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1.[capital]: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或直接指京师(首都)。
例a.《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
例b.《大雅·民劳》首节:“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与第三节“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对文。
2.[central plain]:指中原地区.
例a.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例b.《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徙中国”。
3.[Hans' territory]:指华夏族居住的地区.
例a.《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
例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4.[central state]:中央之国,含有正统、正宗一类的褒义。
例a.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例b.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5.[梵Madhya-desa]:古地名,即恒河中下游一带的中印度,佛教徒译称“中国”。
6.[central Chinese]:指中原人。
例a.《三国志》:驱中国士众。
http://ke..com/view/61891.htm#2
B. 中国的新时代是多久开始的
改革开放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
C.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的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1、“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2、《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3、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4、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5、从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6、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7、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严格地说,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8、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3)中国多久开始扩展阅读
建国后的确定过程
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9]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
参考资料
网络-中国
D. 什么时候开始有中国的说法
“中国”这个词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它最初的含义和见于何时,可能许多人并不了解。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普遍使用。“国”(繁体字作“国”)与“或”相通,指的是城邑。春秋以前,大大小小的“国”数以千计,于是天子所居的“国”(京师)就被称为“中国”,即处于中枢地位的“国”。以后又将地理上处于中心区的“国”称为“中国”,即中心区的“国”。《尚书·梓材》有对周成王的追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生”,意思是皇天将中国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其中“中国”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可见中国一词原来只是地区的名称,正式成为华夏民族的国家名称则是始于民国政府成立。
E. 中国代表国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理论上是49年10月这片土地就叫中国了,但实际上直到1971年10月25日才加入联合国
F. 中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发展
中国建国于1949年 但是却不是在1949年开始发展的,1978年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正常轨道”。
G.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古代的“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H.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叫中国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1、“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2、《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3、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张,“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4、秦汉以来,又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5、从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比如,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
6、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7、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严格地说,古代“中国”并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8、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将“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就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8)中国多久开始扩展阅读
建国后的确定过程
抗战时期,毛泽东曾经多次阐述将来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含义。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明确宣布:“一九四九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成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第三条第五款为“提出建立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协筹备会第四小组讨论时,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对“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国号提出质疑。他表示国名太长,建议去掉“民主”两字。最后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年9月27日,政协一届全会通过决议正式定国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9]并且去掉国号后面“中华民国”的简称。自此之后,政协会议通过的大会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国”在人们习惯性称呼中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
参考资料
网络-中国
I.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阳历(公历)的
1、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2、阳历闰年的确定
一般来说,用4去除阳历的年份,能除尽的就是闰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闰年。但是,因为阳历一年的确切天数应该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时15分4秒。如果每四年一闰加一天的话,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会多加出3天来,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订了一条补充规定:每逢阳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但公元2000元又是闰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合历。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4、阴历闰月的确定
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十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间,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