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肝性脊髓病能看好吗
【肝性脊髓病】,又称门-腔分流性脊髓病,是肝病并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以缓慢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脊髓侧索和后索脱髓鞘病理改变为主。多见于手术或自然形成门-腔循环分流,大多数病例与肝性脑病并存,往往脊髓症状被严重的脑病的意识及运动障碍所掩盖而不能做出诊断,直至病理检查时才发现脊髓后索、侧索的脱髓鞘改变。要想根治这种慢性疑难病,不仅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耐心、毅力,更需要有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的科学态度,不迷信广告和权威,大胆尝试新疗法,才能彻底痊愈。
‘贰’ 小心肝!我国慢性肝病患者或超4亿人,肝癌发病率有多高
据统计,全球每年肝癌病人大概100万左右,我国肝癌患者大概占55%。
我国是肝癌高发国家,其主要原因与饮食习惯、寄生虫、肝病恶化、遗传基因等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年龄在40岁到45岁之间的人群是肝癌的高发人群,且男性多于女性,男性肝癌的发病率比女性要高3~4倍。
4、不要乱用药物
乱用药物也是导致肝脏类型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虽然已经逐渐普及了用药知识,但依然有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乱用药物,例如有些人在感冒的时候经常同时使用几种感冒药,这种方法就是最伤害肝肾系统的方式之一,所以在此建议大家想要用药的时候,一定要在医生的嘱咐下用药。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主要因素之外,生活当中也应该多注意保护我们的肝脏,比如保持合理的运动、多喝水、少生气、多吃绿叶蔬菜或水果等等,都是对肝脏有好处的。
‘叁’ 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多少人
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我国确定的今年的肝炎日主题是“积极预防、主动检测、规范治疗,全面遏制肝炎危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乙肝病毒感染者约有7000万例,其中近九成未得到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卫生挑战,其中乙肝和丙肝影响到全球3.25亿人,每年导致140万人死亡。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19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报告病例数第一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虽然通过实施预防接种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策略,儿童乙肝的病毒感染率显着下降,但由于病例基数大,乙肝防控仍然存在不少难点。
(3)肝性脊髓骨病中国有多少人扩展阅读
八成以上肝癌与乙肝相关
乙肝由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较慢,往往被忽略,但专家表示,科学研究证明我国80%的肝癌和乙肝相关。
目前,原发性肝癌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我国每年现死于肝硬化肝癌的病人超过30万。
但通过对乙肝病人有效规范的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类的抗病毒治疗,死亡人数至少可以降低50%。因此专家倡议公众早诊早治,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病的发病率。
‘肆’ 肝性脊髓病的病因
肝性脊髓病发病原因不明,通常肝性脊髓病半数是由门脉性肝硬化引起,1/3系病毒性肝炎所致。一般认为可能与肝解毒功能障碍、血氨增高造成脑组织代谢障碍等有关。此外,与蛋白代谢过程中形成与儿茶酚胺结构相似的假介质,干扰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介质的正常传递有关。肝性脊髓病多见于有多次肝性脑病发作、施行门脉分流术及部分胃切除术患者。
‘伍’ 全球一半肝癌患者是中国人,想要远离肝癌需要做好什么
全球一半的肝癌患者是中国人,这也是因为和喝酒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想要远离肝癌就需要控制喝酒,酒精是导致肝硬化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肝硬化又是肝癌的主要风险因素,那我们中国又是以饮酒文化为主,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喝酒,而过量的饮酒又会导致肝硬化,慢性中毒是肝脏损伤的杀手,所以这也在无形当中就会增加患上肝癌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控制饮酒量。
最后肝癌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一定要引起重视,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就意味着肝癌可能离自己也不远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等到发生肝癌之后才来后悔。
‘陆’ 中国健康比例多少
一、中国人健康大数据概况
中国高血压人口有1.6----1.7亿人
高血脂的有将1亿多人
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
超重或者肥胖症7000万-----2亿人
血脂异常的1.6亿人
脂肪肝患者约1.2亿人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
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
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千手观音》23位主要演员中19位都是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聋哑
英国研究证实:有85%的药品是无效的,对病人最好的措施就是尽量减少医疗干预。
美国研究证实:高度发达的现代医学体系与人的健康没有太大关系。
美国研究证实:有30%---40%的手术根本不需要做!
