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原子弹参试人员共多少

中国原子弹参试人员共多少

发布时间:2022-10-07 00:38:24

⑴ 为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几位伟人

1、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2、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空气动力学家,生于山东省荣成县。他是中国大陆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力学、应用数学和航空事业方面有卓越贡献。

3、钱学森(1911.12.11~ 2009.10.31)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4、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原子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浙江湖州人,在研究铀核三裂变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5、王大珩(1915.02.26~2011.7.21)光学专家,生于江苏吴县。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 导者。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国防光学工程事业。

6、彭桓武(1915.10.06~2007.02.28)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吉林长春。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参与并领导了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的研制计划。

7、任新民(1915.12.05~2017.0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安徽宁国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开创人之一,曾任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8、陈芳允(1916.04.03~2000.04.29)无线电电子学家,浙江黄岩人。1964年至1965年,提出方案并参与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并为人造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9、黄纬禄(1916.12.18~ 2011.11.23)安徽省芜湖人,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中国液体战略导弹控制系统的总设计师。

10、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浙江湖州人,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曾任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远程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1、吴自良(1917.12.25~2008.05.24)材料学家,生于浙江浦江县。1948年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在分离铀235同位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12、钱骥(1917.12.27~1983.08.28)江苏金坛人。地球物理与空间物理学家、气象学家、航天专家。是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1)中国原子弹参试人员共多少扩展阅读:

从籍贯看,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各6人,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钱三强、屠守锷,赵九章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两弹一星”元勋

23位“两弹一星”元勋青少年成长时期所在的省份排序分别是:

上海最多,有杨嘉墀、姚桐斌、钱学森、屠守锷、王淦昌5人。

浙江4人,分别是吴自良、陈芳允、赵九章、程开甲。

北京2人:王大珩、钱三强。

安徽3人:邓稼先、任新民、黄纬禄。

余下的是:天津1人:于敏。云南1人:王希季。湖北1人:朱光亚。辽宁1人:孙家栋。湖南1人:陈能宽。四川1人:周光召。山东1人:郭永怀。江苏1人:钱骥。吉林1人:彭桓武。

在南方(淮河以南的)长大的有16人,北方为7人。如果以东部和西部对比,则来自沿海省份的有14人,来自中部省份的有7人,西部的仅有来自昆明的王希季和重庆的周光召2人。

23位元勋中出自苏南浙北和长江三角洲地域的就有10人,如果算上长江三角洲接近地安徽南部和中部地区的邓稼先等3人,则为13人。

23位元勋共有18个姓氏,其中只有3个姓出现率在两次以上,即:王姓3人,钱姓3人,陈姓2人,其余姓氏者均各占1个。

⑵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由那些人参与制造的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6月18日,法国法新社科学编辑赛尔日贝尔发表文章写道:“人们认为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同一天,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文章说:“没有哪个国家进展得有这样快。法国爆炸第一个原子弹比中国早四年,但是仍然没有试验氢弹……关于参加这项计划的人物,外人知道很少,但是这个计划很可能是钱三强领导的。”这些消息和电讯,第二天就被转载到新华社编发的《参考资料》上。由此,“钱三强是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说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钱三强本人对“中国原子弹之父”一直持极力反对的态度。钱三强对此的态度是:“中国原子弹研制成功决不是哪几个人的功劳,更不是我钱三强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外国人往往看重个人的价值,喜欢用‘之父’、‘之冠’这类称谓。”

⑶ 中国的原子弹是那些人造出来的

中国两弹元勋一共有23人:分别是:
1.钱三强(1913-1992)2.钱骥 (1917-1983)3.姚桐斌 (1922-1968)4.赵九章 (1907-1968)
5.邓稼先 (1924-1986)6.王淦昌 (1907-1998)7.彭桓武 (1915-2007 )8.程开甲 (1918- )
9.黄纬禄 (1916- )10.屠守锷 (1917- )11钱学森 (1911-2009 )12.周光召 (1929- )
13.杨嘉墀 (1919-2006 )14.陈能宽 (1923- )15.陈芳允 (1916-2000 )16.吴自良 (1917- 2008)
17.任新民 (1915- )18.孙家栋 (1929- )19.朱光亚(1924-2011 )20.王希季 (1921- )
21.王大珩 (1915-2011 )22.于敏 (1926- )23.郭永怀 (1909-1968)

