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34个城市的简称分别是什么
各省份简称
(1)中国有多少个郑字开头的城市扩展阅读
简称来源
1、北京市
简称:京
由来:春秋战国时燕国的都城。辽金是将北京作为陪都,称为燕京。金灭辽后,迁都于此,称中都。元代改称大都。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于此,改称“北京”。
中华民国时期称为北平,后复称北京。取全称中的“京”字作为简称。
2、天津市
简称:津
由来: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元代设津海镇,这是天津建城的开始。1949年设为直辖市,1965年与河北省合并,1967年,天津恢复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3、上海市
简称:沪
其他简称:申
由来: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4、江苏省
简称:苏
由来: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有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
5、浙江省
简称:浙
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6、安徽省
简称:皖
省会:合肥
由来:以境内山名是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
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7、福建省
简称:闽
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境内有江叫闽江,以闽江为母亲河,故简称“闽”。
8、江西省
简称:赣
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因境内有贯穿省内南北的河流叫赣江,以赣江为母亲河,故简称“赣”。
9、湖南省
简称:湘
由来:以境内大河名称为简称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因境内有贯穿省内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为母亲河,故简称“湘”。
10、山东省
简称:鲁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11、河南省
简称:豫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豫”是河南的简称。出自《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
12、内蒙古自治区
简称:内蒙古
由来:以区名的前三字为简称的有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
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3、湖北省
简称:鄂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14、甘肃省
简称:宁
由来: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简称:新
由来:新疆,意为“故土新归”。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
清末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6、广东省
简称:粤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17、西藏自治区
简称:藏
由来: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18、海南省
简称:琼
由来: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省,1988设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19、广西壮族自治区
简称:桂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20、四川省
简称:川或蜀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市、区名称的第二个字为简称的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21、河北省
简称:冀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22、贵州省
简称:贵或黔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贵州,以贵山得名。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23、重庆市
简称:渝
其他别称:巴
由来:重庆古称“巴”,商周时期为巴国首都。秦时称江州。隋称渝州。北宋称恭州。重庆之名始于1190年,因南宋光宗赵敦先封恭王,后登帝位,遂将恭州升为重庆府,取“双重喜庆”之意。
1949年设为直辖市,1954年并入四川省,1997年,重庆恢复设为直辖市。
隋时,嘉陵江称渝水,重庆因位于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庆简称“渝”。
24、山西省
简称:晋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25、云南省
简称:云或滇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26、辽宁省
