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四大盆地是哪四个
中国的盆地数量很大。其中,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被誉为中国的四大盆地,特色各异。
传统认识里,四大盆地是: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40多万平方公里)、四川盆地(26万多平方公里)、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25.78万平方公里)及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30多万平方公里)。
新的认识:地质学上重视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37万平方公里,渤海—华北盆地30多万;东北松辽盆地(约26万)与柴达木盆地(25.78万)差不多;西藏羌塘盆地22万(不包括中央隆起带则为16万平方公里比准噶尔的13万大)。
4、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北北抵阿尔金山脉;西南至昆仑山脉;东北有祁连山脉,面积25.7768万平方千米。内陆盛产铁矿、铜矿、锡矿、盐矿等多种矿物,故被称作“聚宝盆”。
⑵ 我国最大的盆地是哪个
我国有三大平原,还有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是指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那么四大盆地在哪里呢?
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在大西北的新疆,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介于北边的天山,南边的昆仑山、东边的阿尔金山之间。塔里木盆地有多大?约有56万平方公里,东、西长约1400公里,南、北最宽约55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呢?能把面积约46万平方公里的黑龙江省和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江苏省填进去。
图-我国四大盆地位置示意图
塔里木盆地还有两项我国之最。塔里木盆地拥有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全长2300多公里的塔里木河。所谓内流河,就是指这条河流并没有最终汇入海洋。塔里木盆地的另一个我国之最是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号称死亡之海,进得去出不来。
你会说拥有塔克拉玛沙漠的塔里木盆地还算是盆地吗?当然算了,只要是高地包围的低地都算是盆地。塔里木盆地的海拔在800米至1300米之间,看似不低,但要知道,天山海拔平均约4000米,昆仑山海拔平均5500米至6000米,阿尔金山平均海拔也在3000米至4000米之间。
图-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我国第二大盆地也在新疆,就是位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准噶尔盆地像一个三角形,夹在雄伟的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比面积约39万平方公里的云南省略小一些。准噶尔盆地虽然与塔里木盆地都位于新疆,但准噶尔盆地的西北山脉有很多缺口,西北风可以顺着这些缺口吹进盆地,所以准噶尔盆地的冬天非常寒冷。
熟读历史的你一定对准噶尔这个名字不陌生。清朝初年,准噶尔汗国是清朝的心腹大患,给清朝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准噶尔汗国最有名的人物,应该就是噶尔丹了。噶尔丹和清朝的康熙帝打来打去,康熙帝在1697年第三次讨伐噶尔丹时大获全胜。准噶尔汗国的残余势力在1760年被干隆帝发兵彻底消灭。准噶尔盆地是准噶尔汗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是腹地。准噶尔汗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准噶尔盆地的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图-清朝平定准噶尔之战示意图
我国第三大盆地就非常出名了,就是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东汉末年,诸葛亮在初出茅庐时就给一无所有的刘备画了一张大饼,“益州(四川盆地)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并没有吹牛,四川盆地确实称得上“险塞”和“沃野千里”。
