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哪个皇帝最有才气

中国哪个皇帝最有才气

发布时间:2022-09-13 17:51:21

1. 中国历史上最有才的皇帝是谁

中国历史上最有才的皇帝 要说历史上最有才皇帝,评判起来当然众说纷芸。有的皇帝如明熹宗,木工活做得绝对世界一流;有的皇帝如唐明皇,那音乐造诣绝对在全球登峰造极。但要论对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中国历史上最有才的皇帝我认为应该首推南唐后主李煜。 如果有人竟然不知道他是谁,没关系,因为还有这首流行歌曲,经常在卡拉OK被人唱起: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李煜,这首词到现在已经流行1000多年了,而且还将继续流行下去。 李煜是词作的最高峰,李清照,苏轼等,也只能说跟他打个平手,李煜实在有才!但如果认为李煜只是诗词写得好,那也未免太小看李煜。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创造,李煜至少还有两件大事值得一提:解决擦屁股问题及发明了缠足。 我经常在思考一个低级趣味的问题:在南唐李煜以前,中国人是如何擦屁股的?或许中国的史学家们真的应该考证一下,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听起来不入流就不去考证历史。 幸好还有一个李煜。《南唐。浮屠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大事:李煜信佛,而且信得一塌糊涂。佛是喜欢干净的,擦屁股就成了其中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屁股擦不干净,总会带有异味,也会弄脏僧袍。李煜就削竹为片,做出正好与肛门形状近似的东西,并且磨得十分光滑。每一个竹片,李煜都会亲自审看,并且放在自已脸上刮来刮去,看看有没有毛刺。---礼佛到这种程度,估记历史上再无来者。史书上都将重点放在李煜如何礼佛上,但不小心透露了李煜这样一个擦屁股的发明。 这个精巧的擦屁股的发明一直用到元朝。元朝的皇帝没受过什么教化,把书撕了擦屁股。书撕得差不多了,就让工匠制作草纸。中国人终于从此之后站了起来,幸福地用上了草纸。 如果说擦屁股还有些低级趣味,女人三寸金莲的缠足则让中国的士大夫们津津乐道乐道了。中国是谁发明了缠足?如果考古学家们不能在南唐以前找到因缠足而小脚变形的尸体(至少目前没找到),那么南唐后主李煜就是缠足的发明及推动者了。 据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引<道山新闻>中所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宫中有位嫔妃窅娘,纤丽善舞,后主“今窅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缠足文字。 李煜建了一座精美的莲花台,让窅娘在上面跳舞,莲花台并不大,为了让窅娘在巴掌大的地方更显婀娜身姿,李煜让窅娘踮起脚尖,这已经有些类似于当今的芭蕾舞了。但长时间踮起脚尖毕竟需要些功夫,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李煜用长白布将窅娘的脚缠成弓形。没想到这样一缠,那效果出奇地好。所有后宫的美女都纷纷模仿,南唐灭亡后,缠足习俗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被士大夫们推广到全国流行起来。 缠足的流行,慢慢地超出了李煜审美的趣味。南宋时由于程朱理学的发展,缠足恰好适应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或为一种束缚女子出门的手段,因而被政府承认并加以大力推广,不流行才怪。<女儿经>“为甚事,裹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束。”,道出了缠足审美以外意思。 但无论如何,李煜开创性的功劳是不可磨灭。李煜作为历史上最有才华的皇帝,文治武功一点都没留下,但他的才华却让后人享用了几千年并将继续享用下去。一个职业皇帝,不好好做份内的工作,天天泡在女人堆里,亡国也就是必然的了。难怪他自已都这样感民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2. 中国历代皇帝那个最有才能

毛泽东评说历代帝王: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毛泽东在历次讲话中,时对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所评说。这里辑录了一些,供读者一阅: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之后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毛泽东对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秦始皇,有较多的言论,归纳出下面几条。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毛泽东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4)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3、“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他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主张。最能体现刘邦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记载了。 4、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5、“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强调: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毛泽东说: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6、“这个案可以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7、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彧。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萧衍。(1)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灭亡,不亦宜乎。(2)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9、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10、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英主。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11、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2、“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4、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3. 中国最有才的皇帝是谁