简称:辽
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27、陕西省
简称:陕或秦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
28、吉林省
简称:吉
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29、甘肃省
简称:甘或陇
由来:以境内部分地区历史上的行政辖地名称为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
30、黑龙江省
简称:黑
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31、青海省
简称:青
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32、台湾省
简称:台
由来:以省、区名称的第一个字为简称的有台湾,以台湾府得名。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33、香港特别行政区
简称:港
由来: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渔民捕鱼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后,岛上有个小村,叫“香港村“,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取全称中的“港”字作为简称。
34、澳门特别行政区
简称:澳
由来:澳门名字最早记录于明朝史书,叫做“蚝镜”(濠镜),意为海湾如明镜,盛产“蚝”。后又称做“澳”,即船只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称“蚝镜澳”,因隶属广东香山,亦称“香山澳”。
“门”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本地内港的妈祖庙,隔海同湾仔的银坑相望,形成的海峡象门;另一说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横琴、路环、大横琴四岛离立对峙,海水贯流其中呈十字门状;再一说是本地南台山(妈阁庙山)和北台山(莲峰山)相封成门。
总之,既是澳,又是门,故曰澳门。1999年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② 现在带有郑字的城市有那些
郑州市。
③ 中国有多少个城市
截至2001年12月31日,全国大小城市(末字带“市”的)共有662个。其中:4个直辖市,265个地级市,393个县级市。如果香港、澳门也计入城市的话,那共有664个。
北京市
天津市
上海市
重庆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河北省:石家庄市
唐山市 秦皇岛市
邯郸市 邢台市 保定市 张家口市 承德市 廊坊市
衡水市 沧州市
山东省:济南市
青岛市 淄博市 枣庄市 东营市 潍坊市
烟台市 威海市 济宁市 泰安市 日照市 莱芜市 临沂市 德州市 聊城市 滨州市 菏泽市
辽宁省:沈阳市
大连市 鞍山市 抚顺市 本溪市 丹东市 盘锦市 阜新市 辽阳市 铁岭市 朝阳市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齐齐哈尔市 鹤岗市
双鸭山市 伊春市
牡丹江市 七台河市 黑河市 绥化市 木斯市
鸡西市 大庆市
江苏省:南京市
徐州市
连云港市
淮安市
宿迁市
盐城市
扬州市
泰州市
南通市
镇江市
常州市
无锡市
苏州市
浙江省:杭州市
宁波市
温州市
嘉兴市
湖州市
绍兴市
金华市
衢州市
舟山市
台州市
丽水市
陕西省:西安市
铜川市
宝鸡市
咸阳市
渭南市
延安市
汉中市
榆林市
安康市
商洛市
山西省:太原市
大同市
阳泉市
长治市
晋城市
朔州市
晋中市
运城市
忻州市
临汾市
福建省:福州市
厦门市 三明市 莆田市 泉州市 漳州市 南平市 龙岩市 宁德市
广东省:广州市
深圳市
珠海市
汕头市
韶关市
河源市
梅州市
汕尾市
东莞市
中山市
江门市
佛山市
阳江市
湛江市
茂名市
肇庆市
清远市
潮州市
揭阳市
云浮市
河南省: 郑州市
开封市
洛阳市
平顶山市
焦作市
鹤壁市
新乡市
安阳市
濮阳市
许昌市
漯河市
三门峡市
南阳市
商丘市
信阳市
周口市
驻马店市
济源市
四川省:成都市
自贡市
攀枝花市
泸州市
德阳市
绵阳市
广元市
遂宁市
内江市
乐山市
南充市
宜宾市
广安市
达州市
眉山市
雅安市
巴中市
资阳市
阿坝州
甘孜州
凉山州
湖南省;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阳市
邵阳市
岳阳市
常德市
张家界市
益阳市
郴州市
永州市
怀化市
娄底市
湘西州
湖北省:武汉市
黄石市
襄樊市
十堰市
荆州市
宜昌市
荆门市
鄂州市
孝感市
黄冈市
咸宁市
随州市
恩施州
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安徽省:合肥市
芜湖市
蚌端口市
淮南市
马鞍山市
淮北市
铜陵市
安庆市
黄山市
滁州市
阜阳市
宿州市
巢湖市
六安市
毫州市
池州市
宣城市
江西省:南昌市
景德镇市
萍乡市
九江市
新余市
鹰潭市
赣州市
吉安市
宜春市
抚州市
上饶市
海南省:海口市
三亚市
琼山市
文昌市
琼海市
万宁市
五指山市
东方市
儋州市
云南省:昆明市
曲靖市
玉溪市
保山市
昭通市
思茅
临沧
丽江
文山州
红河州
西双版纳州
楚雄州
大理州
德宏州
怒江州
迪庆州
贵州省:贵阳市
六盘水市
遵义市
安顺市
铜仁
毕节
黔西南州
黔东南州
黔南州
甘肃省: 兰州市
金昌市
白银市
天水市
嘉峪关市
武威市
张掖市
平凉市
酒泉市
庆阳市
定西地区
陇南地区
甘南州
临夏回族自治州
青海省:西宁市
海东
海北州
海南州
果洛州
玉树州
海西州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石嘴山市
吴忠市
