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佛教八大宗派的发源地分别在哪
净土宗——庐山东林寺(初祖慧远大师于庐山东林寺创立弘扬净土宗);
禅宗——嵩山少林寺(初祖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创立弘扬禅宗);
律宗——终南净业寺(初祖道宣律师于终南山净业寺创弘扬律宗);
天台宗——天台国清寺(初祖智者大师于天台山国清寺创立弘扬天台宗);
唯识宗——长安大慈恩寺(初祖玄奘大师及弟子窥基大师于长安大慈恩寺创立弘扬慈恩宗,亦名法相宗、唯识宗);
华严宗——长安华严寺;
三论宗——秦望嘉祥寺(初祖吉藏大师于秦望山嘉祥寺创立三论宗);
密宗——西安大兴善寺(唐密)。 藏密发源于西藏。
2. 国清寺和日本的关系
国清寺和日本的关系是日本的佛教就将我国的国清寺尊作了“祖庭”。
国清寺,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城掘港的西南,始建于唐宪宗时,开山祖师名为行满,是天台山国清寺的第十代祖师,故此寺与之同名,为中国佛教最早宗派天台宗的一脉。
唐代,掘港是黄海和长江支泓横江交汇处的渔村,名沿海村,设煎盐亭,国清寺地理位置险要,为海防门户。唐初崇尚佛教,太宗曾下旨:“交兵之处,各建寺刹,招延僧侣,法鼓所振,变灾火于青莲;清梵所闻,易苦海于甘露。”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天台山(今浙江省境内)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着名法师行满奉命在掘港按天台山国清寺结构风格建筑佛寺。
3. 国清寺在哪里
浙江天台山。
座落在华顶山麓,是我国着名古刹之一,被中、日两国佛教奉为发祥地。与齐州灵岩寺(在今山东长清县)、润州栖霞寺(在今江苏南京市)、荆州玉泉寺(在今湖北当阳县),并称天下“四绝”。
国清寺是一座拥有19600平方米面积,600多间屋宇的大型建筑群,它以四条纵轴为主体,其中包括四殿(弥勒佛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五楼(钟楼、鼓楼、方丈楼、近塔楼、藏经楼),四堂(妙法堂、安养堂、斋堂、客堂),二亭(梅亭、清心亭),一室(文物室),成为我国最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
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是用青铜铸成的,重达13吨;其左右两旁分坐着的十八罗汉,是用楠木雕成,外贴真金。佛像后面的“慈航普渡”壁画,十分精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国清寺的文物室珍藏着两千多件文物,其中有的很珍贵。如日本的最澄大师于唐时来国清寺取经,入境时的“渡牒”(近乎今日扩照)的复制品,宋代元通和沿仿照智者大师遗物梵文贝叶经,清雍正“钦赐藏经”,以及古代一些着名画家、书法家的作品等。
智者大师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他准备在天台山建造一所规模宏大的寺院,计划没有实现,就与长辞了。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江南总管杨广(即隋炀帝)特地派遣司马王弘到天台,依智者大师生前所画图样,建造了国清寺。唐代以后,国清寺屡有兴废,现在的建筑为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
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4. 深山藏古刹,寻幽国清寺
深山藏古刹,寻幽国清寺
撰文、摄影:翁欣
位于浙江省东中部的天台山,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而闻名,境内不但自然风光奇丽秀美,也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道教南宗的发源地。明代的徐霞客曾先后三次来到天台山,写下两篇游记,可见天台山在“游圣”心目中的份量。
国清寺之于天台山,犹如灵隐寺之与杭州。来天台山游览的人,没有不来国清寺的。作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可能还要高于灵隐。李白曾有诗云“天台国清寺,天下称四绝”(国清寺与南京栖霞寺、济南灵岩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佛教四大丛林)
来到国清寺,有一个名字会被多次提及,那就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智顗(538年-597年),一般人们称他为智者大师。他在天台山弘法的二十多年时间,不但开创了佛教东传后第一个本土化宗派天台宗,并且在天台山创建了12座道场,包括国清寺就是按照他生前所绘制的一张设计草图建造而成。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智者大师逝世的一年后,晋王杨广依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的遗愿建造而成——作为天台宗的根本道场。原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之意,于是改名“国清寺”至今。这里也是日本,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所公认的天台宗祖庭。
