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大米主要产地来自哪里
粳米的主要产地在东北三省,籼米的主要产地在长江以南地区。
产米区比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产企业比较有名气的有像黑龙江的北大荒米业、湖南的金健米业、江西的聚丰米业等,黑龙江产的东北大米,辽宁的盘锦大米,河南的原阳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苏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1)中国的米大多是从哪里种植扩展阅读:
大米经过长时间的贮藏后,由于温度、水分等的影响,大米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会发生各种变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物质(如黄曲霉素等)。
贮存时间、温度、水分和氧气是影响大米陈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种、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虫霉危害也与大米陈化有密切关系。大米陈化速度与贮存时间成正比,贮存时间愈长,陈化愈重。水分大,温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陈化速度就快。
不同类型的大米中糯米陈化最快,粳米次之,籼米较慢,因此,为保持大米的新鲜品质与食用可口性,应注意减少贮存时间,保持阴凉干燥。大米的储藏要在15℃以下的低温,相对湿度在75%,大米平衡水分14.5%为储藏的最佳条件。
大米的储藏形态有毛稻、糙米和精白米,前二者是有生命状态,储藏期间较长,后者无生命,不宜长期储藏。
大米仓库通常采用熏蒸的方法,家庭采取日晒或放置花椒等方法对稻米进行防虫、驱虫。未熟粒、虫害粒等受伤害或发育不健全的米粒,不仅易发生劣变,还会导致正常大米的劣变。
储藏中游离脂肪酸、蛋白质与淀粉相互作用可形成环状结构,加强了淀粉分子间的氢键结合,影响大米蒸煮时的膨润和软化。储藏中影响稻米品质劣变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虫害及自身的生化变化等。
其中自身的生化变化是大米劣变的主要原因,如发芽率减少、蛋白质降解和脂肪的氧化等,可导致稻米失去新米的清香,产生不良的“陈米臭”。与新米相比,陈米做的饭硬,且黏度下降,烹煮时间延长。而要抑制这些变化,主要应考虑储藏条件。
大米的储藏流通多为糙米。糙米往往要经过碾米加工,除去部分或全部皮层才能得到我们通常食用的大米。
米的新陈常用邻甲氧基苯酚反应试验判断。
㈡ 我国哪里种植生产的大米比较好
民以食为天,对于人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中国是农耕大国,食米文化非常悠久,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培育出很多稻米品种,且南北方各有差异。近年来东北大米很是受到消费者的认可,东北大米属于粳米,南方一般是籼米,常见有泰国香米、中国香米。不同地区产的大米口感不同,那么你知道好吃的大米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中国十大好吃的大米。
10、黑龙江省响水大米
黑龙江省响水大米是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米。"龙江大米甲天下,响水大米甲龙江",响水大米产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其颗粒丰满,质地坚硬,色泽青白、透明纯净,焖出的饭,汤似鲜乳,米如油注,饭质柔软,香味袭人。
各大超市随处可见泰国香米和东北大米,但其实要说真正好吃的,且影响力大的大米品种产地,那么以上的这十个是绝对进入排行榜的。关于大米,你觉得哪里的最好吃?
㈢ 我国主要产大米的省份是哪几个及具体位置!
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川、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福建、云南、黑龙江等省(区)。
分布范围:
(1)我国稻作分布广泛。我国稻作分布广泛,从南到北稻区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5 个温度带。从总体看,由于纬度、温度、季风、降雨量、海拔高度、地形等的影响,我国稻作区域的分布呈东南部地区多而集中,西北部地区少而分散,西南部垂直分布、从南到北逐渐减少的格局。
(2)水稻种植区域以南方为主。水稻种植区域以南方为主,南方3 个稻作区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 个亚区,其中长江流域水稻面积已占全国的65.7%;北方3 个稻作区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其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 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3)南方省份多为双季稻,以种植杂交籼稻和常规稻为主,而北方稻区大多种植单季稻,以种植粳稻为主。
(3)中国的米大多是从哪里种植扩展阅读:
水稻适宜的生长环境: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㈣ 我们中国的粮食主要从哪来的
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中国商品粮基地大致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在中国,前者如黑龙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广东珠江三角洲,苏浙太湖平原,苏皖江淮地区,江西鄱阳湖平原等。
现阶段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具备诸多有利因素。根据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4)中国的米大多是从哪里种植扩展阅读
第一类,是南方原有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这类基地人多田少,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历史,劳动力充裕,有精耕细作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较好,
2、粮食单产一般每公顷可达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国粮食平均单产约高一倍;粮食商品率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13片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因此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米仓”之称。
3、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做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互相促进,增产商品粮仍有较大潜力。
第二类,新发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片,它们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
1、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条件较好,又处在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降水量、热量和无霜期低于长江以南而高于黄河以北,是我国重要的水旱轮作粮食产区。
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土条件改善,扩大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每公顷已达4065千克,粮食商品率19.6%。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改善土、肥条件,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仍将有相当可观的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类,水平尚低、发展潜力最大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辽宁中部平原三片。