⑷ 参加中国第一枚核导弹建设的人有多少名

是由我国当时顶尖的科学家共同作业完成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是钱学森。

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59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

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中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

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

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

(4)中国原子弹参试人员共多少扩展阅读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50年代中期,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他们的核讹诈、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和平,党中央和毛主席果断做出了自力更生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1956年,在中央制定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十二年远景规划中,原子能研究被列为第一项重要任务。

创建初期的中国的核工业,曾得到过苏联的少量技术援助。但是1959年6月,苏联背信弃义,拒绝向我国提供有关资料,不久又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

1960年7月,在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号召: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8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在全国有关地区和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大批的科技人员参加到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攻关中。他们隐姓埋名,把健康、青春、甚至生命,都献给了祖国。

筹备初期,物理学家钱学森找到科学家邓稼先,说:中国要放一个“爆竹”,要你来做这个“爆竹”。当晚,邓稼先通宵不眠,既兴奋又感到责任重大。他对夫人说:从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给了这个工作。家中的事和两个孩子我是不能管了。在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事业而拼搏的时候,连他的岳父许德珩都不知道女婿到底在干什么。

1964年10月16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力量终于掌握了核技术。恰好在这一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和演出的全体人员,当人们得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全场沸腾了。

同一天,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给所有中华儿女带来的巨大鼓舞。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体现出的那种精神力量,也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参考资料:人民网-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⑸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什么时候研制的由哪些人研制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罗布泊地区。轰的一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从那以后,中国成为跟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之后的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中国研制原子弹时,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一开始时,苏联是同意进行援助。但最后还是跟苏联没有谈拢,苏联专家都离开中国,停止援助。

我们在宣布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也对外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⑹ 在中国研究原子弹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1、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于1992年逝世。

⑺ "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1964年春,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全面展开。一时间,试验大军云集,帐篷连营千里,大西北这片神秘的荒原似乎成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精神的缩影。

参加我国第一次核试验的5058名参试人员来自解放军各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军区、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单位;33000多吨器材、物资从祖国四面八方运往场区,共动用火车皮1116节;汽车1270台,行驶1851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2圈。

为了核试验,5000名工程兵日夜拼搏。盛夏,地表温度达50多度,他们坚持作业;严冬,气温在零下30度,他们照常施工。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部154项特种工程。

为了核试验,执行安全防护保障任务的防化学兵,头戴防毒面具,身穿胶质防护衣,全副武装在戈壁滩上坚持天天训练,防护衣内温度高达摄氏40度以上,谁也说不清自己流了多少汗水。

为了核试验,严防无关人员误入试验禁区,保证群众的绝对安全,基地的七名警卫战士沿着罗布泊最荒凉的地带徒步巡逻了8300里,在半年中每人磨烂了12双鞋。

为了核试验,有一对夫妇各自接到命令后,便先后悄悄出发。一天,在核试验场一棵老榆树下等车时,俩人才惊讶相遇。张爱萍上将听了这段感人故事后,给这棵树取名“夫妻树”……

应该说,献身于祖国核试验事业的人们是荣幸的。在这里,每一滴汗水都和那神圣的事业联系着,每一点创造都在那庄严的时刻得到验证。目标的崇高使平淡的人生趋于崇高,事业的光荣使平凡的青春拥有了一份特殊的光荣。

他们在荒凉偏僻的环境中生活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牺牲和奉献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高尚的境界,拥有了一片精神净土。当然,那里也同样有挫折和失意,有委屈和眼泪,有生活中的种种缺憾。但和许多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仅在生活着,而且在奋斗着、创造着,他们在攀登一座座科技高峰的同时也在攀登着人生的高峰。



在人造卫星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上,罗布泊很像一只巨大的耳朵,一个没画完的圆。

1996年6月8日,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的当天,中国外交部声明,9月份前我国还将进行一次核试验,之后将暂停核试验。