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周边被高原或高山包围,按顺时针方向是青藏高原、米仓山、大巴山、华蓥山、云贵高原等。从地图上就可以看出来,四川盆地周边是黄色,代表着海拔高的地区,四川盆地却是一片巨大的绿色。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属于内流盆地,也就是不在某条流入大海的河流流域面积内。四川盆地则例外,四川盆地的南部有万里长江奔腾而去,长江在四川盆地有很多大河支流,比如有岷江、沱江、嘉陵江等。这些大河的水量非常巨大,滋润着四川盆地内的土地,让四川盆地就像一个聚宝盆,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丰收。
四川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省青藏高原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重庆市的西部平原地带。
图-四川盆地示意图
我国第四大盆地还在大西北,但不在新疆,而在新疆东南的青海省。青海省介于甘肃省、四川省、西藏、新疆之间,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地势较高,不过青海省西北部有一片区域海拔较低,这就是着名的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南北较窄,约有300公里,东西较长,约有800公里,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柴达木盆地周边为高山环绕,按顺时针方向是阿尔金山、柴达木山、祁连山、鄂拉山、布尔汗布达山、昆仑山、祁漫塔格山。柴达木盆地的盐湖非常多,大名鼎鼎的茶卡盐湖就于柴达木盆地的东北部,还有察尔汗盐湖等湖。青海省地势较高,人口不多,大城市主要有省会西宁市,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后两座城市都位于柴达木盆地。
图-青海省地形图,柴达木盆地
以上是我国的四大盆地,有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松辽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羌塘盆地(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都应该算进我国的大盆地。不过也有人不认可这几个地质学上的盆地,还是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当成我国的四大盆地。
⑶ 我国的四大盆地是什么
中国有四大盆地,指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四个内陆盆地。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以及四川盆地。
其中准格尔盆地半是沙漠,塔里木盆地全是沙漠,柴达木盆地是荒漠,唯独四川盆地自古以来就号称天府之国,主要是因为四川盆地的雨水丰沛。
⑷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特征
(一)区域构造位置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盆地西部以大兴安岭为界,东北部以小兴安岭为界,东南部与张广才岭接壤,南部与康平—法库的丘陵地带为邻。大地构造位于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的东端,属于吉黑地槽褶皱系,西部为早海西褶皱带和晚海西—印支褶皱带,东北部是加里东增生褶皱带,南邻华北地台北缘加里东增生褶皱带(图1-2)。盆地边界受深断裂控制,西部为嫩江断裂,南部为开源—赤峰断裂,东部为依兰—伊通断裂,北部受塔溪—鸡西断裂控制(谯汉生、方朝亮等,2003)。盆地基底具有拼合特征,基底断裂控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同时对上覆盖层沉积及构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
图1-2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位置示意图
①德尔布于断裂;②松辽盆地西北缘断裂;③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断裂;④赤峰—开源断裂;⑤嫩江断裂;⑥牡丹江断裂;⑦敦化—密山断裂;⑧塔西—鸡西断裂;⑨依兰—伊通断裂。
Ⅰ—海拉尔盆地;Ⅱ—大兴安岭海西早期褶皱带;Ⅲ—内蒙古—吉林海西晚期褶皱带;Ⅳ—青龙—呼兰加里东褶皱带;Ⅴ一张广才岭海西晚期褶皱带;Ⅵ佳木斯地块;Ⅶ—Ⅷ—那哈旦达中岭代生活动陆缘;Ⅸ—松辽盆地
(二)盆地构造演化
松辽盆地发育经历了隆升、断陷、坳陷、萎缩抬升四个阶段,存在早中侏罗世(J1-2yc)、晚侏罗世火石岭组(J3h)—早白垩世营城组(K1yc)、白垩世登娄库组(K1d)—晚白垩世(K2)和新生界Cz四期沉积盆地叠加,其中J3h—K1yc为断陷盆地,K1d—K2为坳陷盆地,Cz为挤压盆地,分别对应了盆地的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四期盆地具有周期性、旋回性和阶段性演化特点,各期盆地具有各自独特的构造风格(谯汉生、方朝亮等,2003)。
