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陕西人叫崖窑叫什么
就叫窑洞,一般说窑,现在逐渐都叫屋。
到窑里头坐、到窑里暖和一下,你要的东西在我屋里头呢......
崖窑就是窑洞式建筑。主要可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就是靠崖窑,在天然土山崖上横向往里挖洞,顶上做成圆拱形,进口安上门窗就成了一间住房。
㈡ 西北人为何喜欢住窑洞按照建筑方式可分为哪几种
在中国的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每天辛勤劳作,以面为主,住在窑洞当中。没错,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西北人。来到西北地区,可以看到山上大面积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窑洞,可以说窑洞就是西北人的定居之所。西北人热爱住窑洞,这必定是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独特的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窑洞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建筑分类大致也可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锢窑。今天就一起来探索窑洞的奥秘!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自然条件较为艰苦的地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但是当地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来构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这些窑洞看似简陋,实际上都是劳动人民不断努力的结果,都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㈢ 崖窑峁煤矿地理位置
崖窑峁煤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神木县孙家岔镇。
㈣ 山西窑洞特点及其构造,急的说
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最吸引外国人的,莫过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在《西行漫记》中,斯诺就有过对窑洞的详细描写。白求恩大夫则称窑洞是“世界上最好的防空手术室”。 当西方人研究出窑洞对于人类摆脱蛮荒状态的积极作用时,中华民族已在窑洞居住了4、5千年了。(半坡文化) 我对窑洞的认知却是从电影、油画中的对延安的描画而启蒙的。并且,一直以为只有陕北才有窑洞。知道伟人在窑洞写了《论持久战》、知道抗大是“窑洞大学.... 山西人告诉我,中国窑洞的“正宗根脉”在山西!所以,当进入吕梁地区,看到第一孔平生第一次亲眼看到的窑洞时,禁不住惊喊出来,---那情形,一定不亚于妈妈第一次喂我吃雪糕时的惊喜! 下来的几天中,从一排排、一层层壮观的窑洞群,到进入老乡的窑洞睡热炕头,随着我对窑洞的感知日深,我的人生记忆中,又多了一种无法忘怀的什么什么...
㈤ 崖葬的简介
崖葬是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也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葬法,包括悬棺葬和崖洞葬。人们将棺材放在凿出的山崖平台上,或在峭壁上凿孔再打入木楔,木楔上放置棺材,或将棺材放入天然岩洞之中,岩壁上雕刻各种图案,铭文等等。在崖穴或崖壁上安葬人的遗体的一种葬俗。是风葬即露天葬的一种。崖葬习俗早在中国古代濮、 越、 巴、僚、汉等民族部分人中即已盛行。《临海水土志》对崖葬已有记载。中国的崖葬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的仙霞、武夷山区,贵州,广西山区、西江流域,湖南、贵州和四川接壤处的酉、辰、巫、武、沅等五溪流域,四川东南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四川、云南的乌蒙山区北麓至金沙江边,台湾各岛屿。据碳14测定,福建武夷山崖葬船棺最早,距今3840±90年,约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及至近代,部分壮族、 布依族、 苗族、瑶族、仡佬族,以及现在贵州西南部的部分苗族和台湾兰屿高山族雅美人都行崖葬。
崖葬又名悬棺葬,是中国古代广居于南方的濮越民族的一种特殊葬俗,被认为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森林悬置在峭壁之上,或者将棺森林放在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这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度为2-3米,宽约半米多,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仓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棺柩,安放尸体。
依凌纯声先生之说,中国大陆的崖葬主要颂于两大区,处于东南地区的,在赣、浙、闽三省,例如武夷山和栏杆山的崖葬,约为山越、瓯越、闽越的遗迹,系属古之百越,中国西南的崖葬,为彼等所留的遗迹。古代濮越民族的生活习性对其葬式产生了深刻的。纵观中国崖葬的葬具,虽然样式不少,但船形棺是早期的典型形制。从发掘情况看,东南地区的崖葬棺具的船形虽不如西南地区的显着,但都是用圆筒森林半开刳成,整个棺具极似独木舟,这也是船的一种,是舟的原始型。古濮越人生前善于用舟,死后以船为棺安葬,乃自然之事。类似情况,在南太平洋的萨摩亚人和越诺人中也有。由于他们为海岛人家,非船不能生,而以死者生前使用的船作为葬具。因此船形之棺,应是肇始于独木舟。