宋徽宗
独创“瘦金体”书法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瑞鹤图》
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 赵培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 诗书画印四结合 赵佶于花鸟画尤为注意。《宣和画谱》记录了他收藏的花鸟画二千七百八十六件 宋徽宗
,占全部藏品的百分之四十四。可见其偏爱之深。《画继》记载赵佶曾写《筠庄纵鹤图》。 “或戏上林,或饮太液,翔凤跃龙之形,擎露舞风之态,引吭唳天,以极其思,刷羽清泉,以致其洁,并立而不争,独行而不倚,闲暇之格,清迥之姿,寓于缣素之上,各极其妙。”这种赞誉赵佶花鸟画精致、生动传神的文字记载俯拾皆是。流传至今题为赵佶的大量精美的花鸟画作,则证实了这种记载的真实性。赵佶的花鸟画,以极其严谨的创作态度,既从形象上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长规律,且以特有的笔调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对象的精神特质,达到了高度成熟的艺术化境。 中国传统花鸟画向分徐(熙)、黄(筌)两派,两派各有长短。黄派长于用色而短于用笔,徐派长于用笔而短于用色。以技术的标准论,徐不及黄的精工艳丽;凭艺术的标准言,黄不及徐的气韵潇洒。用笔和设色作为中国传统花鸟画技法中两大极为重要的元素,缺一不可。各走极端,易生偏向。北宋前期黄派画风一统画院,经过一百年的辗转摹拟而显得毫无生气之时,崔白、易元吉奋起改革复兴徐熙画法,黄派暂居下风,但并未退出花鸟画坛,因而使花鸟画得以蓬勃发展。至北宋晚期,徐、黄两派实际上处于并行发展的势态。凭赵佶深厚的艺术修养,他对徐、黄两派的技法特点的认识是清醒的。因此,赵佶的花鸟画是学习吴元瑜而上继崔白,也就是兼有徐熙一派之长。当然他也并非只学一家,而是“妙体众形,兼备六法”的。如文献记载那样,时而承继徐熙落墨写生的遗法,时而“专徐熙黄荃父子之美”。显然,就创作技法而言,徽宗既学吴元瑜、崔白也就是徐熙系统的用笔,又喜黄荃、黄居宷的用色,并力求使两者达到浑化一体的境界。 徐熙野逸,黄家富贵。徐、黄两派又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赵佶作为当朝皇帝,又是极力享受荣华富贵、纵情奢侈的人,对于精工富丽的黄派风格,有他根深蒂固的爱好。同时,他又处在文人画蔚然兴起之后,必定受到时代风气的熏染。他的周围又聚集着一群雅好文人生活方式的贵官宗室如王诜、赵令穰等,又与文人画的倡导者之一米芾关系颇为密切。米芾崇尚“平淡天真,不装巧趣”的美学观,赵佶自然深受影响。尤其是他本人全面而又精深的文化艺术修养更使其审美情趣中透射出浓郁的文人气质。因此,赵佶既崇尚黄派的富贵,又喜好徐派的野逸,其审美趣味也是糅和了徐、黄两家的。 历来关于赵佶的艺术成就,论者都以他的花鸟画为最高。赵佶艺术的独创性和对后代的影响力,也主要体现在他的花鸟画中。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物象意念安排的独特性。经营位置为画家的总要,所以画面布置因题材内容繁简不同也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般的方法,这是人人皆能学习而得的;也有特殊的方法,这需要作者独出心裁,巧妙安排。赵佶花鸟画的构图,时有匠心独运之作。如《鸜鹆图》轴,画幅下面靠左以水墨写鸜鹆两只,奋翅相争纠结在一起,一反一正,羽毛狼藉。上面一只处于优势,用利爪抓住对方的胸腹,张嘴怒视;但是下面的一只并不示弱,依然奋勇挣扎,进行反击,回首猛啄它的右足。上面靠左一大片空白,仅飘动着几根羽毛,令人想到这两只酣战的鸜鹆,是从高处一直斗下来,并显得空间的广阔,画面右下斜出一松枝向右上伸展,上栖另一鸜鹆,作噪鸣状,扑翼俯看下面两只正在争斗的同伴,不知是喝彩还是劝架,又似乎想飞下来参加决斗。焦急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鸜鹆的心理感情,也刻画得细致入微。槎枒的松枝和瘦硬锋锐的松针,与纠结在一团的浓墨的鸜鹆相对比,更增强了画面的动感。虽然画中所撷取的都是自然写实的物象,但由于物象意念安排得巧妙和独特,从而暗示出超出有限时空意象的无限理想化的艺术世界。这是徽宗时期花鸟画的特有风格,并由此开启了南宋刘、李、马、夏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改革先声。 第二,写实技法的独特性。有一位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外国专家曾把赵佶花鸟画的写实技巧称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因为它给人以“魔术般的诱惑力”(劳伦斯·西克曼: 《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北宋的绘画理论中以气韵为高的说法已不少见,但在赵佶时代,严格要求形神并举。“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益州名画录》) 。形似以物趣胜,神似以天趣胜,最理想的境界是由形似达到神似。所谓写生的逼真,不但要有正确的形体,还必须富有活泼的精神。赵佶在创作实践中,一直是力求由形似达到神似的。传说赵佶画翎毛多以生漆点睛,隐然豆许,高出纸素,几欲活动。这正是为了由形似达到神似所作的技术性尝试。如《御鹰图》, 论其艺术描绘,双勾谨细,毛羽洒然,形体生动而自然。尤其是鹰眼的神姿,英气勃发,显示着一种威猛之气。而艺术的格调,却是清新文雅,绝去粗犷率野的情味。尽管双勾是历来的表现形式,而这种新颖的画风,是形神兼备的高妙写生,已从朴实真诚之趣,变而为精微灵动,与崔白、吴元瑜等显示了一定的距离了。又如《金英秋禽图》中的一双喜鹊,笔画细致,描绘对象无微不至。以俊放的笔来表达细致的写生,真可谓神妙之至。花的妩媚,叶的飘逸,枝的挺劲,草的绰约,石的玲珑,以及鸟兽的飞鸣跳跃,草虫的飞翔蠕动,无一不赖其魔术般的写实技巧款款传出,而了无遗憾。正如张丑题赵佶的《梅花鸜鹆图》诗:“梅花鸜鹆宣和笔,十指春风成色丝;五百奇踪悬挂处,暗香
