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说的十万,八十万大军真的有那么多人
在古代,超过三十万大军的记载那只是一个传说。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仍然把人数说得无比多。据考证,古代军队最多不超过二十万。
例如明朝第一次讨伐努尔哈赤的时候,八万多明军和一万多朝鲜军就敢自吹是四十七万大军;干隆派云贵总督杨应琚讨伐缅甸,区区三千人,居然对缅甸王说,他带领五十万大军来讨伐他们来了。干隆53年讨伐尼泊尔,把几千清军吹嘘成了几十万大军。
中国自秦朝开始才统一,在此之前,这片土地上拥有众多国家,别说是几十万大军了,有几万大军就已经很不错了。春秋时期,有三万大军吴国就敢发起灭楚战争。后来秦国统一天下以后,蒙恬麾下有20万秦军,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不包括辅军、民夫,以及抓来的壮丁和俘虏等等。
到了二战时期中国大力扩张人口才达到了4万万,也就是4亿人口。从中也就能看出在古代的时候中国人口基数并没有多大,显然关于中国古代几十万大军,甚至上百万大军的数据是杜撰出来的。
(1)中国古代战役兵力有多少扩展阅读
在中国古代会把辅兵、民夫、壮丁甚至是战俘都算做是战斗力,但其实他们的战斗力微乎其微。正如现在的一国军队,比如人数大概有200万左右,但是其战斗部队也不过就100万左右,陆军大概80万左右,空军海军的后勤人员是最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军队中,有专门的辎重部队,这些人是不参与打仗的,而且到了战时还会征集大量的民夫,这些人要跟随大部队行军,所以有些记载就会说几万,几十万大军出征,其实这里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辅助兵种,真正打仗的军队也就是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❷ 请问中国古代一次战役平均多少人参战像一些战役记载双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军在打仗,但以古代的生产
粮草先行,运输肯定摆在第一位。没有足够的后勤能力是无法支撑强大的军队的。
中国古代军队数量的确庞大,相比于日本几千人的战斗。。。
但一般不超过20万人,像万历三大征。
秦朝庞大的军力是从老祖宗开始务农,经历了几倍人攒下来的底子。
❸ 古代战争动辄百万,历史上一个王朝最鼎盛时期,可以养多少兵马
如果看过《三国演义》,不少人可能会对古代军队的人数有所误解。《三国演义》中,各个政权动辄调动几十万大军。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用兵80多万;夷陵之战中,刘备直接出兵70多万。在电视剧和小说中,动辄几十万大军,甚至是上百万大军。实际上,百万大军有夸张的成分,一次性调动几十万大军的情况也比较少。大多数战争双方参战军队不过是十几万二十万的样子。
军队的开支
和平年代,各个王朝都会大规模削减军队数量,军队仅仅维持“够用”的水平。如果有战事,则会增加军队。为了减少军费开支,不少王朝会采用兵农合一的政策或者使用军屯等政策。所以,一般情况下王朝的军队不会特别多,战时则会有所增加。
❹ 中国古代动不动几十万大军,兵力数量是真的吗
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军队人数,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辨析,如战国时期各国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这些兵力是同时包括了战兵和作为辅兵的壮丁,甚至是民夫。
如果用这种兵力计算法则,那么淮海战役时我军投入的兵力就并非只有野战军六十万了,而是必须把543万“支前民工”也就是战地民夫全算进去,那就是整整六百万大军,对面那众叛亲离得不到人民支持的八十万敌军,又焉能不败呢?
