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哪里有弘农堂

中国哪里有弘农堂

发布时间:2022-09-13 23:07:21

① 杨氏弘农堂最早是那个地方

弘农堂在陕西河南交界处,杨氏家谱上就写道:系出弘农,派分华阴。春秋时由山西太原迁豆华山角下,后部分又迁至山西、陕西、河南等各地,明初迁居更广泛,后发展到中国南方以至东南亚等。

② 四知家风牌遍是谁写的

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位于今天的潼关一带,是天下杨氏的发源地。杨震被公认为是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杨姓后裔活跃在中华民族的舞台上,其文韬武略,为官清廉,杨氏后代都以“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制定悬挂了形式多样、内容相近的家规家训。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影响深远。

天下杨氏第一村

华山仙峪是坐落于华山主峰西边的一条美丽的山峪,公元前514年,杨氏家族的先祖羊舌季夙一家因“祁杨之难”秘密逃亡到了华山仙峪,在此生存了下来。为了隐姓埋名,他们便以祖宗封地“杨”为其姓氏,复姓羊舌二字便被他们深深地藏在了心底。中国历史上的杨姓大族便从这条石峪中命系一脉,繁衍生息以至发展成千古望族。

杨氏家族得华山的护佑而传宗后,他们始终念念不忘自己是晋室后裔,告别山林后,杨氏家族仿造宫室建造村落。他们给新建的村落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紫微宫。这是一个王霸天下的名字。因为“紫”字是指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后人习惯称为“晋公子宫”,即现在被称为“天下杨氏第一村”的东宫村。因此也有了“天下杨氏出华阴,华阴杨姓归东宫”的说法。

在东宫村,有一块巨大的牌坊上写着“汉太尉杨震故里”。牌坊上的小字则是李白的一首诗: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夫子华阴居,开门对玉莲;何事历衡霍,云帆今始还。

东宫村,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万的来华阴寻根问祖的杨姓同胞,了解杨氏家族的发展史,了解杨氏精英们治国平天下的丰功伟绩以及他们艰苦卓绝的生态状况,激发杨氏族人重铸辉煌的决心和信心。

杨姓的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三个。

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时,曾一度改名为恒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杨氏。

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天水”,是当地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最早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河内郡:楚汉时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此支杨氏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苞。今河南之河北道大部分地方皆是,胡渭云,古者河北之地,皆谓之河内,自战国魏始有河内河东之名,而秦汉因以置郡,周礼所谓河内,不止河内郡地也,汉时郡治废县,在河南武陟县西南,晋徙治野王,即今河南沁阳县治。

堂号主要有弘农堂、关西堂、四知堂。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市,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雁门关下的杨家祠堂

雁门关下,有一个以杨家祠堂而闻名的鹿蹄涧村,村里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杨家后代。杨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杨家祠宇。因杨业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后代以此题祠名为“杨忠武祠”,俗称“杨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块鹿蹄石,形状奇特,雕刻秀美。传说是杨业十四世孙杨友,镇守代州时一日外出打猎,射中一只梅花鹿。这只鹿带箭逃走,杨友紧追不放。杨友命人挖掘,挖出奇异的一方石头,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带箭图案,并有明显的鹿蹄印。后来,人们将这块奇异的石头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涧村由此得名。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传说故事中,杨家将打得最悲壮、最惨烈的一仗。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

有关杨氏的典故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

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出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

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后主纪》。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国杨坚把持着重兵,于公元581年废掉了年仅8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陈国的陈后主荒淫无度,国势衰弱。杨坚称帝后,为了独霸中国,早就有灭陈之意,只是苦于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让步。但是陈后主却得寸进尺,企图吞并隋朝。隋朝的谋士认为陈后主即将作乱,会给百姓带来灾难。隋文帝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陈后主的压迫,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去拯救他们呢?”

