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国库一年的收入是多少
16000万贯文
是宋朝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
北宋中后期的 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
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万贯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张居正改革之后的万历28年(1600),岁入400万两(虽然张居正死后人亡政息,但相对在财政上的改革被破坏得较少,而且此时距张去世仅十几年,估计这个数目比张居正当国时期的岁入也少不到哪里去)。
明末天下大乱,在后金和农民起义的两面夹击下,明政府先后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的征收,即着名的“三饷加派”,结果弄得民怨沸腾,烽烟四起。那么这种为时人评为“饮鸩止渴”的做法为国家带来了多少收入呢?
大概每年1000万两左右。
也就是说此时明朝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大约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
如果我们认为银钱的一般兑换率为1两白银=1贯铜钱的话 ,
那么此时明朝的财政收入仅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尽管这已经是南宋灭亡的300多年之后,尽管明朝的国土要远远大于宋朝。清朝的财政状况比明朝要好一些 ,国家初定的顺治7年(1650)岁入1485万两。咸丰年间(1850前后),岁入约为3000-4000万两。数量仍然远远小于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超过3亿,估计为 宋朝人口的2-3倍以上。直到清朝末年,国家岁入才达到了宋朝的水平。(由于兑换率折色率等方面原因,可能会对宋朝的岁入有所高估,但即使如此,
宋朝的岁入远远大于其 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依然是一个无疑的事实
B. 明朝3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啊 有没30万啊
明朝3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大约十九万八千元左右。
根据明朝的资料显示,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3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大约198,240元。
在明朝时期,虽然国家是比较富强的,但是官员的俸禄却只是勉勉强强的维持生计,所以才会出现了很多的贪官,没办法,为了生计。所以七品官员的一年的俸禄就是九十石米,大概就是月薪在2440左右。六品官职月薪在9石左右,也就是2925左右的人民币。
五品官职的月薪在15石左右,也就是月薪在4875左右。四品官职月薪是22石大米左右,就是约7159元的人民币。三品官职月薪约为30石左右,大概能拿到9750的月薪。二品的月薪就和以上提到的官职有了很大的差距了,是62石左右,就能拿到20150左右的月薪。
最后一个就是一品了,一品的月薪自然是最高的,能达到73石左右,也就是说能够拿到23735的月薪。
(2)中国明朝有多少钱扩展阅读:
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你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会怎样?),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
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C. 中国古代历史上哪几个朝代比较有钱
唐、宋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富庶的年代。
究其原因在于,它既没有汉代的穷兵黩武、也没有清朝的闭关锁国。整个经济体和法律制度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是相当的合适的。
D. 明朝时,我国GDP是多少
明朝:
GDP:1393年339亿美元
明朝44%
E. 明朝5000贯等于现在多少钱
《大明宝典》是明朝洪武年间发行的一种纸币,也被称为“一贯”。起初,它相当于1000文。然而,由于贬值,最低价值下降到一文。因此,一文两贯,实际上是2001文,这被视为两贯。
"贯"最初是铜钱的数字单位,它总是1000枚铜钱,面值一文或面值五铢。然而,从中晚唐开始,它一直是最先萎缩的。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行业,总有950文,有900文,有800文,有770文等等。
如果家财万贯,它将为1000万文。在某些时期,你可以兑换500两黄金在古代,1两大约是37克黄金,也就是说,如果你家财万贯,有37近黄金。
历史上,铜币的购买力是由铜币和金银的交换价格决定的。例如,根据《三朝北盟会编》,北宋景康元年(1126),1两黄金兑换20贯,1两白银兑换1.5贯。岳珂《金陀续编》记载了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其中1两黄金兑换30贯,1两白银兑换2.3贯。
从顺治到康熙,清朝试图将汇率稳定在1银=1贯。在道光时期,由于鸦片的进口,后来在鸦片战争,鸦片的渗透率上升到1比2。
以清代中后期的北京为例,老百姓喜欢用“吊”作为铜钱的单位。理论上,1吊=100文=100个1文的制钱。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大面值铜币的发行,1吊先是缩水到面值1文的50枚,然后又缩水到面值10文的10枚,最后甚至缩水到面值10文的5枚。清末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1吊=5个大儿子=25个制钱。你看,情况也是如此,因为观念的改变,购买力严重下降。
此外,古代的“吊”和“贯”不仅是铜币单位,也是纸币单位。从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政府和中国银行每隔一段时间就发行一次纸币,面值为1贯的南宋会子、元代宝钞等全部通过发行一段时间。与现在相比,宋代的粮食相对昂贵(因为今天量比的亩产量差得多),衡宇相对便宜,平民的收入相对微薄。
F. 明朝银两换算
明朝,一两银子等于人民币600到800元。
一两=10钱,所以1钱等于60到80元。
一两=1000文铜钱,所以1文等于0.6到0.8元。
不同时代银子的价值不同:
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6)中国明朝有多少钱扩展阅读:
古代银子简介
古代银子又叫纹银,纹银的成色是93.5374。较近代中国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
习惯上每百两纹银须升水6两才等于足银。当时作为货币的白银,还有一个成色的问题。成色是指银质货币、饰品和器物的含银纯度,又称银色。银两的成色,自古即不统一。清朝民间使用的白银,成色自很低直至所谓十足都有。
各地所铸的宝银成色各不相同,如有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但银两在流通时又必须计算其成色,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清朝政府规定了一种全国性的假想标准即纹银,其成色是935.374‰,它是清朝法定的一种银两的标准成色,仅是一种种标准。
实际上并无实银。民间完纳钱粮,即以纹银为标准,其他银两须各按成色折合计算。当时认为纹银成色很高,故有“十成足纹”之称,其实其成色比各地流通的宝银成色为低。所以将宝银折成纹银时,例须升水。这种升水是指成色较高的宝银折合为纹银时,在比价上的提高。
例如,二四宝银就是说五十两重的宝银,在流通时要升水二两四钱,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的纹银。换句话说,也就是五十两重的二四宝银所含的纯银,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纹银所含的纯银。
G. 中国古代历史上明朝发行了哪些钱币
明初期曾用钞不用钱,后改为钞钱兼用,以纸币为主,并且有明一代276年历史只发行一种“大明宝钞”纸币。明代铸钱经常是一个皇帝铸一种年号钱(亦有几代未铸钱),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明代的十种年号钱分别是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宣德通宝、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泰昌通宝、天启通宝和崇祯通宝。此外明代的年号钱还有大中通宝、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等。
大明宝钞是明朝发行的唯一纸币,该纸币贯行于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于当时缺铜,于是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发行。大明宝钞印框高约30厘米、宽约20厘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纸币。大明宝钞里外都透着一个“大”字,它的面额分五等:壹贯、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其中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是地道的“大钱”。
H.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面值是多少
明代的主要货币是白银,使用的货币有白银、铜钱、纸钞等。其中整个明朝时期,纸钞只有一种,大明宝钞,没有其他类型纸钞了。但是对于铜钱,基本每任皇帝都会铸造自己年号的铜钱,所有铜钱称通宝,而不是元宝。
由于当时纸质工艺并不发达,纸质较差,纸钞难以保存,后来人们慢慢重新使用金属货币。不过大明宝钞在明朝历史上还是具有重大意义。
I. 明朝时期中国GDP占世界比例多大能拿出可信的材料吗
明朝:万历时期占世界GDP的55%。整个明朝的GDP平均水平是45%,可是明朝末期发生灾荒和战争使其迅速下滑,在明朝中后期部分江南地区已经恢复至宋朝水平,明朝也是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