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国养殖锦鲤鱼最多的在哪里
全国养殖锦鲤鱼最多的是在广东,全国最大的养殖锦鲤的省份。然后就是海南和浙江,上海等重要临海省市,近些年北京地区也建了不少有规模的锦鲤鱼场。
‘贰’ 中国养殖业大省前五都有哪些地方
摘要 东三省、华北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牧区
‘叁’ 中国什么地方养羊的多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16
‘肆’ 中国哪个省份养殖鸵鸟的比较多
摘要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伍’ 中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在哪寻求正规养鹿基地。
中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在长春市双阳区。
鹿乡镇因鹿而得名,鹿乡镇位于双阳区西部,幅员面积273.2平方公里,地方特色鲜明,鹿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梅花鹿之乡第一乡”。位于鹿乡镇的鹿茸早市已有上百年历史,这里是全国着名的梅花鹿产品集散中心,也是全国鹿业市场的“晴雨表”。
2017年,双阳梅花鹿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中国梅花鹿原产地证明商标品牌价值超过50亿元。鹿业逐渐成为双阳区名副其实的特色经济主导产业,鹿业经济已经成为双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工程包括:
1、梅花鹿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加快双阳区100头以上养鹿场比重的增加和标准化养殖水平的提升。到2021年双阳区梅花鹿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发展到100个,梅花鹿存栏增加到32万只。
2、梅花鹿良种提纯提质工程。依托区内规模化扩繁场现有基础,扩大双阳区养殖规模。到2021年双阳区梅花鹿优质种鹿增加到6万只,梅花鹿良种精液库与基因库储存良种精液增加到3500管。
3、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加大品牌对产品保护宣传力度、加强地标产品监管、加强对重点企业名牌产品培育的帮扶。到2021年,双阳区梅花鹿吉林省名牌产品增加到15个,使用双阳梅花鹿品牌地理标志产品达到7个。
4、流通市场与营销体系工程。完善鹿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与营销体系,支持全方位、多层次开拓市场,拓宽流通渠道。到2021年,双阳区梅花鹿市场经营主体增加到1260家。
5、商标培育工程。培育企业树立用品牌商标引领发展的理念,提升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到2021年,双阳区梅花鹿产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吉林省着名商标6个、长春市着名商标6个。
以上资料参考人民网-长春市双阳区:全国第一大梅花鹿养殖基地
‘陆’ 中国哪些地方是牛羊养殖大省
青海是中国的一个省,省内就没有省了,多数叫“自治州”。
青海牛羊养殖最多的是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下来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
‘柒’ 中国最大种牛肉牛养殖场在什么地方
每一个肉牛养殖场都不是最大的,只是说哪一块肉牛养殖场比较多,形成规模了,有挑选的余地,可以来我这里看一下
‘捌’ 中国做鸡最多的省份
目前我国共有15.14万家鸡养殖相关企业,山东省以1.81万家企业排名第一,河南、河北分列二三名,重庆、邯郸、菏泽则是排名前三的城市。另外从投资规模来看,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鸡养殖企业数量最多,占比约为54%。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以及各项保供稳价措施发挥作用,2021开年以来,鸡蛋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落。
2020年,相关企业新注册1.86万家,同比增长4%。这也基本反映出我国北方地区是养鸡较为集中区域。南方省份养鸡企业数量分布比较平均。
山东河南河北位列省份前三,重庆邯郸菏泽排名城市前三
从省份分布来看,山东省的鸡养殖企业数量最多,达1.81万家,占所有企业总数的12%。河南、河北、安徽、湖北分别以1.60万家、1.37万家、1.19万家和1.08万家排名前五。另外可以看出,前十名省份中南北方养殖企业数量差异并不大。从省份布局来看,山东虽仍位居第一,但河南一直紧随其后。河南有巨大发展空间。
从城市分布来看,重庆市以4525家鸡养殖企业在全国城市中排首位,邯郸、菏泽、周口以及石家庄的鸡养殖企业分别以3326家、2664家、2607家和2509家排名前五。
2020年注册量同比下降4%,超半数企业注册资本低于100万
2011年以来的十年之间,鸡养殖企业注册量总体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共注册企业0.67万家,2016年注册量达到十年来最高,共2.19万家,同比增长61%。
随后两年的注册量稍微有回落,2020年共注册鸡养殖企业1.86万家,同比增长4%。养鸡业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一波三折。
鸡养殖企业中,个体户数量较多,共9.68万家,占所有企业总数的64%。从注册资本来看(个体户除外),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鸡养殖企业数量最多,占比约为54%,100-500万元和500-1000万元的分别占33%和8%。这也充分体现养鸡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8成。行业规模化集约化还发展还需时日。