固原市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乌海市
赤峰市
通辽市
鄂尔多斯市
呼伦贝尔市
乌兰察布盟
锡林郭勒盟
巴彦淖尔盟
阿拉善盟
兴安盟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5)
那曲
昌都
山南
日喀则
阿里
林芝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钦州市
贵港市
玉林市
百色市
贺州市
河池市
来宾市
崇左市
新疆: 乌鲁木齐市
克拉玛依市
石河子市
阿拉尔市
图木舒克市
五家渠市
吐鲁番
哈密
和田
阿克苏
喀什
克孜勒苏州
巴音郭楞州
昌吉州
博尔塔拉州
伊犁州
塔城
阿勒泰州
台湾省:台北市
高雄市
基隆市
台中市
台南市
新竹市
嘉义市
板桥市
宜兰市
桃园市
竹北市
苗栗市
丰原市
彰化市
南投市
斗六市
太保市
新营市
凤山市
屏东市
马东市
台东市
花莲市
(按常住人口计算)
1 上 海 1854.22
2 北 京 1567.00
3 重 庆 1205.05
4 武 汉 1024.10
5 天 津 957.21
6 广 州 623.89
7 西 安 632.38
8 沈 阳 574.66
9 南 京 530.35
10 成 都 528.79
11 杭 州 487.01
12 佛 山 438.98
13 济 南 427.55
14 哈 尔 滨 411.77
15 长 春 403.94
16 唐 山 392.75
17 大 连 373.23
18 淄 博 371.84
19 阜 阳 266.58
20 太 原 245.65
21 合 肥 241.74
22 郑 州 236.71
23 昆 明 230.04
24 襄 樊 227.67
25 淮 南 226.92
26 常 州 214.63
27 苏 州 212.40
28 枣 庄 206.16
29 石 家 庄 204.96
30 宁 波 203.41
31 莆 田 200.81
32 贵 阳 194.92
33 兰 州 191.70
34 长 沙 188.98
35 临 沂 187.22
36 南 充 182.49
37 淮 安 181.77
38 南 昌 180.99
39 吉 林 178.90
40 六 安 175.56
41 烟 台 168.45
42 乌鲁木齐 167.74
43 贵 港 167.58
44 南 阳 167.57
45 随 州 165.71
46 徐 州 164.55
47 福 州 157.64
48 泰 安 157.17
49 东 莞 156.19
50 商 丘 151.91
51 洛 阳 147.81
52 青 岛 146.50
53 鞍 山 145.54
54 台 州 145.00
55 齐齐哈尔 143.85
56 遂 宁 143.18
57 湛 江 143.14
58 无 锡 140.84
59 包 头 140.71
60 南 宁 140.39
61 宿 州 140.10
62 亳 州 139.99
63 深 圳 139.45
64 抚 顺 138.98
65 泸 州 138.64
66 内 江 137.88
67 大 同 137.73
68 厦 门 137.16
69 邯 郸 137.10
70 潍 坊 136.42
71 信 阳 136.33
72 中 山 136.03
73 常 德 135.77
74 菏 泽 133.61
75 温 州 132.06
76 江 门 131.53
77 益 阳 127.03
78 巴 中 126.91
79 莱 芜 123.88
80 宜 昌 122.35
81 广 安 120.68
82 汕 头 120.12
83 天 水 120.05
84 钦 州 119.34
85 茂 名 118.73
86 日 照 116.67
87 西 宁 115.72
88 大 庆 114.91
89 赤 峰 112.80
90 乐 山 112.65
91 扬 州 110.76
92 荆 州 109.79
93 呼和浩特 109.58
94 绵 阳 108.29
95 永 州 108.16
96 湖 州 107.68
97 自 贡 106.41
98 资 阳 104.97
99 济 宁 104.43
100 鄂 州 103.64
101 抚 州 100.97
102 镇 江 100.04
103 聊 城 98.91
104 武 威 98.42
105 来 宾 96.67
106 泉 州 96.33
107 本 溪 96.32
108 宜 春 95.54
109 柳 州 94.38
110 安 康 93.93
111 葫 芦 岛 93.32
112 岳 阳 92.39
113 保 定 92.02
114 金 华 91.98
115 鸡 西 91.87
116 平 顶 山 91.25
117 渭 南 90.52
118 贺 州 90.37
119 广 元 90.18
120 衡 阳 89.98
121 玉 林 89.70
122 孝 感 88.20
123 绥 化 86.06
124 巢 湖 85.42
125 张 家 口 85.26
126 锦 州 84.51
127 伊 春 84.31
128 保 山 84.05
129 宣 城 83.81
130 佳 木 斯 82.39
131 咸 阳 82.33
132 眉 山 81.75
133 淮 北 81.71
134 南 通 81.23
135 牡 丹 江 80.45
136 通 辽 79.52
137 嘉 兴 79.45
138 萍 乡 78.89
139 开 封 78.75
140 新 乡 78.64
141 珠 海 78.61
142 蚌 端口 78.53
143 阜 新 78.37
144 焦 作 78.36
145 安 顺 78.34
146 新 余 77.49
147 东 营 77.46
148 株 洲 77.22
149 安 阳 76.93
150 宜 宾 76.06
151 丹 东 76.01
152 昭 通 75.72
153 临 汾 75.58
154 铜 川 74.53
155 廊 坊 72.67
156 秦 皇 岛 72.01
157 荆 门 71.81
158 辽 阳 71.38
159 银 川 69.28
160 湘 潭 69.21
161 鹤 岗 69.12
162 舟 山 69.10