书画作品(11张)疏羽共纷披。”所谓“奇踪”和“色丝”都是形容绝妙之意。这种写生传统是中国画最可宝贵的传统。其实,苏轼论证绘画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似的含义,不是不要形似而单讲神似,而是要求在形似的基础上抒写出对象的内在精神。譬如他在《书黄荃画雀》中写道:“黄荃画飞雀,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在这里,苏轼特别强调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研究对象,这与赵佶之钻研“孔雀升高,必举左”,态度上又似乎是相近的。 第三,诗、书、画、印结合的独特性。赵佶的绘画尤其是花鸟画作品上,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诗题一般题在属于精工富丽一路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左下角秋菊一丛,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鸟锦鸡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戏飞的双蝶,顺着锦鸡的目光,导向右边空白处的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鬼管。”全图开合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圆满。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以见出赵佶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和显着成就。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尤其是签名,喜作花押,据说是“天下一人”的略笔,也有认为是“天水”之意。盖章多用葫芦形印,或“政和”、“宣和”等小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押印于书画的款识上,始于宋代苏轼、米芾、赵佶、赵子团
书画作品节选(20张)等人。元明以后,诗、书、画、印相结合已成为中国画的传统特征,但在北宋,却还处于草创时期,赵佶是善开风气之先的。 显而易见,赵佶的花鸟画是当得起后人的倍加赞美的,但是,与这些誉美之词相悖的,是对他的花鸟画的怀疑甚至否定。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宣和睿览集》累至数百及千余册,度其万机之余,安得暇至于此?要是当时画院中人,仿效其作,特题印之耳。”意思是说,因为赵佶花鸟画数量众多,作为皇帝他是没那么多时间作画的,所以作出以上推测。明代董其昌进一步认为“宣和主人写生花鸟时出殿上捉刀,虽着瘦金书小玺,真赝相错,十不一真”(《书画记》) 。这种妄意的推断,缺少依据,从画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近代亦有人根据刘益、富燮两人曾在政和、宣和年间“供御画”,推测赵佶所有的作品,都是这两人的代笔。赵佶的画迹真赝相杂,这是事实,但因此而否定其绘画创作,这是极不科学的研究态度。据史料记载,徽宗赵佶经常举行书画赏赐活动,这些赏赐给官僚臣下的大量作品中有画院画家的手笔,这本来就是十分自然,无可厚非的。作为皇帝画家赵佶,自然不可能用全部的精力去从事创作,来供给他必需的用途。翰林图画院原属宫廷服役机构,画院画家有义务画这些应制的作品,所谓“供御画”的作用正在于此。徽宗在上面题印,只是表示他对官僚臣下的恩赐之意罢了。在历代画家中,因应酬关系,而出于代笔的也不少。如《宣和画谱》所记:“吴元瑜晚年,多取他画或弟子所摹写,冒以印章,谬为己笔。”可以肯定,这些“他画”或弟子摹作,在相当程度上保存了吴元瑜的绘画样式。同样,即使现存徽宗画迹中有画院中人手笔,这些作品也是根据徽宗首肯的模式去创作的,从中仍旧可以见出徽宗的绘画风格和审美趣味,而绝不能因此否定他的艺术创作。 美术史家徐邦达在《宋徽宗赵佶亲笔与代笔画的考辨》一文中,将传世的徽宗画迹分为粗拙简朴与精工细丽两种,认为后者只能代表徽宗的鉴赏标准,应是画院中人代笔,而简朴生拙的才是赵佶亲笔。徐邦达关于代笔问题的研究显然比前人深入具体了许多。但是,从绘画史研究的角度来看,一个画家的画风往往不止一种,有主要的画风,也有次要的画风。两种画风有时几乎对立,让人难以相信是出于一人之手。画写生的人有时也画写意,画青绿的人有时也喜欢水墨。早年用功的作品与老年成熟的作品也必然大有差别。作画人若一生只画一种风格的画,那是画工,不是画家。对赵佶画笔真赝的考辨见仁见智都是属于情理之中的。但是,每一位优秀的画家,总有一种艺术化的人格精神把他所有不同体貌、不同风格的作品融为一体,声息相应。谢稚柳在《宋徽宗赵佶全集·序》中对赵佶各种风格的花鸟画迹的考辨则是较为详审精到的。