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伟人有哪些
包拯是安徽人
开封的历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与其侄阮咸皆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着作,大都散佚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崔颢(?~754)唐代诗人。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作品,有几篇色泽浮艳,内容轻佻者,可能是年轻时所作,后来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和《游侠呈军中诸将》,着力于人物意气风度的描绘。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尤其写得富有生气。《雁门胡人歌》,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新颖别致。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李白读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崔颢诗》1卷,收录诗40多首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开封人。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宋太祖即位,改领归德军节度。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戏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开封人,寄居杭州。曾屡试不中,遂潜心闭门从事戏曲着述。其主要着作《录鬼簿》,上下两卷,初稿写成于至顺元年(1330),后又订正两次。不仅记载了元代名家辈出剧作如林的盛况,并且从理论上对杂剧作出了初步总结与概括,具有极高的价值。他还着有《钱神论》等7种杂剧,今皆不传;今存散曲52首。�
李梦阳(1475~1531)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后迁扶沟(今河南扶沟县)。其父为封丘王教授,遂家居祥符(今开封县)。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因榷税触怒势要而下狱,后获释。武宗时,刘瑾擅权,他代尚书韩文草疏弹劾刘瑾,被勒令辞官。刘瑾败被诛,李迁江西提学副使,为权贵所恶,去职。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称明文坛“前七子“。有《空同子集》。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大音乐家师旷
北宋的大词人柳永,好像还有李清照
近现代的柏扬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汤大臣。生于空桑(今开封杞县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传说为奴隶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汤赏识委以国政。后佐商灭夏,总理国事,历佐汤、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传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他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沃丁时。�
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开封人。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他与齐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着《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仍不失原书面貌
张仪
【张仪】(?~前310)战国时政治家。开封人。魏国贵族后裔,师鬼谷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创连横破六国合纵。奉命使楚,瓦解齐楚联盟,夺楚汉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张仪失宠,返魏为相,不久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10篇,今佚。�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战国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传说即今开封相国寺一带。他才兼文武,礼贤下士,门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长平大捷,坑杀赵国兵将40万之后,一举包围了赵国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援,魏王虽命晋鄙率兵10万救赵,但慑于秦国恐吓,又密令晋鄙把军队驻扎在魏赵交界处的邺城,坐观成败。信陵君多次劝谏魏王救赵不成,后来他听从大梁城夷门守关人、隐士侯赢所设窃符救赵之计,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带力士朱亥一行来邺城,晋鄙虽验兵符,却不愿交出兵权。朱亥用大锤打死晋鄙,信陵君接管军队,击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尉缭
【尉缭】生卒年待考。战国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开封人。早年治学商君,深得改革变法之道。他还对兵事执着追求,十分精通。战国后期,学派林立,围绕着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招贤纳士,遂周
郑众
【郑众】(?~83)东汉经学家。字仲师。开封人。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以别于宦官郑众。传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精三统历。世称郑兴父子为"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着作已佚,清马国翰辑有《周礼郑司农(众)解诂》6卷,《郑众春秋牒例章句》1卷。�
蔡邕
【蔡邕】(132~192)东汉辞赋家、书法家。字伯喈。开封杞县人。少时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喜爱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遂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允许。蔡邕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
蔡琰
【蔡琰】生卒年待考。东汉末诗人。字文姬。开封杞县人。蔡邕之女。博学
阮瑀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符瑜。开封尉氏县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后为仓曹掾属。善作书檄,能诗。作品存留甚少,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
支道林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着作,大都散佚。�
蔡谟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郑道昭
【郑道昭】(?~516)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书法家。开封人。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初为秘书郎,徙外散骑常侍,迁国子祭酒。后为平
吴兢
