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知青是什么意思啊
知青,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简称。在1968年许多有知识的青年,响应号召积极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这些人都是“知青”。
㈡ 知青是什么意思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国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对知识青年的简称。 特指那时受过中等文化教育,以后又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的青年。
知青:[ zhī qīng ]
“知识青年”的简称。
《花城》1981年第6期:“她自然而然地喜欢同一位……喜欢学外语的知青谈得更投机。”
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造句
1、我冲出邮局大门,看见了横亘在面前的额尔齐斯河,那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我们知识青年心里的苦。
2、 延安的知识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大家都是团结的。
3、 在城市则应首先注意建立工会和团结知识青年的组织。
4、 她听见知识青年们在念他写来的信。
5、他熟知青训学院的所有球员,我也知道那里涌现了一些很有前途的球员。
㈢ 知青的来源典故
《知识青年从军歌》的背景,来自于1944年国民党中央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关于这场运动,人们现在最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期间的一句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十万知识青年,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放下书包走上战场,这其中,有多少离父别母的忧伤,有多少血肉横飞的惨烈,有多少长眠异国的悲痛,我们都已不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当他们在走上战场的那一刻,他们没有回头。
知识青年从军歌创作于抗战末期,(《团长》发生的年代是41年末 很显然是个BUG),在1944年国民政府发起的口号为“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青年军运动中作为征兵歌曲被广为传唱。
本歌曲词曲作者不详,因为本歌曲最早出自驻缅远征军新编第一军,据信歌词源自一名在印度蓝姆加基地训练的战士时做的诗,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将军对这首歌曲颇为赞赏。鉴于驻缅远征军的文化程度在当时国军中是最高的,这一说法显然是可信的。自抗战六十周年纪念日之后,这首歌在进入公众的视线,但多被误认为新一军军歌。歌曲文辞华丽,,典故丰富的歌词内容,几乎每句歌词都有诗词典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感染力,广泛应用历史典故,极富中国特色,使一名矢志精忠,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使听者顿觉血脉贲张,既唤起听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又激起了听众建功军中,光耀门楣的渴望。
除了典故之外,这首歌还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浪漫主义文化,文学美感非常强烈:从“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的诗句豪情,到“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的反攻憧憬,再到“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的胜利想象,无一不令人叹为观止,足见此歌词深厚的古文功底。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采石一载复金陵,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
《旗正飘飘》是另一首歌,作曲是非常有名的黄自,韦瀚章作词,成曲于1932年,此曲当年大长城影片公司的有声故事片《还我山河》采用为插曲。
《旗正飘飘》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快奋起莫作老病夫,快团结莫贻散沙嘲,
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团结,团结,奋起,团结,奋起,团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国亡家破祸在眉梢,挽沉沦全仗吾同胞,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
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快团结,团结团结,奋起团结,奋起团结。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
旗正飘飘,马正萧萧,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另:知识青年从军歌歌词注解
此歌作于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组建青年军时。世事久矣,后曾被误为中国远征军军歌。词曲作者未考。网上多仅录全词,未见注释,然其词文质彬彬,今日之作者难望其项背,读者亦不易解读。 边读边试注如下,收获良多,感慨良多!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①,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②!