松辽地区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位于华北板块北缘、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和佳木斯—布列雅地块西侧的褶皱增生带上。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完成板块闭合形成统一的大陆。经过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的构造运动,本区构造格架转变成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一部分。早中侏罗世,沿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北缘造山带造山后松弛性伸展,形成了一系列N EE向中下侏罗统沉积盆地。中侏罗世晚期郯庐断裂带的左行走滑形成了东北地区贯入性的NNE向断裂带及NW 向断裂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性伸展,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形成了一系列NE-NNE向断陷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沙河子期末和营城期末的两次挤压,上侏罗统火石岭组一下白垩统营城组断陷盆地萎缩,结束了第二期沉积盆地的发育历史。从白垩纪登娄库组开始,松辽地区转入整体坳陷沉降,沉降幅度大(7000m以上),构成本区第三期沉积盆地。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新近纪时期,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区域性挤压反转,结束了白垩纪盆地沉积。早第三受纪太平洋板块北西向斜向俯冲影响,郯庐系左行走滑,中国东部形成了一系列古近纪拉分断陷盆地,即本区第四期沉积盆地。经过新近纪的挤压,松辽盆地整体反转,形成现代盆地的基本面貌。东北地区现代仍处于东西向挤压环境。
晚侏罗世,长期的剥蚀作用使该区地壳岩石变薄,上地幔岩石圈的上隆,地壳张裂,沿裂隙出现大规模的中基性火山喷发,早期的部分冲断层负反转为铲式正断层,形成了火石岭期铲状正断层控制的一系列箕状凹陷火山盆地。
火石岭组是在初始断陷阶段,受NW-SE向挤压,向NE-SW 伸展,形成拉分盆地。地层的分布受控盆断裂的控制,在靠近控盆断裂的一侧,构造活动剧烈,形成大范围的中基性火山岩。在火山间歇期和远离喷发中心的地区,形成了近物源的、以火山碎屑岩为主的辫状扇沉积(任延广等,2004)。
早白垩世沙河子期为火山作用间歇阶段,拉张作用达到高潮,NE-SW 向拉张,NNE向断裂左行走滑,NW 走向的铲状正断层拉分,控制箕状断陷进一步发育,形成NW 走向局限的深拉分断陷。断陷沉降幅度较大,但沉积作用仅局限在箕状断陷中,充填了一套巨厚的碎屑岩沉积。在靠近控盆断裂附近,形成了大范围的湖相沉积,沉积的巨厚暗色泥岩成为松辽盆地深部主要的烃源岩。在沙河子组末期,应力场作用方式变化为NEE-SW W 方向的挤压,松辽盆地反转抬升,形成了NNW 向背斜带与冲断带,以及沙河子组与其上营城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刘为付,2004)。
早白垩世营城组沉积时期,拉张作用逐渐减弱,拉张方向发生改变,盆地开始由断陷阶段向坳陷阶段转化,区域应力场也转化为NNE-SSW 向挤压,SEE-NW W 向拉伸,断陷走向转为NNE向。由于区域应力场的改变,导致盆内火山的剧烈活动,早期是中基性火山岩,后期为中酸性的火山岩。原来的断陷盆地又重新接受沉积。在这个时期,虽然断陷盆地的边界仍受到控盆边界断裂的影响,但是最大沉积中心却在断陷的中心部位。在营城组末期,盆地再次抬升,接受剥蚀,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不整合面,至此断陷期结束(任延广等,2004;刘为付,2004)。
从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火山岩岩石化学特征来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喷发是处于挤压背景下的张性环境与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斜向俯冲作用及其导致的弧后伸展有关。
从登娄库期到嫩江期,松辽盆地表现为稳定沉降,伴随轻微的拉张作用,盆地东部略有抬升,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转移,形成大型沉积坳陷,沉积厚度较为稳定,沉积物以中细碎屑岩及泥质岩为主,这个时期是松辽盆地烃源岩的生成期。
青山口时期为松辽盆地坳陷鼎盛期。青山口早期松辽盆地发生强烈伸展运动,全区普遍发育的T2层断层,并伴随如J6井、J65井钻遇的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喷发。