公元588年,杨坚派了50万大军,由儿子杨广做统帅攻打陈国,陈国溃不成军,最后投降了隋朝。从此,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

后来,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于都有友好往来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宽的江河只不过像一条衣带罢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源于《汉书·杨恽传》。

杨恽是西汉宣帝时期丞相杨敞的儿子,后因告发霍光的子孙谋反有功,升为中郎将,被封为平通侯。杨恽为官清廉,虽然自己很有才干,但是并不恃才傲物,还喜欢拿出自己的财物帮助别人,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也会毫不留情地去批评,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单于被人刺杀后,便慨叹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给他拟订了治国的良策他不采纳,结果自己却丧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时候,任用小人,残害忠良,最终自取灭亡。如果秦二世能够亲近贤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许还能保持到现在。总而言之,古代和当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

后来太仆戴长乐谓杨恽谋反,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上面所说的话,谓其借此表示对当朝皇帝的不满。汉宣帝看后非常生气,立刻判决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斩之刑。

后来,人们用“一丘之貉”比喻两者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一样的恶劣,属于同一类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 杨姓有多少个堂号

杨姓有以下堂号:

弘农堂、河东堂、东海堂、安阳堂、关西堂、梅溪堂、知本堂、仁本堂、报本堂、培本堂、端本堂、崇本堂、务本堂、敦本堂、敦睦堂、敦彝堂、敦(惇)伦堂、光裕堂、垂裕堂、庆义堂、尚义堂、存义堂、孝义堂、孝思堂、敬思堂、永思堂、序思堂、思乐堂、太和堂、泰和堂、诒经堂。

绍经堂、绍兴堂、绍美堂、绍先堂、启先堂、承桂堂、承泽堂、衔鳣堂、兆鳣堂、鳣庆堂、鳣瑞堂、瑞雀堂、一本堂、一合堂、双环堂、双梧堂、三鳣堂、三联堂、三德堂、三松堂、四知堂、八行堂、世勋堂、世清堂、世德堂、成德堂、绍德堂、崇德堂、树德堂、如德堂、怀德堂。

清德堂、德新堂、德润堂、彝叙堂、叙伦堂、亦厚堂、遗厚堂、遗道堂、遗直堂、寿白堂、清白堂、清渔堂、怀清堂、诵清堂、彦清堂、留清堂、留耕堂、留余(馀)堂、庆余(馀)堂、庆义堂、克勤堂、鸿仪堂、鸿山堂、北山堂、见山堂、福山祠、道南堂、赐书堂、新杨堂。

教忠堂、缵绪堂、缵费堂、翼善堂、佑启堂、文运堂、白云(云)祠、怀云(云)堂、耕心堂、聚珍堂、溯源堂、肇修堂、应复堂、笃宗堂、谦益堂、柱国堂、味叶堂、着荐(荐)堂、亲亲堂、亲逊堂、椿荫堂、萼辉堂、荣华堂、华鄂堂、忠武堂、明远堂、宝俭堂、盐田堂、同志堂、问安堂等。

杨姓起源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台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④ 刘氏彭城郡有几个堂号

此外,很多人对于刘备是否真的是“中山靖王之后”持不同意见,甚至有人对于刘备自报的族谱存在严重质疑,在此,本文就不进行深度的追根溯源了,更不敢胡乱妄言,有兴趣者可以查阅彭城郡刘氏中山堂世系族谱,应该能得到进一步佐证。 刘表、刘璋.

⑤ 请问姓杨的祖先是什么堂啊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⑥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堂名吗