1、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条件和原有基础均不如前二类地区,农业经营粗放,粮食单产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顷仅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国营农场多,粮食总产量高,粮食商品率为35.2%,
2、其中国营农场商品率高达40%~60%。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占13片商品粮基地的1/5以上。这里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开垦扩耕有较大余地。
3、今后应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肥料等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开荒扩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这里增产商品粮的潜力,在各类商品粮基地中将是首屈一指的。
㈤ 小米产地是哪里
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东北地区,主要集中在通辽、赤峰一带。其中比较有名的盛产小米的地方有如下几个:
1、阳曲县黄寨镇
这里的地形非常适合种植小杂粮,因为是典型的丘陵旱作区,这里不仅种植了小米,其他品种的杂粮种植面积也非常大,经过相关部门检测,这里出产的小米富含的一些维生素高于其他地方出产的小米。
2、马庙镇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马庙镇的着名特产马坡金谷小米,又叫做金乡小米、马庙金谷,是我国比较出名的米品种之一。该小米颜色金黄、味道香浓、质地粘稠、入口清爽不腻。并且它的营养价值非常丰富,粗纤维是粮食作物中非常低的,特别适合老人、孕妇作为滋养食品。
3、南房村
广灵小米也叫做东方亮,早在明朝时期就是朝廷贡米,作为绿色食品,成功成为北京奥运会的专供米,也进入了中南海。
4、什社乡
什社乡出产的小米驰名中国,它的颜色就好像金珠子一样的黄色,非常饱满、富有光泽。煮开后小米米脂漂浮在上面,闻起来很想,喝起来味道更佳。如果配上爽口的咸菜,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了。
㈥ 我国水稻种植区分布在哪里
根据水稻种植区域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中国稻区可以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南方3个稻作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个亚区;北方3个稻作区虽然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左右,但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的积温5800~9300℃,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和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毫米。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季早稻米质不佳等原因,本区的双季早稻面积锐减,使本区稻作面积从80年代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8%下降到目前的61%。尽管如此,本区稻米生产的丰歉,对全国粮食形势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太湖平原、里下河平原、皖中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历来都是中国着名的稻米产区。耕作制度为双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并存。长江以南多为单季稻三熟或单季稻两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大,长江以北多为单季稻两熟制或两年五熟制,双季稻面积比重较小。四川盆地和陕西南川道盆地的冬水田一年只种一季稻。
本区分3个亚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和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3)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云贵高原和西藏高原。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西藏、青海等省(自治区)的部分或大部分,属亚热带高原型湿热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地貌、地形复杂。稻田在山间盆地、山原坝地、梯田、垄瘠都有分布,高至海拔2700米以上,低至160米以下,立体农业特点非常显着。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24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8%。稻作生长季180~260天,≥10℃的积温2900~8000℃,日照时数800~1500小时,稻作生长期降雨量500~1400毫米。稻作土壤多为红壤、红棕壤、黄壤和黄棕壤等。本区稻作籼粳并存,以单季稻两熟制为主,旱稻有一定面积,水热条件好的地区有双季稻种植或杂交中稻后养留再生稻。冬水田和冬坑田一年只种一熟中稻。本区病虫害种类多,为害严重。
本区分3个亚区: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和青藏高原河谷单季稻亚区。
(4)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北京、天津、山东省(市)全部,河北、河南省大部,山西、陕西、江苏和安徽省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温度较高,但春、秋季温度较低,稻作生长季较短。常年稻作面积约12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4%。本区稻作生长期≥10℃积温4000~5000℃,年日照数2000~3000小时,年降雨量580~1000毫米,但季节间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夏秋雨量集中。稻作土壤多为黄潮土、盐碱土、棕壤和黑黏土。本区以单季粳稻为主。华北北部平原一年一熟稻或一年一季稻两熟或两年三熟搭配种植;黄淮海平原普遍一年一季稻两熟。灌溉水源主要来自渠井和地下水,雨水少、灌溉水少的旱地种植有旱稻。本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水稻生育后期易受低温危害。水源不足、盐碱地面积大,是本区发展水稻的障碍因素。
本区分2个亚区: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和黄淮海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5)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及吉林省全部、辽宁省大部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地区、哲里木盟中部的西巡河灌区,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稻作区域,属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温热湿润,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10℃,≥10℃积温2000~3700℃,年日照时数2200~3100小时,年降雨量350~1100毫米。光照充足,但昼夜温差大,稻作生长期短。土壤多为肥沃、深厚的黑泥土、草甸土、棕壤以及盐碱土。本区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适于发展稻田机械化。耕作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国有农场推行水稻与旱作物或绿肥隔年轮作。最北部的黑龙江省稻区,粳稻品质十分优良,近20年由于大力发展灌溉系统,稻作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57万公顷,成为中国粳稻的主产省之一。冷害是本区稻作的主要问题。
