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恢复发展时期的经济(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运用政治魄力和政治智慧,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在战争废墟上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在此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一五”时期开展了以“156项工程”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我国基础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距离。
2、第二阶段,动荡发展时期的经济(1958~1978年)。
1958~1966年,是全面进行经济建设的时期,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时期,前几年是失误,后几年纠正和弥补失误。总的来说,1958~1978年的20年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时期,是带着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和“一五”计划成功的喜悦开始,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最后带着对“文化大革命”痛苦反思、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困惑而结束。
3、第三阶段,经济体制转型初期的经济(1979~1991年)。
中国20年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所经历的曲折、挫折、灾难、困惑,孕育着一场新的探索。国民经济经历了1986~1987年的“软着陆”,1988年价格“闯关”和1989~1991年治理整顿的曲折。
4、第四阶段,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中国经济(1992~2002年)。
1992年邓爷爷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统一了全党关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方面的认识,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属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❷ 试述1949年以来中国区域开发政策的演变
详情: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fzzl/72900.html
(一)向西推进的平衡发展阶段(1949–1978年)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受着平衡发展思潮的影响和支配。这种思潮片面追求平衡发展目标,过度强调生产力的平衡布局和缩小地区差别,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后地区为重点,有时甚至在资源分配和政策投入上采取撒胡椒面式的地区平均主义做法(魏后凯,1995)。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国家投资的地区布局先后两次大规模向西推进,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
(二)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79–1990年)
在1979–1990年,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受不平衡发展思潮的影响,国家投资布局和区域政策强调效率目标,向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倾斜,同时对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一定的补偿。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的转轨,国家区域政策的手段也日趋多元化。
(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1991–1998年)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国力的增强,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差距的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并确立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先后对外开放了长江沿岸城市、内陆边境口岸城市和省会(首府)城市,做出了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决策,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标志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根本转变。
(四)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999年以后)
自1999年以来,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近年又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❸ 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_____。
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从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早在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就作出上述判断。
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
(3)中国属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扩展阅读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他指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❹ 中国的经济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中国的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发展,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在过度期内,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许会有所下降,但是度过这一段艰难的时间之后,中国的经济会真正的腾飞起来。
都说别人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但是,现在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在历史上根本没有哪个国家经历过。所以我们现阶段,只能自力更生摸着石头过河。
三、过渡阶段需要改革创新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改革重新阶段。在这样的阶段,就需要所有的人开始重视技术、重视重新。毕竟,我们只有走在世界的前列,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别人也在发展。中国经济只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康庄大道,才能更快的度过现在的艰难阶段。
各位网友,对于我的上述观点看法,您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看法。
❺ 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什么
我国逐步形成了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为了逐步解决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逐步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区域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上述战略的相继实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
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的意义:
1、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国情复杂,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较为薄弱,老少边穷等地区脱贫压力较大。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内涵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指导理念。
3、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促进我国各大板块之间协调互动,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❻ 中国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今夕何夕?中国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中国官方的标准答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算是准确的,但对于做市场判断基本没什么帮助,你懂的。其实当下做关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科学研究时,常见的困惑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置身何处。过去几十年的经济、社会的高速演化通常带给人眼花缭乱甚至时空错乱的感觉,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参照系,来看清楚镜中的自己——有时觉得像1800年通过“圈地运动”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有时像1920古典自由市场暴露出重大缺陷时的美国,有时像1990即将在货币狂潮和地产泡沫中崩溃的日本,有时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旋即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东南亚。这一方面,说明在客观上,我们处身时代的复杂性(当然事前看来,每个时期的当代人也都是这样觉得的),而另一方面,则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自身独特视角的主观性以及价值观的差异。不过,对于中国现在所处阶段的判断,最终导出的结果倒也简单,无非两种情形:乐观VS悲观。纯乐观的就不多说了,网络语言中通常被贴上“五毛”的标签。这里主要看悲观的,来吧,你有四选一的机会——英国版、美国版、日本版、东南亚版。确切的说,1800的英国、1920的美国、1990的日本、1997的东南亚,还附送一个拉美版和次贷危机版。六个版本的中国1800的英国——即原始积累版。当时,英国为了获得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力,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发动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其间,对农民的掠夺无比残酷野蛮,国家甚至颁布法令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既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而同时,圈地所得的几乎全部土地升值收益都归于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对此,马克思愤怒的写下了资本来到世间都带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920的美国——即镀金时代版。当时美国经济大发展,物质大繁荣,城市化工业化如火如荼。但其后遗症也特别明显,突出的是三点:1)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以牛奶为例,作为家庭最基本的食品,它的安全影响着无数家庭和个人,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贪得无厌的商人经常销售由患有结核病的奶牛产出的奶,或在牛奶中掺水、盐、苏打水,在脏牛奶上覆盖一层好牛奶,用没有消毒的、敞开的容器运送牛奶等。这些污染的牛奶可能是造成城市婴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2)贫富两极分化。最高峰时,占人口总数1%的富人拥有国家财富的87%,而在另一个极端,占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却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中。3)政治腐败。当时的作家写到:“无论是什么党派,对于各种社会问题都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想法,都没有任何原则,没有不同的信条……除了对官职的渴望,一切都丧失了。”其主要特征是“商业腐败政治”,最常见的腐败形式就是权钱交易。资本权力和政治权力一样都会带来压迫和道德沦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那就是马克.吐温笔下狂野咆哮着的“镀金时代”。
❼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的三个阶段
(1)工业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工业布局由沿海向内地推进的阶段。
(2)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当时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扩大开放,加快发展。
(3)“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出台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针对地区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适时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了不断完善。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9年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2003年中央决定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2006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至此,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战略体系初步形成。
❽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8)中国属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❾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变化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