九十五个堂名

1、 天水堂(尹、秦姓等) 2、 彭城堂(钱、刘姓等)
3、 陇西堂(李、彭姓等) 4、 颍川堂(钟、陈、赖姓等)
5、 河南堂(方、邱姓等) 6、 河东堂(吕、聂、薛姓等)
7、 高阳堂(许姓等) 8、 鲁国堂(曾姓)
9、 谯国堂(戴姓等) 10、武陵堂(华、龙姓等)
11、东海堂(何、徐姓等) 12、范阳堂(卢、邹姓等)
13、江夏堂(黄、喻姓等) 14、荥阳堂(潘、郑姓等)
15、京兆堂(宋、舒、康姓等) 16、汝南堂(蓝、周姓等)
17、扶风堂(马、万姓等) 18、延陵堂(吴姓)
19、太原堂(王、霍姓等) 20、吴兴堂(沈、施姓等)
21、南阳堂(韩、邓姓等) 22、弘农堂(杨姓)
23、清河堂(张、傅姓等) 24、济阳堂(陶、蔡姓等)
25、河间堂(凌、章姓等) 26、高平堂(范姓)
27、豫章堂(罗、湛姓等) 28、安定堂(胡、梁、伍姓等)
29、下坯堂(余姓) 30、兰陵堂(萧姓)
31、博陵堂(邵、崔姓等) 32、西河堂(毛姓)
33、晋阳堂(唐姓) 34、冯翊堂(吉姓)
35、上谷堂(侯姓) 36、江陵堂(熊姓)
37、内黄堂(骆姓) 38、渤海堂(高姓等)
39、会稽堂(夏姓等) 40、紫荆堂(田姓)
41、上党堂(樊姓) 42、平阳堂(巫、饶姓等)
43、琅琊堂(申、诸姓等) 44、武威堂(廖姓等)
45、盐官堂(翁姓) 46、惇典堂(秦姓)
47、陈留堂(伊姓) 48、顿丘堂(葛、司姓等)
49、武城堂(曾、索姓等) 50、平卢堂(邰姓)
51、广平堂(游、贡姓等) 52、新蔡堂(郦姓)
53、梨阳堂(桑姓) 54、敦煌堂(幕姓)
55、东阳堂(习姓) 56、新安堂(古姓)
57、鲁国堂(曾、颜姓等) 58、三省堂(曾姓)
59、临海堂(戈姓) 60、梨阳堂(都姓)
61、丹阳堂(广姓) 62、巨鹿堂(魏姓等)
63、山阳堂(养姓) 64、祟贤堂(秦姓)
65、三槐堂(王姓) 66、圣裔堂(孔姓)
67、至德堂(吴姓) 68、汾阳堂(郭姓)
69、诗礼堂(孔姓) 70、淮阳堂(江、彭姓等)
71、沛国堂(朱姓) 72、河内堂(练姓)
73、庐江堂(何姓) 74、百忍堂(张姓)
75、金鉴堂(张姓) 76、中山堂(郎、刘姓等)
77、长沙堂(刘姓) 78、德星堂(陈姓)
79、四知堂(杨姓) 80、栖霞堂(杨姓)
81、让德堂(吴姓) 82、三高堂(何姓)
83、儒雅堂(何姓) 84、陈郡堂(谢姓)
85、会稽堂(夏、谢姓等) 86、东山堂(谢姓)
87、宝树堂(谢姓) 88、注礼堂(戴姓)
89、六桂堂(方姓等) 90、香山堂(白姓)
91、始平堂(冯姓) 92、乐安堂(蒋姓)
93、千乘堂(倪姓) 94、平原堂(常姓)
95、雁门堂(童、田姓)

注:1、绝大部分堂名是古代地名。
2、有几个姓同堂名的,也有一个姓几个堂名的。

⑦ 杨姓氏是什么堂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郡望堂号
郡望
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⑧ 谭氏的由来

姓氏
Tán:
谭氏,发源于山东,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另一说出自嬴姓,即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
4、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分布于湖北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
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
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
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后宦居河南,再迁江右。今湘、川、粤、桂、赣、鄂、港、澳诸省区多其裔。
“齐郡堂”:是谭氏最早的堂号,国出入齐,谭子后裔为缅怀故国,以齐郡为堂号,以志永远。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以及广西东兰、越南同登等地谭氏多称齐郡堂。
“弘农堂”:亦称“宏阳堂”。汉时先世籍弘农,曰弘农郡。后谭氏子孙以郡望为堂号,称弘农堂。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因避讳改为宏阳堂,族谱有载,沿用于今。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谭氏多以宏阳为堂号。 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大约为洛阳市、嵩县、灵宝县、内乡县以西至陕西省柞水县、商县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
齐郡:西汉时(公元前206年)改临淄郡为齐郡,位置相当于山东省济南、临淄一带,治所在东平陵,即今章丘市龙山镇的平陵城。
北海郡:渤海亦名北海。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相当于今山东省潍坊地区。
临淄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齐郡(齐州)改置临淄郡。“临淄郡四姓有谭氏。”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子: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
谭拾子:齐师围谭后第16代谭子。与战国四公子齐名。
谭忠:唐敬宗时幽州大将军。
谭全播:宋太祖时防御使。
谭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举人,仕至南京户部侍郎。
谭元春:文学家,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
谭希思:明中宪大夫。着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库全书》。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着《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着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晶:当代着名歌星,深受广大歌迷的喜爱。 谭咏麟:当代着名歌星,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歌坛天王。 谭浩强: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普及的先驱者。
谭鑫培:京剧艺术家,演员。
谭延凯:北伐时期国民政府主席、复任行政院长。世代书香,为湖南谭氏望族。
谭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谭震林:共产党员,1959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74年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谭浩强:教授,中国计算机启蒙教育专家。
谭千秋: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哪里有弘农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意大利劳工怎么申请 浏览:589
印度血檀木哪里产的 浏览:817
中国中部38师在哪里 浏览:983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47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9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8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9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3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9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8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2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5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3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3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100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4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4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3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10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