嫩江期以后,盆地逐渐由拉张转变为挤压,嫩江期末松辽盆地范围应力场为SSE—NNW 向挤压,NNE向断裂左行压扭,形成诸如大庆长垣的扭动背斜带和如四家子—农安走滑断裂带。
明水末期,松辽盆地受到近EW 向挤压,松辽盆地整体反转,形成近SN-NNE向大型反转构造带。这一期构造活动是松辽盆地萎缩期最强的一期构造运动。
古近纪末松辽盆地受到SSE-NNW 向的挤压,盆地内NNE向断裂左行走滑,东南隆起区农安—四家子走滑断裂带进一步发育,形成正花状构造。东北隆起区和滨北地区NNE-NE向断裂也发生左行走滑反转。在齐家—古龙坳陷形成一系列由倾伏鼻状构造组成的N EE向背斜带和大量NW 向张扭性断层。
新近纪,松辽盆地主要处于东西轻微的挤压状态,伴随有间歇性轻微的拉张作用,湖盆范围逐渐缩小,沉积物也渐变为以中、粗碎屑岩为主。第四纪湖盆消失,主要为一些河流相沉积。
(三)断陷沉积建造特征
松辽盆地是一个中生代断坳叠合型盆地(图1-3),陆相中生界沉积岩体最大厚度达到8000~10000m。其中断陷层系沉积建造的分布受“多凸多凹”的强分割性断陷构造格局控制,接受了包括中—下侏罗统大庆群、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的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沉积,最大厚度达到5000~7000m,以陆相碎屑岩,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为主(图1-4),其上披覆的坳陷层系最大厚度达到2000~4000m,包括下白垩统的泉头组、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等,以河湖相沉积建造为主。由此,松辽盆地发育断陷、坳陷层系两大超含油气系统。
图1-3 松辽盆地地质剖面(568测线)
(四)基底断裂带分布
松辽盆地主要发育四组方向不同的深大断裂,即:NNE、NE、NW和EW 向(图1-5)。
NNE向的一级断裂带主要有四条,从西往东依次是嫩江断裂带、孙吴—双辽断裂带、哈尔滨—四平断裂带(高瑞祺、蔡希源,1997)。每条一级断裂带又由多条二级断裂带组成。嫩江断裂带由三支平行发育的NNE向基底断裂组成,孙吴—双辽断裂带由四支平行分布的基底断裂组成,哈尔滨—四平断裂带由一系列右行雁列的NE向基底断裂通过NW 向基底断裂交织联络组成。
NNE向断裂带控制盆地的形成、发展,嫩江断裂带控制盆地西界,孙吴—双辽断裂带控制着盆地轴向和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分区,哈尔滨—四平断裂带控制着盆地东界的北段和深层东部断陷带。
NW 向一级断裂带从北往南主要有讷河—绥化断裂带、滨州断裂带、扎赉特—古林断裂带、科右前旗—伊通断裂带、突泉—四平断裂带,呈NW 向近等间距平行展布,断裂带之间又分布着几条次级断裂带。
NW 向断裂带一般为壳断裂或基底断裂,切割深,规模大,横向切割盆地使其具南北分块的特点,控制盆地一、二级构造单元南北分界。其中扎赉特—古林断裂带明显错开了NNE向断裂带。在NNE、NE向断裂交切共同控制下,盆地中部沉降最为强烈。
图1-4 松辽盆地沉积建造系列
(据希蔡等源编修,2004)
1—泥岩;2—岩砂;3—砂砾岩;4—不整合.5—假整合.6—整合;7—玄武岩;8—凝灰岩
图1-5 松辽盆地基底断裂分布图
(据高瑞祺、蔡希源,1997)
F1—嫩江断裂带;F2—孙吴—双辽断裂带;F2—哈尔滨—平断裂带;F4—加格达奇—鸡西断裂;F5—讷河—绥化断裂;F6—滨洲断裂;F7—扎赉特—古林断裂;F8—科右前旗—伊通断裂;F9—突泉—四平断裂;F10—扎鲁特—开原裂断;F11—讷莫尔河断裂;F12—哈拉木图裂断;F13—西拉木伦断裂;F14—康平—通榆断裂
NE向一级断裂带以哈拉木图断裂带为代表,它切割较深,控制了深层莺山—庙台子断陷、杏山—莺山坳陷沉降中心和长春岭背斜带的形成。NE向断裂在盆地中部和东部最为发育,控制着东北和东南隆起区二级构造带的形成和展布。
EW 向断裂带分布于盆地南北两端,北部讷莫尔河断裂带和加格达奇—鸡西断裂带控制了盆地北界和北部斜坡的抬升,南部岩石圈断裂、西拉木伦河断裂带、扎鲁特—开原断裂带控制了盆地南部边界和南部隆起。深大断裂的形成,以近EW 向为最早,NE向次之,NNE向和NW 向最晚。平面上NNE、NE向断裂常被NW 向断裂错开,两者呈“X”形网状相交,二者切割使盆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图15-)。不同级别的断裂对不同级别的地质单元如断陷及盆地的边界和生成发展具有不同控制作用。
(五)深层断陷特征
1.深层构造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深层是指泉二段以下地层,包括坳陷层序下部(泉头组一、二段和登娄库组)和断陷层序(包括上侏罗统火石岭组和下白垩统沙河子组、营城组)。深层构造主要指T3、T4、T5层界面的构造面貌和T4—T5层之间次级界面特征。
T5反射层,基底与火石岭组分界,即基岩顶面。地震剖面上为强振幅连续(1~2个轴)反射波组,是一削截面,全盆地可连续追踪。T4反射层,营城组与登娄库组分界,是断陷层序顶面。地震剖面上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其下为营城组火山岩反射波组削截面,断陷盆地内可追踪对比,其他区域与T5合并。T3反射层,登娄库组与泉头组分界面,地震剖面上为中强振幅,连续或断续反射轴,局部内可对比。