163 桂 林 69.09
164 营 口 68.12
165 揭 阳 68.07
166 芜 湖 67.09
167 黄 石 65.92
168 长 治 65.76
169 攀 枝 花 65.76
170 盐 城 64.97
171 连 云 港 64.74
172 阳 泉 64.30
173 郴 州 63.89
174 海 口 63.88
175 遵 义 62.70
176 曲 靖 62.65
177 池 州 62.50
178 德 阳 61.64
179 运 城 61.50
180 邵 阳 61.35
181 泰 州 61.31
182 绍 兴 61.15
183 滨 州 60.98
184 宝 鸡 60.39
185 安 庆 58.79
186 驻 马 店 57.04
187 朔 州 56.83
188 盘 锦 56.28
189 德 州 55.58
190 咸 宁 55.56
191 阳 江 55.22
192 威 海 55.15
193 马 鞍 山 55.12
194 邢 台 54.62
195 清 远 54.34
196 商 洛 54.32
197 九 江 54.08
198 韶 关 53.07
199 北 海 52.90
200 晋 中 52.46
201 固 原 51.87
202 汉 中 51.74
203 鹤 壁 51.55
204 漳 州 51.44
205 松 原 51.24
206 吉 安 51.16
207 四 平 50.85
208 濮 阳 50.76
209 双 鸭 山 50.67
210 忻 州 50.17
211 滁 州 50.10
212 赣 州 49.92
213 张 掖 49.82
214 三 亚 49.57
215 南 平 49.29
216 十 堰 49.07
217 七 台 河 48.95
218 平 凉 48.58
219 白 城 47.99
220 沧 州 47.52
221 防 城 港 47.44
222 朝 阳 47.36
223 肇 庆 47.31
224 白 银 46.87
225 张 家 界 46.28
226 龙 岩 46.01
227 汕 尾 45.60
228 通 化 45.43
229 承 德 44.76
230 辽 源 44.70
231 铁 岭 43.35
232 衡 水 43.08
233 六 盘 水 42.88
234 榆 林 42.83
235 景 德 镇 41.76
236 宁 德 41.46
237 黄 山 41.21
238 乌 海 41.20
239 娄 底 40.56
240 惠 州 40.03
241 衢 州 40.00
242 达 州 39.30
243 玉 溪 38.78
244 铜 陵 38.37
245 许 昌 37.94
246 丽 水 36.58
247 周 口 36.22
248 延 安 36.08
249 上 饶 35.77
250 黄 冈 35.75
251 漯 河 34.97
252 潮 州 34.36
253 梧 州 34.01
254 崇 左 33.88
255 酒 泉 33.84
256 雅 安 33.56
257 石 嘴 山 33.22
258 白 山 32.99
259 百 色 32.71
260 怀 化 32.65
261 庆 阳 32.59
262 吴 忠 31.60
263 河 池 31.23
264 河 源 30.82
265 梅 州 30.64
266 克拉玛依 29.00
267 云 浮 28.12
268 三 明 27.95
269 三 门 峡 27.85
270 晋 城 27.17
271 宿 迁 26.00
272 海 拉 尔 24.97
273 金 昌 20.80
274 鄂尔多斯 20.55
275 黑 河 19.18
276 鹰 潭 18.20
277 嘉 峪 关 15.97
278 丽 江 14.29
④ 全国各地省会简称 有哪些
全国各地省会简称有:
1、郑州:
太原,简称“并”,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山西省辖地级市,省会、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基地。
⑤ 河南有多少个市分别是什么市
河南省共有18个市。
18个市分别是: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焦作市、鹤壁市、新乡市 、安阳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中国第5位、中西部首位。郑州商品交易所是中国首家内陆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
(5)中国有多少个郑字开头的城市扩展阅读:
4000至5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时期,河南进入了石器和铜器并存的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的萌芽,进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先后定都于阳城(今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阳翟(今许昌禹州)、斟鄩(今洛阳偃师夏都二里头遗址)、商丘(今商丘睢阳区)、纶城(今商丘虞城)、帝丘(今濮阳)、原(今济源)、老丘(今开封祥符区)、西河(今安阳汤阴)等地。
2016年12月28日与29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并印发《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将中原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
河南属暖温带至亚热带、湿润至半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的特点。全省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7-12.1℃,一般一月气温-3℃至3℃,七月气温24℃至29℃,全省气温大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点。
