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佛教功德箱从哪个年代有了

中国佛教功德箱从哪个年代有了

发布时间:2022-09-20 23:55:27

❶ 功德箱里面的钱到底去哪了,是不是被和尚分了释永信:这不可能

小探说事

佛教在我们中国已经有两千年的 历史 ,最初起源于印度,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印度的佛教就开始进入我国,直到如今佛教在中国依然胜行,每年的节假日各大景区,都有很多游客从远处赶来,一是为了看看景区的风景,二是为了去寺庙上香祈福,保佑平安,既然说到上香,那香油钱是少不了的,多多少少都会给一点,游客给的香油钱也有多有少,有的几百上千,有的十块几十块。

当然,这香油钱给多给少都是随意,意思一下就行,但是这一年到头算下来,各大景区寺庙里的香油钱可不少,至少都是上亿的,那么这功德箱里面的钱,和尚究竟能不能私自拿来用呢?这些钱究竟去了那这里?

这就要问问当今寺庙里的老大哥,释永信方丈了,前几年在嵩山少林寺开的无遮大会中,有一位游客就问释永信方丈,这位游客是这么说的,寺庙在中国的各大景区大概有3.3万座,每年来寺庙上香给香油钱的游客多不胜数,功德箱里面的香油钱究竟去哪里了呢?

释永信听了游客的质问后,笑着说到,功德箱里面的香油钱,和尚一分都不能动,他们也不敢动。

总之如今的寺庙就像一个公司,它有像公司一样的规定,也有像公司一样的制度,寺庙里的和尚就像工厂里的员工,监寺就像车间主任,各个寺庙里的方丈就像公司经理,而释永信就像公司里面的总裁。

看了之后大家知道功德箱里面的钱,究竟去哪里了吧!

❷ 吉客电子功德箱什么时候有的

电子功德箱也是近年来才普遍使用,随着人们扫码支付越来越多,带现金的越来越少,也不方便香客布施供奉三宝,电子功德箱应运而生,符合现代人的需要。

❸ 真正的寺庙有功德箱吗

佛世时僧人须衣索衣,须物索物,生活必需品可以缺什么要什么,但是不能索取现金现银。这是世尊在王舍城定下的规矩。设置功德箱等于变相地将佛法当作谋利的工具,“功德箱”变成了工具箱,充当了钱匣子,即所谓“裨贩如来”,非但原始佛教不允许,亦为《楞严经》所不齿。因此,寺庙设置“功德箱”是违背佛教的。不放功德箱的寺庙未必是“真正的寺庙”,放功德箱的寺庙也未必在其他方面都不如法如律,但不放功德箱,在严守金钱戒方面肯定是如法如律的。

❹ 什么是佛门的功德箱

佛门功德箱,是香客日行一善,供奉三宝的佛教用品之一。现在很多寺院都在使用吉客电子功德箱,可以往里面投香或者捐钱,还可以扫码布施,同时也可以报名义工。

❺ 最早的寺院功德箱源于何时

在记忆之中当年恢复拜忏,超度等等法事的时候还开展过讨论的去寺庙旅游看看和尚,看看和尚在做些什么。这个就是群众对于佛教文化的需要所以和尚的行为表演的文化意义就凸显了/。寺庙旅游看一场法事表演其实去横店影视城看皇帝登基表演差不多,都是一种文化。

❻ 寺院中的功德箱是做什么用的

你已经放钱了,说明你知道是放钱的箱子,既然叫功德箱,那放了钱就应该是有功德的了,如果寺庙有真正的出家人,那不管这钱做什么用,只要是为寺庙,为出家人的用度,你都是有功德的,不过现在有些寺庙没有出家人,属于旅游参观性质的就不好说了
过去的出家人没有别的收入来源,完全是靠供养,现在的出家人有些可能是国家发工资,不过供养出家人是供养三宝,功德总是很大的,出家人也叫福田僧,供养僧人就是种福田,放功德箱钱也是一种供养,相信你是功不唐捐的

再对楼主说明一点,叫功德箱就是有功德,是放钱的人有功德,别人乱用是别人造恶业,但你依然有功德,因你是冲三宝去的,不是冲哪个人,对吧
当然了,你也可以不放钱,顶多就是不要那功德了,也免了你不放心的烦恼