那么,以舟代棺与古濮越人的灵魂信仰有何关系呢?其实,他们是把船作为其灵魂归宿的载体。以船为棺是濮越人灵魂信仰的产物。在他们看来,同他们密切相关的船只,会把他们的灵魂载回故乡,或驶向另一美满的世界去。四川船棺有的棺内还有木棺,船棺起着椁的作用。既有函盛尸体,还要外套船棺,这就有力地说明船棺除了具有一般棺的作用外,古濮越人还赋予了其载运灵魂的功能。
送亡魂到一个适当的处所,不让它与活人纠缠,与活人捣乱,最好的办法是把亡魂引到祖先那里去。古濮越人以舟代棺将灵魂送至祖先的出处的看法,可与古代南方民族的“魂舟”习俗互为印证。魂舟和崖葬皆以舟船作为死者返回老祖宗那里去的工具,所不同处,魂舟运载的为灵魂,由飞鸟为其'导航';崖葬则是直接将尸体送到悬崖峭壁的岩洞里。可以这样认为,船棺是魂舟更为古老的一种形式。
㈥ 山西的靠崖窑的形制是什么样的
靠崖窑是山西山区和丘陵地带常见的一种窑洞,除了利用现成的沟坎断崖外,更多的是将山坡垂直削齐,形成人造崖面,然后向内横挖洞穴,平面呈长方形,顶为拱券形,洞口安装木制门窗,一般在门上开一与门同宽的窗,门旁开一大窗,最上部再开一个通烟气的小窗孔,俗称为“一门三窗”。
有的在窑门口用土坯砌成门脸儿,刷涂石灰,富裕的人家也有用砖、石砌门脸儿的,甚至整个崖面都高高地砌上一层砖墙;窑洞内也有用砖、石护砌在黄土外表的,优点还抹上泥灰,涂以油漆彩画,成为比较讲究的窑洞。
靠崖窑往往依山势挖成一排多孔窑洞,或上下数层多排窑洞。《隰州志》记载:有曲折而入如层楼复室者,每过一村,自远视之,短垣疏窗,高下数层,缝囊捆屦,历历可指。
㈦ 窑洞是哪个地方的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建造窑洞的条件是干燥的黄土山坡,在向阳面平直向坡里面打洞。关于窑洞的通风、采暖等处理民间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有很多土办法解决。
地区分布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其分布区域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为主,很多贫困户居住的土窑,年久失修,由于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窑洞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广大窑居人民群众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希望知情者告知群众,不让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㈧ 独具一格的民居建筑崖窑与箍窑
在我国的宁夏自治区,窑洞是最具有象征意义的,它是陕北人们的象征,窑洞承载了陕北人们过去的记忆,不要认为窑洞会很闷热,经过陕北人民的改造,窑洞也成为了他们冬暖夏凉的住所。下面的 宁夏文化 为您来更多关于崖窑与箍窑的更多内容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回族群众挖崖窑多在山塬梁峁处铲出一个断面,然后掘窑洞。掘窑洞有专门的“窑匠”。有的铲出的断面大,有的断面小,小则能挖三孔窑,大则能挖五六孔窑。窑洞的样式为底方顶圆,大小视其土质而定,土质坚硬则窑洞可挖得大些,土质松散沙化则要挖得小些。土质好的窑洞一般深为十二米左右,宽三至四米,高三米有余。洞口多用土坯或石头砌成,并镶一门两窗或三窗。回族人的窑洞一般中间一孔为主窑或叫客窑、大窑,边上的一孔为火窑,供做饭和居住用。
火窑一般都是进门后,在左侧或右侧,炕连着锅台。中间有土坯砌的梯形高低墙。炕和锅台同用一个大烟囱,炕角还有一个控制炕的温度高低的洞,可以插一块板子。梯形高低墙上一般可放一盏灯,照明锅台和炕。火窑上侧还有个小窑,叫套窑,安放石磨或贮存薯仔、萝卜、粮食等。窑外上侧喜欢挖一个高两米左右,深四米左右,宽两米的窑洞,回族群众俗称“高窑子”或“高楼子”。
高窑一般均为回族老人念经礼拜的地方。有的在断面两侧,挖两孔小窑,作仓库和牲畜圈。畜圈一般都有栏,厕所一般都在院外。为了安全,整个院子习惯用土墙围住。回族群众居住的这种窑洞,结构简单,坚固耐用,节省材料,经济方便,施工简单,冬暖夏凉。
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回族群众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垒窑洞,回族群众叫箍窑。箍窑技术性较强。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公分左右、长五米左右的窑墩子,类似拱形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二孔箍窑需三个墩子,修三孔窑需四个墩子,以此类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好土的湿度和土质。土质为黑黏土和黄土最好。
开始打时,要削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或石板、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的四周撒一把草木灰,然后再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实整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回族群众当中流传有打胡基的顺口溜,叫做“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脚底子”,说明打胡基的艰辛。
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地箍。箍完后整个窑的形状呈尖圆拱形,好似牛脊梁型。最后外抹一层黑土或黄土和麦草粗泥,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的细泥,使其光滑照人。
箍窑比较坚固,一般可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但箍窑比挖窑洞麻烦,每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㈨ 中国哪个县的窑洞最多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居民为汉族。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楼房。
