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包子起源于哪里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辅佐刘备打天下的过程中,率军进军西南征讨孟获。横渡泸水时,由于夏季过于炎热,造成瘴气滞留。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质,士兵们食用了泸水,导致士兵死伤严重。
诸葛亮经过冥思苦想,下令让士兵们杀猪,宰牛,将牛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蒸熟,让士兵们食用。结果士兵们的不适症状很快消除。
由此开始,人们开始制作“馒头”食用。随着社会生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馒头”里边装上肉馅的食物,名曰为“包子”。
② 包子什么时候有的
宋 高承《事物纪原》讲到馒头(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大意说诸葛亮南征,降服孟获之后归来,将渡泸水,忽然风浪大起,人不能过,乃问当地土人,言是猖神作乱,当以人头投水祭祀。亮不忍杀人,乃和面为剂,内实牛羊肉,塑为人头形状,名曰:馒头投水中,风浪乃止。
书不在身边,讲的是大意了,貌似和演义里面写的差不多。
明 郎英《七修类稿》言:馒头本名蛮头,音讹转为馒头。
这些都是去年上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时候笔记上记的,呵呵,话说现在在南方一些地方(东南),还把带馅的包子叫馒头,而把没馅的馒头叫包子
我国民众经常吃的馒头包子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饮食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虽然不影响我们继续吃下去,但总觉得吃的有点糊涂,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弄个清楚吧!这样我们下次再吃的时候才会觉得更有味。
一 原材料-面粉、面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米,也就不可能有饭。没有面,也不可能有馒头包子。我们先从历史上看一看面粉的产生。夏代,中国已经有小麦种植,商代以前中国的面食比较简单,主要有将谷物蒸熟捣成粉状的“糗”。
2200年前,先秦时发明了石磨,春秋战国时有了旋转磨,到了汉朝才在民间普及。西汉以前磨齿为凹坑形,东汉时出现了辐射状,至西晋以后,磨齿大都成八区斜纹形,石磨从发明到成熟经历了五百多年。到了晋代,才发明了将麸、面分离的“罗”。晋人《饼赋》载“重罗之面长飞雪白”《齐民要术》也有“绢罗之”“细绢筛”的记述。我们从中可知,面粉是从1700年前的晋代开始就有的。晋代以前的面粉是粗制的麸皮和面粉混合物。
二 面粉的发酵
11000年前,先民们就已经知道了酿酒,从考古文上看。龙山人时期就有“樽”“高脚杯”.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发酵技术。在周代的时候已经将发酵运用在饼食上了。魏晋南北朝时分为酸浆酵和酒酵两种。周代已能根据需要对面团进行分类调制。当时已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水面团、油酥面团、发酵面团之分。到了元代除了传统的酵汁、酒酵发之外,又开始采用了对碱酵子发面法。为提供优质的包子馒头商业化的生产,侯氏制碱法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元代《饮膳正要》中有“征饼”的记载,便是采用对碱酵子发面法。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广泛使用了老面兑碱发酵法和酵母兑碱发酵法。使包子的营养更加丰富。
三 工具-蒸笼
早在六七千面前,先民们就发明了陶甄,不仅能蒸饭、蒸菜,还能蒸“饼”。另据晋人《饼赋》记载,用蒸笼蒸面时,要“火盛汤涌”,这样就能蒸出鲜和的面点。这就说明晋代已有专门蒸面的蒸笼了。在清末的时候就出现了品种繁多竹木制品:木桶、饭甄、蒸笼等.....
四馒头的起源
唐朝以前,面制品统称为饼。如蒸饼(馒头)、汤饼(面片、面条之类)。据《晋书》记载,吃的蒸饼要“拆十字”类似开花馒头,否则不吃。我们从蒸了之后能开花中,可以肯定的是:面是要发酵的。 五 包子的起源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现在称为“包子”-古人称为“馒头”的食品来源于何处?