国清寺坐落于天台县城以北三公里处,深藏在一片五峰环抱的幽谷之中。现在进入景区已经无需再买门票。从山门进到寺庙,还需要步行十分钟左右。景区内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沿着一条木制栈道漫步,还未见到寺庙,远远的先看到一座黄褐色古塔耸立在半山坡上。
塔建于1300年前的隋代,故称“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塔高近60米,六面九级,砖壁上长满了青苔和荒草,充满沧桑感。隋塔建造别致,历经千年仍屹立不倒,令人感慨古人的智慧。奇怪的是塔顶上缺了塔头,据说是毁于过去的某一场大火。
隋塔下面的主路边,七个小佛塔一字排开,是为供奉“过去七佛 ”而建。过七佛塔后,便是国清寺第二道山门“寒拾亭”。此亭是以纪念唐时在国清寺隐修的寒山,拾得两位诗僧而命名。佛教信徒认为他们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民间传说则把他俩奉为"和合"二仙,苏州寒山寺的名字就是来源于此。
穿过“寒拾亭”之后是“丰干桥”,又一座以国清寺僧人命名的石桥。相传丰干禅师曾经骑虎入寺,风格可见一斑。他和寒山,拾得被奉为“国清三隐”,国清寺西侧有“三贤堂”,就是为纪念他们三人而建。
站在丰干桥上,只见环绕寺院的左右两条溪流,在丰干桥下汇合后南流,形成“双涧回澜”的胜景,这也是着名的“天台八景”之一。此处风景极佳,所以来附近写生的人很多。
丰干桥前后两端分别是写有“隋代古刹”和“教观总持”的两块黄色照壁。前者表述的是国清寺悠远的历史,后者“教观总持”的意思,则不太易懂,指的是佛经教理,要和内观实修相结合,阐述的是天台宗所推崇的修行法门。
此时既已来到寺前,却找不到寺门所在,原来国清寺的寺门是与众不同的。寺院座北向南,但寺门却并非开在常规的朝南位置,而是在壁墙东面转弯处,开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门——这里才是国清寺正门所在。国清寺寺门东开,有说法是因为智者大师的灵塔安放在东边的佛陇山,寺门朝东是为了纪念这位开山祖师。
国清寺的布局讲究低调内敛,又可见匠心独运。比如寺门的处理,既增加了空间上的变化,又给人含蓄幽深的感觉。纵观山门外各建筑物,隋塔、七佛塔、寒拾亭、丰干桥以及两面照壁、看似依地势高低自然排列,其实都经过精心设计,漫步其间,给人移步换景,悠然自得的禅意。
国清寺门的横匾红底金字写的“国清讲寺”,正是寺院的全名。说明国清寺是以讲经说法,研究教理为特色的大型寺院。古代各地寺院有禅寺、讲寺、律寺之分,不同宗门的寺院有称呼上的区分,而天台山的寺院基本都为讲寺。
进入寺庙,穿过一条掩映在竹林中的甬道,国清寺各殿显在参天林木之间。土黄色的院墙和翠绿色的植物黄绿相衬,颜色和谐。让人想起古诗中“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意境。寺内光影斑驳,梵音缭绕,人行其间,自然脚步放缓,感受到清凉和自在。
经过多次毁建,现存的国清寺建筑基本维持清雍正时期重建的规模。沿着中轴线,依次排开的是天王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两侧还有数十个传统院落。建筑依山就势,往上层层递高。值得一提的是,寺内古廊沿高低错落的贯穿全寺,下雨天走去任何地方都不会被淋到雨,这也是国清寺的一大建筑特色。
作为天台宗祖庭的国清寺,古朴、肃穆、更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弥勒殿前那一对汉白玉石狮,衬托着佛殿的威严。据说这对石狮原本放在故宫,属于国宝,七十年代国清寺重修时,特意从北京选送过来放在这里。
弥勒殿后面的天王殿,在国清寺叫雨花殿。一般的寺院并无此叫法。传说是因为智者大师在天台山讲述《妙法莲华经》,曾感动天神显灵,在大师讲法时天降花雨,故国清寺的天王殿一直被称为“雨花殿”。
来到国清寺的大雄宝殿,只见门楣上的匾额为竖写,而古代民间匾额则一般都为横写,表明国清寺有着皇家寺院的规格和气魄。大雄宝殿内所供奉的释迦牟尼佛铜像为明朝所铸,左右两侧分坐的十六罗汉,则是元代楠木雕像,都属于难得一见的文物。
话说,到国清寺朝拜的人没有不去观赏隋梅的。大雄宝殿右侧,有一株千年隋梅。据说此树是智者大师的弟子灌顶法师亲手栽植,被植物学家考证为中国最古老的几颗梅树之一。传说此树极有灵性,七十年代已经枯死,后经寺僧精心培育,隋梅又从枯死的树干中又抽枝重生,古木回春。
国清寺内的文人墨客题咏众多,罗汉堂周围建有碑廊,你可以在此找到柳公权的“大中国清之寺”的题刻,还有着名的王羲之独笔“鹅”字碑。国清寺西南侧的放生池,有一个充满雅趣的名字“鱼乐国”,就是以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在此留下的手迹而命名。
