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康熙墓在什么地方
康熙的陵墓(也叫景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境内的清东陵。 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位于唐山遵化马兰峪清东陵昌瑞山脚下,清孝陵东侧1公里 处。该陵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十日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 景陵北依昌瑞山,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拱桥、望柱、石像生、下马碑、神厨库、牌楼门、神道碑亭、二柱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是地宫。这些大大小小的建筑以一条宽9.70米的神路贯穿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该神路南与孝陵神路衔接,北端直达宝城,弯环如龙,盘曲有情。 与康熙帝同葬景陵的有: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索尼孙女,废太子生母,康熙十三年因难产而死,年仅22岁)、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辅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七年逝世)、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佟国维之女,康熙二十八年病逝,死前一天立为皇后)、孝恭仁皇后乌雅氏(雍正帝生母,康熙时为德妃,后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逝世)、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皇十三子怡亲王胤祥生母,康熙时为敏妃,康熙三十八年去世,入葬景陵妃园寝,雍正元年追封为皇贵妃,迁葬景陵)。 景陵是清五朝在东陵界内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其建筑规模稍逊于孝陵,建筑规模总体上是以孝陵为蓝本,但局部又有所改创。如圣德神功碑亭内立双碑;石像生缩减为5对;改龙凤门为牌楼门等。景陵在葬在葬制上也有重大变革,开创了先葬皇后,附葬皇贵妃的制度;另外还摒弃了尸体火化入葬的传统而改为土葬。景陵的建筑风格及丧葬形式大多为后世所效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清朝皇陵中的圣神功碑亭是由嗣皇帝兴建的,用以彰扬先皇一生的功业,景陵圣德神功碑亭建于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愿,亭内竖立了两块石碑,分别镌刻满文、汉字,用以记述康熙大帝60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亲自撰写,长达4300多字,是后世研究康熙朝历史的珍贵史料。 景陵石像生的布置有别于清代所有帝陵,自五孔桥至牌楼门段的神路由于地形的影响而呈弯环的曲线,无法像其它陵寝际样对称布置,于是当时的建筑设计人员就根据神路走向顺地制宜随曲就弯地进行设置,一改其呆板的模式而呈现出灵活多变、步移景换言之的效果,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聪明和才智。 但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仍是动荡不安,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1928年7月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4后一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景陵地宫的盗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成立才封堵了盗口。 景陵背靠昌瑞山,南望象山,峰峙山川,山水交映可谓是景物天成堪称一处“上吉佳壤”但当时的风水家,堪舆家并不知道景陵处于地质断层地带上,一旦受到地震的影响很可能导致地宫石卷走闪,石构件断裂。这样的情况在其孙子干隆皇帝的裕陵地宫中就曾发生过。裕陵比景陵晚建67年,但也和景陵一样裕陵也处于一个地质断层地带上。 嘉庆四年(1799年)也就是裕陵建成的47个年头在裕陵地宫的第一道石门上的月光石就出现了两道裂缝,嘉庆皇帝在干隆皇帝入葬后立即在石门下支起了两根石柱。到二十世纪70年代,这两道裂缝不仅越来越严重,同时又发现第二、第三道石门的上门槛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裂缝(因第四道石门上门槛是铜的,所以未出现裂缝)。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在三个门口共支顶了10根石柱。支顶石柱子后的16年来的事实表明,裂缝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如果不支顶这些石柱,其后果可想而知。景陵所在的地段是比裕陵更为严重的地质断层地带,裕陵地宫尚且如此严重,比裕陵又早建67年的景陵地宫又当如何? 尽管盗匪极力搜寻,地宫内仍残存着一些文物,例如木质和丝织品。并且每具棺椁也都是珍贵的文物。景陵地宫内葬1帝4后1皇贵妃,墓主人之多、地位之尊贵(景陵地宫葬皇后最多),随葬品之丰富,可为清陵之冠,可以断言,景陵地宫内残存的文物必定不少。康熙皇帝一生关注治黄治沙,在他身后尸骨却一直泡在水中。地宫内残存的文物和棺木长期浸泡在含有大量腐蚀性很强的碳酸钙的水中,无疑会受到极大的损害。清理地宫,既可以将残存的文物进行保护,收藏入库,还可以采取排水措施,使地宫内不存渗水,这样,不仅有效地保护了文物,也对保护地宫极为有利。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第一个用棺椁土葬的皇帝。通过清理景陵地宫,对于棺椁的形制、摆放的位置以及自来石、龙山石、香册香宝的形摆放位置等等一系列问题都 可以找到答案。同时对于了解孝、泰二陵的地宫规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景陵发生过两次重大火灾,分别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绪年间的那场大火烧毁了隆 恩殿,直至宣统年间才完成重建,着火原因至今未知,怀疑是由于守陵大臣玩忽职守勿使火种进入以木制为主的宫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则是由于接触雷电引起的。另外还有多次火灾由于损失较上述两次较少故不一一列举。 综以上所述,景陵的发掘清理是相当有必要的,只有发掘清理才是对先人康熙皇帝真正的尊敬!才是对景陵地宫的真正的保护!才是对历史的真正的敬畏!才不会让自己也不会让后代遗憾!