松辽盆地深层总体具中隆侧坳、隆坳相间的构造格局(谯汉生、方朝亮等,2003)。断陷层序以分隔断陷为主,断陷晚期联合形成北北东向断陷带。断陷层总体构造格架是断陷期形成的,并经历了断陷末期构造运动和盆地坳陷与反转作用的改造。纵向构造具有继承性和差异性,断陷或断陷区沿袭基底构造薄弱带发育;坳陷层序沉积、分布和界面起伏继承断陷(区)、断隆区的发育部位,坳陷早期继承断陷(区)发育部位形成坳陷中心;盆地反转期强烈挤压反转部位也是断陷作用最活跃部位。
高瑞祺,蔡希源等将松辽盆地深层断陷层序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和30个二级构造单元(图1-6)。主要一级单元特征如下:
中央隆起带:一般基底埋深1000~2000m,走向北东带宽达60km,延伸560km,局部徐家围子断陷深达7000m以上,梨树断陷深达9000m以上,断陷轴向为NE或近SN向,是NW 向断裂和NE向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央断隆区由北向南发育有克东凸起、拜泉凸起、明水凸起、青冈凸起、安达—肇州背斜带、朝阳沟—长春岭背斜带、扶余—杨大城子背斜带等,凸起带呈NE向展布。
中部断陷带:南、北段地形较高,基底一般埋深为2000~3500m。中部两亚区一般深为5000~7000m,最深处可达9000m以上。呈一狭长的负地形带,以-5000m线圈闭为一向斜状洼陷。北段有依安东南凸起、大庆北凸起,南段有新安镇凸起、保康南凸起等较大凸起。
东部断陷带:基底一般埋深为1000~3000m,莺山断陷深达6000m以上。由北向南发育有望奎凸起、绥化洼地、肇东—兰西凸起带、莺山断陷带、德惠断陷和怀德镇凸起等一系列凹隆相间的北东向构造带。
西部断陷带和西部斜坡带:主体为东倾斜坡,基底一般埋深为0~500m,多为小型残留断陷或双断、单断构造地堑。四方坨子断陷发育在NE向与NW 向断层交汇处,主体为NW 向,断陷最深处达7500m以上,处在嫩江断裂与扎赉特—古林断裂附近,受N E向与NW 向断层共同控制,NE向断层左行走滑,NW 向断层拉分。
2.深层断陷分布规律
松辽盆地为断坳双层结构,坳陷层系之下共发育有30多个断陷。松辽盆地深层主要控陷断裂为NNE向和NW 向。断陷沿嫩江断裂带,孙吴—双辽断裂带和哈尔滨—四平断裂带发育,构成三条NNE向一级断陷区及若干二级断陷带。在一级断陷区内断陷走向为NNE-NE向。沿断裂带断陷纵向连接或被横向凸起隔开。一级断陷带之间为断隆带,断隆带上断陷较小,发育少。在滨州断裂带与松花江断裂带之间的断隆带上较大的断陷相对发育,为NW 向和NNE向断裂共同控制(谯汉生、方朝亮等,2003)。
(1)断陷剖面结构
松辽盆地单个断陷剖面几何样式可分为两类:箕状断陷和双断地堑式断陷,以前者为主。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是长垣以东地区断陷的重要特征,如升平—二站、王府、梨树断陷等,靠近基底大断裂的西侧,形成沉降和沉积中心,接受的沉积厚;而东侧在远离大断裂的断块掀斜斜坡上,地层的厚度迅速减薄,这类断陷在长垣东侧占绝对优势。边界断层清楚的断陷都具有这一特征。长垣以西地区的齐家—古龙断陷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受孙吴—双辽、齐家—敖古拉—哈拉海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控制。另外,在滨北地区也大量发育箕状断陷和少数双断地堑式断陷。
图1-6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断陷分布图
(据高瑞祺、蔡希源,1997)
1—陆家堡;2—通榆;3—白城;4—白城东;5—平安镇;6—安广;7—秦东;8—敖古拉;9—齐齐哈尔;10—乌裕尔—林甸;11—依安北;12—讷河东;13—常家围子;14—古龙;15—乾安—两家子;16—长岭;17—哲中;18—甘旗卡;19—金宝屯—康平;20—伏龙泉;21—中和;22—北安—拜泉;23—绥化—青冈;24—徐家围子;25—莺山;26—德惠—榆树;27—梨树—十屋;28—昌图;29—羊草沟;30—营城子
多个断陷的剖面组合样式可分为:同向、背向和相向三种组合类型。多断陷的平面组合样式可分为:侧向联合,纵向联合和纵向转换(断层转换、隆起转换)。
(2)断陷演化模式
断陷演化模式决定于地壳结构、深部地史、先存构造和区域构造背景。松辽盆地深层断陷的演化是多阶段发展与改造交替或相伴进行的,可分为初始开裂、强烈裂陷和改造萎缩等几个过程,各阶段有不同的断陷演化模式。根据松辽盆地的实际情况,断陷的开裂上部地壳基本符合简单剪切模式。断陷发展可划分出:原地加强、向外扩展、向内扩展,反向扩展四种剖面发展模式和侧向联合、纵向联合两种平面扩展模式。断陷改造可划分为掀斜式、断隆式和反转式三种改造模式。
