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哪个地方丧仪最大

中国哪个地方丧仪最大

发布时间:2022-10-08 11:47:39

A. 丧葬文化了解(各地的风俗

汉人的丧葬仪礼(一)
台湾汉人的丧葬仪礼,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 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 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盖在尸体上;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后放些银钱。这些仪式统称“收乌”。

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困棺脚”,一直到出葬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则由择日士来决定。

送葬的队伍也很壮观。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钱纸、铭旗、孝灯、吉灯、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女性遗族队、送葬亲友等,共约50种。

丧服也是非常讲究的。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棺材也停下来,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选择墓地十分讲究“风水’”,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先生觅寻“吉地”。台湾多雨水,墓的形状与闽粤地区相仿,多用砖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这是最后一关。墓地的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以示诀别。和尚和道士念完经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水栓。用意是让棺材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最后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由丧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尽孝。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并收回全部的牲礼,至此葬礼便告完成。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黄色的长衣。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僧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谢土”。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后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则请和尚和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这要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层,就做“十一旬”,长达77天。

此后还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后百天的祭祀。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而一般人家只需在灵桌上供奉,子孙们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要“做对年”。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远亲就可以“脱孝”了。

之后,就是选个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炉,这叫“推灵”。

合炉。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祖。

扫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扫墓时要 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稞、发糕、牲醴祭拜。祭拜后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
汉人的丧葬仪礼(二)
台湾民间另有“捡骨”之俗。捡骨,俗称“捡风水”,又称“二次葬”,即人死后第一次葬时比较简单,埋得较浅,坟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后,尸体已经腐烂,择吉日挖开墓地,捡拾遗骨,经洗净、曝晒,再装入骨坛择吉地正式安葬。骨坛又称“黄金瓮”,是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圆形特制陶瓮。其款式依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的图案是“双龙拜塔”,女性的图案则是“双凤抢珠”,坛盖则都是“前寿后福”。在台湾西南沿海一带,“捡骨”属于专门行业。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捡骨人俗称“土公仔”,包工包料。
“捡骨”之俗原本传自闽、粤祖籍,至今在粤东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这与客家祖先早年流离不定的移民生活有关,因骸骨装人陶瓮便于随家搬迁,且若要送返故乡安葬也较容易,是客家人怀祖念宗、眷恋故土之情的一种表现。不过传入台湾后此俗又有了变化,变成了改葬习俗。即死者葬后,凡遇家运不济、怪事连连。无丁无财、生意失败等等,必归咎于墓地风水不好,立即择地另葬。民间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意思是说改葬的次数越多越好。

B. 德州临邑丧葬风俗…………………………

  1. 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临邑这个时候已经小敛了。

  2. 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原来都是安排人员到亲戚家通知,现在都是电话了,关系近的还是要专人通知,以示郑重。

  3.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招魂简单一般是拿个铁锅爬房顶敲三下,哭三声。

  4.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临邑大都是五七结束。

  5. 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临邑这边叫“帐子”,现在基本没有了,大多送花圈,然后就是现金了。

  6. 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临邑的大殓就是骨灰撒入棺材,骨灰存在殡仪馆的没这项。

  7. 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 出丧择日仪式:临邑县城一般是1天,农村3天,现在基本没有5天的了。

  9. 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 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11. 还有一项临邑叫“烧门风”(音译,风发音fe,一声),县城附近是在下葬完的那天晚上,有的是在下葬前一天的晚上,要烧纸扎马、车、灵牌,应该是送魂仪式。也是非常郑重的。

