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们在冬天是怎样御寒的呢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
还有一种足炉,是用来暖脚的,它是用锡或者铜制作的一种瓶子,里面可以注入热水,也是很方便随身携带的,还可以在晚上带上床,放在被子里,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了。
除了在穿着方面御寒,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热酒来取暖,人们经常说的是先喝一杯热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类热量比较高的肉类,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肉然后温一壶酒,这样的御寒效果也是极佳的。
B.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古人冬天睡觉盖什么保暖呢
棉花是南北朝时期就传入中国了,可惜的是当时棉花被当时人们当成观赏性花朵存在的,一直到宋末元初才被广泛使用。在那之前古代人冬天睡觉就只能用别的东西来进行取暖。
1.兽皮。披盖兽皮的取暖方式从几千年前一直都在延续。古代生产力低下,在没有更好的取暖办法之前,当时很多人都会用动物皮毛来取暖。且并不仅仅局限于贵族使用,古代的猎户,普通人家也都会使用动物皮毛来取暖,动物皮毛有很好的保暖效果,古代人靠着它们来抵御寒冬。
2.被子。古代虽然没有棉花,但是有柳絮和芦花。但是保暖性会差很多,而且也不够柔软。所以聪明的古代人在床铺上会铺上厚厚的稻草来御寒,大部分人家也会在家中生炭火炉,这种取暖方式既经济又实惠,取暖效果也非常的好,除此之外,一些比较冷的地区,人们也会制造火炕和火墙,这种墙壁的内部呈中空状态,从里面可以将房子烧热,那么整个屋子就会非常暖和。
C. 中国人和热水的习惯是从何而来的
放眼整个世界,只有中国人酷爱喝热水,其他国家都喜欢喝冰水,就连同为东亚民族的日韩也是如此。
中国人喝热水除了体质原因以外,还源于以前水质不过关,水需要烧开了再喝。而发达国家比较富裕,很早就习惯喝桶装纯净水或矿泉水,没有寄生虫的顾虑,所以也习惯喝凉水。
其实中国人很早就发现了喝开水的好处,但是古代普通平民是没钱烧开水的,就是喝生水。
(干隆皇帝在圆明园过冬,一个冬季就烧掉木炭几十万斤,而大清的子民只能裹着麻布过冬)
要知道,古代北方老百姓在冬天都没有燃料取暖,棉被都是稀罕物件,完全是靠身体硬抗!普通老百姓攒点燃料很不容易,主要用于做饭,舍不得去烧水啊!
有鉴于此,奉劝那些想穿越回到过去的朋友,除非你能保证自己穿越后可以落户于显贵之家,否则即便是有机会也千万别回到过去,古代老百姓的穷苦是你想象不到的。
D. 热水袋来源
第一个阶段手炉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楚地湿度大,楚人喜欢把香草放入带孔的熏炉中焚烧散气,继而发明散热取暖的手炉。
古时候的手炉,形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这就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也亲昵不少。只不过随着朝代的更替,在颜色,材质上有所改变,形状相差不大。
过去的读书人,有了手炉,就能暖手疏血,书写绘画两不误,“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第二个阶段则是汤婆子,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上方开有一个带螺帽的口子,将热水就从这个口子灌进去放置被窝以提高温度。有铜质、锡质、陶瓷等多种材质,一般为南瓜形状,小口,盖子内有厣子,防止渗漏。很多七八十年代的人也会见过家里保存尚完整的。早期也是材质上有所区分,一般有铜质、锡质、陶瓷等。
第三个阶段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之后,塑料制品普及,遂有塑料暖水袋等(也就是第三代了),取代汤婆子。在第三代就是橡胶热水袋里,永字牌橡胶热水袋是最早的,童年里满满的回忆啊!