断陷盆地的扩展与加强发育于整个断陷期各断陷阶段,表现为断陷规模的扩大。由于控陷断层的继续活动或向外、向内发展而造成断陷加深、沉积厚度加大,断陷盆地的面积不断变大,常造成多个断陷的横向或纵向联合。原地加强式发育于各断陷阶段的早中期,以单条控陷断层断距加大方式向外扩展。向外扩展式、向内扩展式发育于各断陷发育阶段的中晚期,向外扩展式以控陷断裂向外发展为特征,扩展的结果是断陷的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多个断陷的横向联合;向内扩展式是以控陷断层向内发展为特征,常在大的断陷内出现多个次级断陷。反向扩展是指断陷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掀斜断块挠曲折断或地层被拉断形成反向断层,断陷向反向扩展加大加深。
断陷的改造可以出现于各断陷阶段的强盛期和萎缩期。掀斜式改造是断陷期随控陷断层断距加大使断块发生掀斜,已沉积地层甚至基底地层被掀斜抬升遭受剥蚀而使断陷被改造,多出现于断陷发育早期或强烈发育阶段;另一种情况也见于断陷萎缩阶段,由于反转挤压造成断块掀斜加大使已沉积地层被剥蚀改造。控陷断层的向内扩展发育也可造成断隆式断陷改造,新生断层活动可造成上升盘早期已沉积地层抬升剥蚀,如徐家围子断陷西缘就存在这一现象。反转式改造是断陷末期在挤压应力作用下断陷内的地层被挤出褶皱抬升而致使断陷被改造,这种情况在松辽盆地较为普遍,如徐家围子断陷在沙河子组末期反转改造使断陷内地层褶皱隆升剥蚀。
(3)松辽盆地深层构造样式
构造样式系指上部地壳基底和沉积盖层中在剖面形态与平面展布具有特定风格的、在应变机制上相互间有着密切成因联系的特定构造组合(吴奇之,1997)。松辽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伸展和构造收缩反转三个发展过程,形成了断陷层序、坳陷层序和反转层序。构造样式也以伸展构造、反转构造为主,其次为走滑构造及同沉积构造等(谯汉生、方朝亮等,2003)。
⑸ 在图中填注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 云贵高原;
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上。由于高度、位置、成因和受外力侵蚀作用不同,高原的外貌特征各异。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 四川盆地;
新的认识:地质学上重视鄂尔多斯盆地(即陕甘宁盆地),37万平方公里,渤海—华北盆地30多万;东北松辽盆地(约26万)与柴达木盆地(25.78万)差不多;西藏羌塘盆地22万(不包括中央隆起带则为16万平方公里比准噶尔的13万大)。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东北平原里,松嫩平原在松辽盆地中部、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长江中游平原里,两湖平原在两湖盆地,鄱阳湖平原在南昌盆地;华北平原很大部分在渤海—华北盆地带。
(5)松辽盆地在中国的哪个地方扩展阅读: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西南部
(1)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
(2)高原的边缘与内部多山脉,但高原面起伏平缓
(3)雪山、冰川广布
2.内蒙古高原:位于我国北部
(1)我国第二大高原
(2)地面坦荡
3.黄土高原:位于秦岭以北
(1)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
(2)高原表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4.云贵高原:位于云南东部和贵州的大部
(1)地势西高东低
(2)石灰岩广布
(3)峰岭众多,地面崎岖,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⑹ 松辽油气田
松辽油气田是中国一个主要产油区。该产油区分布在巨大山间坳陷中的松辽盆地,属于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坳陷呈北东方向绵延750km,宽330~370km,面积大约在205~260km2(图14.12)。
图14.12 松辽油田
坳陷的西北和东北分别是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是海西基底的隆起。在坳陷的西南是古生代微断层的巨大隆起。南部和西南被巨大的断层所切割(图14.13)。
松辽油田的石油天然气的勘察找矿工作开始于1955年。1959 年发现第一批油田:扶余(原始储量为380Mt),公主岭(200Mt),登娄库(187Mt),青山口(150Mt),钓鱼台(113Mt)。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开采,70年代开始开采伴生天然气。截至1989年已经发现近18个油田和油气田,储量最大的是大庆油田(20亿t)和扶余油田。所有油田的原始工业储量超过30亿t。
沉积物是侏罗纪粗砾岩(含煤岩层和凝灰岩与侵入岩的夹层),厚度达1.5~2 km;白垩纪早期的砂质粘土(通常是沥青质)沉积物厚度达1.5~2 km;凹陷中部的白垩纪早期砂质粘土(通常是沥青质)沉积物厚度达6 km;晚白垩世、古近纪的砂质粘土层(与砾石和砾岩的夹层)总厚度达1.5 km。沉积出现了微小的断层,在凹陷的边缘部分发育成平缓的阶地和短轴隆起,在中央部分是一系列等大的凹陷,绵延的长垣是长120 km×6 km、宽30 km的短轴褶皱。