首先,谢稚柳根据赵佶各个时期不同风貌的画笔中前后统一的笔势特征,将《竹禽图》、《柳鸦芦雁图》、《御鹰图》、《金英秋禽图》、《枇杷山鸟图》、《四禽图》、《写生珍禽图》、《祥龙石图》、《瑞鹤图》、《杏花鹦鹉图》等定为赵佶真笔。认为这些画以其精微灵动的写生和清新文雅的格调表现出赵佶画笔特有的性格和情意,与画院画家在表现形式方面的刻意追随是判然有别的。其次,以笔势特征为主,“那停在芙蓉上的锦鸡与并栖在梅枝上的白头鸟,我们看不出与上列赵佶亲笔的笔情墨意,其中含蕴着共同之处,这些只能说是追随赵佶的格调,是无可逃遁的。”谢稚柳还根据《南宋馆阁续录》把《芙蓉锦鸡图》和《腊梅山禽图》定为御题画,“是‘三舍’学生的创作,或是每月考试的作品,被赵佶入选了,才在画上为之题字”。谢稚柳论证考鉴,比前人似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赵佶各种风格的花鸟画迹中虽有赝迹,但他在花鸟画领域中的创造性成就却是不容否定的。 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 ,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广川画跋》) 。正如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一书中所说:“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这是一句十分客观的公道话。可以说,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艺术主张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 艺术家与政治家本不相干,而艺术家从政当然会出乱子,这是由他们的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品格特微以及处事标准所决定的。艺术家从政是悲剧,这不难理解。让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的但凡卓然艺术大家都是从仕途上碰壁,甚至头破血流之后,回归民间,隐逸脱世,脱离喧嚣,远离仕途,方有所作为,才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就的,屈原、李白、苏东坡等等,莫不如此。 作为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书画大家,赵佶的精神寄托全部在诗文书画方面。他才情俊朗,才华出众,不幸的是他出身皇室,赵佶是北宋宋神宗的儿子,即宋徽宗。他对政治完全没有兴趣和能力。他在位期间,政治腐败,穷奢极侈。后来,他传位给儿子宋钦宗,自称“太上皇”。靖康二年,他和宋钦宗都被金兵俘虏,最后客死于异邦。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这里想说的是他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着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另人惊叹。赵佶的画取材于自然写实的物像,他构思巧妙,着重表现超时空的理想世界。这一特点打开了南宋刘松年、李蒿和夏圭在山水画构图方面的变革之门。他还强调形神并举的绘画意念。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建筑》一书中曾说,赵佶的画写实技巧以“魔术般的写实主义”给人以非凡的诱惑力。赵佶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创作时,常以诗题、款识、签押、印章巧妙地组合成画面的一部分。这成为元、明以后绘画派传统特征。 赵佶在位时,曾广泛收集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让文臣分门别类,着书评论,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这些都对宋代的绘画艺术起到了推动和倡导作用。他还增加画院画师的俸禄,将画院列入科举制度中,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等诗句为题,考录画师,给画院注入“文人画”的气质。许多画师,如李唐、苏汉臣、米芾等,皆是由此脱颖而出,树誉艺坛。皇帝如此钟爱书画,文人雅客又怎能不趋之若鹜?北宋书法、宫廷画在此时发展到极致。 在书法上,赵佶起初学的是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揉各家,取众人所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体”,既有“天骨遒美,逸趣霭然”之感,又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如“屈铁断金”。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此后尽管学习这种字体的人很多,但能得到其神韵的却寥若晨星,这足以见证赵佶的书法功力。相比之下,赵佶的诗词显得较为平庸,尤其是前期诗词,多为矫情之作,享乐情调十分明显。但在沦为亡国之君之后,他触景生情,写了不少情真意切的佳作,像“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山南无雁飞”,读来让人心中隐隐作痛。