参考资料:河南-网络
⑥ 有几个郑州,郑州属于哪个省
郑州属于河南省省会
郑州,河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地处华北平原南部、黄河中下游,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平顶山接壤,介于东经112°42′-114°14′、北纬34°16′-34°58′之间。
郑州市版图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末,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设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956.9万人。2015年,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315.2亿元,比2014年增长10.1%。郑州市地处中原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位于秦岭东段余脉、中国第二级地貌台阶与第三级地貌台阶的交接过渡地带,总的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
郑州是中国公路、铁路、航空、通信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是中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的“双十字”中心 ,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该市交汇,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中国最大的零担货物转运站。 郑州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地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是经国务院批准确定的中国第一家期货市场。
郑州有“功夫之都”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为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 ,历史上曾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和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全市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多处,拥有黄帝故里、商城遗址、中岳嵩山及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 。
⑦ 郑阳市是哪个省的
没有郑阳市。带郑的城市只有郑州,是河南省的。
郑州(Zhengzhou),简称“郑”,古称商都,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下辖6个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7567平方千米。
地理文化:
郑州地处中国华中地区、黄河下游、中原腹地、河南中部偏北,位于黄河中下游和伏牛山脉东北翼向黄淮平原过渡的交接地带,西部高,东部低,中部高,东北低或东南低;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郑州历史上曾五次为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近万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处80项。
⑧ 百家姓郑姓在全国的分布
(一)华北、东北地区郑姓 华北、东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市,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对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郑姓人口在北京占人口总数的0.797%,在辽宁占0.567%,分别位居两个城市的第22和第31位。 而据公安部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北京93315人,天津73390人,河北504857人,山西194802人,内蒙古113944人,辽宁276017人,吉林185985人,黑龙江271902人,山东688479人。 1、山东郑姓 郑姓人向华北和东北地区的迁徙,以迁入山东的为最早。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弟子郑国居住的邴邑即在今山东境内,他大约还是目前所知在当地居住最早的郑姓人。至于在此以后不同时期的郑姓聚居地,历史上主要有北海高密、任城、临淄、泰山、兖州、济宁、刚县、宁阳等,当代又有掖县、临沂、日照、淄博、宁津、益都、沂南、临朐、枣庄、章丘、揭县、济南、蓬莱、东平、巨野、黄县等地。其中如电影艺术家郑重是掖县人,原炮兵副司令郑惕是临沂人,山东总工会主任郑干是日照人,原东北义勇军旅长郑兴是淄博人,原东北联军某师政治部主任郑友荣是宁津人,原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心亭是益都人,华东野战军某团政委郑玉杰是沂南人,中共益都县委书记郑亦尼是临朐人,戏剧导演郑亦秋是枣庄人,山东政协副主席郑纬尼是揭县人,田径名将郑凤荣是济南人,抗日烈士郑增信是蓬莱人,中共郓北县委书记郑鲁山是东平人,抗越功臣郑宪桐是章丘人,郑宝武是巨野人,医学名家郑麟蕃是黄县人,等等,其籍贯所在的地区都颇为广泛,几乎遍及山东全省。 