【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开封人。少时励志勤学,贯知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不久,官拜右拾遗。武后长安至中宗景龙年间,正值佞臣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弄权之时,有些史官惧怕权势,曲笔掩饰,吴兢对此非常鄙视,于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书》、《唐春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齐、梁、陈、周及隋这五代的史书繁杂,就分别撰齐、梁、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参与撰修的史书有《唐书备阙记》10卷、《唐中宗实录》20卷、《唐睿宗实录》5卷、《开元升平源记》1卷、《大唐十四家贵族谱》1卷、《古乐府》10卷、《乐府古题要解》2卷等。特别是《贞观政要》一书,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争议和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吴兢之手。
崔颢
【崔颢】(?~754)唐代诗人。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作品,有几篇色泽浮艳,内容轻佻者,可能是年轻时所作,后来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
薛居正
【薛居正】(912~981)宋初大臣、史学家。字子平。开封人。后唐清泰二年(935)进士。自晋至周累官至弘文馆学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后,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962),任枢密直学士,掌管全国的贡举考试大权。任中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深得太祖器重,
石守信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开封人。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宋太祖即位,改领归德军节度。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向敏中
【向敏中】(949~1020)北宋真宗朝宰相。字常之。开封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初任监丞右赞善大夫、着作郎。宋太宗"召见便殿,占对明畅",甚为赏识,命为户部推官,出任淮南转运副使。后入为户部判官,知制诰,不久权判大理寺。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遭人妒忌,诬其收受犯官皇甫侃的重贿,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太宗更加器重,100余日内,官升数级,至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初登相位。
丁度
【丁度】(990~1053)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字公稚。开封人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安陆(今湖北安
郑克
【郑克】生卒年待考。南宋官吏。字克明。开封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南宋初历官登仕郎、建康府上元县尉和承直郎、湖州提刑司干办官,他以五代时和凝父子所着的《疑狱集》为基础,分类增补,附以评论,撰成《折狱龟鉴》。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选编,分释冤、辩诬、鞫情、议罪、省过、惩恶、察奸、核奸、察贼、迹贼、严明、矜谨等20门,辑录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平反冤案、断狱量刑的案例270余条,390余事,并以按语的形式对其中大部分案例进行了分析
苏汉臣
【苏汉臣】生卒年待考。宋代画家。开封人。徽宗时为宣和画院待诏。高宗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1163)授承信郎。师刘宗古,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工货郎担和婴儿嬉戏之景,情态生动。存世作品有《货郎》、《秋庭婴戏》等。�
孟元老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学家。开封市人。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世居浚仪(今开封市),后迁居庆元(今浙江宁波)。淳?
钟嗣成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戏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开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明代思想家。字子衡,号浚川。开封兰考县仪封乡人。29岁中进士。其文有英气,诗赋雅畅,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并称为"前七子"。1509
李梦阳
【李梦阳】(1475~1531)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
李濂
【李濂】(1488~约1566)明代学者。字川父。开封人。少负俊才,正德八年(1513),河南乡试夺魁。翌年中进士,年27岁。自此到38岁之间,历任沔阳知州
高叔嗣
【高叔嗣】(1501~1537)明代文学家。开封县人。字子业。嘉靖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湖广按察使。少受知于李梦阳,其诗清新婉约。有《苏门集》。
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明末将领。字宪之,号道邻。开封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后迁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再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他率师勤王,抵浦口而止。清军攻陷北京,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他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受奸臣马士英排挤,
李岩
【李岩】(?~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本名信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学者。字符亮,号栎园老人。开封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拜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顺治年间,官擢福建左布政使,至户部右侍郎,因被参劾入狱,后释放。康熙初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被判绞罪,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一生着述颇多,主要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读画楼画人传》、《印人传》、《同书》
赵映乘
【赵映乘】(1619~?)清代官吏。字涵章。开
张伯行
【张伯行】(1652~1725)清初大臣。字孝先。开封兰考县人。生于书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
周之琦
【周之琦】(1782~1862)清代大臣。开封市人。字稚圭,号退庵。嘉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能词,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常茂徕
【常茂徕】(1788~1873)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逸山,又号痛定
宋继郊
【宋继郊】(1818~1893)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述之、术之、树芝,号梅花道人、木雁道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选为优贡,次年中举。咸丰八年(1858)任许州学正,后相继任陈州府学、南阳府学教授等职。着述今存有《居学斋诗钞》、《颍川集》、《西淮集》
李元庆
【李元庆】(1838~1904)清末农民抗粮领袖。开封市人。回族。
刘增?