E. 暖水瓶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期发明的
中国的暖水瓶究竟始于何时?笔者通过对宋代文献史料的研究认为:暖水瓶在北宋的后期就已经开始制作并使用了。其证据是:
张虞卿者,文定公齐贤裔孙,居西京伊阳县小水镇。得古瓶于土中,色甚黑,颇爱之,置书室养花。方冬极寒,一夕忘去水,防为冻裂。明日视之,凡他物有水者皆冻,独此瓶不然。异之,试以汤,终日不冷。张或与客出郊,置瓶于箧,倾水瀹茗,皆如新沸者,自是始知秘。惜后为醉仆触碎。视其中,与常陶器等,但夹底厚几二寸,有鬼执火似燎,刻画甚精,无人能识其为何时物也。
这条史料使我们得知暖水瓶已经在北宋开始使用并引起人们的新奇感与神秘感。另一条史料则清楚地描述了在玻璃胆瓶上涂附水银的制作技术过程:
徽宗尝以紫流离胆瓶十,付小珰,使命匠范金托其里。珰持示范匠,皆束手曰:“置金于中,当用铁篦熨烙之,乃妥帖,而是器颈窄不能容,又脆薄不堪手触,必治之,且破碎,宁获罪,不敢为也。”珰知不可强,漫贮箧中。他日,行廛间,见锡工扣陶器精甚,试以一授之曰:“为我托里。”工不复拟议,但约明旦来取。至则已毕。珰曰:“吾观汝伎能,绝出禁苑诸人右,顾屈居此,得非以贫累乎?”因以实谂之。答曰:“易事耳。”珰即与俱入,而奏其事。上亦欲亲阅视,为之幸后苑,悉呼众金工列庭下,一一询之,皆如昨说。锡工者独前,取金锻治,薄如纸,举而裹瓶外。众咄曰:“若然,谁不能?固知汝俗工,何足办此。”其人笑不应,俄剥所裹者押于银箸上,插瓶中,稍稍实以汞,掩瓶口,左右洞之。良久,金附着满中,了无罅隙,徐以爪甲匀其上而已。众始愕眙相视。其人奏言:“琉璃为器,岂复容坚物触,独水银柔而重,徐入而不伤,虽其性必蚀金,然非目所睹处,无害也。”上大喜,厚赉赐,遣之。
这两条史料均出自《夷坚志》,是目前所能找到的中国古代暖水瓶的最早的记录。第一条史料是说张齐贤孙子辈分的张虞卿已使用了暖水瓶。张齐贤,是宋真宗时兵部尚书,卒于1014年。他的裔孙张虞卿当生活在北宋中后期,或确切地说主要生活在宋徽宗时期。而另一条史料刚好可与之互证。
众所周知,暖水瓶是一种双层玻璃容器,内外壁在顶部完全封拢,将夹层中的空气抽出来。暖水瓶的内壁需镀上一层水银,目的是为了减少由辐射传走的热量。《夷坚志》中这两条史料表明:宋代的暖水瓶已有了今日暖水瓶的雏型。
首先是第一条史料记张虞卿所拥有的暖水瓶“夹底厚几二寸”,这就证实了这种暖水瓶是中间有空隙的双层构造,“夹底”即夹层。
第二条史料则记述了锡工剥所裹金箔,押于银筷子上,插入玻璃瓶中,再输入水银,掩住瓶口,左右摇动,以使水银涂镀在瓶胆上,这大体是符合暖水瓶制作技术的。
这两条史料所反映出来的暖水瓶的情况,若放在整个宋代制作玻璃瓶、水银的历史中去观察,就会发现这已不是个别现象了。考之宋代典籍,我们可以得知:玻璃是自然之物,彩泽光润,逾于众玉。它用石英砂、纯碱、长石及石灰为主料,有时加入少量澄清剂,将原料混合、熔融、匀化后,加工成形,再经退火处理而得玻璃制品。宋代已能够进行这种玻璃品的制作,宋徽宗一次就能给小太监10个紫色玻璃瓶,就已表示了宋代的玻璃瓶制作的数量已不小,而且品种也多样,质量也相当不错。因为在此之前,就有孔平仲的《海南琉璃瓶》诗:
手持苍翠玉,终日看无足。
秋天长在眼,春水忽盈掬。
莹然无埃尘,可以清心曲。
有酒自此倾,金樽莫相渎。
又如后来张耒的《琉璃瓶歌赠晃二》诗中:
非石非玉色绀青,昆吾宝铁雕春冰。
表里洞彻中虚明,宛然而深是为瓶。
以有易无百货倾,室中开橐光出楹。
透过这样的诗句,不难想见琉璃瓶的晶莹,质量的优良。而且,宋代政府在与外国贸易过程中,还非常注意吸收外国的玻璃瓶作技术。笔者在翻检这一时期的中外贸易史料时,发现波斯语国家与宋朝贸易的“方物”中玻璃瓶为一大项。
如自建隆二年(961)起,占城就进有“大食瓶”,即伊朗瓶。而伊朗国贸易的“方物”中,每次都有玻璃制品,以各式玻璃瓶为多。如至道元年(995),一次“贡品”中就有:
眼药二十小琉璃瓶,白沙糖三琉璃瓮,千年枣、舶上五味子,各六琉璃瓶,舶上褊桃一琉璃瓶,蔷薇水二十琉璃瓶。
宋代典籍中关于水银的记载
伊朗的玻璃瓶,为宋代制造质量较好的暖水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制造玻璃暖水瓶的必备之物——水银来看,宋代的水银提炼是很兴盛的。北宋后期,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就作过这样的记载:“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提炼水银的器具和方法的出现是社会对水银的需求量很大的一种反映。到了南宋,提炼水银已发展成了规模生产。周去非《岭外代答》所记广西桂林地区出现的上火下水的内蒸馏器提炼水银法可为代表:
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火化为霏,得水配合而下坠,遂成水银。
倘若没有社会性的、迫切的对水银的需求,是不会出现这种生产规模大、水银产量高的蒸馏化装置的。宋代社会所出现的各式各样的炼丹术,也可以证实这一点。在北宋后期,水银就作为一种商品广泛流行了。如“瓢内出汞成金”、“草制汞铁皆成庚”、“市药即干汞”等。
南宋的曾敏行《独醒杂志》还记叙:水银烧炼点化之术,“虽因诬诞欺人者甚多,然不可谓无此术”。这从另一侧面告诉了我们,水银在人民的生活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以上探索,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宋代的玻璃瓶制品与水银涂镀技术、水银的提炼技术及使用,都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从而为暖水瓶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必须看到,这些只是暖水瓶出现的基本科学技术因素,假如没有合适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暖水瓶也不会在北宋出现。
据气象学权威竺可桢先生认为,11世纪的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寒冷的时期之一,仅从天禧元年(1017)至政和三年(1111)这段时间的东京来看:降雪不断,冻死甚众,有时大雪连月,至春不止,平地积雪八尺有余,连飞鸟都冻死了。进入南宋,即公元12世纪的临安,气候更为寒冷,降雪之多,胜过北宋,不仅比平常频繁,而且延至暮春。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东京,冬天虽有大风雪,但仍有夜市。除卖点心、水果外,“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临安,“冬日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
这两条史料揭示了这样一个史实:商贩们“提瓶卖茶”所用的瓶,是保温的暖水瓶,因为用铁或瓷制成的瓶子装茶水,即使在茶瓶的外面包裹厚实的棉被之类,在极寒冷的冬夜,一会儿也会凉的。且在宋代,是非常讲究注滚热的汤水于盏碗中,“点开”茶叶或茶饼才饮用的。像蔡襄《茶录》所说:“凡欲点茶,先须令热,冷则茶不浮。”还有在宋代笔记、小说、诗歌中屡屡出现的“斗茶”,倘无盛贮热水的暖瓶,无法想象是如何“点茶”相斗的?这就如同没有保暖的瓶胆,在冬夜里是不可以卖热茶,而冷
茶在冬夜里不可能有市场一样。正因如此,在宋代饮食行业中,“提瓶卖茶”才成为独立的行当。需要提及的是,宋徽宗是最能追求浮华的,官宦贵吏无不以有珍稀物品争相献上邀赏,民间的工匠也无不受这种“侈奢则长人精神”的感染,纷纷钻研奇巧技艺。《夷坚志》中的擅长涂镀水银技术的锡工,就是小太监在百姓居住区发现的。这就表明这种水银涂镀技术已在民间广泛传。而暖水瓶得到最喜欢奢侈品的徽宗的赏识,会很快推广开来,也是十分可能的。临安在暖水物品方面就出现了“暖水釜”。既称之“暖水釜”,其构造必是用玻璃为胆,水银为裹。皇帝将这样的暖水器皿,赐给出嫁的公主,说明此类暖水器皿在宫中已普遍使用,并颇得人们的喜爱,从而使使用暖水器皿成为社会的时尚。
那么,宋代的暖水瓶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目前尚未有出土的宋代暖水瓶实物证实,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出土的宋代的瓷茶瓶、玻璃水瓶寻找旁证。从出土的宋代茶瓶看,它一般造型为宽口,鼓腹,平底,短流,与流成90°角的腹壁上安有筒形把手。在江西赣州、景德镇的宋井中,江苏无锡环城河宋代古井中出土的宋代挈瓶,一般为弇口(或敞口)、短颈、溜肩、长圆腹、小圈足(或小平底),为便提携,在肩部安双系或四系。