B. 中国最神奇的古村镇有哪些你家乡都有哪些着名的古镇村落
龙川村位于安徽省南部的绩溪县,是一个由胡氏家族聚集而成的船形古村。它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 "金 "字辈中已经传承了48代。龙川村被称为最美丽的村庄之一。该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祠堂。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知李白当年在这里看到了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诗句。桃花潭位于安徽省泾县,被誉为安徽的 "人间仙境",华东的 "小婺源"。四周群山环绕,风景秀丽,是青弋江的上游。
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处的北留镇黄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城堡群,总面积36000平方米,已有500多年历史。西江苗寨,又称西江千户苗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梯田直插云霄。白水河穿村而过,将库区分为两部分。苗家独特的木质高脚屋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是中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高脚屋居住社区。
C. 康熙墓在哪里!
康熙皇帝死后葬于清东陵,即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内有顺治帝孝陵、孝庄昭西陵、干隆帝裕陵、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康熙帝的陵墓为景陵。 景陵地宫内,除了葬有康熙皇帝,还有孝成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和敬敏皇贵妃。景陵妃园寝内葬有四十八位妃嫔和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四十八位妃嫔中,包括贵妃1人,即温僖贵妃;妃11人,即慧妃、惠妃、宜妃、荣妃、平妃、良妃、宣妃、成妃、顺懿密妃、纯裕勤妃、定妃;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敬敏皇贵妃原本和妃嫔们葬在一起,后来移葬在景陵地宫内。景陵妃园寝正中是温僖贵妃,景陵双妃园寝葬抚育过干隆的康熙妃嫔悫惠皇贵妃和惇怡皇贵妃。
D. 康熙的陵墓安葬在哪里
康熙墓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
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四面环山,正南烟炖、天台两山对峙,形成宽仅50公尺的谷口,俗称龙门口。清代在此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诸陵园以顺治的孝陵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宫墙、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楼及宝顶等建筑构成。
康熙墓的建筑壮观、精美。有几百个单体建筑组成的庞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国现存面阔最宽的石牌坊,五间六柱十一楼的仿木结构巧夺天工,中国保存最完整的长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随山势起伏,极富艺术感染力。康熙墓以它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它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陵墓位于清东陵。
清东陵在河北省尊化县的昌瑞山下,是清朝入关以后营建的最大的陵墓区。整个陵区划分为前圈和后龙两部分,前圈是陵园建筑区,后龙是衬托山陵建筑的北隅,范围很广。
东陵背依昌瑞山。历史记载,这块地方是由顺治皇帝亲自选定的。清入关之后,有一次顺治皇帝狩猎,偶然来到昌瑞山下,停辔四顾,惊叹道:"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说完就取出佩仍向远处,对侍臣说:"落处定为穴。"由此开辟了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个陵墓区。清东陵的陵园布局以孝陵为中心,东边是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陵,西边是干隆皇帝的裕陵和咸丰皇帝的定陵。陵园里一共葬有一百五十多人,包括五个皇帝、十五个皇后
E. 皇城村在哪里它的名字是由于哪个皇帝而来
皇城村在今天的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它是康熙时期的着名官员陈廷敬的故乡。皇城村始建于明朝,完善于清朝。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据说皇城村的选址非常的有意义,符合祖先们的要求,而且从现代的角度来说,皇城村建在山里也有一种易守难攻的意思在里面。但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皇城村旧时的贫穷落后。直到近年来,我国将这里开发为旅游景区,它的经济水平才逐渐上升。
F. 康熙墓地在哪里
康熙死后葬于清东陵,即:河北省遵化县。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九年,肃正朝纲,恢复内阁制度,颁布《圣谕十六条》。成年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澎湖海战,统一台湾;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标榜仁政,笼络汉族士人,同时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但是康熙帝晚年倦勤,出现吏治败坏的现象。另外,众位皇子因为废太子事件而争夺皇位,对康熙帝晚年政治产生了不良影响。
康熙帝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崩于畅春园,终年69岁。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传位于第四子胤禛。
G. 康熙和干隆的陵墓在哪里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县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清东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干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H. 广东历史文化名村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能体现一个地方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民俗,在一定程度上它保留了很完整的古代历史遗迹和旧时候的传统习惯。这些历史名村大多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厚重的 广东文化 历史悠久,在广东的历史文化民村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它的岁月痕迹。
翠亨村