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作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再看看这个:
一、追根朔源
(一)窑洞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气候温和。古称北豳,习称陇东。历史悠久,“周道之兴自此始”。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早在二十万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周族重视农业,《汉书�6�1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在此定居,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教民稼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没有阳光,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生活没有保障,也因此不利于发展,在不窋执政时,鞠陶负责挖窑洞,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古代窑与陶相同,有了窑洞,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安全有了保障,开始定居生活,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庆阳人勤劳、朴实、憨厚至今不变,去过庆阳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依然在庆阳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千百年的习惯仍持续在他们身上。
在农事活动中,季节和生产技术方面得到了传承,今天庆阳的农事活动虽然比古代有不可比拟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都仍然继承和发展了先周的活动内容。《七月》篇中有八月打红枣、九月收稻谷、十月粮进仓,以及七月采瓜食瓜瓤、八月葫芦摘个光等描述,都和今天的农事季节相同。农忙时送饭到田间,九月筑场圃(即在一块地里春夏种庄稼,秋冬修成场),用柴禾编织门,用茅草搓绳捆庄稼的习俗,都一直延续至今。
在家养牲畜的发展方面也得到传承,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家畜的饲养和繁殖。周人到北豳后,开始养猪,将野猪逐渐训化为家畜。《公刘》篇中有“执豕于牢”之说,就是把猪圈在猪圈里。《七月》有“言私其狱;献豕于公”之说,就是把小猪留给自己,把大猪交公。由于公刘提倡家家产户养猪,后来养猪就成了家的象征。农业的发展,促使养牛、养驴、养羊事业的发展。至今,庆阳驴、早胜牛名扬省内外。养羊几乎是北部人民的家庭主业。每年冬初杀羔羊,祭山神、庆丰收的活动,自古延续至今。
今天的经济林的种植传自周祖时期,庆阳地区经济林种植历史悠久,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相当多的经济林品种都来自于周先民的栽植和培育。如桑、李子、桃、梨、枣等。远在轩辕黄帝时代,黄帝就命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先周时期,植桑养蚕就在庆阳得到大力发展。《七月》篇有“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蚕月条桑”诗句,每年一到三月,就动手修桑树,将高枝砍掉,让人攀着短枝摘嫩桑。所以桑树是庆阳市的乡土树种。自先周至今,几千年来,庆阳人民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七月》篇中“六月食郁及奠”的诗句,郁就是郁李,果实酸甜可食。将郁李枝条嫁接在杏、桃树枝上,就可以结出比杏、桃更香甜的李子。公刘在西王母国访问时,带回了许多桃、梨、枣优良树种。这些树种后来成为古豳地的当家经济林树种,也是今天庆阳市的地方名优产品。
信仰禁忌在现代仍有体现,在原始人时期,人们的认识尚不足以解释很多事情,于是对自然产生了崇敬,对祖先的崇拜。我们在宁县采访的原博物馆馆长于馆长时,他曾告诉我们有关窑洞的禁忌问题,庆阳人挖窑洞时一定要祭土地神(当地称为社神),闹鬼请阴阳先生,用五谷安宅,就现代民间也有此习俗,他们挖窑洞时是要请阴阳先生的。我们在镇原县城关镇采访张爷爷时他曾指着他们家对面的一座山告诉我们窑洞的朝向要背风向阳,山要实在(就是窑洞门口要对实山,不能对山沟),以使家宅平安,家庭殷实。张爷爷家中就摆放有土地神,在逢年过节和遇事时就会祭拜。这些都是祖辈传下来的,谁也不记得他有多久了,只知道从父辈的父辈就有的,到现在成为一种习惯流传下来。
(二)剪纸、皮影戏等与窑洞的关系
“刺绣、皮影、剪纸、陇东秧歌、陇东道情”为庆阳民间艺术五绝,我们此次调查活动主要针对的是剪纸、香包和皮影戏与庆阳窑洞的关系,窑洞文化的表现离不开这些艺术。民间文艺家曹焕荣先生从事多年的庆阳艺术研究,告诉我们剪纸、香包、和窑洞有着必然的联系,庆阳人用自己的智慧从窑洞影子中学会剪纸,香包由剪纸而来,这一切都跟窑洞有着必然联系,也是因为周祖在此开凿了窑洞,为人们提供了安定的环境,人们才能充分地发展农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富的不断积累,在物质上满足之后,劳动人民得到了休闲的时间,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在生活中的发现创造了剪纸等艺术。
二、窑洞的挖掘方式
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其特点就是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简单易修、省材省料,坚固耐用,冬暖夏凉。但是他的开凿真的如我们想象中挖个洞那么简单吗?