【刘增?】(1845~1926)清末民初开封文化名人。字骧臣,晚号梦园。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后在山东郓城、郯城、菏泽、任平等县任知县,其间兴学育人,平反冤狱,为人称道。48岁时在顺天府为官,继而又任河南大学堂编书处
魏子青
【魏子青】(1870~1928)实业家。字步云。回族。开封市人。
靳志
【靳志】(1877~1967)爱国民主人士。字仲云。开封市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后留学英法,在法国加入同盟会。民国年间,历任各级政府高级官员。
秉志
【秉志】(1886~1965)生物学家。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农山、翟际潜。满族。开封市人。民国2年(1913)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民国7年(1918)又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9年(1920)回国,次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任动物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动物研究
丹鹏晏
【丹鹏晏】(1888~1911)辛亥革命烈士。乳名根柱
王毅斋
【王毅斋】(1896~1972)学者。开封市杞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高等学堂,民国12年(1923)赴法国、奥地利留学。民国17年(1928)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民国19年(1930)任河南大学经济系教授。民国36年(1947)组织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
陈玉璋
【陈玉璋】(1898~1976)书法家。开封市人。
杜孟模
【杜孟模】(1904~1974)教育家。开封市杞县人。字宏远。民国14年(1925)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济南、开封等地任教。他坚持宣传革命,组织中共外围组织,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民族解放阵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开封高中校长、开封师专副校长、开封市副市长、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副省长等职
② 虎年出生的姓胡男孩取名
如果是男孩就叫胡滕凤
女孩就叫胡颖凤
③ 天赐的声音第三季乐评人
比较有名的有丁太升
主持人:陈欢,浙江卫视主持人、歌手、演员、作家、乐队主唱;代表作:中国梦想秀、心跳阿根廷、谁是大歌神、雅痞脱口秀、杰作。
音乐合伙人:胡彦斌,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制作人,代表作:红颜、月光、诀别诗、你要的全拿走。
张韶涵,中国台湾女歌手、演员,代表作:寓言、遗失的美好、欧若拉。
胡海泉,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制作人,代表作:最美、冷酷到底。
周深,中国内地男歌手,代表作:大鱼、灯火里的中国、和光同尘。
周延 (GAI),中国内地说唱男歌手,代表作:华夏、烈火战马、兰花草。
飞行合伙人
信(中国台湾男歌手、演员,代表作:死了都要爱、海阔天空
阿云嘎(中国内地音乐剧演员、歌手、影视演员,代表作:不朽的·THE ART、在远方)
梁龙(中国内地男歌手、导演,代表作:潇洒走一回、仙儿、煎饼侠)
吉克隽逸(中国内地彝族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代表作:即刻出发、彩色的黑)
康姆士乐队(中国台湾摇滚乐团,代表作: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
希林娜依·高(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代表作:颗粒季、U、夜昼)
陈意涵(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流行乐歌手,代表作:我是岁月你是星辰、恋恋小酒窝)
金润吉(中国内地流行乐男歌手,原阿里郎组合主唱,代表作:兰花指、路)
唐艺(中国内地流行乐歌手,代表作:飞蛾扑火、刺心)
肖若腾(中国男子体操运动员,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个人全能亚军
④ 爸爸姓胡,妈妈姓陈 宝宝出生于新历2010年12月17日22:58 宝宝取什么名字好
胡晨 胡成斌 胡陈坤 胡陈辉 胡陈闵 可选同音,也可选复姓。仅供参考,给孩子取孩子的名字是父母的最大权利和幸福。祝你们全家幸福,宝宝健康成长。
⑤ 好像有一个电视剧里有个人物叫天赐,是那个电视剧啊
如果是古装剧的话是《永乐英雄儿女》,如正确,望采纳
⑥ 中国5000年共有几位皇帝(君王)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尧
颛顼 舜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泄
启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发
槐 桀(履癸)
芒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阳甲
太甲 盘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廪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纣(辛)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诵) 夷王(姬燮)
康王(姬钊) 厉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满)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釐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54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194 五凤(4) 甲子 前57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黄龙(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宁(1) 戊子 前3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阳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鸿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绥和(2) 癸丑 前8
天汉(4) 辛巳 前100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寿(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凤(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凤(6) 甲戌 1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节(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23)
乙酉
26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兴(2) 癸巳 153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寿(4) 乙未 155
元兴(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宁(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兴平(2) 甲戌 194