    码字不易,请通过。

C. 我国各地的丧葬习俗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D.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所谓丧葬礼仪,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礼仪活动。人们采取丧葬礼仪,最终目的既要使死者满意,也要让活人安宁。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存着不少旧痕迹。在整个丧葬礼仪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其间的话语,凝含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之中,也表现在两者间的精神联系之中,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相反,灵魂不灭的宗教信仰意识在这里完全被这种中国式的伦理人情所裹挟,它时或作某一礼俗的注脚,时或又成为某一用具的底色,失去了它原有的活力和色彩。
人类最初的丧葬活动,是为了保护尸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智力逐步增长,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一个人具有“灵魂”和“肉体”两个部分,人的死亡,是“灵魂”离开了“肉体”,所以,“肉体”就没有知觉。将来,“灵魂”还会回到“肉体”里来。因此,活着的人要把死者的“肉体”保护好。这种对“肉体”的保护行动,就是早期的丧葬活动,保护尸体的地方,就是墓葬。
我国的丧葬礼俗至迟在旧石器晚期已经出现。在1933年发掘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下室有墓葬的遗存,经过系统的发掘,出土有完整的头骨三个,以及头骨碎片、下颔骨、体骨和一些零星的牙齿。根据研究分析,发现有“男性老人一人(10l号),中年或壮年(108号)和壮年(110号)各一人,5岁幼儿和初生婴儿(或胎儿)各一人”。死者的身体下面铺洒着红色的赤铁矿粉,随葬以燧石石器、石珠和穿孔的兽牙等物。在死者身下撒赤铁矿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常见的葬仪之一。红色象征着鲜血,而血又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所。在尸体上撒赤铁矿粉,表示给死者以新的血液,赋予新的生命,或者表示他并没有死,只是长眠罢了;或者说是希望死去的同伴能够复生;或是希望死去的同伴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氏族成员之间贵贱的进一步分化,丧葬仪式也逐渐增加了宗教的仪式行为。如山东滕县墓葬中已出现了木椁,胶县龙山文化遗址中又有玉琀,这些后来都成为丧葬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向系统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周代,为一个崇尚礼仪的时代。对周人来说,丧葬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象征。他们认为上古之民穴居野处,故其丧葬礼仪也草率简单。《周书·异域上》说:“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周易·系辞》说:“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常。”这是灵魂观念未出现,或为灵魂崇拜尚不发达时期,人们处置尸体的情形。因此,三代时人们往往将当代的丧葬礼仪引以为骄傲。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习俗发生始至西周时期,中国的丧葬习俗经过1万多年的演进发展,已产生出诸多别具一格的并为后世所罕见的敛葬习惯或习俗。从当时的文献资料来看,丧葬礼仪已初具雏形,属纩、三月大殓、饭含、棺椁制度、明器制度、裢制等都已出现。
到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当时丧葬礼仪的特色,在于强调伦理秩序的充实和道德架构的建立,由此规定出亲属团体的层级亲疏关系,以及比附于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使伦理秩序与政治秩序在这种丧葬礼俗中获得有机的统一。由于丧礼无不本之伦理秩序和政治秩序,故而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十分繁复。
西汉中期以后用陶质明器取代实用的贵重器物随葬,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一次重大变革,说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层对随葬品的观念有了显着的改变,认为将庄园中的所有财产都制成象征性的陶质明器埋入墓中,比那些数量有限的贵重器物更有意义,更能全面展示他们所拥有的财富。
魏晋时期,丧葬礼仪大体上与汉代相同,只是汉代明器,魏都从省。《晋书·礼志》载:“古者天子诸侯葬礼粗备,汉世又多变革。魏晋以下世有改变,大体同汉之制。”而魏武帝曹操“自制送终衣服四箧,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汉礼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繁盛的时期,各种体现封建等级制礼仪的发展登峰造极,丧葬礼仪制度也发展得很完善。唐朝的一些礼仪文化,包括在《大唐元陵仪注》和《大唐开元礼》里,这两部反映唐代礼制的书籍,现都保留在杜佑的《通典》里。根据《开元礼》丧葬仪礼的记载,唐代三品以上四品以下至庶人的丧葬程序一共有66道。如果是改葬,尚另有17道程序。这些程序反映了唐朝封建丧礼的繁缛,同时也具体体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待遇的不同。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根据《仪礼·士丧礼》,另外也参考了唐《开元礼》和《朱子家礼》,这从《明会典》中载录的丧葬礼仪可以看出。不过,明代的民间丧葬礼俗有自身的时代发展特色和地区性特色。统治者虽然出于人伦教化、稳固政权的考虑,对庶民百姓的丧礼制度、服丧制度、居丧仪制、葬法等均有严密详尽的法令限制,要求将各地的民间丧礼纳入正轨,但从明代文献的记载看,民间的丧俗是沿袭各地传统风俗,适应时尚而行,并不完全受法令制度的约束。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干隆两朝的补充始臻于完备。
清史文献称丧礼为“丧仪”。皇帝的丧礼规格最高,称“大丧仪”。大丧仪的主要礼仪和程序为:小敛、成服、大敛、朝奠、殷奠、启奠、奉移、初祭、绎祭、大祭、除服、周月祭、上尊谥庙号、致祭、百日祭、祖祭、启行、谒陵、安奉等。具体过程十分繁杂,不容尽述。其中虽掺有满族旧俗,但基本框架与明宫丧葬礼仪相同。清代民间丧葬礼仪,与明代一脉相承,没有大的变化。

