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清代文献中提到的"使鹿部"指的是现在中国哪个少数民族
清代文献中提到的"使鹿部"是个泛称,包括今天我国的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属于俄国的雅库特人也在其列,他们是在外兴安岭以放牧驯鹿的部落民。
今天一般把“使鹿部”认为是鄂温克,这是狭义的。鄂温克有“使马部”和“使鹿部”的划分。
B. 清代文献中提到的使鹿部指的是现在中国哪个少数民族
《清通考》“索伦达呼尔,为东北最远之部,散处山林,以捕貂为业,亦称土中人,至于鄂伦春一名奇勒尔,其所居益为辽远,使马鄂伦春在诸部之外,使鹿鄂伦春又在使马之外,距齐齐哈尔城复千余里,”按清代于黑龙江置总管,管辖索伦达呼尔、使马使鹿鄂伦春地方户属,今之在江北者已属于俄,惟使鹿之俗,自西伯利亚一均有之,有独鄂伦春一部也。“鄂温克”这一称谓来自鄂温克语,意为“山林里的人们”。鄂温克族的祖先大体分布于贝加尔湖周围和以东地区,直至黑龙江中游以北地区。早在公元前二千年,鄂温克族的祖先就在外贝加尔湖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活动了。据历史学家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其中,索伦族是农耕部落,通古斯是游牧部落,在我国,这两支鄂温克族大部分居住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族自治旗。而雅库特人就是鄂温克猎民,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我国迄今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
C. 中国最后一个游牧民族是哪一个
中国最后一个告别游牧生活的民族———敖鲁古雅乡鄂温克族猎民
使鹿部鄂温克族是中国北疆唯一现存的以饲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在2003年前,生活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里和周围的深山密林中。
使鹿部鄂温克族人口虽少,但他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并有着他自己的悠久历史和传
统文化。使鹿部鄂温克族猎民由于频繁的迁移,历史上人们对他们认识不尽相同,唐代称
“鞠国”;十三世纪蒙古人称“兀良哈”;明朝修的《全辽志》记载:“北山野人”;清
朝称“使鹿部”;俄国沙皇政府称他们“通古斯”;日本进入东北叫他们“雅库特”;汉
人称鄂温克猎民为“栖林”。鄂温克族猎民从古至今,一直自称“鄂温克”,意思是“住
在大山林中的人们”。1957年国家和政府根据他们的意愿恢复和统一了鄂温克族猎民的名
称“鄂温克”。
使鹿部鄂温克族人自古以来就是居住在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
化,相当一部分人走出了山岭森林,迁居到草原和靠近山区的河谷地带。内蒙古根河市敖
鲁古雅乡的使鹿部鄂温克族猎民则依旧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靠原始的狩猎方式生活,是
当今使鹿部鄂温克族最带有本民族特色的一个部落,并以“使鹿部”着称于世。据考古学
的人类学研究,使鹿部鄂温克族猎民的先人大体分布在贝加尔湖周围。1658年俄军侵入贝
加尔湖使鹿部鄂温克族人和布里亚特蒙古人住地,迫使他们迁移到了额尔古纳河沿岸。由
于驯鹿的特殊习性,决定了使鹿部鄂温克族猎民必须寻找人烟稀少而苔藓、石蕊丰富的地
方。额尔古纳河沿岸的原始森林正是游猎、饲养驯鹿的理想地方。各种松树、黑桦、白桦、杨树、柳树、柞树等树木,林下生长着数不清的中草药材和奇花异草,还有可食用的都斯、红豆、水葡萄。稠李子、黄花菜、蘑菇等,林中栖息着鹿、犴、熊、野猎、狍、獐、水獭、狼、猞猁、山狗、狐狸、灰鼠、雪兔等野兽及飞翔在林间的鸟类,游弋在水中的鱼类,是猎民的天然财富。他们常年生活在深山密林中,穿兽皮吃兽肉。住“撮罗子”受外界影响很少,处于一家一户或以氏族公社为单位靠自然支配丰欠不定的狩猎生产,用猎物同外界换取生活用品。
敖鲁古雅乡鄂温克族现有200余人,直到1940年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仍外于原始社会末
期,在信仰上猎民主要信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比较完整的宗教,猎民们认
为萨满是人神之间的“使者”主要是为人治病、卜问神灵、跳神驱鬼、祈福免灾、保证狩
猎丰收等。萨满教没有经典教义,没有共同的创使人,没有庙宇、宗教活动也无严格的程
序,主要是通过萨满口传身受,世代传承。在信仰萨满教的同时也受到东正教的影响,起
俄式的名字,坟墓上立十字架等。在传统的婚姻上是同辈份的一夫一妻制的氏族外婚,寡
妇可再嫁。以血缘关系组成家族公社“乌力愣”。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独特的物
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鄂温克族猎民过去以扎枪、弓箭和燧石枪狩猎,约在1906年传入俄式
“别力弹克”快枪,使狩猎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在他们的狩猎中桦树皮船和滑雪板的使
用也占有重要地位。敖鲁古雅乡鄂温克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语敖鲁古雅