图14.13 松辽油田(构造图)
油气存储带与绵延的长垣有关。工业油层在3km以下的上白垩统。集油区是冲积扇、三角洲及湖泊动力成因的砂岩和含石英长石的砾岩,孔隙度是20%~25%,渗透率是300~500 m3/天。矿床基本是层状拱隆型,很少是岩性和构造性挡油层。石油的密度是 830~880 kg/m3,黏度是10~40 mPa·s,石蜡含量是12%~13%,硫含量是0.2%。气顶的天然气含量:СН4为93%;С2Н6高于3%~4%;非碳氢化合物为3%~4%;密度 580~600kg/m3。重碳氢化合物伴生气含量达22%(Бакиров,1971)。
根据物探资料,松辽盆地位于东亚一个巨大的地幔底辟构造的上部。盆地区域内莫霍面局部隆起对应着一个最大的槽谷(图14.14)。伊格纳托夫(Игнатов,2010)比较了松辽盆地和泽亚-布列亚盆地的动力地质演化,这两个盆地都位于欧亚大陆的太平洋边缘的后部。
从区域构造学角度来讲,松辽盆地是东北走向断裂型相连大型地堑体系,由沿郯庐深大断裂体系左翼大幅度的平移断层构成。图14.15列举了松辽盆地的地质剖面。盆地的基底是寒武纪的高级变质岩,分为地垒和地堑,被古生代至新生代的侵入型沉积岩和淡水-陆地沉积所覆盖,其厚度在7~9 km之间。
图14.14 松辽盆地地质及石油地质剖面
盆地内部构造的复杂性是长垣型隆起和凹陷交替所决定的,隆起和凹陷在深部表现为地垒和地堑。盆地中部是最深的喇嘛甸凹陷(图14.15),范围是500km×100km,呈北东走向。其深部是巨大的地堑,根据地质探测资料,基底已经下降至9km的深处。在盆地的东北方向形成了宽阔的费约赫内倾转折,盆地边缘是北林地堑凸起,沉积外壳的厚度减薄为2km。从西南方向,喇嘛甸凹陷的边界是小兴安岭背斜层,区域内盆地基底埋藏深度不超过1km。再往西南方向,开鲁凹陷处基底在3km的深处。
图14.15 松辽油田横截地质剖面图
松辽盆地的另一个大型凹陷是哈尔滨至长春一带,沿盆地北侧绵延500km以上。在北部,哈尔滨地堑地垒将其分为两个盆地,个别区域基底沉降至2~3km的位置。从喇嘛甸隆起凹陷分为3个北东向地堑单元。其中的青岗单元的沉积外壳是一个局部短轴陆背斜褶皱长垣(Бакиров,1971)。
盆地的西部边缘是洮南边缘构造阶地,与大兴安岭之间有一个深大断裂,被一组纵向断裂分割。沉降及基底的深度在0.5~1km之间。
最具有前景的油气藏是规模庞大的短轴陆背斜褶皱,以东北走向为主。松辽盆地已经发现的碳氢化合物矿床都属于这类构造。
正如基里洛夫等(Кириллов и др,1994)的观点,根据一系列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可以断定,松辽盆地和泽亚-布列亚盆地在动力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3个阶段:断裂、拗陷沉积、回返剥蚀,如图14.16所示。
图14.16 泽亚-布列亚盆地(A)和松辽盆地(B)动力地质演化示意图
断裂阶段:开始于三叠纪和侏罗纪中期地幔底辟褶皱的上升时期,导致了断裂的扩张和形成。这个时期沉积外壳剖面开始出现,其沉积层有沙河子、营城、登娄库相,特点是复矿型砾状岩,陆源物质的分选程度弱、磨圆度差,说明是在断裂地形中形成的。这一时期处于活跃阶段的还有安山岩-流纹岩贯入的火山活动。断裂活动分多个阶段持续至阿普特-阿尔布里布斯克。最活跃的断层活动在果捷里夫时期(Игнатовa,2010)。
湖泊冲积相、冲积平原和浅水湖相的沉积也是在这一时期,湖相沉积在狭长凹陷处的厚度是0.5~2.0km,后者的最大厚度可达3km甚至更厚。侏罗纪以及早白垩世的建造,相当于松辽盆地的断裂期,形成了5个气田矿床。
拗陷沉积段:这是碳氢化合物产生积聚的有利时期,从早白垩世第二阶段一直到晚白垩世末期(大约36Ma)。盆地的断层凹陷汇聚一个整体的沉积区域。这时形成了巨厚的冲刷三角洲和深水湖泊建造,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的总厚度达到4.5km(Игнатов а,2010)。
回返转阶段:从晚白垩世到新生代。沉积速度的减慢及相应的沉积层厚度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在剖面上出现了冲刷层和不整合,即四方台建造。至上新世初期,倒转特征占据优势。图14.17中动力地质建造柱状图反映了沉积物聚积的速度、储油层以及流体屏障的构成。
图14.17 松辽油田和泽亚-布列亚油田
动力演化分析表明,松辽油田是一组大陆古断裂和断裂后剥蚀形成的盆地,是大陆地台扩张的结果。这一类盆地还有东北、鄂尔多斯、渤海湾、四川和黄海等。
松辽油田中储量最大的是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的中部,靠近大庆长垣等高线的位置(图14.12),由几个穹形隆起和一组断层构成。
产油区包括大约10个彼此相连的矿床,总面积是(50~75)km×(20~25)km,深度是1~3km。现已开采了22个含油层,在250~2500km深度的早白垩世湖泊淡水砂岩和砾岩。矿床呈平缓的拱状,油品优良,密度是0.86g/cm3,含硫量是 0.1%,石蜡含量是12%。
如上所述,松辽油田是亚洲晚白垩世最大的油田,也是中国最大的油田。加利莫夫院士(Э.М.Галимов)比较了西西伯利亚油田和松辽油田,对比了大庆的矿床(包括大庆油田、大庆-E、Shengping,Songpangtong,Changwo等)与西西伯利亚油田的超大型矿床萨莫特罗尔。大庆油田的储量预计在800~1000 Mt,而开采量在逐年减少,参见表14.2。