药师殿东侧有中日祖师纪念碑,北侧有中韩祖师纪念堂,只因国清寺在日本和韩国的名气极大。唐时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创建了日本天台宗。十一世纪,高丽僧人义天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所以国清寺被视为日本、韩国天台宗的祖庭。每年来此朝圣的日、韩僧人以及海外信徒络绎不绝。
国清寺的素斋非常有名,《舌尖上的中国》里就专门提到过国清寺僧人们自制的豆腐干和自种的大白菜,味道鲜美而清灵。国清寺的斋堂中午和晚上都有饭票出售,价格低的不可思议,两元一位。菜据说都是寺院的僧人自种的,吃饱为止,不可浪费。吃完记得要把碗筷洗净,放归原处。
寺院内有提供住宿(可在买饭票的窗口咨询),我去的时候,因为正赶上这几日举办水陆法会,来此住宿的居士很多,没有床位了。后来入住在离国清寺外百步远的天台宾馆,为的就是第2天一早再来寺院享受无人打扰的清静时光。
难得如国清寺这般声名显赫的寺院,又是国家5A级景区,来到此处发现竟无丝毫商业化痕迹,体现着佛门原本的那份清净,着实可贵。闲暇之余,建议不妨来此清心养性,洗涤尘埃,于暮鼓晨钟中参佛悟道,找回久违的心境平和与快乐。
从国清寺以东沿山路北上十几里,有一陇环形相连、东西相向的山岗,就是佛陇。这片山岗是天台宗真正的发祥地,智者大师最早就是在这里的带领弟子割草结庵,从此扎根天台山,创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佛学体系天台宗 。
智者大师毕生在天台山创立的十二座道场中有好几处都在佛陇,有些现已不存(如修禅寺、太平寺),仍保存下来的有真觉寺(智者塔院),和高明寺。
可从汽车北站坐开往石梁方向的小巴(每天只有几班,也可在国清寺上车),沿途会经过佛陇景区,我让司机在路过真觉寺把我放下,由一条公路边的小径往上走几分钟就到。
真觉寺,当地人则称之为塔头寺。这里是智者大师的灵塔安放处。公元597年,智者大师在新昌大佛寺圆寂,他的弟子们将其圣体翻山越岭运回天台山,安葬于此,所以后来这里被称为“智者塔院”。
真觉寺山门外的照壁上写有“即是灵山”,因为智者大师被称为“东土小释迦”(也就是中国的释迦摩尼佛),所以天台山也有“灵山圣地”之誉。作为智者大师生前弘法活动的中心地带,佛陇就等于是圣地中的圣地。
真觉寺不太像一个传统寺院(没有大雄宝殿),更像一座古朴清幽的四合院。院内只有一个主殿,殿内供奉的是“智者大师肉身塔”,塔用青石雕刻而成,高近7米,每层都有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正中端坐智者大师塑像,殿内四周的墙壁则挂着历代天台宗的祖师画像。
由于塔内是智者大师真身所在,故凡来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天台宗信徒去完国清寺,下一站必然到此拜谒。
塔院的规模虽不大,不过两侧的厢房似乎住了不少僧人,也许他们是大师灵塔的守护者。拜完了大师的灵塔,我没有在这里做过多的停留,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离智者塔院不远的高明讲寺。
从塔院往东去的后山,有一处平坦的巨石,这里是过去大师曾讲经说法的地方,现立有石碑,上书“智者大师说法处”。相传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这里讲《净名经》,突然一阵大风吹来,经页飘至山谷深处,大师追随经页坠落之处,见此地峰峦环抱,幽泉潺潺,是一处理想的修行之地。于是把这里建为幽溪道场,也就是后来的高明讲寺。
智者大师圆寂后,他的肉身塔安放在真觉寺,而他用过的衣钵和贝叶经则保存在高明寺。
从塔院门前的山岭上,往下清楚可以看到下面半山坳处的高明讲寺。日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看着虽近,穿过隧道沿公路走下去,还要再走个两三公里才到寺前。周围树荫浓密,溪水横流,环境甚是清幽,所以这里过去也叫幽溪道场。“明”与“幽”,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境,其实是不同角度看高明寺时产生的不同感受。
因为跟国清寺属于一个“系统”,如今这里也免了门票。不过高明寺所处位置比较偏僻,来这里的游客很少。免不免票的也无所谓吧。寺宇看上去并不很旧,现存建筑大多是八十年代重建。
“高明讲寺”的寺额,书写极有特点,据说是康有为来天台时用碳条所书。“明”字“多了一横,应该是有意为之。来到高明寺,钟楼是要去看一下的。名间有说法:“国清的松,高明的钟”,可见,高明寺的钟极有特色。高明钟挂于地藏殿顶楼,16吨重的大钟为目前浙江省之最。
高明寺内古朴幽静,寺外还有众多摩崖题刻,幸得僧人指点,不然差点错过。从寺门出来往东南,顺一条溪流向下走,沿途经过智者大师手书“幽溪”、弥勒大佛雕像、还有“观云亭”、以及天然石梁组成的“圆通洞”等古迹,这时才发现原来高明寺景色堪优之处不在寺内而在寺外。
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5. 介绍一下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天台城北3公里的地方,和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是佛教“天台宗”发祥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祖庭。