翠亨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位于中山市南朗镇东南部,相传,清朝康熙年间,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处山坑边,故名蔡坑。后人见该村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且方言“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在道光初年改称翠亨,沿用至今。
翠亨村从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的设计、装饰到村落文化的形成,展现出儒家礼仪文化与地域文化传统的渗透融合,是物质空间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处处体现出香山文化、岭南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
歇马村
歇马举人村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村上培育出600多位功名人士,其中,举人级以上有280多人,九品至二品官员有280多人,成为闻名遐迩的“举人村”。
歇马古村建筑布局匠心独运,村场巷道扇状展开,百年老宅鳞次栉比,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古村落。乡民在锦江河畔曾竖起200多块功名碑,还有皇帝赐赠的敕命石刻,八大功名旗杆夹尤引人注目。教子地台、励志园遗址、六大雕梁画栋的祠堂、烈马雄风、烈女碑和五公庄园等景观让人流连忘返。
塘尾村
塘尾村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境内,于宋代立村,是一个李姓宗族村落。塘尾古村占地面积39565平方米,现保存有明清时期祠堂21座,民居268座,古井15眼,书室19座,围门4座,谯楼17座,水塘6口。
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坐北朝南,围前一大两小三口池塘,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着村落和村前的千亩良田。围墙上开东、南、西、北四个围门,附设17座谯楼,加上村中的独立谯楼,共计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称来命名。古村的围墙、围门和谯楼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南岗古排村
南岗千年古寨房屋依山傍坡,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往往是前面的房子的屋顶和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间有一条走廊过道。横街直巷,就地取材,以石块铺路,把各家各户串连起来,形成瑶排的格局。其房舍,普遍分住宅、谷仓、柴寮等三种类型。
住宅大部分是二层楼房(称吊脚楼)和平房。一般以三间为一单元,住一户人家。而村内的房子多数建于明清时期,以石灰拌沙砌青砖,屋顶盖瓦,四檐翘角,普遍高度一丈三尺至一丈六尺,瓦檐伸延到门口一公尺多长,再从楼板伸出一公尺,用木条把楼板与瓦檐木条连接起来,将伸出的楼台(阳台)吊在屋檐下,形成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其实没有脚)。
大岭村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西北面、莲花山西南面。大岭村因位于番禺菩山脚,古称菩山村,整条古村坐北向南。
现保留古代建筑的民居为数不多,但整体村落结构和主体建筑未变,如有480多年历史的“显宗祠”,内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和灰雕等艺术品。此外,还有“大魁阁塔”、“龙津桥”、“玉石桥”、“贞寿之门”等具有岭南特色的古建筑。
每逢端午节,大岭村举行龙船竞赛活动,古朴的民风、民俗仍然存在。这些点、线、面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的民风、民俗传递大岭村从南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历史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前美村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西北部,隆都镇中部。前美村东与后沟村接壤,西与后溪村相望,西南与前溪许村相连,鸟瞰全村,形如卧蚕。
前美村传统独特的潮汕民居建筑群,历史悠久,古风独存,古朴典雅,规模宏伟,集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精华于一体,令人震撼。有岭南第一侨宅之称,始建于清同治十年的“陈慈黉故居”,几乎是全国最大“中西合璧”的侨居建筑,其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精美大气,令人叹服。而始建于康熙末年的“永宁寨”,更是一首美丽的建筑史诗。
碧江村
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宋代建村,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方言同音字改称碧江。
碧江由于文化和商贸发达,一代代文人和儒商在碧江营造出连片考究的古建筑群,祠堂林立。至今整体格局仍较好保存,现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仍有20余处,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现有省处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如金楼古建筑群、职方第、泥楼、慕堂苏公祠等。
其中金楼及古建筑群是珠三角地区具代表性的民居群,包括藏书楼、书塾、祠堂、官员宅第、普通岭南民居等多种用途的古建,为研究明清两代岭南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相当高的艺术、历史价值。
石塘古村
石塘古村坐落于韶关市仁化县离世界遗产丹霞山西北20公里的一处美丽的小盆地中,有640历史,占地总面积15公顷,现有人口3400多人,拥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是韶关市范围内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古韵于一体,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古建筑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村落。
自立村
自立村的碉楼和居庐一般以始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碉楼的楼身高大,多为四五层,其中标准层二至三层。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门、窗皆为较厚铁板所造。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楼冈产的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
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为了防御土匪劫掠,碉楼一般都设有枪眼,先是配置鹅卵石、碱水、水枪等工具,后又有华侨从外国购回枪械。
南社古村
南社古村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有着农耕和侨乡双重文化特点的村落,以谢氏家族为主。其古建筑群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