春秋时期,各国交锋出动兵力尚且有限,吴军攻破楚都,兵力不过三万。秦国出兵援楚,也只用了兵车五百乘,也就是37500兵马。而此后吴王夫差在艾陵之战大破十万齐军,竟基本摧毁了齐国这个数百年强国的世袭贵族阶层,间接促成了“田氏代齐”。
一片石大战,总共才34万男丁的满清,由多尔衮“三丁抽一”组织了十万多大军,大破李自成的闯军,更入关分路突进,一年时间就平李闯,克南京,征服占领了近亿人口的明朝大半疆土。
❺ 中国古代的有哪些战役实战人数达到百万的
中国古代的没有一个战役实战人数达到百万的。人数最接近百万的是淝水之战。
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打仗胜败兵力是重要因素,为了虚张声势,号称多少兵力是吓唬对手的,实战人数一般是号称人数的1/2-1/5。
中国古代总人口不多,一般全国组织1/10人口的参与作战人员和征召1/50人口的参战兵力已经是穷兵黩武,而中国古代四分五裂,具备百万大战能力的国家很少。
附中国各朝代人口统计表
夏代(公元前2000-771年):约200万
西周(公元前1100-771年):约1000万
春秋战国(公元前600-221年):约400-2000万
西汉初(公元前206年,高祖元年):约400万
西汉末(公元前2年,平帝元始三年):约5900万
东汉初(公元57年,光武中平二年):约2100万
东汉末(公元157年,桓帝永寿三年):约5600万
三国末:约800万
西晋初:(公元280年,武帝太康元年):约1600万
南北朝:约1100-2000万
隋初:(公元609年,炀帝大业五年)约:4600万
唐初:(高祖初年)约:1000万
盛唐:(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约5200万
唐末、五代:约3000万
宋初:(太祖至神宗)约2000万
北宋末:(公元1110年,徽宗大观四年)约4600万
元初:(公元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约6000万
明初:(公元1370年,洪武初年)约5000万
明后期:(公元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约6000-8000万
清初:(公元1652年,顺治八年)约5500万
盛清:(公元1742年,干隆六年)约1.4亿
盛清:(干隆后期)约3亿
晚清:(公元1851年,咸丰三年)约4亿
太平天国时期:约3.7亿
清末:(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约2.4亿
民国初:(公元1911年)约4亿
民国末:(公元1949年)约4.5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8年底13.36亿)
附中国古代的十大战役兵力简介
NO.1 牧野之战
公元前1106年2月4日,周武王统率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万5千人,汇集各部落的兵力,大破商军的共约17万人于牧野。
NO.2 城濮之战
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面对锋芒必露的楚军,晋文公选择“退避三舍”,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对于楚军3路兵马实行各个击破,最后战斗以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结束.
NO.3 长平之战
秦国白起40万对赵国赵括45万长平之战,秦军战神级人物白起创造了一个兵力接近而围杀对手的奇迹,45W赵军全军覆没.
NO.4 巨鹿之战
项羽以三万之众带三天的口粮打败秦将章酣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NO.5 韩信破赵之背水一战
韩信率领3万汉军,面对号称20万的赵军,以"背水一战,致之死地而后生",开创了中国历史战争的一场新典范.
NO.6 官渡之战
曹操以3万之众击败袁绍10万大军,奠定了曹操统一整个北方的基础.
NO.7 赤壁之战
东吴周瑜兵力为3万号称5万:曹操兵力20万号称百万,结果火烧赤壁曹操全军覆没。
NO.8 淝水之战
东晋谢玄以8万对前秦苻坚80万.结果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苻坚惨败淝水。
NO.9 朱仙镇大捷
狄雷、岳云、严成方、何元庆4员小将请缨攻打金军重镇朱仙镇,以3千骑兵败金军十万.