‘玖’ 全国最大人工养渔塘最多的
说起鱼,并不希奇,但是,你知道中国淡水鱼最多的地方在哪里吗?在湖州,这里集中了中国1/10的淡水鱼,有“中国鱼都”之誉;说起养鱼,也不希奇,中国哪里都养鱼,但是,你知道中国的四大家鱼是由哪里人最早家养的吗?是湖州人;另外,你知道北京的中南海、颐和园、北海的鱼是谁在帮助养的吗?也是湖州人,说起吃鱼,更不希奇,但是,你吃过由500多道菜组成的“百鱼宴”吗?它也出自湖州名厨之手。
于不希奇处见希奇,这就是湖州人的本事。
据考证,中国的淡水养鱼,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了。
在这部历史中,湖州占据了十分重要的篇幅。
有专门研究渔文化的人说,中国养鱼的祖师节有两个,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杨俊成。
他们都不是湖州人,范蠡是河南人,杨俊成是江苏南京人,但他们都在湖州长期生活并养鱼,成就了“祖师爷”的地位。
越灭吴后,范蠡偕西施泛舟太湖,曾在现在的蠡山漾养鱼,后又在南浔范庄掘池塘养鱼,创造了外河拦簖的养鱼法,并写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淡水养鱼专着《养鱼经》。
这部《养鱼经》已经失传,但曾被北魏贾思勰录入《齐民要术》之中。
杨俊成是三国时人,据湖州民间传说,就是他最早人工养殖了“青、草、鲢、鳙”四大家鱼。
据可靠史料,唐代初,湖州已经开始大量养殖四大家鱼。
这些史证与传说统统集中于湖州,绝不会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湖州对中国淡水鱼养殖史的贡献,集中体现在菱湖一镇。
这个南浔区所辖的小镇,养鱼历史已有2000多年,以其“桑基鱼塘”的养鱼方式,创造了我国传统的养鱼法,构成了我国淡水养鱼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基鱼塘”,指的是种桑养鱼共荣、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生产方式蚕粪和蚕蛹喂鱼,塘泥为桑地农田提供肥料。
这种传统的养鱼法的希奇之处在于,几千年过去了,仍然不过时,对中国北方养鱼和世界养鱼产生了巨大影响。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认定,菱湖桑基鱼塘是中国惟一保留完整的生态复合型农业模式,值得发展中国家推广;同时,菱湖还被选定为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桑基鱼塘教学基地。
据笔者了解,1982年,中国水产养殖总公司拨款2万元组成浙江湖州市菱湖渔业技术服务公司,负责培训、选派技工支持北方淡水商品鱼养殖;1983年首次派出菱湖养鱼技工532名,分赴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宁夏等省。
据反映,菱湖养鱼技工走到哪里,哪里的低产鱼塘就实现高产。
据统计,上世纪末,除西藏、台湾外,菱湖有1万养鱼户在全国各地承包12.32万亩水面养鱼。
此外,还有20人次先后到l0多个国家和地区指导淡水鱼养殖。
美国环境质量委员会在一份给总统的研究报告中曾说:当前的淡水养殖,“产量中的大部分归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亚洲的池塘养殖”。
今天的菱湖,拥有10万亩鱼塘,6万亩桑地,是我国惟一的面积最大的“桑基鱼塘”。
近年来,菱湖淡水养殖已走出四大家鱼模式,发展了河蟹、青虾、沼虾、甲鱼、鲈鱼、黄鳝、河鳗等30余种名优特新水产品,其中许多已创出了品牌。
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菱湖的养鱼是一个典型例子。
菱湖养鱼的另一个希奇事情是:渔民被国家派进了北京,在中南海等一些重要的水面为中央机关养鱼。
进京的渔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沈菊生。
这位已经77岁的养鱼能手1955年就进了北京,在颐和园、中南海、北海等水面养鱼。
1980年老沈退休后,儿子沈利成接了班,在中南海、紫竹院、龙潭湖等地继续养鱼。
据说,中南海每次拉网捕鱼,都少不了沈利成。
吃鱼之精细,更让人对湖州刮目相看:湖州人吃鱼很“刁”,自古就已分清了淡水鱼美味档次,形成“白鱼为上,鲈其次,鳜再次”的民谚。
就拿鲜活来说,一般人只要鱼是活的就满足了,但湖州人要求高,他们还讲究鱼被捉的时间:被捉时间长了,鱼受到了惊吓,这叫“失魂鱼”,尽管活着,但不新鲜。
因此,湖州人吃鱼,都是将鲜鱼养在河港中,现捞现杀。
南宋奸臣贾似道喜食湖州活鱼,地方官就命渔民发明了“活水船”,确保鱼运到临安后仍新鲜如常。
藉流动的活水运鱼,这是古代湖州人的一大创造。
湖州人不仅讲究新鲜,而且还选季节挑品种,把简单的吃鱼弄得极其复杂。
不过,因为讲究,所以鲜美。
鲜美到什么程度?把许多大文人都迷住了。
唐代诗人张志和写了一首《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宋朝苏东坡也写过“蓬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看起来好像是写景,其实,字里行间都已露出馋相;在苏东坡的另一首诗里,干脆把斯文全部丢开:“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流”。
湖州的“鱼美食”很多,1979年,他们又制作了“百鱼宴”,用二三十种淡水鱼加上各种虾和大闸蟹,做出了五百多道菜,让人随吃随新。
1993年,“百鱼宴”在全国第三届烹饪技术大赛上获得了团体金奖;1995年,“百鱼宴”又在台湾中华美食展上获得特别金奖,在加拿大中华饮食工业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被称为中华“烹饪一绝”。
在外人看来极普通的鱼,还被湖州人做成了艺术,做成了文化。
‘拾’ 全国最大的牛蛙养殖基地在哪里
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数州,1959年从古巴、日本引进我国内陆。目前我国主要靠养殖生产,全国各地均产,主要集中于湖南、江西、新疆、四川、湖北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