这次事先宣布的核试验,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许多参加过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老同志,主动要求来现场参加暂停前的最后一次试验。这些从蘑菇云下走过来的人们心里,都揣着一个共同的心愿,给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事业,给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亲手画上一个完美的圆。

1996年的夏天,罗布泊人多泪。在最后一次核试验现场,提起参试人员的苦乐悲欢,基地司令员马国惠少将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马司令曾被人称作“枕着原子弹睡过觉的人”。

在1966年的氢弹原理试验中,他作为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负责塔上激光项目的调试工作,在托举氢弹的百米铁塔上连续工作了20多天。有一天夜里为了调光路,他冒着大风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在100多米高的铁塔顶部、外面爬了两米多高,把挡住视线的窗子卸了下来。现在,是什么使这个把生死都能置之度外的男子汉如此动情呢?

马国惠擦着泪说:“作为基地司令员,我也说不清这几年我们的参试人员有多少父母去世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有多少人孩子出生没能守在身边,有多少人亲人有病没能亲自照顾,现在我们试验成功了,可是大家在情感上的这些牺牲和缺憾却永远无法报答也无法补偿了。作为司令员,我从内心感谢他们,感谢那些同样为我们的成功做出了奉献的亲属和孩子们……”



1996年7月29日,对于许多人来说也许是很普通很平常的一天,但对于罗布泊人来说,这却是他们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天,是他们人生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天。

这一天,我国又成功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这一天,我国政府郑重宣告: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现已建立起一支精干、有效的核自卫力量;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

这一天,核爆炸之后,在大地的震颤中,我同侦察、回收的队伍一起最先冲向核爆心。

望着山上滚落的巨石和腾起的烟尘,我想天上那一颗颗关注的“眼睛”一定也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可是罗布泊人心中的情怀却是任何卫星都无法摄取的。

这一切都在从罗布泊走过的人们心中深深地珍藏着,一遍遍地回味着,时光之流难以把它冲淡,任何色彩也无法将它抹灭。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如果有人问你从哪来?每一个到过核试验场的人都会自豪地回答:

我从罗布泊走过。

我们用青春、汗水和热血为祖国也为自己在那遥远的荒漠中画了一个完美的圆,我们画得很漂亮!

⑻ 中国第一棵原子弹制造都是那些人

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向前。
亲历者说
王乃彦: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我在苏联杜布纳研究所。从使馆拿到核爆的纪录片后,我请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等外国朋友一起观看。当时我们实验室的主任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副主任也是苏联着名的核物理学家。他们看后,非常激动。他们想不到中国会这么快就研制出原子弹。我那会儿知道,和我一起在杜布纳工作过的王淦昌、周光召、唐孝威、吕敏等已经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我很希望回国后也能够参与其中。
1965年,中苏关系破裂,我回到原子能院。1965年夏,我来到青海省海晏县,参与我国第三次核武器试验。我那时年轻,干劲十足,天天都睡在办公室。
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和氢弹之后,敌对势力不断以反对核污染为由,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停止核试验。他们还断言中国再过20年也掌握不了地下核试验技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启动地下核试验的筹备工作。1969年,王淦昌领导和组织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当时科研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王淦昌就到处做思想工作,动员大家积极准备。
1975年,第二次地下核试验,我因为在准备工作中受到了严重的意外照射,被送到医院检查治疗。治疗还没结束,一个通知下来,我们就马上往试验现场出发了。我是室主任,又是党员,本来每一次回收都是我带队,但这一次,领导不同意我进去,我只能到达警戒线。随着一张张照片冲洗出来,我们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数据,大家非常激动。
1976年,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也圆满成功。

⑼ 参与中国核武器氢弹研制的主要人物是谁

邓稼先、钱三强、 彭桓武、程开甲、王淦昌等人。

1、邓稼先。

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钱三强。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一方面迅速选调一批优秀核科技专家去二机部,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一方面会同中国科学院有关领导人,组织联合攻关。