阳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国(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叡) 太和(7) 丁未 227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龙(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刘禅)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 223 炎兴(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 222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黄龙(3) 己酉 229 乌程侯(孙皓) 元兴(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乌(14) 戊午 238 宝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凤(1) 壬申 252 凤凰(3) 壬辰 272
会稽王(孙亮) 建兴(2) 壬申 252 天册(2) 乙未 275
五凤(3) 甲戌 254 天玺(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宁(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兴(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怀帝(司马炽)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马邺) 建兴(5) 癸酉 313
永宁(2) 辛酉 301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兴(4) 戊寅 318 兴宁(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 322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宁(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兴(3) 壬寅 402
康帝(司马岳) 建元(2) 癸卯 343 义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刘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刘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刘骏) 孝建(3) 甲午 454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顺帝(刘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萧鸾)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萧赜)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1) 甲戌 494
和帝(萧宝融) 中兴(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简文帝(萧纲) 大宝(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绍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萧绎)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萧方智)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陈顼)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陈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祯明(3) 丁未 587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兴(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赐(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诩)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龟(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濬) 兴安(3) 壬辰 452 长广王(元晔) 建明(2) 庚戌 530
兴光(2) 甲午 454 节闵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兴(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脩) 太昌(1) 壬子 532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兴(1) 壬子 532
皇兴(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
534
兴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纬) 天统(5) 乙酉 565
废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宁(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赟)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静帝(宇文阐)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杨坚) 开皇(20)
辛丑
581
炀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仁寿(4) 辛酉 601 恭帝(杨侑) 义宁(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开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宝(15) 壬午 742
显庆(6) 丙辰 656 肃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龙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总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宝应(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广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仪凤(4) 丙子 676 大历(14) 丙午 766
调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适)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兴元(1) 甲子 784
开耀(2) 辛巳 681 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顺宗(李诵) 永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宪宗(李纯)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穆宗(李恒) 长庆(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宝历(3) 乙巳 825
武后(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宝历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开成(5) 丙辰 836