NO.10 昆阳之战
绿林起义军的王凤王常以及汉军刘秀刘縯兄弟昆阳当地驻守的义军加上后来的援军兵力2万人,以少胜多,用3千敢死队冲垮 新王朝王莽的兄弟将军大司空王邑侄儿将军大司徒王寻的州郡兵加上当地政府军四十多万。
❻ 中国古代真的有过百万军队级别的战争吗
如果你说百万军队呢,特别是一场战争里发动一百万军队,恐怕就算在我国的文献中,是不太多见的。
但是,如果说是动员了百万人,或者接近百万这个数量级的话,其实现成有一个:
元丰四年(1081)的五路伐夏。
这次作战分为三个作战方向,五条作战线,发动了百万级的人力,会攻兴、灵二州,将双方的战线全面前推,意图夺取西夏在黄河以南的立足点。
我们看看这五路的动员情况:
第一路麟府路
主将:王中正
出动人力:兵六万人+民夫六万人(实际动员十一万);
第二路鄜延路
主将:种谔
出动人力:鄜延路兵五万四千+畿内七将兵三万九千=九万三千;
第三路泾原路
主将:刘昌祚
出动人力:泾原路兵五万人;
第四路环庆路
主将:高遵裕
出动人力:番汉步骑八万七千+民夫九万五千;
第五路熙河路
主将:李宪
出动人力:熙秦七将兵+吐蕃番兵三万=十万;
合计:6+11+9.3+5+8.7+9.5+10=59.5万人。
这只是直接上战场的人力,还有大量没有上战场的人力资源没有统计在内,青唐吐蕃动员了十三万人也参与了这次作战,也没有全部计算在内。因此,说这次作战动员了百万级的人力资源是不算太夸张的。
当然,在古典时代,发动如此规模的人力资源,最后的结局,一定会因为后勤问题而导致军事灾难的。这是肯定的,事实上也是如此。
第一路:麟府路王中正
王公公缺乏远征经验,准备的口粮只有四十天,自渡过无定河到达夏州之后,一直受口粮匮乏困扰,他抵达夏州之前,民夫两天左右就逃亡了两千人。最后不得不回军就粮,退出战斗。
这一路根本没有任何谈得上的作战,就是一路吃过去,又一路吃回来。由于口粮匮乏,还发生了吃人的现象。
第二路:鄜延路种谔
种以九万三千人自绥德出米脂,破西夏军主力八万人,后收复石州、银州。由于缺乏口粮,后勤不继,又前进八日抵达盐州旧城。此时遭遇大雪,口粮断绝,畿内七将兵中军官带队南逃,引发军队骚乱,最终不得不退兵。由于遭遇冻饿,军队损失很重,入塞者只有三万多人。
第三路:泾原路刘昌祚
见第四路。
第四路:环庆路高遵裕
高部发动了十八万两千多人,并节制泾原路刘昌祚的五万人。他从庆州出发,他经白马川进至西夏清远军。在这里得到情报,西夏军主力已调去葫芦河和夏州方向,与宋军主力第一路与第二路(合计约三十万人)对抗,横山和灵州都非常空虚。有人献计,以轻兵疾进,大军后继,闪击灵州。但高没有听这个意见,还是大致按原定作战计划行动。
高部出兵后,环庆路刘昌祚也出兵。由于这次出动声势很大,西夏方面对宋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他们发动了黄河以南的兵力,前往葫芦河和夏州方向抵御宋军进攻。刘昌祚在葫芦河击败了西夏军主力一部,之后飞奔至灵州,甚至比高部还快。但他们所带的口粮已经消耗完毕,是靠沿路捡西夏军烧弃的口粮和仓库中的存粮,才勉强支持的。
在灵州外,高刘二人发生矛盾,高欲夺刘之功,刘屡次避让,高都不依不饶。宋军围城十八日,缺乏攻城器械,无法登城。西夏军掘开黄河堤坝水淹宋军营地,在外围切断了后勤线,迫使宋军放弃围困撤军。
撤退行动中,由于降雪、缺乏口粮,这两路冻饿战死者,约十万人。
第五路:熙河路李宪
李公公率十万番汉兵马,在西使新城击败西夏军两万余人,在汝遮谷又败西夏军数万人,一路凯歌进兵至天都山,败西夏名将星多哩鼎,烧了西夏行宫和内府库。但还不待进一步发展攻势,就得到环庆泾原两军从灵州溃退的消息,于是退兵回兰州。这一路损失最小,战果最大。
总体来看,这次作战的战略构想很庞大,战役组织极度复杂,因为诸路要渡过数百里沙漠,对后勤组织工作的挑战也非常大。最终压垮整个攻势的,不是作战,而是后勤无法保障。
虽然战前做了一些估计,也有一定的准备,但从战争发展局势来看,所做的准备是很不充足的。
这是北宋最重要的后勤灾难,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❼ 中国古代战争动不动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真有这么多人吗
我觉得几十万的战争是有的,几百万可能就比较悬。但是史官在记载的时候,有时候为了凸显自己主子的能力,会故意夸大。因此就会留给后人这样的感觉。