3、王淦昌。

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4、彭桓武。

领导并参加原子弹、氢弹的原理突破和战略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工作.在中子物理、辐射流体力学、凝聚态物理、爆轰物理等多种学科领域取得了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并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5、程开甲。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武器试验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国内第一个计算出原子弹爆炸的弹心温度和压力,其内爆机理研究解决了原子弹的关键问题,为原子弹爆炸威力、弹体结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⑽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真相——两弹元勋的故事
一个人要想在这样一个清浊混杂的社会里干干净净地走完自己的一生,很不容易,若还能奉献全身心于自己的事业,且能取得伟大的成果,则更难。

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干干净净地走完了自己一生的人,他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他又是一个将整个身心奉献于自己的事业的人,因此赢得人们的崇敬;他更是一个成就丰功伟绩的人,因此使人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

扬振宁和邓稼先是同乡,初中同学,西南联大同学,一起坐船去美国留学。后来两人有着完全不通的价值取向,走上了完全不通的道路!扬振宁留在美国繁华世界,靠获得诺贝儿奖,出尽风头,晚年还不甘寂寞!邓稼先当年毅然回国,为中华民族的两弹一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惜的是由于当年的科研试验条件有限,人身防护条件简陋,邓稼先由于核辐射过多,身患癌症,英年早逝,实为国家民族之大殇!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从历史和国家角度来说,邓稼先必将千古流芳,永垂不朽!是他,永远的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战略安全和民族地位!不管过多少年,所有炎黄子孙都将崇敬他!

镜头一:着学生装的杨振宁和邓稼先先后登上轮船来到美利坚留学。

镜头二:西装革履的邓稼先在威尔逊总统号轮船上(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踏上归国的旅途。

镜头三:西装革履,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振宁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镜头四:茫茫戈壁滩上,穿着旧军大衣的邓稼先在风沙中勘测原子弹实验场(数年后罗布泊蘑菇云升起,整个世界震惊,纷纷猜测中国得到了苏或美专家的帮助,数十年后考可死报告再次坚称中国偷窃W88弹头技术云云)。

镜头五:杨振宁访问中国,问邓稼先有没有美国人参与了两弹研制(尚不知邓就是负责人),邓稼先只是说了句:你先上飞机吧。

镜头六:杨振宁在上海的饯行宴会上(特写:政要满座,山珍海味加茅台酒),突然收到邓稼先的纸条(内容大家都知道了),立刻离席到厕所泪流满面(第几次痛哭?)

镜头七:大量杨振宁与李政道交恶的新闻报道(特写: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的镜头切换,其中数分钟杨振宁对台湾某传记作家细数当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自己如何将灵感告诉李政道云云。

镜头八:戈壁滩上,某次核弹点火后未爆炸,众人面面相嘘,邓稼先说了句“我是总指挥”,然后只身走进实验场双手捧出哑弹。

镜头九:几年后,北京301医院,邓稼先患癌症全身大出血逝世。又数年,两弹解密,中央始大张旗鼓宣传,邓稼先的名字被世人所知。

镜头十:杨振宁写悼文追念邓稼先,大家恍然:原来两人是校友。

镜头十一:应母校多次邀请,杨振宁毅然决定回清华园定居,在保留美籍前提下办理中国绿卡,入住装修一新的带电梯的两层别墅,开始教授本科物理。

镜头十三:杨振宁通过亲友向媒体透露要和28岁的翁MM订婚(让我的老灵魂得到。。。)

*******************************************

在一次爆炸失败后,几个单位在推卸责任。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必须有人到那颗原子弹被摔碎的地方去,找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邓稼先说:“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一个人走进了那片地区,那片意味着死亡之地。他很快找到了核弹头,用手捧着,走了出来。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就是这一次,伏下了他死于射线之下的死因。

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当初随邓稼先一起搞原子弹的科学家,有些中途而退了。因为“没有科研成果,不能家庭团聚,不许亲友通信。作为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生活、乐趣、权益,是必须牺牲掉的了。

杨振宁的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不忠:杨振宁先生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毅然加入美国籍,父亲劝说也无效,不肯归国效力。拿到诺奖的志得意满的杨因为买不到长岛的房子耿耿于怀(最后还是屈居在教授区买了房子)

不孝:加入美国籍,为此事杨的父亲到死也没有原谅他,是为不孝。

不仁:在祖国富强时,又在与某名牌大学的互相吹捧炒作中,回国颐养天年,自从回国以来,东走走、西逛逛,忙着走穴炒作,不愿踏踏实实做工作.