2、山西郑姓 山西省郑姓入迁时间较早,在汉代初年就已知名。如我们在本书《秦汉郑姓寻根》一章中所及的汉武帝舅卫青之父郑季,家于平阳,是山西郑氏知名最早的人。此后,郑姓又在永济、河东、阳城、祁县、太原、朔州等地获得了发展,并相继出了唐代太子太师郑霸、凤翔节度使郑注、后周韩国公郑仁诲、后唐司徒郑琢、宋代太仆卿郑本、元代剧作家郑光祖、明朝兵部右侍郎郑崇俭等着名人物。其中郑注家于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枣园村),本姓鱼,时称"鱼郑",以剪除藩镇割据、兵败甘露之变而知名。至于当代的山西郑姓人,在血缘上大多与他们有关,在分布上除以上述地区为中心外,又有一些知名人物生活在洪洞、沁源、五台、黎城等地,共同成为山西郑姓的几大居住中心。 3、河北郑姓 河北郑姓的来源最早与荥阳郑氏由中原地区到这里避乱有关,后来又因为一些政治和社会原因不时有人迁居这里。在当代以前,郑姓人在河北已分别居住在魏县、永年、邯郸、枣强、沧州、涿州、宣化、徐水、河间等地,并有唐代宰相郑?、五代凤翔节度副使郑阮、元代昭永大将军郑温、明朝兵部尚书郑洛、御史郑铭、清代江苏巡抚瑞郑瑞、直隶提督郑魁士等人知名于世。其中郑端是今天的枣强人,平时生活简朴,为官清正,所到巡查之处吏民欢迎,因而名闻远近。近代以后,郑姓人又在滦南、新城、深县、静海、丰南、东光、玉田、蠡县、安新、宽城等地繁衍发展。 4、北京郑姓 北京郑姓来源比较复杂,历代迁入、迁出不断,自元朝以后逐渐引起重视。由于这里长期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全国许多地区的郑姓人到这里从事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只是因为这些人仍以原有的籍贯相称,去世后也几乎全部归葬原籍,因此,真正以北京为籍贯的历史人物并不多。只是到了近现代以后,留居下来的郑姓人才有一些以北京为籍贯,在注籍时也以北京籍登记,才使这里的郑姓人显着增加。如在1982年进行全国人口普查时,有人对北京24948人的姓氏使用情况作一调查,发现其中有198人姓郑,这种结果,使郑姓在北京大姓中成为第22大姓,并占被调查总数的0.794%。当然,居住在北京一带的郑姓人也并非绝对是在近现代以后才有人知名。如明代大兴人郑永宽由于是皇妃之父,官至都督同知,其子孙也都分别在朝中担任都指挥使等职务,便是一个典型事例。另外,在北京东部一带,也相继出了明代御史郑己、清朝湖南布政使郑源、山东既墨令郑鸣冈等人着名人物,说明至少在明代时已有郑姓人落籍北京。 5、东北郑姓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约在宋代以后开始有郑姓人居住,其中大定(今喀拉沁旗)人郑宏及其子郑京、郑子聃等人知名于金代,分别官至金源县令、吏部侍郎,其所在的家族也是当地早期最有影响的郑姓家族。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满清政府实行向关东地区的移民政策,致使不少生活在山东、河北等地的郑姓人入迁辽宁,其中的一些甚至还从这里进一步迁到东北的其他地区。如着名的清朝遗老郑文焯原籍山东高密,其祖先在清朝时迁居奉天铁岭(今属辽宁),遂落籍为奉天铁岭人。至于当代,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抽样调查资料,在25029个辽宁人中有142人姓郑,占被调查总数的0.567% ,排在辽宁大姓的第31位。这些郑姓人主要分布在大连、沈阳、辽中、安东、建昌、海城等地,家族历史大多能上溯到明清时期,并各有人知名于世。 (二)华东地区郑姓 华东地区是郑姓人迁居较早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资料,郑姓在福建各大姓氏中位居第13位,在上海位居第36位。尤其是在福建,至今仍有"黄郑排满街"的说法,可见其人口之多和分布之广。另外,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郑姓也都拥有广泛的影响。根据公安部的户籍资料,全国汉族人口中郑姓在福建有930947人,江苏349106人,浙江1021358人,安徽498713人,江西390265人,上海87016人。 1、福建郑姓 今天的福建省之所以成为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与郑姓在历史上不断地向这里的迁徙和繁衍有关。其中龙骧将军郑昭西晋末年向今福州一带的迁徙,以及中原地区的人在唐高宗时期和唐朝末年的迁入,我们都已在以前各章的有关章节中提及,而当地的研究者也称郑姓历史上向福建的移民至少有三次。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的三次移民在时间上也与我们此前所述一致,即分别在西晋末年、唐初和唐朝末年。其中第一次向福建的迁移也与当时的移民大潮有关,《建瓯县志》卷19的"礼俗志"中也记载:"晋永嘉末,中原丧乱,士大夫多携家避难入闽。建为闽上游,大率流寓者居多,时危京刺建州,亦率其乡族来避兵,遂以占籍。"《福州府志》卷75还对《建瓯县志》中所言中原士大夫流寓为何姓氏作了明确说明:"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际、郑、詹、邱、何、胡是也。以中原多事,畏难怀居,无复北向。"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第一次郑姓入闽的人来自北土中州,即以河南为中心的荥阳郑氏后裔。至于郑姓第二次入闽,是在唐高宗时,主要迁居闽江流域或沿海平原地区。其原因是由于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玉铃卫左郎陈政奉命担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5000人入闽。这次随他入闽的将领相传有58姓,其中就包括郑姓。