E. 中国传统的丧葬礼仪是什么样的

-- 丧葬礼仪
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尤其‘死’是人生的终点,所谓“人死为大,丧之以礼”, 可见丧葬礼仪的重要性。台湾人对死亡的观念是灵魂不灭,认为人就是肉体灵魂的结合。死后,肉体归于尘土,而灵魂离开身体存于宇宙之间,同时灵魂对其子孙会加以保护,因,此子孙要尽孝,死后, 子孙要祭祀。 一般台湾的丧葬礼仪大约可分为如下的部份:
1.临终
(1)《搬铺》:病重临危,则病人由床房移至正厅中临时铺设之板床,称 为搬铺或徒铺,凡男女成人,中年以上有配偶子嗣而死,谓之“寿终” ,而依古礼,男徒正寝,女徒内寝。惟徒铺为男移正厅正旁(右侧), 女移倒旁。如是,徒移正厅,认为死者能在家中最好地方死得安定。俗 以死者在睡床上,死魂将被吊床中,不能超度,因此,未成年者夭折, 虽不移正厅,亦移床前地上。家有长辈,亦不移正厅而移护龙(侧屋) 。凡被搬铺,已知将离此世,召换家人留遗言,分配遗物,此谓“分手 尾钱”,嘱家人预备丧事。

(2)《竖魂帛》:死后,死者身上盖“水被”(白布中央缝红绸之被布) ,以银纸或石头为枕,并在死者脚边供“脚尾饭”(米饭一碗,饭上置 鸭蛋一粒及插筷子一双),烧银纸,点香烛,意在充其食用及路费,并 照明其行路。另以厚纸或白布,上写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作“魂帛 ”暂代位牌,供于正厅一角,燃烛烧香,谓之“竖魂帛”。又取下厅中 天公灶,及以布遮盖神明、祖先的灵位(此于纳棺后始恢复原状),其 他如将碗器击破其一,门联上斜贴白纸条,烧纸制小轿借以对天奉告死 亡,门前置香案等,类此均为丧家之表示。

(3)《开魂路》:至弥留状态或于死亡之后,即请道僧诵经“开魂路”, 乃由道僧制“幡仔”,男者绿色,女者黄色,三四尺长白布,上写死者 姓名、生、死年月日,将之悬于有叶竹枝。幡仔,葬仪时由丧家长子执 之,作为领先标志,灵时烧掉。

(4)《乞水》:死后,家人穿孝服,往河边“乞水”。即掷筶,以铜币投 于水中,为买水之意。水乞回后,用竹端挟白布沾之,由父母双全之“ 好命人”以拭净死者,或仿作其状为仪式。

(5)《剃头》:男尸理发称为“剃头”,请理发师为之,亦叫“剃死人头 ”,价钱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须用红包讨吉。女尸梳妆,则由长媳为之,须跪下哭呼恭敬梳理,但忌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6)《换寿衣》:继而为死者洗身后换寿衣,称“套衫”,使用之栉具折 断之,一片弃于路上,一片置于棺内。为死者穿服之寿依,系用死者生 前寿辰由其儿女赠制之“张老衫仔裤”,女之寿衣即用婚嫁时穿之“白 布衫、白布裙”。寿衣至少五件多至十三件,但须奇数,不能用偶数, 因丧事只可单不可双,以避免不吉,此由孝女负担。