唐代“毕罗”是盛行于南北各地的着名小吃,(内有馅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说是波斯传入的一种馒头(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毕罗就传入中国,唐代,毕罗品种较多,有“樱桃毕罗”“天花毕罗”“蟹黄毕罗”宋代有“太平毕罗”《太平圣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馅经炉烤的“猪肝毕罗”“羊肾毕罗”“羊肝毕罗”等。
从南北朝到清朝。毕罗在中国经历了1100多年。最后消失,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毕罗是一种带馅的胡饼。最终,可能是外语说着不顺口,汉语取代为烧饼,一个真正的好产品,会逐步演变、适应社会而保留下来,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顺口的名字。
唐代称为“面”的食品,并不是现在的面条。而是糕饼、馒头之类。如《清异录》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罗门轻高面”也是“蒸笼”蒸的,多数的史学家以为可能是尼泊尔传入的一种发酵馒头(包子)或蒸糕之类。
玉尖面,最早起源于隋代。是隋炀帝所喜爱的专用御膳珍点之一。后流传到唐、宋时代。仍一直为宫廷中的御膳点心,专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异录·玉尖面》云:“赵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时闻使言:‘今日早馔玉尖面,用消熊、栈鹿为内馅,上甚嗜之’问其形制。盖人间出尖馒头也。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包子最早是在隋代开始出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六 馒头“包子”一词的起源
馒头在三国时出现。但此后700多年里,在食书上均无此记载,至宋代又突然出现,《梦梁录》中有“临安市上卖的馒头有‘糖肉馒头’‘茄子馒头’”,该书同时又记载有:临安市上的食店出售‘水晶包’ ‘笋肉包’‘虾鱼包’‘蟹黄包’可见,包子一词,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七 现代包子的造型起源
《正字通》云:“馅,凡米面食物,坎其中,实以杂味,馅而‘酸慊’这一包馅面食,源于五代,盛行于宋”。《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还记载有酸慊的制法:“馒头皮同,褶儿较粗,馅子任意”。
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
1700年前, 晋代开始有实心馒头、馒头、馍馍-“蒸饼”
1400年前,隋代开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开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开始有“包子”这个词-“蟹黄包儿”
③ 包子类的面食最早出自与哪个年代
老的中国,无疑是面食文化的发祥之地。面食以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农作物发源中心。早在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种麦。有了麦,人们就逐渐将它加工成各种面食。不过,在上古时代,因为没有磨,用杵臼等工具捣面,人们吃面食也就比较困难。自汉代开始有了磨之后,人们吃面食就方便多了,并逐渐在北方普及,继而传到南方。中国古代的面食品种,通称为"饼"。据《名义考》,古代凡以麦面为食,皆谓之"饼"。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切面、面条:蒸而食者,称"蒸饼"(或笼饼),即今之馒头、包子:绳而食者,称"环饼"(老的中国,无疑是面食文化的发祥之地。面食以是以小麦为主要原料,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早的农作物发源中心。早在五千年以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就已经学会了种麦。有了麦,人们就逐渐将它加工成各种面食。不过,在上古时代,因为没有磨,用杵臼等工具捣面,人们吃面食也就比较困难。自汉代开始有了磨之后,人们吃面食就方便多了,并逐渐在北方普及,继而传到南方。中国古代的面食品种,通称为"饼"。据《名义考》,古代凡以麦面为食,皆谓之"饼"。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切面、面条:蒸而食者,称"蒸饼"(或笼饼),即今之馒头、包子:绳而食者,称"环饼"(或寒具),即今之馓子。
在以上这些古老的面食中,烧饼、汤饼等面食都是未经过发酵的,而馒头是中国最着名的发酵面食品,被誉为是古代中华面食文化的象征,现代人常把它同西方的面包相媲美。
