我国足球水平。这是广大群众和球迷的希望,企业家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如果取消了升降级制,以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都将受到影响,企业家会失去对支持和参与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积极性和动力,中国足球职业化的发展将成了无米之炊,中国足球运动的技术水平自然也无法继续提高,由此进入一种恶性循环,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中国足协提出暂停一年升降级制其出发点并不是要取消升降级制和淡化足球竞争机制。相反其出发点是试图通过这一举措,使国家集训队得以一个休生养息的时间,以使集中精力备战世界锦标赛的外围赛,以使中国能够利用新赛季的各种有利因素提高自身的实力,给国家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有较长时间来磨合,以便集中精力提高竞技水平,促使中国足球最终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足协作出这一举措应该说是利大于弊。
违背现代训练规律的“体能测试”训练体制终于被取消
无论中国足协多么不情愿,一个有争议的我国足球训练体制--体能测试,在新赛季中终于被取消了。客观地说,这一体制在提高和推动我国足球体能训练和体能水平的提高上一度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多年来一直受到众多学者们的质疑,几乎所有的外籍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这一体制都表示不可理解,而且几乎没有一个足球发达国家有这种体制。
首先,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上看,中国足协应该是从宏观上对我国足球运动,包括对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发展进行管理,任何一个国家的足协或足球官方管理机构都不会直接介入运动队的具体训练工作,因为那是教练员的职能。中国足协直接介入教练员的训练工作,这是典型的"功能错位"。
其次,现代竞技体育训练十分强调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训练,必须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和不同身体条件的运动员个体特征制定适合他们特点的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训练效果,那种全队用统一的模式进行划一的训练是行不通的。
再则,各种运动能力之间存在互补的作用,速度差的运动员可以用耐力来弥补,而耐力差的运动员同样也可用速度来弥补,真正的“全能”运动员是没有的。不同位置的足球运动员对各种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前锋需要很高的速度,后卫需要很好的体力,而守门员则需要高度灵敏性、反应能力和弹跳力。体能测试则以强调运动员应全面发展而不管运动员个体条件的不同,用同一个模式训练、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此外,从训练的安排来看,运动员每年冬训期间着重要搞好全面身体训练和技战术基本功的训练。但是,自从实行体能测试后,各队在冬训期间几乎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争取通过体能测试的几项指标上,严重的影响了各队针对各自的弱点和特长进行有效的训练,结果使各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长期得不到解决。
为什么大牌洋教练在中国难成气候
施拉普那、霍顿、拉扎罗尼和所有来华外籍教练都有十分强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足球事业中,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不少现代足球训练思想和足球训练理论与方法。他们来中国后,一直试图将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西方足球训练模式完全引入自己训练的俱乐部队,试图塑造出一个巴西式、德国式、英国式的“中国训练模式”,但却事与愿违,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均以失败为告终,像韩国李章洙这样站住脚跟并能获得成功的洋教练极少。原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洋教练对中国职业化足球的现状和我国的国情不甚了解,却试图将他们多年习惯运用的西方训练模式简单的引入中国所造成的。施拉普那最后也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现实,但他也曾十分不平地说:“在德国,职业运动员的基本技术问题早在青少年时期和地方队就应解决了,这不是国家队教练员的任务,但在中国足球国家队却还要进行这方面的补课,真是不可理解!”。
此外,不少洋教练不了解中国职业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远不如西方职业运动员,因而当他们用原先在西方职业俱乐部相同的方式严格要求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时,他们中的不少人却因此而被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合力“逼下岗”。遗憾的是至今为止,能认识到这一客观现实的洋教练实在太少了。我想忠告这些洋教练一句,还是尽快地、主动地去了解和承认中国足球的现实,尽快地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太适应中国足球现状的训练观念、理论与方法,否则最多也只是得到施拉普那等洋教练那样的结局,中国职业足球走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道路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决不能操之过急。