因为首先的话,古代的人口基数其实并不算大。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人们的寿命普遍要比现在短的多。所以的话,其实真正能够作战的人数并不会太多。一般情况下,除了上战场,还需要留下一些男丁来繁衍生息以及耕耘。所以这样一来,其实能够真正上战场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号称几百万将士,多是为了虚张声势。
另一个的话,在古代,医学水平并不高。经常都会有人难产死,而且小孩子得病了也很容易保不住,医学水平太低了主要是。所以我并不觉得真有这么多的新生力量能够补充进战场,即便是把老弱病残都加进去,可能都还不够。
❽ 古代打仗,感觉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力对战,古代真能有这么多兵力么
这个得分时代。
从中国的角度看,这种军队往往出兵几十万,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军事科技太落后,士兵的武器简单粗糙。虽然弓和弩已经被大规模使用,但通常是用冷武器进行的肉搏战。
❾ 中国古代真的有过百万军队的战争吗
理论上国家可以拉出百万大军,但真正投入战斗是不可能的,很多时候古代吹嘘的百万大军基本都是一种心理战术。
比如古代皇帝下令要攻打那个国家,然后出动百万大军,我们可以想象古代没有机械化装备,皇帝说准备明天开战,明天百万大军就能集合完毕了?别说百万大军,两汉时期全国集结30万军队用了一年的时间。
另外,百万大军上战场,将军发令下去,没有对讲机、扩音器,一句话说出去从前面传到后面,内容已经变的不成样了。再则,真有百万的队伍出发,估计前面的士兵战都打完了,后面才刚出发。
❿ 三国正史上的战争,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真实的兵力到底有多少
根据史书的记载,东汉时期的人口峰值是在公元157年,也就是汉桓帝时期,当时整个天下的总户口数是10677960户,总人口数是56476856人,这是官方数字。
公元157年离东汉末年(184年)发生的黄巾起义,也不过只有短短的27年时间,从黄巾起义开始,东汉进入了乱世,到公元263年魏灭蜀时,蜀汉总户数是28万户,总人口数是94万人,魏总户数是66万户,人口总数是443万人,东吴总户数是52万户,总人口数是230万,合计三国总人口数是767万多,不到800万人。
以蜀汉为例子,刘备刚建立蜀汉政权的公元221年时,蜀汉总人口是90万人,到263年,还只有94万人,42年时间人口只增加了4万人,基本上人口总数没有增加,如果以蜀汉为例子,那东吴、曹魏263年的总人口数也基本上与221年持平。
从东汉末年到曹丕代汉的初期,天下总人口数同样不到800万人,从157年的5647万多人,到220年不到800万人,在63年中,整个天下86%的人死去了,损失了4847万人,扣除正常的死亡率,平均每年损失76.9万,这个数字相当恐怖。
再来说说三国正史的战争人数,就比较好理解了,战争可是相当残酷的。
一、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张角三兄弟利用传道的机会,聚合了整个天下的36方信众参与,方是宗教计量单位,相当于一支军队,当时的大方是一万余人,小方是六七千人,平均每方算8千人,36个方就是28.8万人,将近30万人。
以益州的总人口来看,益州所能养活军队的最大数量是10万人,诸葛亮北伐可以招募新兵训练,也可以认为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的总兵力是10万人,这10万人包括北伐军与镇守四方的边防军(江州、汉中、南中驻军),还包括蜀汉的郡县兵。
除去边防军与郡县兵,诸葛亮能用来北伐的军队最多只有5万人,这也是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军队数量,而曹魏方面用来防备诸葛亮的军队显然至少有10万人,以第一次北伐为例子,张郃在街亭对抗马谡就带了5万军队,再加上曹真在箕谷对抗赵云的主力军队,至少也有5万人,还不算其他,就有10万人了。
后来司马懿用来阻挡诸葛亮北伐的总兵力至少也有10万人,沿着秦岭到陇右一带布防,也就是说诸葛亮带用了对方一半的兵力主动北伐,而曹魏方面只能以消耗战固守不战而对付诸葛亮,这确实是诸葛亮军事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