此外,从内蒙古奈曼旗,辽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的10~11世纪初中亚伊斯兰制造的高颈玻璃水瓶,辽宁朝阳北塔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瓶,天津蓟县独乐寺辽代塔基内发现的伊斯兰刻花玻璃瓶,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塔墓内发现的六种伊斯兰玻璃器,都能使我们对宋代暖水瓶形状有所推测。
宣化辽墓壁画中汉仆从手中茶瓶
1986年南京林学院发现的北宋墓中,有许多高约31厘米,底6.4厘米,口径6厘米的瓶子,这些瓶子虽不是玻璃瓶,但考古学家研究认为:已和现今的瓶子十分相似了。另外,宋代《花坞醉归图》中,有一挑着行囊的仆人,行囊后端携带的酒瓶,也为宋代暖水瓶的样式,提供了参照。我们可以想见,宋代的暖水瓶虽然不能和现代的暖水瓶完全一样,但其基本样式已无多大差距。综合以上的考证,笔者倾向于宋代暖水瓶的样式为:
宽口,长颈,长腹,瓶口安有开启的瓶盖,它与暖水
瓶包装外腹壁上的近似直角的弧形铁把手相连,箍在瓶颈口上,以便于开启和提携。
也许有一天会出土宋代暖水瓶的实物,那将对笔者的这一考证作出验证。
F. 1950年中国有热水袋吗
1950年那个时候没有热水袋,都是用那个玻璃瓶。
G.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棉花大概是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原境内,一开始被人们当做观赏性植物,直到有人无意中看出棉花的真正作用,故而得以普及,不过那个时期的棉花,不是家家户户用的起,很多人冬天的冬天的被子,只是用稻草填充罢了。每个人都不同,各人有各的活法,那么棉花还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在寒冷的冬季,古人们是用什么方法渡过的?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
总的来说,在物理御寒方面,富人与穷人是不能比的,雪花对于富人、诗人人来说,是浪漫的代表,对在穷人眼中,却是无比的难熬,古代每年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我们去了解古人时,会惊讶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在冬季到来时,最让人感觉幸福的一件事,便是可以吃到热乎的饭菜,这种方法在古代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宋朝时期,古人发明了保温饭菜的方法,用陶瓷制成上薄下厚两个温盘,盘子两边的顶部,分别穿两个小孔,方便注入热水,中间空的地方,可以放入饭菜,这样可以让饭菜的热气缓慢流失。到了元代,甚至出现了热水瓶,只不过不是用现代材料制成,而是时下十分流行的青花瓷,有趣的是,元代的青花瓷热水瓶,与现代热水瓶样式差不多,就连原理都是一样的,可见古人有多么聪明,只可惜当时的科技水平太过于低下,不然后世许多事物,发展都要快上不少。
说到了冬季食物,不少人会想起火锅,大冬天聚在一起吃火锅,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其实火锅在古代早已问世,古人将其称为暖锅,有关火锅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商周,贵族们每人会有一个青铜小锅,里面隔成几个格子,放着各种不同的蔬菜,此时的火锅,还属于一人份样式的。进入两汉魏晋后,此类饮食方式,已经广为流传,根据一些史料可以知道,那时有不少样式的火锅,锅子的材质也发生变化,从开始的青铜,转向铜锅、铁锅,甚至还有陶瓷制成的,古人吃火锅的方式,与现代人也开始接近了。古人生活条件虽不如现代,但他们制作的工具,却十分有意思,也影响了后人们。当然了,冬天最实用的御寒方式,还是多穿衣服,富人们的棉袄,都是用蚕丝之地的棉絮填充的,与被子一样又轻又暖和。
古语有言人分三六九等,取暖方式自然也有了,总的来说,越有钱、身份地位越高的人,御寒方式就越多,穷人就比较惨了,若是碰上一场大雪,几乎是灭顶之灾。古时冬天比现代还要冷上一些,杜甫就写诗记载过,说自己半夜离开京城,天寒地冻,他的手指冻僵,衣带冷的都系不上,到了凌晨才走到骊山脚下。杜甫是个过惯了苦日子的诗人,在这种恶劣天气下,连他自己也抵挡不住,在没有棉被的时代,冻死人是很常见的事情,好在如今科技水平发达,我们离那段苦难的时光,已经越来越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