中国运动员果真患了“恐韩症”吗
“恐韩症”几乎是中国运动员、中国球迷和关心我国足球的广大群众,甚至连韩国和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和球迷都熟知的词汇,这是一个多么使中国人感到屈辱的词汇,我曾力图回忆或搞清这一词汇究竟是怎么造出来的,是运动员表现出来的?还是新闻媒体炒作出来的?中国运动员果真是如此的恐韩吗?不!并非完全如此。如果说在最初这一词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人们尚能认可的话,那么至少近一年来,这一词汇仍被新闻媒体继续炒作则使人十分厌恶和反感。因为这一年来我并没有看到我国的足球健儿在与韩国队的多次比赛中表现出软弱和惧怕韩国队的情况,相反却越来越看到他们那种强烈的战胜韩国队的决心和不服气、不服输的表现,并由此而产生一种急躁和急于求成的情绪,他们实在太想赢韩国队,太想洗去“恐韩症”这一个屈辱的称呼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比赛中往往缺乏一种冷静态度,急躁使他们原有的竞技实力难以充分地、正常地表现出来。我看到不少媒体在问起运动员是否有“恐韩症”时,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在回答时都坚决予以否定。事实上急躁、不冷静、头脑发热、急于求成、不服气、强烈的求胜欲等决不是所谓"恐韩症"的表现。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我们终于看到了希望,我们的国家队以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努力拼搏以及近几年来不断提高的实力水平,终于在最近的亚洲级比赛中把韩国队挤到了自己的后面,虽然他们仅仅与韩国队打平,但这一平局却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至少能证明“恐韩症”已不复存在。
也谈上海申花队运动员的特点和弱点
申花队有过多次辉煌的战绩,但是不久就会一落千丈,之后又会不可理解的一跃而起。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申花队是一支很有实力的球队。事实也是如此,申花队技术细腻,战术素养高、体力充沛,整体配合好,是一个典型的技能派和实力派球队。申花队曾确立了至今仍被人们充分肯定和发扬的“抢、逼、围”战术,而这一战术的基础是过硬的体力和技术。人们常说上海人的体力不好,但脑袋瓜还可以。其实并非如此,申花队在每年的体能测试中一直名列前茅,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上海人固有的“小聪明”的特点才使上海申花队成为一支十分出色的职业足球队。这样一支有实力的球队夺取了联赛冠军、亚军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奇怪的倒是得了冠军后会马上一落千丈。谁都知道一个队或一个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不会在一天之内有180度的改变,但为什么申花队会经常给人以大喜大悲的感受呢?很显然毛病就在心理和思想作风上。申花队善于踢“顺风球”,如果在一种良好的球场氛围,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和遇到一个有实力的强队的情况下,申花队往往会超水平的发挥,但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比赛结果就难说了,申花队“遇弱不强,遇强不弱”的毛病已不是一天二天了。申花队虽然与其他的职业足球队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从申花队身上却可以反映中国职业足球运动员和职业足球队存在的通病,心理状态差、思想作风不过硬几乎成了制约中国足球发展的一个致命伤。但愿从2001年开始,申花队和所有的中国职业足球运动队的运动员,能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不要辜负全国人民和上海人民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冲出亚洲,冲向世界,中国的足球才有希望。
④ 中国足球再遭打击,有6支球队将确定退出,中国足球已经跌入谷底了吗
我个人认为中国足球确实已经已经跌入到了谷底,还要在谷底待多长时间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这段时间可以尽量短些。
希望中国足球人能够真正地去关心足球,去搞好青训。把足球的基础打好,才能让中国足球重燃希望,才能让球迷们早已冷却的心再次火热起来。
⑤ 为什么中国足球在那么多年,一直处于低谷
国足自2002年成功冲进韩日世界杯后,国人本以为这将开创中国足球的新纪元,不料才登峰顶便坠谷底,近20年来,国足的成绩不升反降,而且是断崖式下跌,我认为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
青训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足球评论员刘建宏说过,中国与日本的足球差距是N+20年,其中N便是国内青训正式成型所消耗的时间。但时至今日,我们的青训始终处在较低水平,在选材任能、教学理念等方面普遍落后于足球高水平国家。即使拿国内足校的佼佼者来看,他们设立的门槛往往较高,一方面是高昂的学费让人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对生源的身体条件要求苛刻,单这一项就足以将中国的“梅西”们拒之门外。教学理念方面,仍然过度追求“高”和“快”,却忽视了技术层面的培养。
更多足坛资讯,欢迎加关注。
⑥ 中国足球正在低谷期,国家队水平不断下滑,国足到底弱在哪里
着名演员巩汉林近日在某平台上说了几句有关中国足球的言论,声称,某足球队球员收入百万甚至千万,但球场进不了球,完全给中国人丢脸,这个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了国内足坛的热议,而且还有一名球员反驳了巩汉林的说法,那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究竟是弱在哪里呢?