后来,在五代乱离之际,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乘唐末大乱之机率兵转战江西、广东后入闽,并建闽国,当时也有郑姓人随军,从而形成第三次入闽高潮。在此后的闽国统治福建时境内相对安定,加上其统治者又注意罗致人才,拓展良田,发展生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这里也成了动荡年代人才的喘息避难之地。随军和前来避难的人不仅仅是中原士人,还包括"江北士大夫、豪商、巨贾,多避乱于此"。《全唐诗》卷763也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体、郑麟、韩渥、归傅懿、杨赞图、郑戢等皆避乱入闽。"在这些被提到的名人中,郑姓就占了二位。加以当时"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本来就是荥阳世族的郑姓人因出身高贵更使福建居民敬仰,以致有不少当地人前来联宗,从而使郑姓在当地的数量进一步增加。 再者,从人口数量上看,尽管目前还没有人对福建全省的郑姓人口进行具体统计,但对个别县市的人口统计却有人进行。如有人曾对福安县甘棠堡数十姓调查,发现郑姓居第三位,其祖先分别在唐宋之际入闽,并与林、苏、陈等姓一起发展成为当地望族。此外,在同安县的44个自然村中,共有郑姓人口11794人;晋江有郑姓1万余人,福州6万余人,福清13万余人,长乐7万余人。其中福清、长乐两地的郑姓人数量,都超过了当地全部人口的10%。而在福建全省,仅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25244人抽样调查,就有439人姓郑,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1.739%,郑姓也因此在福建大姓中得以占据第13的显要位置。再者,福建郑姓人还有许多迁往海外各地,是目前拥有海外郑姓人口最多的省份。 总的来看当代以前的福建郑姓,在分布上早期以今福州为中心,并呈逐渐向南发展趋势,如今则以闽中、闽南为中心。历史上和近现代的福建郑姓人才绝大部分都出在这些地区,如唐代的文学家郑咸是福州人,宋代的郑樵是莆田人,明代的郑成功是南安人,近代的郑孝胥是闽侯人,现代文学家郑振铎是长乐人,等等,无不如此。而当郑姓人迁居这里并在各地发展繁衍以后,由于本来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对各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作出过不少贡献。同时,不少人还继承了家族的尊祖敬宗、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建设,建造祠堂和编修家谱,使家族内部始终保持一种雍睦有礼的和谐气氛。其中如在周宁县浦源村,由于其始祖朝奉大夫郑尚八世孙郑晋在宋代由荥阳迁来,为纪念先祖而建造了浦源郑氏宗祠,从后历代都进行维修或扩建,1996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整修。该宗祠造型独特,形同古船,其形状相传是因其先祖郑尚的一个梦而来。郑尚当年曾在宗祠旁的柳杉树下小憩,梦见自己乘一巨舟,从者无数,财宝满舵,醒后以为吉兆,遂立下遗愿,要以此树为船桅,建祠如舟形。后果子孙满堂,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如今,该柳杉树高十丈,干粗六围,树腹中空而枝叶茂盛,被村人奉若神明,称为"灵樯"。整个祠堂为三进式殿堂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厅供奉着其历代祖宗像及牌位,依次陈列着历代珍藏的龙头祖牌,是目前华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之一。 2、浙江郑姓 浙江郑姓的历史颇为悠久,最早大约与西汉初年齐国临淄郑姓的南迁有关,分布在会稽山阴(今绍兴)一带。至唐代,又相继有中原人郑虔、郑至道等人迁居浙江,其后裔也分布于台州、临海、宁海、仙居、三门、天台、黄岩等地。宋代以后,又有一些其他地区的郑姓人入迁这里。如南宋人郑清之迁居鄞县,郑自牖迁居遂安,其后裔都发展成为当地郑姓中较有影响的支派。另外,又有来自江西上饶的郑姓人迁居衢州,衢州郑氏迁居金华、建德、温州,遂安郑氏迁居浦阳,等等,也都为浙江郑姓的发展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后来也在各地有较大发展。总计在当代以前,郑姓已分布于省内的永嘉(温州)、湖州、归安、嘉兴、海盐、平湖、杭州、宁波、兹溪、兰溪、义乌、处州、括苍、浦江等地,并各有一些代表人物知名于世。如汉代太尉郑弘是山阴人,宋代太师郑清之是宁波人,国子监丞郑彦是严州人,朝请大夫郑宗强是金华人,郑汝冈是处州人,龙图阁直学士郑伯熊是永嘉人,元代学者郑忠是嘉兴人,明代礼部尚书郑沂是浦阳人,学者郑圭是杭州人,郑伉是衢州人,御史郑公智是宁海人,清代名士郑宏是海盐人。在这些人中,郑伯熊是南宋着名学者,以开明的政治态度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归旨闻名于世,也是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弟郑伯英也是浙东硕儒,与其兄并称"大小郑公"。其季弟郑伯海、从弟郑伯谦也都继承家学,名闻一方,被《宋元学案》誉为"永嘉之学宗郑氏"。此外,浦江郑氏从南宋到明朝"九世同居",是郑姓史上着名的大家族,明初分财异居后相继迁到福建、浙江、湖广、四川、安徽、广东、江西、河南、云南、山东、陕西等地,发展嬗变情况在郑姓中有典型意义。 当代,郑姓在浙江的分布更为广泛,仅在东部地区的人口比例就达到3% 以上,而临海也有2万多人,被认为是郑姓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3、江苏郑姓 江苏郑姓入迁较早,当代以前已散处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淮安、吴县、扬州、兴化、江都、江宁、江乘、吴江等地,以后又有较大发展。