美国研究证实:与美国人健康寿命相关的因素中,只有10%跟医疗相关!导致美国人健康寿命延长30年中,有25年与医学没有关系。
四、健康大数据·中国每天有720个缺陷儿出生
2006年9月12日是我国首个“预防出生缺陷日”,同年监测显示,每隔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相当于每小时30个,每天720个!
五、中国青少年健康大数据
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
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
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
小学生近视率32.5%
初中生59.4%
高中生77.3%
大学生80%
中国7个城市中小学生早餐行为调查
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学生早餐营养质量较差,均没有达到国家标准!
中国青少年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调查:
目前中国2.7亿在校生蛋白摄入量,仅为标准的65%。
铁、钙、锌严重不足,维生素A的摄入量仅为标准的15%。
青春期贫血的发病率达38%。
2013—2014年度,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为19.5%,其中10%出现脂肪肝,而全国肥胖儿中脂肪肝发生率40—50%。
2型糖尿病发病率20年间增长了11—33倍。
教育部《2013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
小学生近视率32.5%
初中生59.4%
高中生77.3%
大学生80%
沿海城市高中毕业生视力低下率85%
高度近视率呈急剧上升趋势
六、中国老年人健康大数据
202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严重阶段!
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
6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为60—70%。其中骨折率发生率接近三分之一,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的估计需要人民币150亿。
全世界痴呆病人已达2400多万,平均每7秒增加一个,中国老年痴呆患者约占全世界病例总数的1/4,平均每年增加30万的新发病例。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
老龄化进程:
法国115年;
瑞士85年;
英国80年;
美国60年;
中国18年。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在5000—8000美元;
2003年我国未富先老,人均GDP为1000美元。
专家提醒
不要总以为疾病离我们很远,更不要让健康埋有隐患。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朋友,太多的亲人被疾病、被癌症夺去了鲜活的生命。
要知道,很多疾病在早期是很容易防治的,长期失治才会加重恶变,以致丧失生命。
有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才能早预防、早治疗,才能更好的珍惜生命。很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轻度重疾开始的!
战国时代有一名医叫扁鹊,医术非常高明,受到魏王的接见,扁鹊说自己的医术比不上中兄,中兄的医术比不上长兄。
魏王很奇怪,说:“那为什么你的长兄默默无闻,你的中兄只是小有名气,而你却名贯四方呢?”
扁鹊回答:“我的长兄总是治病于发病前,我的中兄治病于发病初期,而我却治病于病情恶化之后。”
事前控制比事中控制更重要,事中控制比事后控制更重要,对付危机(病情恶化)的最好方法是不陷入危机(病情恶化)。
做好事前控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健康是1,妻子、孩子、位子、票子、房子、车子……是0,0在多,1没有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看完以上数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其实,人一生的追求不外乎财富增长、事业成功、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但无论我们追求多少、拥有多少,如果失去健康,一切都将没有了意义。所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亲朋,保健养生从现在做起!
这种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只是一个故事,我们看一看,听一听也就过去了,如果不幸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那就是一个事故了;到时候连累的还是自己至亲至爱的家人。
‘柒’ 肝性脊髓病能治好吗
不能不正确治疗恢复改善肝功能,就没有使脊髓恢复的可能。因肝性脊髓病是肝不能解毒毒素进入血液后循环到脊髓导的脊髓损害。故治疗恢复肝性脊髓病需要脊髓并肝功能同时治疗才能有效,提示,一但脊髓损害就不可能完全恢复。治疗不当必会导致痉挛性截瘫。需助发来病史,病历,原始磁共振照片为你会诊指导。