方言,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文学艺术还是相当丰富的,不论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还是工艺美术、绘画、雕刻等。民间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有神话、故事、歌谣、谜语等。猎民男女老少均喜欢唱歌跳舞,他们的造型艺术有:桦树皮器皿工艺、木制器皿工艺、刺绣、雕刻、岩画、绘画、建筑、萨满教美术等,其中桦树皮器皿有:碗、盆、针线包、水桶、桦树皮篓、桦树皮船等,制造的形状大小各异,装饰风格独特,创造出了独特的“桦树皮文化”。
经过不断的历史发展,敖乡人民的自然生态意识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为了减少人
为对自然生态的损害,早已开始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上也由从前的单一狩猎向养
护猎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方式转化。
80年代以后使鹿部鄂温克族猎民生活条件又有了很大的改善,定居使他们观念也相应
的有所改变。定居点的房屋基本上是俄式木刻楞房屋,卧室、会客厅、餐厅、厨房、压力
井、取暖设备等生活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电视、电话、音响等现代化家电取代了那些作
工精巧的“桦树皮文化”。定居点上有学校。商店、医院、文化站等综合服务设施,交通、通讯等都非常便捷。这种延续数千年的驯鹿文化正诼渐走向消亡,逐渐定居使猎民结束了长期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
使鹿部鄂温克族猎民在敖鲁古雅乡时,是属于半猎半定居状态。自从2003年后,迁移到内蒙古根河市才真正实现了定居。这虽然是历史的进步,但对于独树一帜的传统文化还是应该得到世人的保护和尊重。
D.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我国什么族是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布卡尔惟彝族
回答者:zhangai5811 - 初学弟子 一级 6-1 02:21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wh.com/56/?ClassId=2847
回答者:kinmark - 都司 七级 6-1 10:09
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26315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
鄂温克族生活的地区,处于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这里有广袤的草原、茂密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资源丰富、山河秀美。但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各地区鄂温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讷河县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居住在莫力达瓦旗、阿荣旗、扎兰屯市等地的鄂温克族则以半农半猎为生;而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鄂温克族还从事着传统的狩猎业。因为他们狩猎时使用驯鹿,常被称为“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
“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过去因居住地不同,鄂温克族曾分别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多信仰萨满教,牧区居民同时信奉藏传佛教。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分辉、伊敏河(布特哈)、莫尔格河(陈巴尔虎)和敖鲁古雅(额尔古纳)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文,农区和山区通用汉文。
林海之舟——驯鹿
驯鹿俗称“四不象”,也叫“角鹿”,是珍稀动物。因为它的头似马而非马、角似鹿而非鹿、身似驴而非驴、蹄子似牛而又非牛,故名“四不象”。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它一般体长2米左右,高1米多,体重100至150公斤。毛呈灰褐色或白色、黑色、杂色等。尾巴较短,颈下有较长的垂毛。雄鹿较高大,雌鹿稍矮小。一般寿命15至20岁左右。鹿科动物中,一般是公鹿有角,母鹿无角,唯独驯鹿与众不同,无论雌雄,头上都长着一对分枝很多的大茸角。年龄不同,茸角的大小及分枝也不同。每年脱角一次,第二年的三四月间重新长角。驯鹿全身都是宝,肉可吃,奶可饮,皮能制革,鹿茸、鹿鞭更是珍贵的药材,是鄂温克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驯鹿生性温顺,不踢人不咬人,一般多由妇女饲养管理。饲养驯鹿比较方便,不用栏圈,不用喂草,只要将其散放在住地附近的山沟里,任其自由觅食即可。每当夜幕降临,驯鹿便三五成群地离开宿营地,到密林中寻食,天亮了便自动回来,白天不再离开。它的觅食能力极强,即使冬天大雪封山,它也能用宽大的前蹄扒开1米深的积雪寻吃苔藓。驯鹿喜欢吃盐,当主人要役使它时,只要敲击盐盒子,它就会应声而来。
驯鹿体壮,能负重40多公斤,日行20多公里。由于它体轻、蹄子宽阔,因而在深雪和沼泽地里或密林中也能长途跋涉、穿行无阻,既可驮运货物,又可骑乘,是鄂温克猎民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工具。平时主人的猎获物,迁徙时的炊具、粮食、衣物及搭撮罗子用的蓬布、桦树皮等一切生活用品都是由驯鹿来运输的。鄂温克人也非常疼爱自己的驯鹿,他们给每只驯鹿都取个名字,戴上木铃或铜铃,以便于寻找。不让孕鹿和幼鹿驮重东西,出汗时不让它们饮水,以免流产和得病。