从入迁时间和血统源流看,江苏郑姓的来源最早与孙吴名医郑泉和西晋末年荥阳郑庠的南迁有关,其后裔也散处于京师建康(今南京)一带。特别是郑庠,被后人誉为渡江始祖,其后裔也散处于江苏中南部一带,并繁衍发展为苏州郑氏、扬州郑氏、兴化郑氏等。至南北朝时期,出自荥阳郑氏的郑颐父子迁居彭城,成为徐州郑氏的开基祖。此后,徐州郑氏又迁居淮安等地,成为江苏郑姓的另一大支派。 历史上的江苏郑姓名人,主要有宋代太尉郑戬(苏州人)、吏部侍郎郑望之(徐州人)、明代抗清英雄郑为虹(江都人)、清代画家郑燮(兴化人)等,近现代则有音乐家郑觐文(江阴人)、海洋学家郑重(吴县人)、物理学家郑一善(武进人)、原江苏省长郑谦(溧阳人)、畜牧学家郑丕留(太仓人)、医学家郑思竞(靖江人)、林学家郑万钧(徐州人)等。在人口上,目前仅知泗阳县有1万多人,兴化市有4000多人,其他各地的情况尚待进一步统计。 4、江西郑姓 江西郑姓在历史上主要由邻省迁来,或者因做官的缘故而留居当地,着名的家族主要分布在弋阳、玉山、上饶、贵溪、抚州、江州、德化、新建、袁州等地。在当代,郑姓的分布也较为广泛,其中心主要在东北部各地,其中尤以弋阳、石城、泰和、横峰、修水、赣州、瑞金、铜鼓、清江、玉山、兴国、万载、上饶等地为多,影响也较大。今天的郑姓之所以仍在这些地区知名,并且拥有较多的人口,正是从历史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安徽郑姓 安徽郑姓以沛郡(治今宿州)郑氏形成最早,约为秦汉之际由陈郡或宋城分出,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大族。三国时,沛郡郑氏曾有人随孙策起兵,从此南迁皖南或江浙地区。历史上,安徽郑姓在主要集中在徽州、池州、宣州、濠州、合肥等地,今天则以庐江、定远、合肥、长丰、宣城、来安、凤阳、英山、芜湖、霍丘、六安、歙县、祁门、桐城等地的郑姓人较为知名,其中歙县、宣城、合肥、凤阳、祁门等地的郑姓人便是直接由历史上的郑姓发展而来的,其他地区的郑姓则是这些地区迁出和进一步的繁衍发展。 安徽各地的郑姓知名人物,在历史上主要有宋代盐铁督监郑昌(宣州人)、元代奉义大夫郑玉(歙县人)、明代剧作家郑之珍(池州人)、礼部郎中郑居贞(歙县人)、刑部尚书郑三俊(池州人)、漳国公郑亨(合肥人)、名将郑遇春(凤阳人)、清代画家郑汶(徽州人)、科学家郑复光(徽州人)、学者郑相如(泾县人)等,当代则有哲学家郑昕(庐江人)、艺术家郑榕(定远人)、少将郑兰荪(桐城人)、原安徽人大副主任郑锁(长丰人)、基督教名人郑建业(芜湖人)等。在这些名人中,元代奉义大夫郑玉父郑千龄,家于今歙县西郊郑村。他本人是元末高士,隐居乡里,不愿做官,创办了师山书院,讲经传学,被尊称为"师山先生"。由于有恩于乡里,他的子孙在明代成化丙戍年(1466年)为他建造了一座纪念建筑,又名郑氏宗祠。整个宗祠由门坊、门厅、寝堂、享堂和天井组成,总面积1838平方米,全部是砖木结构,硬山顶、四合院式,空间高大。宗祠门厅七间,进深八步。两边耳室各开一门。享堂面阔五间,深十一步,是族人议事的主要场所。后面寝堂放祖宗牌位。整个宗祠气势恢宏,是徽州最具代表性的宗祠之一,现被辟为古徽州民俗风情博物馆。 6、上海郑姓 上海郑姓入迁较晚,早期也主要分布在今市区四周各县,知名家族有明代嘉定郑氏、清代青浦郑氏等,代表人物有礼部郎中郑闳和画家郑基成等。近代以后,随着上海的飞速发展,许多郑姓人也由于不同原因相继迁入,并在当地注籍。仅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抽样资料,在25092人中有159人姓郑,占被抽样总数的0.634% ,居当地大姓的第36位。另据当地人对1994年人口资料的抽样调查,郑姓居当地大姓的第32位。
⑨ 河南省有哪些城市
1、郑州市
郑州,简称“郑”,古称商都,是河南省省会、特大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6个区、1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7446平方千米。
2、开封市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汴京,是河南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原城市群核心区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旅游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5个区、4个县,总面积6266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51平方千米。
3、洛阳市
洛阳市,简称“洛”,别称洛邑、洛京,河南省地级市,洛阳市总面积1523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803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东西长约179千米,南北宽约168千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东邻郑州市,西接三门峡市,北跨黄河与焦作市接壤,南与平顶山市、南阳市相连。
4、平顶山市
平顶山,河南省辖地级市,别名鹰城,中原经济区重要的能源和重工业基地,也是豫中地区的中心城市 。现辖2市4县4区,面积7882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520.77万。
5、安阳市
安阳,河南省地级市,古称相、殷、邺、邺城、邺都、邺郡、相州、彰德等,简称殷或邺,位于中国中北部、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东接濮阳,西临长治,南接鹤壁、新乡,北临邯郸。截至2019年,安阳市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辖4个区、1个县级市、4个县,常住人口519.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