****************************************
寺院功德箱里的钱到底是谁的?
三亚南山景区一个孩子在用粘杆偷盗功德箱里的钱

萨苏先生的这个故事,后来被人改编成下面的版本:
黄昏,寺庙里静悄悄的,香炉里烟雾弥漫,僧人们正在吃晚饭。
一个男人悄悄地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前面。白天,男人曾来过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钱。看看四周没有人,男人便将功德箱放下,从里面往外倒钱。
在一边儿,小沙弥和师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沙弥说:“师父,有人偷钱!”师父说:“我知道。”小沙弥说:“我们去把他抓住……”师父说:“不用。”小沙弥急了:“师父,为什么啊?他偷了我们的钱,他是小偷!”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呢?”小沙弥盯着师父。师父说:“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有人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默默无语,他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
等男人一走,小沙弥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面看了看,说:“师父,里面还有钱!”师父点点头,说:“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还会留钱在里面吗?”小沙弥点了点头。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黄昏,那个男人又趁着大家吃晚饭的时候溜进了寺庙,他来到功德箱前面,看看四周没有人,又将功德箱放下取钱。
这一次,小沙弥和师父依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沙弥见了,说:“师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们的钱了!”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人的钱人花,何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沙弥非常生气,可不敢发作,只好眼睁睁看着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钱。
等男人一走,小沙弥就跑到功德箱前面,他往里面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钱,心想男人总算不太坏,便作罢。此后,男人再也没有来寺庙。
一年之后,男人再次踏进寺庙。男人来的时候不是黄昏,而是上午。男人进了大殿,拜了佛,来到功德箱前面,他打开皮包,掏出厚厚一沓钱塞进了功德箱。旁边的人都张大了嘴巴--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沙弥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男人为何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说自己那时候走投无路,非常需要钱,看到功德箱里的钱,就打起了歪主意,功德箱里的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日子好了,他就来加倍奉还。
小沙弥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别人就能走出困境,最终,我们也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
后来,这事传开了,寺庙的住持便特地放了一个功德箱在寺庙门口,小沙弥专门负责管理这个功德箱。每天,小沙弥都会往功德箱里装钱,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取钱。开始的时候,白天装满钱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变少了,可是几个月后,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里装钱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里都是满满的一箱钱,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钱,否则,里面就装不下了。那里面的钱,有人加倍奉还的,也有人捐献的。加倍奉还的人想感恩,捐献的人想行善帮助他人。
一个功德箱,在帮助了千百人的同时,亦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报。一个慈悲的人,一颗慈悲的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微博的帖子和上面这篇编撰的故事,在网络上快速的传播着,甚至很多学佛的人都在转发。转发的人都认为这是一篇“佛教正能量”的文章,殊不知这篇文章会误导大众。
自佛陀创建僧团以来,僧团日常生活一直是靠接受信众的供养来维系的。信众以清净信心供养三宝的财物,通常被称为“信财”。(注:此处的“信财”与七圣财中的“信财”的概念有所不同)佛教早期,僧团每日要托钵乞食,夜宿丛林,所以不需要信众供养钱财。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备受历代帝王的重视,封地建寺,僧团有了居住和修行的寺院,托钵乞食的传统渐渐消失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内开始设立功德箱,接受十方信众的供养。功德箱内的钱物,就是我们常说的“僧财”。
学佛的人都知道,盗取僧财是有很严重的果报的。《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正法念处经》中说:“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叫他取......堕阿鼻大地狱黑肚小地狱......”《大般涅槃经》中说:“若佛灭后,一切信心所施佛物,应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宝幡盖,买诸香油、宝花以供养佛。除供养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盗佛物罪。”《佛说因缘僧护经》中说:“有九种人常处阿鼻大地狱中:一者食众僧物,二者食供佛物......
或许有人要问了:“佛家不是讲慈悲吗?难道看到别人落魄受苦,也不能去帮助吗?”当然不是。如法的做法是:文中的那个老和尚走过去,示意盗窃的人不要这样去偷功德箱里的钱,老和尚从自己的单金(生活费)中拿一些出来接济这个人,同时要向他说明盗取僧财的果报,这样可以避免那个人因盗窃僧财而落得不好的果报,同时也能帮助到他。退一万步说,老和尚即便自己没有单金去帮助他,那么老和尚自己拿功德箱的钱布施给这个落魄的人,都好过那个人自己盗取功德箱的钱,因为两种行为产生的因果完全不同,这是真慈悲。
按照佛家的制度,寺院僧团共有的财物,即便是方丈主持个人,也无权擅自使用,需要经过僧团全体议事决定如何使用。僧人拿寺院的东西送人情,严格说来都是不允许的。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僧人用佛门之物救济黎民百姓,则是没有问题的。抗战时期,国难当头,虚云大师即曾大权示现,拿出寺院钱粮以济难民。据《虚云和尚年谱》记载:“民国十五年丙寅八十七岁近年滇中多事。兵住民房。已不相安。秋收稻熟。民不敢收。畏兵也。予往军部商。得其允许。如有僧人领导农民收谷者。兵不许阻。因是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始则同食干饭。继则粥。粥尽则同食糠。饮水。乡民见僧伽同甘苦如是。为之下泪。及军事略定。农民乃得返居。此后共同维护寺庙。皆出至诚。”数千乡人共来寺住,寺僧与民同食同饮,所供饮食都是信施于佛法僧三宝之物,若拘泥经文,则僧俗岂不都在造罪?若怕造罪而忍视苍生受难而不顾,则又何谓佛家之大慈大悲心怀?——由此可见,虚云老和尚的做法正是佛家的大慈悲。