参考资料:http://bbs.53kf.com/read.php?tid=1308303&page=e&fpage=56
回答者:一志三9 - 江湖豪侠 十一级 6-1 10:20
鄂温克族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xysfxyjc - 举人 五级 6-1 10:41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驯鹿俗称“四不象”,本是野生动物,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后来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鄂温克族成为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海洋X - 高级经理 七级 6-1 10:44
鄂温克族
回答者:a鳄鱼的眼泪a - 经理 四级 6-1 10:46
哈哈 这个我知道 鄂温克族
回答者:zozo123 - 举人 五级 6-1 11:06
饲养使用驯鹿的鄂温克族 在祖国东北边疆额尔古纳河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是一望无际、辽阔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驯鹿,鄂温克语称为“鄂伦”。
在祖国东北边疆茂密的山林、草原及河谷地区,居住着勤劳勇敢的鄂温克族,有人口26 315人(1990年)。他们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是古斯通语,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的语言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语文。
聚居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和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占本民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从事畜牧业。他们和蒙古族一样,住蒙古包、喝奶,过游牧生活。居住在黑龙江省讷河的鄂温克族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在扎兰屯市、阿荣旗等地靠山区的鄂温克族,主要从事定居狩猎、烧炭、放木排及少量农业。聚居在额尔古纳河一带原始森林中的另一部分鄂温克族,从事游猎和饲养驯鹿。
鄂温克族喜欢唱歌、跳舞,他们的民歌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气息。他们的舞蹈大多是舞步简单、生动活泼的集体舞。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还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做儿童玩具。每年5月下旬,牧区的鄂温克族要欢度“米阔勒节”,这是牧民统计当年增加了多少牲畜的日子。节日这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襟边镶有色带的开衩长袍和长裤,骑着马,赶着车,聚集到一块给马剪鬃尾、烙印,给羊剪耳作记等,欢歌热舞,庆贺佳节。
鄂温克族好客并讲究礼节,到鄂温克族家里做客,主人把皮垫摆在哪里,客人就在哪里落座,不得随意挪移皮垫。客人落座后,女主人随即端上奶茶,如果来者是贵客,通常还要献上驯鹿的奶。鄂温克族认为:外出的人谁也不会背着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别人,自己出门后也不会有人照顾。
驯鹿曾是鄂温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誉为“森林之舟”。驯鹿俗称“四不象”,本是野生动物,它性情温顺,适宜在寒冷的地带生活,喜食苔藓,善于在深山密林及沼泽或深雪中行走,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后来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鄂温克族成为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啄B木W鸟 - 一派掌门 十二级 6-1 11:25
鄂温克族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后来被游猎的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捕获饲养,逐渐驯化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工具。鄂伦春族主要使用马匹以后,鄂温克族便成了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惭愧豆沙包 - 试用期 一级 6-1 12:28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我国的鄂温克族是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dongxu_sun - 江湖新秀 四级 6-1 13:11
饲养和使用驯鹿的民族——鄂温克族
回答者:won13 - 试用期 一级 6-1 13:23
布卡尔惟彝族
回答者:海底湛蓝 - 助理 三级 6-1 13:37
是鄂温克族
回答者:kill5932 - 魔法师 四级 6-1 13:42
鄂温克族.