本区分2个亚区: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和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6)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本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包括新疆、宁夏自治区的全部,甘肃、内蒙古和山西省(自治区)的大部,青海省的北部和日月山以东部分,陕西、河北省的北部和辽宁省的西北部。东部属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西部属温带—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本区虽幅员广阔,但常年稻作面积仅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光热资源丰富,但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大,无霜期160~200天,年日照时数2600~3300小时,≥10℃积温3450~3700℃,年降雨量仅150~200毫米。稻田土壤较瘠薄,多为灰漠土、草甸土、粉沙土、灌淤土及盐碱土。稻区主要分布在银川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伊犁河谷、喀什三角洲、昆仑山北坡。本区出产的稻米品种优良。种植制度为一年一季稻,部分地方有隔年水旱轮作,南疆水肥和劳畜力条件好的地方,有麦稻一年两熟。
本区分3个亚区:北疆盆地早熟亚区、南疆盆地中熟亚区和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㈦ 大米的原产地是哪里
大米的原产地是, 中国云南地区。
从物种分布来看,大约在5万年前,在云南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稻属植物。故推测亚洲最早种植稻谷的地区应该是云南地区。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稻人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水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 水稻-香玉1号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国内大米主要分粳米和籼米,粳米的主要产地在东北三省,籼米的主要产地在长江以南地区,产米区比较有名的有像五常、奉新等,其中生产企业比较有名气的有像黑龙江的北大荒米业、湖南的金健米业、江西的聚丰米业等。黑龙江产的东北大米,辽宁的盘锦大米,河南的原阳大米,天津的小站米,江苏的武育粳,湖北仙桃大米。
扩展阅读:大米的分类
大米的分类:
籼米
籼米系用籼型非糯性稻谷制成的米称为籼米。米粒粒形呈细长或长圆形,长者长度在7毫米以上,蒸煮后出饭率高,粘性较小,米质较脆,加工时易破碎,横断面呈扁圆形,颜色白色透明的较多,也有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根据稻谷收获季节,分为早籼米和晚籼米。早籼米米粒宽厚而较短,呈粉白色,腹白大,粉质多,质地脆弱易碎,粘性小于晚籼米,质量较差。晚籼米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组织细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较小,硬质粒多,油性较大,质量较好。在国际市场上,有按籼米米粒的长度分为长粒米和中粒米者。长粒米粒形细长,长与宽之比一般大于3,一般为蜡白色透明或半透明。性脆,油性大,煮后软韧有劲而不粘,食味细腻可口,是籼米中质量最优者。中国广东省生产的齐眉、丝苗和美国的蓝冠等均属长粒米。中粒米粒形长圆、较之长粒米稍肥厚,长宽比在2~3之间,一般为半透明,腹白多,粉质较多,煮后松散,食味较粗糙。质量不如长粒米。中国两湖、两广、江西、四川等省所产的大米多属中粒米。美国的齐奈斯也属中粒米。泰国大米标准根据大米的长度分为特长型(7毫米以上)、长型(6。6~7毫米)、中型(6。2~6。6毫米)和短型(6。2毫米以下)4种。
粳米
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谷碾制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长与宽之比小于2,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出饭率低。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品质优。粳米主要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和苏南以及江苏泗洪等地。着名的小站米、上海白粳米等都是优良的粳米。粳米产量远较籼米为低。
糯米
糯米又称江米,呈乳白色,不透明,煮后透明,粘性大,胀性小,一般不做主食,多用制作糕点、粽子、元宵等,以及作酿酒的原料。糯米也有籼粳之分。籼糯米粒形一般呈长椭圆形或细长形,乳白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粳糯米一般为椭圆形,乳白色不透明,也有呈半透明的,粘性大,米质优于籼粳米。
大米 ,是稻谷经清理、砻谷、碾米、成品整理等工序后制成的成品。清理工序就是利用合适的设备,通过适当的工艺流程和妥善的操作方法,将混入稻谷中的各类杂质除去,以提高大米成品的质量,同时利用磁铁除去稻谷中的铁钉、铁屑等,以保证生产安全。砻谷工序就是用橡胶辊砻谷机或金刚砂砻谷机将稻谷的颖壳脱下,并使颖壳与糙米分离。碾米工序即用碾米机碾削、摩擦糙米使皮层和胚乳分离,然后再进行刷米、去糠、去碎、晾米等处理,这样就可得到所需等级的大米。现代新型大米还应用色选、风选、去菌除尘、灭菌绝虫、抗菌、阻氧、抑酶、仿生包装等加工技术以使大米更卫生安全,鲜香营养,损耗更小。
㈧ 中国水稻之乡是那九个
你好!东北有吉林的延吉,松花江和辽河沿岸。华北有河北,山东,河南。西北有汾渭平原,河套平原,银川平原。
㈨ 中国最早大米是从哪里引进来的
大米原产于中国与印度
我国食用大米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七千多年前长江流域就有种植水稻并食用大米。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9)中国的米大多是从哪里种植扩展阅读: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由于连年的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
西晋覆灭后,北方相当长时期内局面混乱,以后又有更多的中原人民向南迁移。这些南来的移民,不但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南方虽然雨量比较多,还是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
㈩ 我国水稻主要在哪里种植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均有种植,除青海省基本没有水稻种植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水稻种植。从种植区域看,长江中下游是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2.9%,其次是华南、西南、东北、西北和华北,分别占全国的18.1%、15.1%、12.4%、0.9%和0.6%。水稻单产以东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地区较高,平均亩产在470千克以上;其次是西南和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单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双季稻面积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