❼ 我国一座真正苦修的寺院:寺内没有功德箱,僧人终生没

因《震惊:中国唯一没有功德箱的寺庙》,谛深大师开示苦及苦行
开示一
感叹!但不赞叹!
这体现了僧人的修行心,但不体现修行!为什么?
1、佛法是福报之法,不是受苦之法,如果寺庙的僧人展现给众生的就是受苦,此为断灭佛法相。
2、持戒为戒心、受相、应法。也就是,心中获得清净,相中随众生缘,法上令众生种福报种子!末法时期是实实落落的,如果行道之人以相为道,那么佛法就没有延续的可能了,因为末法时期,众生的福报比寺院的福报大的多得多了。
3、寺院是佛菩萨布施众生的场所,众生因善心所作、不解佛门之规矩之破戒过失,德报人当转法布道,令其得出,而获成就。是故,末世寺院应当广开善门,许众生因发善心而得度。所以该寺院示现苦行,实则没有布施慈悲种子!
4、若僧人苦行为修自己,则不当行于闹市,令众生对佛法有不敬之心!
诸大德谨记:佛住世时,并非如是行道!佛所应诸斋王,全是彼时国土最具权利之主,佛不仅应之,而且巧说因缘,令众生解脱!也就是说,如若佛陀示苦,没有众生随其修行。
开示二
学佛为的是出离苦海,如果受罪是学佛,那地狱里的罪苦世界就是极乐世界!
而欲出苦海则需苦行,否则,无以为出!
佛在<法华经>中以三乘喻法,也是以示现福报为种子,以入门苦行为灭障!
<法华经>卷二第81页,喻:不示福报,罪苦众生难出火宅!卷六第388页中“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乐习苦行……。”这是对苦行的肯定,对罪苦众生来说,去苦本是苦,如不去苦怎么出苦?所以,苦行能使修行人知道苦之根本,从而放下成道!
各位同参莫为此争,当共勉!2007-12-5
开示三
很多修行不解师父所说义,师父再度开示:
譬如:有人落井,有人处暑,有人觉饿,皆求施救!落井之人当忍井底之困、攀爬之难、磨损之苦日求精进、早日及岸,此苦行处。处暑之者,口呼酷热,予之焦扇,静心降温,此净土处;安歇求食,予之甘露、令食净食,此禅悦处等等,如是皆称得救。世尊开示成佛之道,入处8万4千法门,成处一门---集汇圆通,本为一门,只因缘有别,才各自不同!
修行之道,不以己之所得,谤毁余道,为正修行处。师父为此单作开示,因发心之人以苦行,谤各大道处。是故,行者莫为此辩,做堕落口业。随顺因缘,各自精进,奔如来处为吾等残烛之愿!2009年4月15日(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修行成道,无有优劣!汝等当处发心,随缘修行,切勿以种种执见毁谤评判,即使外道,也不能评判!)

阅读全文

与中国佛教功德箱从哪个年代有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最贵的鱼叫忘什么鱼 浏览:326
意大利有什么文化建筑 浏览:749
如何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浏览:692
彩叶印度榕怎么养 浏览:31
如何注册中国外交部邮件 浏览:57
非典为什么会发生在印度 浏览:581
英国的上院与下院分别管什么 浏览:184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62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72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52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88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43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1002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22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34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814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26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8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5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