回答者:小傲气中华 - 护军统领 十三级 6-1 13:42
鄂温克族
回答者:wangxiao987 - 经理 四级 6-1 13:46
鄂温克族.
回答者:琪琪爱牛奶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6-1 13:59
驯鹿本是野生动物,原生于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地区。我国的鄂温克族是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女士烟群521 - 千总 四级 6-1 14:09
鄂温克族.
回答者:萤火小虫虫 - 秀才 二级 6-1 14:10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役使驯鹿的民族。
回答者:浪漫雨路 - 魔法师 四级 6-1 14:11
鄂温克族
回答者:chaosfurr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6-1 14:21
鄂温克族.
回答者:atawy - 试用期 一级 6-1 14:24
鄂温克族
回答者:冰wing - 助理 三级 6-1 14:32
鄂温克族
回答者:ylmxyl - 经理 四级 6-1 14:51
鄂温克族
回答者:3212212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6-1 14:54
鄂温克族
E. 为什么选驯鹿给圣诞老人当“车夫”
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传说他会在平安夜乘坐9头驯鹿拉着的雪橇去走访千家万户,给孩子们分送精美的礼物。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9头驯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冲者、跳舞者、欢腾、悍妇、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闪电和红鼻子鲁道夫。其中红鼻子鲁道夫担任引路的领头者,它明亮的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雨雪风霜,都不能阻止它们前进的步伐。
“车夫”驯鹿
在圣诞节的传说中,人们为什么会选中驯鹿这种动物来给圣诞老人拉雪橇呢?首要的一点,当然是驯鹿的性情比较温顺,经过调教能拉雪撬、驮重物;其次,驯鹿的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不仅适于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冰天雪地中拉起车来也十分稳当。可能正是因为驯鹿有着这种温顺和吃苦耐劳的品性,人们对它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而在圣诞节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把驯鹿同慈祥的圣诞老人组合在一起。
驯鹿被选中担任圣诞老人的“车夫”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生活在极地的驯鹿的生物钟没有规律,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活动。科学家曾经在驯鹿的颈部装上无线电发射器,每10分钟记录一次驯鹿的活动,结果发现驯鹿的睡眠时间非常随机,主要取决于它们消化食物的时间,而不是昼夜的交替。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极地有极夜、极昼等不规律的时间变化,生活在这里的驯鹿因而没有调节出精确而稳定的生物钟的必要。
拉普兰人和驯鹿(图片来源:光明网)
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的驯鹿是鄂温克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具有“林海之舟”的美称。
鄂温克族人饲养驯鹿的方式很粗放,除了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雌鹿产仔期间帮助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之外,其余时间皆任驯鹿自由地在林中活动,不予看管。
生态的困境
进入21世纪以后,水害的加重、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林间猎取物的减少,让鄂温克这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从2003年8月开始,鄂温克族人陆续离开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和我国仅有的1000多头驯鹿,搬迁到根河市的新定居点,开始了新的生活。不过,当地为了传承鄂温克族放牧驯鹿的传统,依旧在山上保留了8个驯鹿驯养点。
目前,驯鹿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气候变化对驯鹿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生态景观的改变,成为驯鹿面临的最大威胁。气候变暖使得北极周边地区的降雨量增加,雨结成冰,覆盖在雪的表面,冰层过厚,致使驯鹿等食草动物很难吃到积雪底下的苔藓。
对于我国的驯鹿来说,所面临的问题是,它们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基因衰退十分严重,需要不断加入新的血缘,才能使它们得到新生。
如果没有驯鹿拉着雪橇一路铃儿响叮当,圣诞老人的故事将会多么苍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做“环境友好型”公民,保护好身边的生态环境,珍惜美好的地球家园。
(作者:余夫)
F. 世界有没有鹿族人
鹿族人正确是指鄂温克族,是驯养鹿的民族。
鄂温克是鄂温克族的民族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将它们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富有代表性。同时,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6)中国养驯鹿的是哪个民族扩展阅读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
据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居住在北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的鄂温克族,完全以肉类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达犴肉、鹿肉,鄂温克族传统炊餐用具别具特色,用罕达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达犴筋缝制的鹿皮盛粮口袋,桦木、皮制的各种碗、碟等。如今瓷、铝、铁、塑料制品已广为使用。
鄂温克族吃饭时,全家人围绕火堆席地而坐,在三角架上吊着铁锅,将捕获的驼鹿或其它猎物切成肉块,放入沸滚的锅里涮着吃。涮出的兽肉多挂着缕缕血丝,半生半熟。外出狩猎时,把它装在鹿包兜里当干粮。
参考资料
网络-鄂温克族