不义:窃李政道的研究成果,得诺贝尔奖,还倚老卖老的将名字写在李政道的前边,并出书丑化李政道;杜夫人刚刚过世,大一的基础物理刚开课不到半个学期,就一心想着上帝的最后一个礼物...

想想学位毕业7天,不顾美国阻挠毅然回国的邓稼先,为中国的国防核工业呕心沥血,年仅52虽因放射性影响身患癌症去世.

想想同道的李政道先生早年毅然回国,从70年代起,李政道教授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了在中国发展高能物理和建立高能加速器,后来成为建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北京谱仪和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骨干;1982年当我国高能物理事业举棋不定的关键时刻,他帮助我国选择了一个既先进又符合国情的BEPC方案,并成为当今世界上在c-τ物理研究能区唯一的高亮度电子对撞机,并做出了重要的物理结果。

想想刚刚过世的陈省身先生,生活俭朴、出钱出力、培养弟子、呕心沥血,一心祖国科学事业,真泰山北斗。身为科学家,应当规范言行,树学人之楷模;

从一些以往的传记回忆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杨在人品上不及李正道,也不及大多数解放初回国的科学家。理由:从年龄上看,李比杨年轻而同时获奖,可以推知李更有创造力,而杨此后却经常纠缠于论文署名的事情,从中国社会传统可以知道,大概杨年长处于领导地位,而具体的事情大部分由李来完成(很难想象李不干什么事却去抢年长又干许多事的杨的功劳),奥本海默也调和不了。杨在得奖后首先访问了台湾,李同情红色中国,两人渐行渐远。此后中美解冻杨回国见到老同学邓稼先竟然鼓动他到美国,稍有头脑的人都知道那时出去了就由不得自己了(邓稼祥说过,我不会在杨面前透露在干什么,因为杨何等聪明,只要我一说,他就可以推断中国原子弹研究进展程度),周总理热情的请杨回来为祖国效力,竟被他以国内物理水平太差而一口回绝。而李、丁肇中访问大陆后积极为国内引进先进设备,亲自安排人才培训,造出了正负电子对撞机(受到杨的反对好像认为太浪费钱)、加速器、阿尔法磁谱仪等世界领先科技,李还积极帮助建立两岸骨髓库;即使李远哲这个现在认为是亲独分子,78年到大陆访问安排他参观景点,他却说时间紧张先看科研单位,80年代不辞辛苦为大连物理化学所引进了当时国内还没有的部分先进的分析仪器。而杨呢,只看到他在到处演讲,唯恐人们不知道他除了第一个华人诺将外还有一颗赤子之心,到处与各地官员会面(好像与现今搞“学术政治”的科学家有某种相似),也没听说捐助什么项目,不管是物理的还是人道的,倒是很会节约他自己的钱财,80年代经杨推荐到美国学习的物理苗子,其中有一个居然人格分裂杀了好几个同学,真是“慧眼识英才”。50年代没回来现在回来定居,领取“上帝最后的恩赐”,名利双收,果然是学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佩服佩服。
邓稼先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他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

1986年,国内公开报道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名字,当年大漠上腾起蘑菇云的谜底终于揭开。当人们以感激的心情来颂扬这位功臣时,他却平静地辞世而去。党和国家授予他的“五一”劳动奖章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却永远闪耀着光芒。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毅然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

■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就会有人记得岳飞文天祥,就会有人记得??邓稼先!!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辉煌的名字:

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中国核物理泰斗王淦昌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核物理学家钱三强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冶金学家吴自良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泰斗钱学森院士

两弹一星功勋:物理学家彭桓武

同时让我们也记住一个名字,美国人杨振宁,他为自己的国家(美国)又增加了一个诺贝尔奖.

两弹元勋——邓稼先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原子弹参试人员共多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