男儿应是重危行③,岂让儒冠误此生④?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⑤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着我战时衿⑥,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⑦。
① 终军,姓终名军,字子云,汉武帝时人。汉书有传言: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 下。”然终为南越所害,亡时年仅二十余,时人称为“终童”。终军是济南人,现在济南有终军广场。南越国都番禺(今广州市),为南越郡龙川令赵佗所建,佗亦汉人,籍在河北。
②班超,姓班名超,字仲升。父班彪,兄班固,姊班昭,人称曹大家(gū)者,皆汉之史家。超为抄书小吏时,曾望立功异域以取侯封,故投笔叹息:安能久事笔墨乎?明帝永平
十六年,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安五十余城,凡经略西域三十余年,封爵定远侯。
③ 语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危,高峻也。孔子原意当为表现君子精神的言行,所处为开明盛世,可尽情表现,但帮无道时,说 话要小心,但
却不能做君子不该做的事,也就是说无论何时行事一定要端。歌出之时,逢国家急难,意欲鼓励青年表现出古之士的高尚精神。
④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第一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诸如“百无一用是书生”等不过读书人之牢骚,此处引用当为激将。
⑤羽檄,鸡毛信也,常指通报战事的急信。鲍照诗《代出蓟北门行》的第一句“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最后一句“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不知道作者是否有此联想。
⑥仿《木兰辞》“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句(整篇诗作的叙述亦仿《木兰辞》),仍用班超投笔从戎典。
⑦“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正是知识青年从军时的号召。多数人认为语出蒋中正的讲演,亦有人言出自某诗人(想不起姓什名谁)。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昴月①,力挽长矢射天狼②。
采石一载复金陵③,冀鲁吉黑次第平,
破波楼船出辽海,蔽天铁鸟扑东京④!
① 古人划天上星象为二十八宿(xiù)观测日月五星(太阳、月亮和水、金、火、木、土等五颗“行星”)的运行。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
间。”即二十八宿坐标法。太白,金星也,偶会穿过昴宿,也会与月亮靠近。虽然天象演变,但活用气冲斗牛或气冲牛斗的比喻,太白星竟是咱们吹进 了昴宿和月亮,豪迈之情昂
扬!多数引用此歌者皆曰:气吹太白入昂月,大约昴、昂二字太像,也怪不得别个,豕亥误人,以讹传讹。
②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主侵掠,射天狼当指平定外患。
③ 应指宋金采石矶大战。绍兴末年,南宋军队由文臣虞允文指挥,在采石矶大败金军,使金军未能如愿渡江南侵灭亡宋廷。“复金陵”指收复故都,此处实指凭此役迅 速收复国
民政府的首都南京,果然在1944年10月2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颁布《知识青年从军征集办法》等法规后,不到一年抗日战争胜利。
④推想军舰和飞机向东北方向日本推进的景象,憧憬中国的反攻。不过此幕只有“攻克柏林”上演了欧洲版,国民政府也好、共产党也好均未上演这出解恨之快剧,只在自己的土地上表演了受降。
一夜捣碎倭奴穴,太平洋水尽赤色,
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
归来夹道万人看,朵朵鲜花掷马前,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里欢腾骄红颜。
国史明标第一功,中华从此号长雄,
尚留余威惩不义,要使环球人类同沐大汉风①!
①此段更是想象与豪情并生,顾不得用典,不过其中高昂之汉民族之精神溢于言表,与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当属一脉,与今日和气、和谐、和平、共和之类的低调全然不同。
㈣ 知青是什么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到1976年连毛泽东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共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㈤ 垦民和知青的区别
垦民是开荒种地的人。知青是知识青年。
垦民就是开荒的人,可能并没有文化知识。而知青则是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对某类人的特定称谓。
在中国知青指的是,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及开发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㈥ 知青是什么上山下乡是什么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历史名词。知识青年本义是泛指有知识的青年或特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通常说的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少数获得大学或大学以上教育。
文革时期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摒弃传统教学,过分提高实践作用的政治运动。所有适龄青年除了当兵以外,基本上都属于征召范围。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20世纪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 上山下乡运动,对大多数知青们的确是一个严酷的锻炼,客观上并没有解决我国农村三大差别,由于当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历史环境下,知青各自家庭政治背景的不同 ,知青返城的政治待遇也是不同的,也存在着下乡锻炼镀金走过场和所谓的永远扎根农村干革命的现象,有些地方知识青年在农村遭受强奸迫害的事件也屡屡发生,特别是最后期返城的部分知青,多数是文革遭迫害最后得到解放平反的家属子女们,他们是最后一批被中央下发文件各省经过统计上报落实实名回城的。至此,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运动知青返城工作彻底结束。
上千万的知青回城后,并未出现某些官员担心的城市因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而引发混乱。相反,由于这个决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反而使得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都更加“和谐”。国家在八十年代初骤然强化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共对知青返城的一种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