‘捌’ 谁知道“多发性硬化”这个病在中国有多少人
多发性硬化主要发生在20岁至40岁的青年成人,在儿童比较少见。在国外最早记载有儿童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发表于1922年,专项的临床研究文章最早发表于1958年,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最早出现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据估算在多发性硬化发病率为50/10万的高发区,15岁或16岁前发病者占2.7-5.6%,以此推断多发性硬化在儿童的发病率在1.25-2.5/10万。国外曾有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患者中10岁以下发病者占0.2-0.7%。曾有作者报告生后13月发病者,发病的性别比同成年人一样,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2.1-3:1。国内尚无类似调研报告。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青、中年多见,临床特点是病灶播散广泛,病程中常有缓解复发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就是说它的病变位于脑部或脊髓。我们的神经细胞有许多树枝状的神经纤维,这些纤维就像错纵复杂的电线一般,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中组织成绵密复杂的网络。大自然很巧妙的在我们神经纤维的外面包裹着一层叫“髓鞘”的物质,髓鞘不仅像电线的塑料皮一样让不同的电线不致短路,同时人体的髓鞘还可以加速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
当这些髓鞘被破坏后,我们神经讯号的传导就会变慢甚至停止。多发性硬化症就是因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产生大小不一的块状髓鞘脱失而产生症状。所谓“硬化”指的是这些髓鞘脱失的区域因为组织修复的过程中产生的疤痕组织而变硬。这些硬块可能会有好几个,随着时间的进展,新的硬块也可能出现,所以称作“多发性”。
此病的症状端视其所影响的神经组织而定,患者可能出现视力受损(视神经病变)、肢体无力、平衡失调、行动不便、麻木、感觉异常、口齿不清、晕眩、大小便机能失调等症状,这些症状因人而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这些症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消失后也可能再发作。是否会产生新的症状或是产生新症状的时机则无法加以预测。
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髓鞘的病变则有许多不同的理论,一般认为这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也就是说我们的免疫系统错把髓鞘当成外来物质而加以破坏。个人体质或病毒都有可能促成这种免疫反应;到目前为止,医学界还找不出那一种病毒可确定为此病的元兇。总之,其病因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谜。
虽然到目前为止根治多发性硬化症的药物尚未被发现,但是对于控制病情及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症仍有许多的治疗方法。对于疾病所带来的症状如僵硬、痉挛、疼痛、大小便机能失常等,合并药物及复健的治疗都可使症状改善。皮质类固醇可用来治疗急性的发作;近来则有贝它干扰素对于减少复发的次数及复发时严重程度的报告。许多医师也发现,抱持着乐观态度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往往能享受更丰富的生活,及更容易得到症状的改善。
【诊断】
一、病史及症状
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程呈自然缓解与复发的波动性进展,感染、过劳、外伤、情绪激动对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病损部位不同,临床征象多种多样。常见者有:
1.精神症状:可表现欣快、易激动或抑郁。
2.言语障碍:小脑病损引起发音不清、言语含混。
3.颅神经及躯体感觉、运动、植物神经系统均可受损,依据受累部位的不同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二、体检发现
1.颅神经损害:以视神经最为常见,视神经、视交叉受累而出现球后视神经炎。除视神经外,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听神经也可受累而出现相应的体征。
2.感觉障碍:多由脊髓后索或脊丘系斑块引起。表现为麻木、束带感,后期可出现脊髓横贯性感觉障碍。
3.运动系统功能障碍:锥体束损害出现痉挛性瘫痪,小脑或脊髓小脑束损害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
4.少数病人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
三、辅助检查:
1.腰穿CSF检查:压力多正常,蛋白含量增高,以球蛋白为主。
⒉脑电图可异常。
⒊视、听神经诱发电位异常。
⒋头颅CT或MRI可见病损部位有斑块异常信号。
【治疗措施】
常采用治疗有:
一、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甲基强的松龙1g/d静滴,5-7天后改为强的松30-40mg/d顿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硫唑嘌呤(2mg/kg/d)长期治疗(平均2年)对控制病情有效。
二、神经营养药物:胞二磷胆碱(250mg肌注1次/d)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FGF1600u 肌注1次/d)可酌情选用。
三、对症治疗:对痛性强直发作、三叉神经痛、癫痫发作者可用卡马西平0.13次/d,痉挛者可给安定等。
四、蜂针疗法: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奇特的神经系统疾病,多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人,目前病因仍不详。有些证据表明,它是病毒慢性感染引起的,使对神经起绝缘作用的脊髓鞘受到损害,导致脑和脊髓的神经束产生错误的神经传导。多发性硬化症的初期不易被检查出来。如视力模糊或复视等,常见的症状有一定部位的肌肉僵硬,乏力、丧失控制能力,四肢异常疲劳、行走困难,头晕,膀胱控制失调,触觉、痛觉和温热感觉紊乱等,每个症状出现后又会消失。就这样一个接一个的相继发生,或继续恶化,最后可使患者吞咽困难。致残及卧床不起。目前还没有治疗这种疾病的特效药物。
美国蜂疗专家姆拉兹(1993年)报道,他用蜂蛰治疗两名患多发性硬化症的妇女(年龄42岁),以后他又治疗了数例该病患者,疗效都很好。他指出疲劳是多发性硬化症最常见的临床症状,经过蜂针治疗以后,这种最初的症状消失。其它症状有的随后很快消失,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才治愈。
伦纳德等人(1986年)在肌强直畸形病人的肌肉中曾检测出蜂针液神经肽(蜂针液明肽)的受体,这可能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原因。蜂针液的一些成分,如肥大细胞脱颗粒肽及蜂针液神经肽,有与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神经及肌肉膜的受体结合的能力,这样的分子在药理上可作探针用,即这种物质可用于特殊蛋白质的定位。
‘玖’ 中国有多少乙肝患者
据权威统计,目前我国有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1·2亿,慢性乙肝病人约3000万。仅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字来说,差不多就是全国人民十有其一。
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会忘记加上同一个要求——“保密”。他们通常比较乐于接受文字、声音的间接交流,即使就在你左右。他们的隐忧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一个正读研的乙肝患者说,令他难以置信的是,有个不知内情的研究生朋友,当着他的面说,得了乙肝的人都该杀。而另一个同病者在学校亲眼目睹,一个刚被公开的患上乙肝的学生,大冬天的被子被室友扔了出去。
本报记者曾写过一个叫王万民的肝炎病人,家人出巨资让从未出过远门的他出国旅行,游客们的恐惧几乎变形:同行的两个旅客为了争一个远离他的座位大打出手,不让他的行李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有人回来后甚至扔掉了所有涉及王万民的照片。
一个患者对此愤愤不平:日常使用的钱币难道没沾上病毒,为什么人人都如此喜欢?
一项在北京、广州、上海对808人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40·5%的人回答不知道乙肝或不能确定地回答提问。当被问至如何感染,常识缺陷更为明显,有72·5%的人回答不正确。
北京解放军302医院的刘士敬博士认为,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患者的认识存在盲目沿袭的偏见。人们对乙肝的传染性过分恐惧。实际上,在我国,乙肝传染的主要途径是垂直传播,即由于血缘关系而一代一代传染下去,这种情况占50%以上;另外一种途径是医源性的血液传播,如注射、针灸、镶牙时消毒不彻底,占30%—40%;其他情况,如性接触、密切生活接触、蚊虫叮咬等,原因还不太明确。302医院曾做过一次调查,263对夫妻中,有一方婚前感染上乙肝病毒,婚后5年另一方也被感染的不到6%。此外,大部分成人可凭借自身的免疫力将病毒拒之体外,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性与年龄成反比,新生儿和婴儿最易感染,而成人感染的几率仅为2%。
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实际的恋爱婚姻状况却脆弱不堪。纠缠过许多病友的一个问题是:该不该告诉恋人自己的病情。
小陈是“大三阳”,肝功能正常,他选择了隐瞒。因为女友在认识他的第二天就追问过他是不是乙肝患者。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父亲患了乙肝、独住一间黑屋子如囚禁般的阴影里。感情日深,小陈终于如实相告,恐惧令女友决然而去。
另一位“小三阳”患者在女友离去后,到网上“战胜乙肝”论坛里发帖公开女友的电子信箱,苦苦哀求专家发信给她,替他说几句话。在他的女友看来,乙肝一定会肝硬化,然后肝癌,然后死去。
一位患病网友屡次碰壁后,竟在网上贴出征婚启事:非乙肝患者不娶!