除了培养领导力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球员的体能,根据一项数据表明,职业球员一场比赛下来基本都是10000米左右的跑动距离,顶级的球员更是达到了12000米,而我国的足球运动员大多数都是在5000-9000米之间,甚至更少,暂且不说球员的球技如何,就说这体能,就比别的球队差,针对这个问题,不少政协代表也提议球队实行部队化管理,希望在实行部队化管理后,国足的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所谓爱之深则恨之切,国人对中国足球队不满,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深爱着足球,但是看到日益变差的中国足球,他们只能够希望国足能够多争点气,为国争光。
⑦ 中国男足有希望吗
中国足球尤其是男足的水平低,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只要下定决心去解决这个问题,并非无法可想,就算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很难,也不至于高于举办奥运会的难度。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已经向世界证明,只要中国付出努力,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困难。 中国足球是中国体育项目中最早进入市场化进程的一个,职业化至少给中国足球带来了最大的球迷群体和巨大的商业机会。但是,管理体制不完善、缺少监管等问题,导致中国足球在后备人才培养、职业联赛运作、各级国家队的管理运行等方面漏洞百出,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因此停滞不前甚至有些方面不进反退,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如果再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就很难想象中国足球的谷底到底在哪里,也很难想象举国球迷会被煎熬到何时。 根本不用拿出举办奥运会的全部精气神,足球本就是奥运项目之一,只要我们像对待奥运一样对待足球,按照足球运动本身的发展规律来办事,踏踏实实地为足球做点事情,把足球运动的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做到责权明确、监管有力,中国足球就一定会触底反弹
⑧ 六支俱乐部退出中国职业联赛,分别是哪六支
一、事情原委2021年3月23日,将是中国职业联赛球队最后的准入时间,不过还是有6支俱乐部没有起死回生,他们将会正式退出中国足坛,无缘新赛季联赛。这6支球队中有2支中超球队、3支中甲球队和1支中乙球队,其中中超两支分别是江苏队和天津津门虎,两队其实早就已经处于停运状态,主力球员也都已经是分崩离析。另外中甲球队中,泰州远大、北京人和内蒙古退出中甲,中乙球队中已经基本确定深圳壆岗将会退出。
目前中国国足走出谷底还需要几个方面:一是足协要有作为。足协要切实把好脉,拿出可行性改革方案,不要领导拍脑门决定。二是球员熬提高综合素质。看看现在球员综合素质真是低,现在的国足球员球迷给他们起“白斩鸡”外号,要肌肉没肌肉,要技术没技术,关键是综合素质还比较低。三是要团结一致。要同意大家思想,只有思想统一了劲才能往一处使。
真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中国足球队真是对不起堂堂中国大国实力,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进行反思,只有这样,中国国足才能走出低谷,冲向世界,希望中国足球未来能够越来越好。
⑨ 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里
在经历了又一次的失败后,中国足球再次陷入谷底。从职业化至今,已经14个年头过去了。可中国足球似乎还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没有什么提高。而中国足协并不明智的管理方式让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变得更加糟糕,这让中国足球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我们必须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足球好起来。
首先,我们要做好T队的建设,足球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只要是职业俱乐部就都有自己的T队,这为他们自己国家的联赛输送了许多人才,联赛的整体水平高了,国家队的水平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中国足球也需要如此,现在数数看,中国有足球学校的地方并不多。山东鲁能的足球学校算是比较成功的,还有上海东亚也是青训相当好的球队。但是,更多的地方缺乏T队的建设,没有青训,中国足球不可能好起来。如果我们的每家职业俱乐部都能建设起自己的T队,相信中国足球的将来就有希望了。
其次,我们需要足协的正确管理。比如说最近足协的处罚,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净化我们的联赛,但是有些处罚的正确性仍然有待商榷。中国足协需要听取更多专家的意见,不要过分地自做主张。我们必须要将对联赛的规则制订和管理方式上尽量与世界先进联赛接轨,这样一来我们的联赛才能更健康地发展。
中国足球的问题,是中国足球大环境的问题,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足球环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足球好起来。其实,现在中国球员的水平并不差,这次世界杯预选赛上,我们在实力上其实并不占劣势,只是我们在政策上的昏庸才让中国足球落到了如此的地步。
中国足球的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经历了中国足球一次又一次失败,但又一次又一次从失望中走出来,继续支持中国足球的球迷们,那是中国足球最大的希望,他们是最可爱,最伟大的球迷。请他们不要灰心,不要放弃,只要还有人喜爱中国足球,中国足球就永远不会失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