表14.2 大庆油田年开采量 单位:Mt
开采量平均每年下降12%:20世纪80年代初开采量是55~56 Mt/a,而90年代末是50Mt/a,2004年降至46.4Mt/a。
表14.3 西西伯利亚和松辽油田的埋藏特性及石油基本数据
地质及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分析(石油中碳的同位素成分及其馏分,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确定生物种类,运用Basing Modeling 综合程序进行油气母岩的Rock-Eval评价)揭示了地质构造的相似性、石油生成及集藏的条件,只是对于勒拿-通古斯克和塔里木盆地的古地台。这是盐化的早古生代的碳酸盐类岩:古生代石油母岩。对于年轻的西西伯利亚油田和松辽油田——有机质腐殖质类及凝析物质的早白垩世陆源沉积。对西西伯利亚和松辽盆地的比较分析,可以利用勘测探矿经验提高大型产油区的储量及产量。
⑺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摘要:
中国最主要的含油气盆地——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及其支流勾勒出的“鸡首”的中部。这里埋藏着一个巨大的黑色宝库——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作为一个侏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松辽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北部与现代的松嫩平原范围大体重合,唯独南部边界与当今地貌大相径庭。原因是侏罗纪和白垩纪时,古辽河与古松花江、古嫩江同入古松辽湖,来自东方的挤压力使盆地渐渐整体上升和萎缩,辽河无力逾越重重丘陵,只得回首南流,最终使得松辽盆地超出松嫩平原。
大庆油田由松辽盆地中央最大的背斜和松辽盆地最大的河流三角洲碟合而成。距今9100万年到8400万年间,大庆油田形成于古松辽湖北部流域。时进时退、左右摇摆的河流在湖滨形成了纵横交错、上下叠置的三角洲砂体,构成了油田的骨架;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充填于骨架之间,成为丰润的肌体。距今8850万年至8750万年间,古松辽湖呈现最剧烈萎缩,三角洲的枝枝叶叶大规模伸进原来的深湖区,三角洲的砂岩充当了由深凹陷到主要储集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到7300万年前,由于砂岩和泥岩受压收缩率的差异,7个储油构造胚型形成。自此以后,油气生成量日益增长并和背斜构造的发育相得益彰,形成了具有同一流体压力的、系统的块状背斜油藏。
详细的可以参考
松辽盆地断裂纵向导流性浅析
http://www.CQVIP.COM/QK/90664X/199901/3473899.html
松辽盆地白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http://www.CQVIP.COM/QK/95357X/199701/2445913.html
伸展盆地转换带分析——以松辽盆地北部为例
http://www.CQVIP.COM/QK/93477A/199402/1310460.html
论松辽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http://www.CQVIP.COM/QK/95080X/200101/4889263.html
松辽盆地及周边新生代构造格局初探
http://www.CQVIP.COM/QK/97312X/199504/1649998.html
从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看中国东部盆地构造圈闭的形成
http://www.CQVIP.COM/QK/94035X/199604/2018618.html
松辽盆地成因演化与软流圈对流模式
http://www.CQVIP.COM/QK/94066X/199903/3786801.html
松辽盆地古生代构造演化
http://www.CQVIP.COM/QK/90781X/200104/5988282.html
松辽盆地地层吸收特性和地震波衰减规律研究
http://www.CQVIP.COM/QK/98047X/200104/6071728.html
松辽盆地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盆地成因机制
http://www.CQVIP.COM/QK/91950X/200201/6112794.html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
http://www.CQVIP.COM/QK/95357X/200606/23536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