2000年9月,在西安召开的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了《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方案指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指表面抗原呈阳性,但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专家们指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有权结婚,但在婚前检查时应将此情况告知双方,婚前检查其配偶,如果肝功正常,表面抗体已呈阳性者,可立即批准结婚;如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配偶乙肝病毒“二对半”五项全阴,则应注射乙肝疫苗,待3至7个月后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后再结婚。无论母亲或父亲携带表面抗原,其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都必须及时注射乙肝疫苗,并在产后1个月和6个月的时候分别强化一次。对于表面抗原和e抗原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则在出生后24小时内最好加注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研究显示,经预防接种后,对新生儿的预防保护在95%以上。
该方案同时指出,对这类携带者不应按现症肝炎病人处理,除不能献血及从事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外,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要加强随访。
现实是,许多大企业、大公司特别是合资企业招聘人员和政府部门招聘公务员,都要检查乙肝两对半指标,不少优秀人才就因为是携带者而被拒之门外。一个在当地公务员应届招考中名列第一的高材生,体检查出已携带乙肝病毒后风光不再,最后做起了骑摩托车在大街上搭客的生意。
还有一些高校漠视教育部和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强令携带乙肝病毒的学生休学,要求待乙肝核心抗原转阴后,才能复学。而科学研究显示,慢性乙肝病毒标记物中的核心抗原的转阴是几乎不可能的。
一些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会问到一个无奈的问题:采用什么方法可以瞒过用人单位通过体检?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刘耕陶教授希望,有关行政人事部门能够体察民情,适当放宽政策。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肝病学会制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管理指南(草案)》指出: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或正常消化道传染给他人,因此在工作场所不敢同室工作、不敢同坐一桌、不愿同看一份报纸、文件,不敢交谈甚至疏远、歧视、恐慌,都是不必要的偏激情绪和行为。刘士敬博士介绍,像这样规范性操作性强的指南目前还不多见,它不具有强制性,影响力也很低,但毕竟代表医学界对乙肝认识的新起点以及携带者、患者的心声。他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考虑制定法规,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患者的权益。
据刘士敬博士介绍,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比中国大陆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而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肝患者却没有任何限制。
专家的意见是,理智地进行预防,做好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肝炎发生率的有力措施。据介绍,1992年开始,我国在计划免疫里列入了乙肝疫苗,但它不像天花、霍乱、脊髓灰质炎等疫苗一样强制接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新生儿100%接种了疫苗;但是,县、乡一级的情况很不理想,一项调查表明,全国范围内接种了乙肝疫苗的只占1/3。
疯狂的乙肝药物广告
如何识别欺骗性宣传;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与误区;正确的治疗途径
采访中,令许多乙肝患者愤怒起来的是乙肝药物广告:基因治疗说、独特成分说,甚至来自神秘地域的近乎巫术的广告铺天盖地。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葛兰素威康公司到广州推介其研制的乙肝新药“贺普丁”(拉米夫定)时,绝口不提“阳转阴”这个患者极其关注的“疗效”,也不说什么有效率、治愈率,只是表明该药可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害,有望避免肝癌发生,如此而已。有患者请教“阳转阴”问题,回答是:“小三阳”转阴,目前医学界还做不到。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司流通处处长李勤女士告诉本报记者:早在1995年国家颁布的《药品广告审查标准》中,明确规定药品广告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保证,不得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专家、学者、医师、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今年初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又加进了“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按假药论处”和“对违法发布虚假药品广告的广告主,一年之内不予受理其药品广告申报”的内容。在我们实际接触的众多药物广告中,肝炎类确实最为混乱,擅自更改广告允许发布内容现象仍十分严重。药监部门多在做“无用功”。
署名“宏观”的一位医生集多年经验,在《健康报》上分析了此类广告的几个标志性特征:能使表面抗原(HBsAg)转阴(据着名传染病专家徐道振教授说,谁能使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达到10%,即有资格获诺贝尔奖);能使所有抗原转阴、抗体转阳;能彻底清除或杀死乙肝病毒;新创“学说”或“理论”;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但在正规医院却难觅其踪。
如果不幸患上乙肝,患者治疗的出路何在?