“家庙”建筑多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雕刻精美的木雕。上百间民居错落交织,在密集的树丛中闪现着古典的韵味。这些融家庙、水坊、古井为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不仅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还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区水乡居民生活状况的珍贵依据。保存较好的文物建筑有资政邸、百岁坊、百岁翁祠、谢氏大宗祠等。
I. 康熙的陵墓在哪
1、康熙景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区125公里。
2、康熙简介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 ,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3、成就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
抵制沙俄侵略,大败准噶尔汗国。
编修文化典籍。
4、评价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坐镇北京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在台湾的汉族政权,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J. 安徽黟县西递古村落如何
如果说去宏村主要看水景的话,那去西递则主要是看古建筑,徽派三雕上的花纹枝桠精细得仿佛只要一捏就会断。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西递村与宏村同为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2000年11月30日作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宏村和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距黟县城东8公里处,距屯溪约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古村历史悠久,从北宋年间就存在了,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一、西递村主要景点介绍
西递原名西川,西递村建于北宋元丰年间,距今900余年,后因徽州府于村3华里古驿道处设“铺递补所”而改称今名,村中保存完好的124幢明清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都是国内罕见,被游客、学者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村内现存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祠堂3幢,道路、水系均维持原状,正街、横路街和40多条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都得以保留,使得西递堪称徽州古村落中的典范。
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牌坊高12.3米,宽9.95米,系三间四柱五楼单体仿木石雕牌坊,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敬爱堂位于前边溪东岸,是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典型徽派砖木结构建筑,也是西递村现存最大的祠堂。敬爱堂门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步入中门为祭祠大厅,大厅分上下庭,中间有大型天井。敬爱堂是祀拜祖先、教育后代、凝聚宗族和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于1992年重新修复,现被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追慕堂位于大路街上方,建于清干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后人勿忘当年的李胡渊源。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旷古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幢清朝时期典型的徽派庭院式的私家宅院。斋内的砖、木、石三雕都基本保持原样,正厅堂前摆放有西递古村落全景大沙盘,形象地再现了古村落的整个布局和山形地貌。
瑞玉庭位于西递村横路街口,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徽商住宅。从上而下整体看来似“商”字形状,当人从下穿过时就与其组成了完整的“商”字,寓含着“人人皆经商”之意,这是徽派民居厅堂里的一个独例。
桃李园位于西递村横路街中部,建于清咸丰年间,由正屋和庭院组成,是西递徽商胡元熙的旧宅,也是西递唯一的住宅、书馆相配的建筑。后进厅堂两侧有12块雕花木板,上面依次镶有书法漆雕《醉翁亭记》全文是出自康熙年间古黟书法家黄元治之手,十分珍贵。
西园在西递村中横路街上,建于清雍正年间,距今有260年历史,是清道光年间四品官胡文照的私宅。庭院分前、中、后三进,以低墙相隔,院内有花草树木、鱼池假山、匾额漏窗,用的是典型的徽派造园手法。东园与西园相对应,是一组多单元的古老住宅,风格古朴,不事华丽。
膺福堂是西递官职最高的清二品官胡尚_的私邸。“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三进三楼结构。膺福堂是典型的徽派四合院,屋内的隔扇门皆雕成莲花状,精制典雅,天井四周的雀替木雕呈倒爬狮,尽显官商府第的气派。
_仁堂位于西递村大夫第后弄的前边溪畔,建于清康熙年间,原为村中徽商泰斗,有“江南六富”之一美誉的胡贯三晚年的居所。西递村_仁堂古朴而典雅,房屋是五间二楼结构。_仁堂后来还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在西递创办黟县第一所“崇德女子学堂”的大家闺秀黄杏仙的故居。
尚德堂位于前边溪上游,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约有400年的历史,是目前西递古村落里尚有的最古老的明代民居建筑。
走马楼位于西递村村头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又称“凌云阁”,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在此凭栏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八面来风,令人心旷神怡。
绣楼位于西递村大路街与横路街交汇处的大夫第边,传说原胡家小姐曾在此楼上抛绣球择婿,因而又被称为“小姐绣楼”,绣楼占地仅6平方米,但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建造精巧,十分玲珑典雅。
桃源洞在西递村西南8公里的石墨岭南麓。这里山崖陡峭,河水湍急,古人在崖壁上凿通一洞,洞深3米,一条石板栈道穿洞而过,是古代府县往来之要塞。1956年,黟渔公路施工,将洞口炸开,如今遗址可见。
更多关于安徽黟县西递古村落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9e4f5161573140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