载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会昌(6) 辛酉 841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长寿(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载(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证圣(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册万岁(2)
乙未
695
广明(2) 庚子 880
万岁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万岁通天(2) 丙申 696 光启(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圣历(3) 戊戌 698 昭宗(李晔) 龙纪(1) 己酉 889
久视(1) 庚子 700 大顺(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长安(4) 辛丑 701 乾宁(5) 甲寅 894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
神龙(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龙(4) 丁未 707 天复(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云(2) 庚戌 710 天祐(4) 甲子 904
太极(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祐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号,但称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开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贞明(7) 乙亥 915
龙德(3) 辛巳 921
后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闵帝(李从厚) 应顺(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从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长兴(4) 庚寅 930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壬寅 942
开运(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本名知远) 天福*
丁未
947
隐帝(刘承祐) 乾祐 戊申 948
乾祐(3) 戊申 948
* 后汉高祖即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 隐帝即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广顺(3)
辛亥
951
世宗(柴荣)
显德*
甲寅
954
显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训) 显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赵祯) 庆历(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祐(6) 己丑 1049
开宝(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 976 嘉祐(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赵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赵顼) 熙宁(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丰(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赵煦) 元祐(9) 丙寅 1086
真宗(赵恒) 咸平(6) 戊戌 998 绍圣(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宁(5) 壬午 1102
乾兴(1) 壬戌 1022 大观(4) 丁亥 1107
仁宗(赵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祐(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宝元(3) 戊寅 1038 钦宗(赵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赵昀)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兴(32) 辛亥 1131 绍定(6) 戊子 1228
孝宗(赵昚) 隆兴(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祐(12) 辛丑 1241
光宗(赵惇) 绍熙(5) 庚戌 1190 宝祐(6) 癸丑 1253
宁宗(赵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开庆(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开禧(3) 乙丑 1205 度宗(赵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赵韅) 德祐(2)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2) 戊寅 1278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10)
丁卯
907
开泰(10) 壬子 1012
神册(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赞(5) 壬午 922 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显(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10) 乙未 1055
会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禄(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应历(19) 辛亥 951 寿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贤) 保宁(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庆(10) 辛卯 1111
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统和(30) 癸未 983
辽[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 收国(2)
乙未
1115
章宗(完颜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辅(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颜晟) 天会(15) 癸卯 1123 卫绍王(完颜永济)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颜亶) 天会* 乙卯 1135 崇庆(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宁(1) 癸酉 1213
皇统(9) 辛酉 1141 宣宗(完颜珣) 贞祐(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颜亮) 天德(5) 己巳 1149 兴定(6) 丁丑 1217
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颜守绪)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颜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开兴(1) 壬辰 1232
