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是好多年进入工业化时代的
1953年因为中国在朝鲜战争的表现,苏联和中国签订的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协议让中国从一个封建小农经济国家一跃成为一个拥有基本完整健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的独立国家,一项人类历史至今从未有过的基本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的援助。所谓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所有工业门类可以初步掌握从最初的原材料寻找开采冶炼到产品出厂并形成一套相关技术的学习改进研究升级的机构和知识理论体系。举个例子,一颗简单的螺丝钉的产生,拥有专业技能和设备的勘探人员找到铁矿然后需要工程队伍进行最初的清理并修建道路运输或依靠专业设计师就地设计专业建设相关厂房,然后就是一群拥有专业技能的行政管理生产后勤等等人员通过各种生产机械和用具来冶炼矿石,初级加工的铁块会被运到生产铁钉的工厂来加工,最后才生产出一枚铁钉。这种所有的技能知识、操作人员、工业设备都需要自己能够生产,更重要的是这个援助教会中国工业到底需要经过一个怎样的流程,需要怎样的配合以及被封建文人鄙夷压制的工业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中国目前是唯一拥有联合国归纳的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在矿产种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基本可以维持一定先进水平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制造和研发教育。很多人误解了建国前三十年的发展策略认为那些项目和技术产品是不需要的是错误的发展。这个观点其实是违背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规律,如果要建立一个现代独立自主的大国强国,在工业上就必须先建立自主完整的重工业用以军工产业来保护国家和自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重工业产品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基本所有产品的生产流程从寻找开采天然矿物或生物到出厂房后的运输都是需要重工业产业生产的各种机械设备来运转,只有这些工业母机能够自主制造才能在国家间的经济竞争或战争封锁时保证武器和人民生活所需的生产!所以只有在前30年的重工业成果上,中国才会迎来改开后经济的腾飞和和平!
❷ 中国在什么时候进入了工业社会
中国还没进入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代表是英国的工业革命,然后很多英国人跑到了北美,建立了美国,所以美国是更现代的工业社会。特别的还有两个国家就是德国和日本,二战前期爆发吸收和发展了工业技术。
法国当时是产生了反对工业革命的思潮,其代表就是巴黎公社。
中国是有沿海,但内陆巨大的国家,那个时代交通极为不便,因此民众很难取得由工业革命的带来的好处,所以国人接受了马克思的保守理论。
中国所以到现在仍旧保守的接受工业改进,而不是工业革命。也不理解工业革命的精髓。一个总重要的现象就是禁枪,禁枪政策就是来源于没有从深层理解工业革命。
武功是肉体,枪支是工具,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工具,中国到现在人就是武功,不懂机器人,也不懂变形金刚,看美国大片一律是枪炮轰鸣,看中国片都是武功超群。
禁枪使得军火商没有市场,没市场的军火商也就不会再有科研力量去进行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而美国没有禁枪,军火商不断地在销售,获得利润用于再生产,所以即使美国单兵武器的科技成就都远高于中国。
❸ 标志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工业化起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
近代工业起步: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
现代工业起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56年,长春一汽,鞍山钢铁公司,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等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工业迈出了第一步。
❹ 中国工业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工业化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才开始建立军用民用工厂。规模较大的有汉阳钢铁厂。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完成了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阶段。从此中国终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4)中国在哪个时期有现代工业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新中国队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❺ 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什么时候
中国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58—1978的20年间。(预计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直在为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建国头三年,就迅速恢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从1953年开始,执行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7年,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按可比价格计算,如以1952年为100,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67.8,农业总产值增加到124.8,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28.6,其中轻工业总产值增加到183.3,重工业总产值增加到310.7。
在这个期间,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且各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协调,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显着改善。
这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5)中国在哪个时期有现代工业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变落后的农业国家为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家。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国家,用机器大工业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使国家由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常以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为其实现的标志。
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国应走与本国情况相适应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在1952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努力奋斗的“总任务”之一,并在随后的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网络
❻ 概述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新中国队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❼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什么时候实现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据专家预测,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在时间节点上,从1953年开始,执行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性质上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
1957年,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随后我国在前进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但1958~1978的20年间,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仍然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电力、石油、轻纺等传统工业,建立了汽车、飞机、电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动化仪表仪器等新兴工业。
当前,我国工业化达到了较高水平,呈现出了新特征.我国已经进入 工业化中期接近后期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快速向世界平均水平迈进,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比重提高,已形成庞大与完整的工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部分重大工业技术突破并居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基地以及第一制造业出口大国。
❽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什么时候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简称“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对三大改造、基本建设、工农业发展和交通便捷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8)中国在哪个时期有现代工业扩展阅读:
背景资料:
工业化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中,工业生产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工业化最初只是一种自发的社会现象,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
这种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老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容量的需求。同时,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其初期,一些先行的工业化国家为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和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迫切要求打破原有的社会劳动组织系统。为此花费约100年时间。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目标。
工业生产的空间活动范围在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具有较明显的趋向性。初期时,工业生产活动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点状分布),随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呈线或带状向外扩散。最终达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相对的均衡分布状态。
工业化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伴随大规模工业化而产生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海洋和陆地水体等环境污染,大量土地被占用,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剧等,对社会、自然、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迫使各国对工业化的发展进行某种限制和改造。
❾ 我国何时实现工业现代化
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发布了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蓝皮书预计,我国将于21世纪40年代前后基本实现工业现代化。
❿ 中国工业化进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
新中国队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兴建了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大跃进时期"以钢为纲"的方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属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工业景观。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
文革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
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到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都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参考资料:http://ih.landscape.cn/intro.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