G. 独特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是怎样的
鄂温克人饲养驯鹿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6只野生鹿仔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据有关专家考证,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养鹿如养牛”的记载指的就是这里饲养驯鹿的北方民族。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惟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但生长非常缓慢。驯鹿冬季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由于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
迁徙前,猎民们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并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一般较老实的驯鹿用来驮人,较生性的驯鹿用来驮物。这时猎民们开始整理什物,主要是拆卸“撮罗子”上的覆盖物。迁徙前的最后一项工作是猎民们要将猎民点的所有用火扑灭。猎民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火,一般要在“撮罗子”内外各设一个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
H. 驯鹿的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据媒体报道,每年冬天,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萨米部族都会驱赶数千头驯鹿进行集体迁徙,从挪威进入芬兰,耗时长达两个月。萨米人都会驱赶大群驯鹿穿过雪原,完成一年一度的迁徙。大约3500头驯鹿和上百名萨米人,在零下15度的严寒中,从位于挪威的萨米首都卡拉绍克(Karasjok)出发,穿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雪原,越过芬兰边境,历时两月,行程数百英里,场面蔚为壮观。
萨米族人生活在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一向有驯养驯鹿的传统,而今这一传统也在慢慢消亡。如今在北欧只有大约2800名萨米族人专职以放牧驯鹿为生,过着半游牧的生活。
I. 驯鹿的迁徙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等级】: 稀有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态环境】:森林、沼泽地带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黑龙江
【保护价值】:驯鹿为珍贵动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国黑龙江省的鄂温克族用它作交通运输工具。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态特征 体型中等,体长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弯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脱角,雌鹿稍晚,约在4月中、下旬;驯鹿头长而直,耳较短似马耳,额凹;颈长,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阔,中央裂线很深,悬蹄大,行走时能触及地面,因此适于在雪地和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行走;体背毛色夏季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内侧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开始脱毛,9月长冬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美、西伯利亚南部。中国亚种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坡,目前仅在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左旗尚有少量饲养。
[编辑本段]分布情况
驯鹿是环北极分布动物,广泛分布在欧亚和北美大陆北部及一些大型岛屿,此外人工引进南乔治亚岛上,也生存得很好。据考证,我国的驯鹿与贝加尔湖东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温多苔原高地的驯鹿有渊源关系(马逸清,1992)。目前,驯鹿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
[编辑本段]生境与习性
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处于半野生状态。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问荆、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叶。鄂温克猎民照顾驯鹿很粗放,过着“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迁居,主要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激流河、阿穆尔河、呼玛河、阿巴河一带。定期饲以食盐,夏季建栏熏蚊,在驯鹿产仔期间,帮助母鹿照顾幼仔,驱赶狼、熊等天敌。其余时间,驯鹿皆自由在林中采食活动,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为交配季节,争雌斗争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产仔。每产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岁性成熟,个别发育好的个体当年即能参加繁殖,一直到14岁,繁殖能力很强,雄鹿性成熟较晚。驯鹿寿命可达20年。种群现状我国驯鹿都是半家养的种群。由于长期近亲繁殖,遗传衰退严重,加之疾病、天敌为害,生死数量大致相抵。
[编辑本段]种群数量
在近50年来一直徘徊在1000只左右, 1939年853只,1945年400只,1957年629只,1967年795只,1976年955只,1985年904只(马逸清,1992)。驯鹿是鹿科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种,据调查全世界的野生驯鹿有390万只(William, 1986)。前苏联是拥有驯鹿最多的国家。据1985年统计,俄罗斯野生驯鹿有98万头,半家养驯鹿有223万只,每年利用约15-20%。因而,如果我国就近引进部分驯鹿种源,来发展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综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编辑本段]致危因素