专家指出,首先,有“大三阳”或“小三阳”并不意味着就是乙肝患者;是否需要采取治疗,要根据是否有肝损伤和肝损伤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因为这二者都只能反映体内病毒的存在状态,或反映传染性的强弱,而不能反映肝损伤的严重程度。由于病毒的复制水平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不直接相关,因此病毒多了不一定肝损伤严重,病毒少了不一定肝损伤轻。或者说,“大三阳”者病情不一定重,“小三阳”者病情不一定轻。
对于乙肝患者来说,专家告诫,首先要明确自己处于什么状况,慢性肝炎有4种阶段,即轻度、中度、重度和重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数患者处于轻度的阶段,这时患者一定要找正规医院、找正规医生,用药要少而精,用够疗程,严密监测,定期复查;不能乱用药,用药时也要注意其适应症,例如干扰素在中国只适合部分患者使用,由于血缘关系而感染上的患者服用干扰素是无效的,拉米夫定疗效比较突出,但也无助于改变或消除病毒携带状态。
复旦医学院、上海基因免疫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熊思东教授认为,目前国际上就乙肝致病的关键机理没有达到清醒的认识,这给国内鱼龙混杂的所谓新药纷纷打着“攻克乙肝”的幌子以可乘之机。重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可能是解决乙肝慢性感染的更根本和行之有效的策略。按照这一新的思路,他们研制了以消除乙肝病毒免疫耐受性为目的的新型生物制剂——固相基质抗体原复合物,并已获准进行临床试验。
刘耕陶教授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相当一部分可能一生带着病毒,而肝功正常。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得到公认的、能使表面抗原转阴的药物,一味追求转阴而服用大量治疗性中西药物只会增加肝脏负担或招致不良后果。对乙肝病人来说,使转氨酶恢复正常有效率50%以上,或e抗原转阴率30%左右的药物是有的,但停药后复发率高,价格高,长期注射给药也不方便。部分肝炎防治医务人员不管病毒复制指标是否阳性,一律用抗病毒药物;或对病人进行“立体战术”,同时应用10余种药物,静滴、肌注、口服、外用一起上,这种做法有害无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清理不合格的“医疗点”和“专治肝炎”的场所。患者则需继续注意自我保护及定期复查,“三分治七分养”,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有规律,适当的身心锻炼,保持乐观的情绪,饮食清淡,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
名词解释
乙肝“二对半”
指HBsAg(表面抗原)、抗—HBs(表面抗体)、HBe(e抗原)、抗—HBe(e抗体)、抗—HBc(核心抗体)。另外,乙肝检查单上还会出现HBc(核心抗原)。HBV(乙肝病毒)颗粒的外膜称作表面抗原,内核分为核心抗原和e抗原。
乙肝病毒携带者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指出:HBsAg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HBsAg阳性,但无肝炎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
“小三阳”与“大三阳”
在乙型肝炎的病毒指标“两对半”化验中,老百姓习惯把HBsAg、HBeAg、抗—HBc这3项同时阳性者称为“大三阳”。把HBsAg、抗—HBe、抗—HBc这3项同时阳性者称为“小三阳”。
‘拾’ 数万人的脊髓损伤治好了,竟是用了它
脊髓损伤患者必须及时治疗,早期正确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脊柱脊髓功能的恢复程度,常见治疗方法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急性期治疗
脊髓损伤伤后6小时是关键期,24小时内为急性期,要遵循ABC抢救原则,即维持呼吸道通畅、恢复通气、维持血循环稳定。中上颈椎损伤时,可导致呼吸肌麻痹从而出现呼吸困难,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用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还要注意复发伤的发生。
针对脊椎骨折和错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颅骨牵引、手法复位、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
一般治疗
脊髓损伤患者,应卧床休息。
药物治疗
类固醇激素
大剂量应用是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首选,常用的如甲基泼尼松龙,能够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提高神经细胞的存活度的作用。
脱水剂
治疗脊髓水肿,常用的有甘露醇、呋塞米。
改善微循环药物
调整微循环,改善脊髓内部的微环境,促进受压脊髓的血液供应。
神经营养药物
可促进轴突再生,保护神经细胞,促进脊髓修复,常用的有维生素B12等。
手术治疗
颈椎损伤
手术名称
椎板减压术。
适应症
颈椎后部结构受损且神经压迫来自后方。
胸腰椎损伤
手术名称
前路减压术、后外侧减压术。
适应症
前路减压术:适用于椎管前方受压且有进行性加重的神经损伤,屈曲型压缩骨折患者。
后外侧减压术:适用于椎管后方受压。
脊髓圆锥和马尾损伤
手术名称
后方切开复位术、椎板切除术、减压术。
适应症
骨折脱位所致圆锥受压、损伤,马尾神经断裂患者。
开放性脊髓损伤
手术名称
清创术、椎板减压与探查术、硬脊膜修补术。
适应症
胸腰段开放性脊髓损伤,伴脑脊液外漏患者。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脊髓损伤多复方治疗,以活血通经,填补肝肾为主,或选用督脉十三针、华佗夹脊穴、五脏俞、膈俞、八髎为主穴位配方的针灸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