国清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顗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顗开创天台宗
国清寺风景图集(1)(20张)
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现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着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
从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国清寺究竟何时移到现在的位置,并形成现在的布局已很难查考。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并基本完成现在的布局。另外,而今梅亭的位置上原建有迦蓝殿三间,系明代建筑,也可从旁说明。
国清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在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植有老梅一株,苍老挺拔,传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这大概是我国现存最老的一棵梅树了。解放前,因照料不周,隋梅曾数度枯萎;解放后,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当花开时,疏枝横空,暗香浮动。
据推测“国清寺”这三个字可能确为雍正皇帝书写。
6. 佛教八大宗派的发源地分别在哪
隋开皇十八年(5⑨8)创建。智顗大师于天台山开创我.国佛教天台宗,此寺为我.国天台宗根本道场。日本佛教天台宗及日莲宗均以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还有很多佛教宗.派均与我.国天台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其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南齐永明七年(4⑧9)创建。隋吉藏在此创立我.国佛教三论宗。为国内佛教四大丛林之一。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⑧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栖霞寺历.史上几易其名。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1919年重建。
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为净土宗的发源地。日本佛教净土宗及其系统各宗.派均奉为祖庭。国内外影响甚大。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寺方成就”。昙鸾是北魏时雁门(今代县)人,于此讲经说法,广布净土宗.教.义,并撰《天亲净土论》两卷,名重一时,影响极大,被誉为“肉.身菩萨”。隋末道绰、唐初善导二大师相继在此弘扬净土宗风,拓修寺.院,使古刹达到其中史以来的鼎盛期。
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为唐玄奘三藏法.师翻译佛.经的译场。玄奘创立我.国佛教法相宗,此寺为法相宗祖庭。日本佛教法相宗亦以此寺为祖庭。
建于隋代(581—618)。为创立我.国佛教律宗(南山律)的唐代着名高僧道宣律师的道场。历代尊道宣为律宗开祖。
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我.国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此创立禅宗,为我.国禅宗各派的共同祖庭。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
位于陕西长安县少陵原半坡的华严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一。三祖法藏是实际创始人,葬于华严寺南、华严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现仅存砖塔两座,东为初祖杜顺禅师塔,西为四祖清凉国师塔。四祖法名澄观,于三祖法藏殁后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等,后世称之“清凉大师”。
创建于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⑧9)隋唐盛时为翻译佛.经的国立译场。其中,以唐开元年间来华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了大量佛教密典,贡献最大,称开元三大士,盛宏密教。日本高僧弘.法大师空海师事不空弟.子惠果,回国后建立真言宗。该寺是有中外影响的重要古刹。西安佛教协会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