虽然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弃窑者多,造窑者少,但是我们从实地考察窑洞现状中可以发现单孔窑洞的宽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间,高3.7米到4米之间,交口0.3米到0.4米。进深有1.7米到1.9米,平桩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虽无幸看到窑洞的建造过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窑洞,从中了解到现代所修窑洞基本上是在祖辈传下来的基础上翻修的。我们从他们修在工人口中和资料中得知他们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窑洞的方位确定之后,就开始挖地基,窑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窑洞类型先确定。如果门前有沟洼,可用架子车把土边挖边推进沟里,这样扔土方便,就比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经济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机械施工的,则完全要靠人力用笼筐一担一担的担上来,非常辛苦。过去人们修庄子,只有利用农闲、雨天挖土运土,起早贪黑移的干活;饭前饭后的挤时间,能担一担是一担,肩上的皮脱了一回又一回,双手上的茧子磨起一层又一层;常常是老幼不得闲;这一辈人完不成,下辈人接着干。地基的大致形状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当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艺、手劲和力气好的话就能在黄土上刮出美妙的图案。
其次是打窑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开始打窑。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把土运走。打窑洞不能操之过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窑洞打好后,接着就是镞窑,或叫“剔窑”、“铣窑”。从窑顶开始剔出拱形,把窑帮刮光,刮平整,这样打窑就算完成了。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铡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泥窑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顺。湿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窑至少泥两层,粗泥一层,细泥一层,也有泥三层的。日后住久了,窑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墙、安门窗。窑泥完之后,再用土坠子扎山墙、安门窗,一般是门上高处安高窗,和门并列安低窗,一门二窗。门内靠窗盘炕,门外靠墙立烟囱,炕靠窗是为了出烟快,有利于窑洞环境,对身体好,妇女在热炕上做针线活光线也好。
经过这几步的挖掘修整,窑洞基本挖成。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
窑洞拱顶式的构筑,符合力学原理,顶部压力一分为二,分至两侧,重心稳定,分力平衡,具有极强的稳固性。为了住着放心,也往往在窑洞里使上木担子撑架窑顶。经过几辈人,风雨过来,几易其主,修修补补,仍不失其居住价值。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窑洞的废弃越来越多,挖掘的很少,这种挖掘方式会越来越不被人知道,这成为一种趋势。但还是希望在这些窑洞存在的时候,还有一些挖掘窑洞的人时,保存一些资料,希望的是这种精神能被人继承,让我们这些中华子孙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它。
三、窑洞的种类
陇东黄土高原是天下黄土最深厚的地方,而庆阳地处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是居民窑洞最多最稠密的地方。窑洞密密层层,鳞次栉比,有人曾喻为:如挂在云雾中的洞天神府,似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颗颗明珠。
上至周先祖时期,土窑洞就遍布山原谷地。《诗经》称为“陶复陶穴”,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每个窑洞有了明确分工,有暗庄、明庄和四合院庄,明清时期出现了小城堡,高大土墙将一组窑洞或土炕围起来,以防御兵荒和盗贼,俗称为堡子。
窑洞的修建,庄面子一般高至九米,长十七至二十三米,用镢头修刮成水波等花纹,正面挖窑三至五孔,侧面根据地形也可挖一至三孔窑,前面取土为平空地,一般为三面筑墙,修建大门门楼。窑洞一般高四米,宽八尺至一丈,深三丈,正面的主窑比其他窑洞略高,作正堂为长辈居住。窑口砌墙安门窗,一般为一门三窑洞或一门二窗,靠窑顶的窗子称天窗。窑内靠山墙均盘有土炕,土炕一边紧接山墙,一边紧连窑壁,留有炕洞门,“烧柴点炕,满窑生暖,主窑坐炕,其乐融融”,修窑洞一般以山形走向,避湿就干,避低就高,避阴就阳。
庆阳窑洞的种类很多,细算可分十多种,但按大类分,有三种,即明庄窑、土坑窑、箍窑。
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着。
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庆阳窑洞按用途分还有很多种,在正窑面或在庄子崖面正面两窑口之间的上部,挖小窑一孔,修阶梯而上,可以高瞻远瞩,多为防盗而用,称为高窑。在窑内一侧挖一小窑洞,多为储藏贵重物品或粮食而用,叫拐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名称也有所不同,有什么客屋窑、厨窑、羊窑、中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