4. 古代哪位皇帝最有才气

论才华, 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北宋的徽宗赵佶,明朝的宣宗朱瞻基,三位都是中国最有才华的皇帝。但前两位都是亡国之君。可见治国的能力才是皇帝必备的素质。

5. 大家认为历史上最有才气的皇帝是哪个如题 谢谢了

历史上最有才气的皇帝是谁?我认为宋朝的宋徽宗赵佶可算之一。赵佶对书画的嗜好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在宫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御前书画所,由着名书画家米芾等人掌管,里面收藏了数以千计的珍品,古代的钟鼎有一万余件,全部是商周秦汉之物。文房四宝中光端砚就有三千余枚。他命人将历代着名书画家的资料加以整理,编成《宣和书画谱》,为后世美术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他还对所藏古代青铜器进行考证、亲自编撰了《宣和殿博古图》。他决心要在绘画领域雄冠天下,用整整三年时间的工夫临摹了宫中所藏的37位名家的全部传世佳作。他的绘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开创了中国花鸟画的新高度。他自成一体的“瘦金书”,可谓千古一绝。直到现在工笔花鸟画的落款还都是用“瘦金书”,只是能写好的不多了。在他的倡导引领下,中国书画艺术在宋朝空前繁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6. 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有能力

中国历史上先后存在过数百位封建皇帝,这些皇帝中,有人才华横溢但是就是不会治国,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比如宋徽宗。还有的则文韬武略双全,比如南朝萧道成。那么,中国历史上最有能力的五位皇帝是哪五位?一般认为:

第五:李世民

秦始皇在推行郡县制的条件还不成熟的基础上,(后来刘邦建立汉朝,在局部恢复了分封制,原因就是当时郡县制并不具备全面推行的条件)在庞大的秦帝国全境推行郡县制,并保证了自己在位期间,天下主体太平,这一点,是其他帝王很难做到的,因此,秦始皇的实力堪称最强。

7. 中国那个皇帝最有才华

以武力计:李世民。他一生从未打过败仗。
以文采计: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赵佶。
以魄力计: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因为他留下训示:“不称臣、不割地、不和亲、以天子守国门!”
以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计:唯有“祖龙”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所以我个人认为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最大。
明朝以后就不要算了:崖山之后无中华!

8. 请问谁是中国最有才气的皇帝,有理有剧.写出原因

唐后主
,他是真正的才人,其它的皇帝都只是附庸风雅,显示自己有才而写文写诗,不像李煜,他本就不是为皇位而存在的人,他有着才子的一切,风花雪月,佳人美娟,他的诗碑世人所熟悉,传唱。他的晚期作品可谓一绝啊。“
”等。有那个皇帝的诗像他的一样放到课本里去的啊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哪个皇帝最有才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45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7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6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7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1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7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6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0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3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1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98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2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1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3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7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5
伊朗为什么不把油卖给中国 浏览:513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赤脚医生 浏览:92
印度舞腰链怎么用的时间长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