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像《观音心经》之类的佛门心经是谁创作的
一般认为是释迦牟尼,《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观音心经》后由玄奘引入中国,其它般若心经都是由《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转化而来。
原经文:
南无阿弥陀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又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观音心经》、《般若心经》、《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心经》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该部经文。
B. 弥陀心经属于佛教什么门派/弥陀心经属于佛教什么门派
我是八年半前上初二时皈依净土宗的,虽然一般看的最多的都是净土宗的经典,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读的,但据我了解心经应该是禅宗的,或者可以说心经各个宗都可以通用,没有那么绝对。
C. 心经是谁写的
《心经》是佛祖讲的,佛的弟子们记录的。
《心经》是佛祖讲的《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大般若经,篇幅很大,一般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完整地读诵。因为《心经》的义理是《大般若经》中的精华,所以佛教祖师单独流通,以便广利众生。
D. 心经是属于佛法中的那一门
属于大乘佛教。
《心经》是大乘佛教般若部的精华。全文如下: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E. 心经是哪个宗
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当是西方净土,而“心经”属于般若部!希望不要执着这些吧!希望您能看看下面这段文字!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他那个注解名字叫观经直指,现在也有单行本流通。我是在这个里面读到的,才恍然大悟!他说的好,众生造作极重的罪业,五逆十恶!所有一切经论消不了这个罪业,所有一切咒语、忏法都消不了这个罪业,罪业太重了!最后,还有一句阿弥陀佛能把它消除!我们才晓得阿弥陀佛这一句抵得过千经万论,抵得过一切咒语!咒中之咒,经中之经啊!没有比这个更殊胜!但是没有人相信,以为这一句阿弥陀佛太容易了,太简单了,恐怕没有效果,还要去找别的东西来夹杂。
F. 心经是什么朝代到中国
《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及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
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着作。
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G. 心经出自哪个朝代
《心经》通常被认为是写于西元前1世纪的贵霜帝国境内。Pine (2004 )认为作者是佛教上座部二十部派之一的说一切有部的僧侣,因为《心经》最早被翻译成汉语的记载是在公元200-250年由月氏和尚支谦所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 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H. 心经的作者是谁
《心经》的作者是玄奘。
1、玄奘(602年~664年),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译典着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2、中国历史上,心经宋朝传入我国,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 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 存 。艺本作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 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本 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唐三藏玄奘法师食邑周南(河南洛阳)。
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I. 波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哪个流派的经典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所以称心经。它扼要的阐明了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表达了佛的宇宙观生命观以及修行择要。它不但是大般若经的经心,也是一切佛经的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