章宗(完颜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兴(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监国)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窝阔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马真后(称制) —(5) 壬寅 1242 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1) 戊辰 1328
定宗(~贵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3) 戊辰 1328
海迷失后(称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宪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顺(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统(5) 庚申 126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 癸酉 1333
成宗(~铁穆耳) 元贞(3) 乙未 1295 元统(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后)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2) 壬子 1312
延祐(7) 甲寅 1314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复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祐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钰)(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宪宗(朱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极) 天聪(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苎) 咸丰(11) 辛亥 1851
世宗(~福临) 顺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载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圣宗(~玄烨)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仪 宣统(3) 己酉 1909
高宗(~弘历) 干隆(60) 丙辰 1736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民国(38) 壬子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数吧!
⑦ 电影豪门夜宴上有多少位明星
有202位明星。包括梅艳芳、吴君如、吴孟达、李嘉欣、谭咏麟等。
1、梅艳芳
梅艳芳(1963年10月10日—2003年12月30日),出生于中国香港,祖籍广西合浦,歌影双栖发展艺人,香港演艺人协会的创办人之一及首位女会长。
1982年获“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冠军”;推出了个人第一张专辑《心债》。1983年,唱片《赤色梅艳芳》主打《赤的疑惑》开始走红,唱片五白金。
1985年-1986年跨年举行了首次个人演唱会,连开十五场,打破了香港歌手首次个唱的场数记录。
2、吴君如
吴君如,1965年8月2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省番禺,中国香港女演员、导演、歌手、主持人。
16岁进入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毕业之后在TVB参演电视剧,1988年参演王晶执导的《霸王花》系列电影,正式在电影圈发展。
1993年,发表粤语专辑《我有我的温柔》,并获得叱咤乐坛流行榜颁奖典礼生力军女歌星银奖。1999年凭借主演电影《洪兴十三妹》获得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3、吴孟达
吴孟达,香港男演员,1953年1月2日出生于福建厦门,七岁随父母移居至香港。
1973年投考了无线电视的艺员培训班。1979年凭着《楚留香传奇》中的“胡铁花”一角受到注意。1981年参演了第一部电影《执法者》。1991年凭借电影《天若有情》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1992年凭借电影《逃学威龙》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4、李嘉欣
李嘉欣,1970年6月20日出生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华语影视演员。
1989年,李嘉欣主演其首部生活剧《花月佳期》,从而进入演艺圈。1990,主演古装片《倩女幽魂Ⅱ:人间道》。1992年,主演王晶执导的剧情片《赌城大亨II之至尊无敌》;随后,主演程小东执导的武侠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
5、谭咏麟
谭咏麟,1950年8月23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中国香港男歌手、音乐人、演员。
1968年,谭咏麟加入Loosers乐队,从而进入演艺圈。1973年担任温拿乐队主音歌手。1975年参演个人首部电影《大家乐》。1978年温拿乐队解散后以个人身份发展。
1979年赴台湾发展事业,同年推出首张个人专辑《反斗星》。1981年凭借剧情片《假如我是真的》获得第1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
⑧ 我国古代到至今安灰有多少名人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曾培育出道教文化、桐城派、建安文学、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等一批着名历史人物。
安徽省古代着名人物一览
朱元璋
朱棣
朱权
朱淑真
朱温
朱友贞
曹植
杨光先
曹霸
鲍叔牙 蹇叔
毕升
朱能
曹操
周瑜
曹真
曹丕
曹洪
方以智
吴敬梓
英布
涂女
包拯
桓谭
文翁
桓荣
范滂
左慈
文翁
年羹尧
刘安
陈阿娇
陈婴
华佗
周景
陶谦
吴汝纶
鲁肃
吕蒙
吴长庆
虚谷钱
左光斗
桓温
桓伊
夏侯霸
桓玄
刘惔
马其昶
陈武
蒋钦
薛综
张乐行
夏侯渊
夏侯惇
戴逵
夏侯玄
耿询
陆建章
戴本孝
方腊
万敬儒
胡仔
吕本中
吕祖谦
胡舜陟
汤和
文钦
汪华
李绅
司空图
崔白
杨行密
罗愿
吕夷简
张孝祥
高太后
张耒
何敬容
汪伦
张籍
杜荀鹤
陈翥
刘长卿
宗杲
李公麟
梁红玉
鲁宗道
吴潜
程敏政
汪机
邓愈
马秀英
何震
刘福通
徐达
郭子兴
胡惟庸
常遇春
冯胜
傅友德
沐英
蓝玉
廖永忠
许国
廖永安
薛显
丁德兴
金朝兴
李善长
陈德
胡大海
顾时
许国
耿再成
华高
耿炳文
仇成
沐天波
龚鼎孳
吕公弼
郭英
赵普胜
陈德
郭兴
冯国胜
吴祯
张居正
韩政
程大位
张德胜
王希吕
刘伶
何文辉
郑用
陶安
乐韶凤
齐琦
萧云从
齐鼎
查士标
戴名世
汪之瑞
齐杰
张子明
张英
方苞
胡宗宪
姚鼐
齐之鸾
张潮
刘大櫆
梅文鼎
王贞仪
孙逸
缪大亨
汤鹏
弘仁
曹振镛
戴震
叶天赐
澄之
曹文植
张廷玉
凌廷堪
梅清
刘铭传
许褚
王蕃
孙家鼐
刘馥
胡雪岩
甘罗
吴次尾
李鸿章
袁大化
曹仁
聂士诚
桓范
丁奉
丁汝昌
庞勋
钱澄之
姚莹
方士庶
巴慰祖
方东树
梅庚
汪士慎
吴敬梓
汪道昆
安徽省近现代着名人物一览
陈独秀
胡适
张恨水
杨文会
孙立人
孙大光
韩伯棠
卫立煌
周学熙
邓稼先
周馥
吴汝纶
杨月楼
孙多森
张治中
戴安澜
李克农
黄纬禄
叶春善
吴谷
王稼祥
王亚樵
李经方
段祺瑞
徐树铮
柯庆施
任新民
许世英
徐谦
叶元龙
叶以群
柏文蔚
陈长庚
杨小楼
冯玉祥
陶行知
陈延年
王明
陈乔年
皮定均
方先觉
洪沛霖
黄宾虹
刘文典
朱光潜
许继慎
张曙
赵朴初
洪学智
徐克勤
刘开渠
吴作人
章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