遗传衰退及疾病。饲养情况 我国现有的种群都属于半家养。现有保护措施依据牧业承包责任制办法,分群负责,承包给有管理经验的鄂温克猎民,按劳力按户分配只数和游牧地区。此外,额尔左纳左旗畜牧局定期选派有经验的兽医师上山为驯鹿检查治病。驯鹿是居住在北极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来源,同时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为运输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岛上的萨哈来人和亚洲北部的鄂温克族,都很相似,他们对驯鹿的管理和保护都很重视。国际驯鹿会议每3年召开一次,交流各国驯鹿研究、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经验。
[编辑本段]保护措施建议
可考虑由俄罗斯引进的新的健康种鹿,采取种群遗传复壮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时,应扩大游牧区或引进新鹿群,结合林区发展规划在大兴安岭东坡开辟新的饲育基地。应建立驯鹿疾病防治站,全年进行结核病、寄生虫等的防治工作。此外,当考虑建立种群谱系,开展驯鹿种群遗传学研究,发展这一森林型鹿类资源,为我国亚寒带针叶林的综合发展提供多样性模式。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幅宽可达1.8米,且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
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 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后期,分布在欧亚大陆上的驯鹿曾是人类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时的人类主要依靠捕食驯鹿吸取营养,维持了大约有几千年。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把鹿视为圣洁,赋予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西方也是如此,他们让鹿给圣诞老人拉车,给孩子们送礼物。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千米的大迁移。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自己越冬的亚北极地区的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路线往北进发。而且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秩序井然,长驱直入,边走边吃,日夜兼程,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脱下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它们总是匀速前进,只有遇到狼群的惊扰或猎人的追赶,才会来一阵猛跑,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扬起满天的尘土,打破草原的宁静,在本来沉寂无声的北极大地上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任何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仔产下两三天即可跟着母鹿一起赶路,一个星期之后,它们就能像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每小时48公里。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真正意义上的驯鹿为北欧拉普兰人和中国北方鄂温克人驯养的驯鹿,但在中国已经不会有真正的驯鹿了,在北方广阔的森林中,再也不会响起鄂温克人召唤驯鹿时敲响桦皮桶的声音了。
[编辑本段]鄂温克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编辑本段]圣诞老人与驯鹿
圣诞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驯鹿(Reindeer)来拉的,领头的圣诞驯鹿名字叫鲁道夫(Rudolph),有个红红鼻子。
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驯鹿有9只: Rudolph鲁道夫, Dasher 猛冲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欢腾,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闪电,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只负责出力拉,其中一只“红鼻子鲁道夫---Rudolph”是开路的领头鹿。
从前有一只驯鹿名叫鲁道夫,它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长着大红鼻子的驯鹿。人们很自然地叫它红鼻子驯鹿鲁道夫。鲁道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难堪。其他的驯鹿都笑话它,就连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圣诞老人正准备驾着四只健壮的驯鹿去给孩子们送礼物,这时,一场浓雾笼罩了大地,圣诞老人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无法找到任何烟囱的。突然,鲁道夫出现了,它的红鼻子显得比任何时候都亮。圣诞老人立刻意识到他的难题解决了。他把鲁道夫领到雪橇前,套上缰绳,然后自己坐了进去。他们出发了!鲁道夫驮着圣诞老人安全地到达了每一根烟囱。不论雨雪风霜,什么都难不倒鲁道夫,因为它的亮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了迷雾[1]
J. 玛利亚·索的介绍
玛利亚·索(1920年—),内蒙古鄂温克族人,着名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原型,使鹿鄂温克部落最后一任女酋长,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女酋长。她带领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一个只有200多号人的微型族群,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玛利亚·索不会说汉语,虽然她的话要通过族中其他人来翻译,但她是营地的核心和最受尊敬者。她的地位与权威,不仅因为她的年长,也来自于她以往的善于打猎和管理部落的经历。面对鄂温克民族驯鹿和狩猎文化的逐渐消亡,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向林外的人们悲怆倾诉:“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没有放驯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我只想回到驯鹿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