《事物绀珠》说,相传"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说,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这里说的"面起饼",就是最早出现的馒头。可见,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到三国时期,馒头就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称。据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孟获,渡泸水时,邪神作崇,按南方习惯,要以"蛮头"(即南方人的头)祭神,便下令改用麦面裹牛羊猪肉,象人头以祭,始称"馒头"。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馒头起源的线索,即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禽肉馅。到南宋时,猪肉馒头很盛行。《燕翼贻谋录》记载,仁宗皇帝诞生之日,真宗皇帝甚喜,宰臣称贺,以"包子"赐群臣,里面包的尽是珠宝。元代出现了类似后世开花馒头的"煎花馒头"。忽思慧《饮膳正要》记载:"煎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依次入料盐酱拌陷包馒头,用胭脂染花"。由此可见,馒头最初是包陷的,后来经历了一个由包陷到实心的演变过程,至清代始有"实心馒头"的记载,后来北方人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从此以后,以种植小麦为主的中国北方地区人们逐渐学会了做馒头,并以馒头为家常主食。馒头出现后,提高了人们主食的质量,并由此派生出花卷、包子等食品。
中国主食馒头基本上都是以面粉、酵母(纯酵母、酒酿或面种)以及水为原料和面,面团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过程后,蒸制而成的。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馒头仍然是我国北方小麦生产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而且在南方也很受欢迎。据报道,北方有70%的面粉是用来制成馒头的
④ 包子的历史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但当时统称为“饼”、“馒”、“曼头”、“蒸饼”“笼饼”、“馒头”、“蛮头”,皆无馅。
唐代以后,馒头变小,称“玉柱”、“灌浆”、“馒役”、“瞒头”、“粳头”,亦为无馅。
此后,无论是有无馅心,均统称馒头。一直到北宋赵祯出生后,才出现包子这一称呼,指的就是有馅的馒头。而馒头一词本身则逐渐变成无馅制品的统称。现在苏南地区,仍将无论是否含有内馅的馒头统称为馒头,例如肉为馅的称为“肉馒头”。
(4)中国最早的包子在哪里扩展阅读:
包子在亚洲各国度广为流传,并且发展出各种特色的包子。
在菲律宾有烧包,外形如馒头,内馅以猪肉、鸡肉、羊肉、虾仁、鸭仔蛋等。
在日本,包子源于“馒头”的“馒”,最常见的是猪肉馅。
在蒙古,包子多用羊肉丝做馅,有时也用犛牛肉。
在越南,包子叫做饼包(bánh bao),内馅用猪肉、洋葱、蘑菇、鸡蛋、蔬菜等制作。
⑤ 包子的由来和历史
西晋文学家束皙在《饼赋》中这样写到:“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这里的“曼头”就是现在的包子。
包子起源见自宋代高承编撰的《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汉族喜欢食用,辽国契丹贵族也将其视为美馔。
到了南宋,《梦粱录》中的“酒肆”记载:酒店内专卖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这时包子的馅料已经非常丰富了,不过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到了清代,馒头和包子终于有了明确的区分。《清稗类钞》中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如今,北方和南方仍保留着对包子的不同叫法,而且馅料与口味也有差别。北方人性格豪爽,在包子馅料的选择上更为粗犷,胡萝卜、海带、粉丝、鸡蛋、茄子、豆干、酸菜均可入馅,口感或酥烂或生脆。南方人细腻温和,崇尚清淡、量小的饮食习惯,似乎不太重视饱腹感而更追求精细的制作水准,要求皮薄却不漏汁显示制作技艺高超。
⑥ 今天吃了个包子挺不错,中国第一包在哪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上海南翔小笼包子,西安贾三灌汤包子,河南开封第一楼灌汤包子都挺有名,没有所谓中国第一包,只有不断发展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
⑦ 包子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中国四大名包子有哪些
包子外皮是面,里面是肉馅,所以吃包子不仅能解饿,还能补充多种营养。其实中国每个城市都有包子,也都有独特的特色,但从受欢迎度和品牌知名度来看,能称得上是中国四大名包子的,应该有杭州小笼包、天津狗不理包子、开封灌汤包和广东叉烧包。
到广东必须得吃一次广东叉烧包,广东叉烧包面皮的发酵时间都是严格规定的,里面的馅儿也是按照比例做出来的,所以整体味道软糯香醇,滋味很足。
⑧ 想知道包子是谁发明的
包子起源于四川,是诸葛亮发明的,是一种饱腹感很强的主食,是中国传统食品,并且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包子”一词最早出现自宋代,此前主要被称为”馒头“。馒头起源于野蛮时代的人头祭,传为诸葛亮征孟获时所发明,形状为人头形,尔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逐渐改为禽肉馅。但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彼时称为“蒸饼”。
历史沿革:
相传,诸葛亮七擒七纵收服孟获后,行到泸水时,军队无法渡河,于是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祭祀后大军顺利渡。这种祭品被称作“蛮首”也叫作蛮头,后来称为“馒头”。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