(7)《抽寿》:换寿衣后,另有“抽寿”之俗,则丧家人均食面线(寿面 )煮乌糖(亦称红糖)者。糖原用于吉事,丧事反而用糖,盖此假借化 凶为吉,故俗称抽寿,据说死者年岁可添加于子孙寿命,为吉兆。

(8)《哭路头》:家中有人去逝,要召集族在死身边大声恸哭,但在还没 死去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病人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号哭时,要 脱下帽子和鞋子,妇人要摘下发上饰,并把鞋底下的木板块拿掉,男人 也要把鞋皮和饰品拿掉,近亲也是一样拿掉所有的饰品,一律穿着素服 。男人在死者床位东边,女人在床位西边号。出嫁的女儿,在听到讣音 后,随即穿着素服奔回娘家,于靠近家时,沿途听爬号哭。出嫁的女儿 ,在听到讣音后,随即穿着素服绝,此时大家悲由心生,一屋尽是号哭 声,号哭的内容多为怨死者为何不长寿。

(9)《惊猫》:在尸体体温尚未完全冷却的时候,要安顿好四肢、身体, 同时避免被猫接近,因猫属虎性,如果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立起来 ,抱走其它的东西,所以安置尸体的房间,要有人通霄看护,如果不幸被猫跳过尸体,尸体会站起来,这时候,扔一秤棒或手扶,让死人抱住 ,死人就会恢复原来侧下的姿势。

(10)《报外祖》:外祖就是母方的曾祖父,母亲死了以后,子女要拿着 半反的白布面回娘家向外祖报告死讯,俗称“报外祖”。外祖得知消息 后,立刻拿枎子到死者家里,门前的桌布要反翻过来,死者的子女在门 外迎接外祖,称为“报外祖”,外祖要问明死因,如果认为有可疑的地 方或看护不周致死,可以用手枎鞭打子孙,由此可见,外祖的样力是很 大的,如果外祖不能来,可由其它亲人代替。待外祖入丧家后,方可入殓。

(11)《守铺》:死后至纳棺期间,丧主等人侍服死者铺侧,称“守铺” ,以示孝服。又,纳棺后,遗族亦睡棺旁,俗称“困棺柴”

(12)《送礼敬》:人死未殓,至戚亲往吊,俗称“送礼敬”,即至灵前 焚香,丧事限烧香条二支,亲朋转赠则以挽联、挽帏、大银烛、糕仔封 (白腊烛、银纸、糕仔、香条等,以白纸包封者)引丧。

(13)《买寿板》:买棺材避言买棺材,而谓“买大厝”或“买寿板”, 以取吉祥。运棺途上,过桥及十字路处,需留置银纸及小红布条,称为 “放纸”。丧仪时亦要放纸。棺木运回,烧金纸“接棺”,奉入厅中。

(14)《围库钱》:接棺后,行“围库钱”之仪。库钱或称“随身库”, 即冥币,乃由遗族焚烧库钱及纸制库官库吏。其焚化之库钱,灰日后埋 入墓畔。围库钱时须多烧,此为寄托死者转交早前往故之其它家族,俗 称此为“寄库”。

(15)《挂孝》:丧家于门柱“挂孝”贴用白纸,亡父贴斜左,亡母贴斜 右,门外另贴“讣白”,书明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

2.入殓
入殓就是“纳棺”,置尸于正厅一二日,请道士择定时刻,将尸体纳入 棺内,其时刻非常重要,纳棺的顺序下:

(1)《辞生》:纳棺内,备十二种菜碗供祭死者,称“辞生”。此为对 死者表示告别之仪,其仪,由道士取各种食料作给食之状,而念吉祥 之句。

(2)《放手尾钱》:入殓前有“放手尾钱”(留身后钱财)之俗。俗称 “放手尾钱,富贵万年”,以为死者身后留有钱留存子孙为吉兆。则 于纳棺前预先在死者神中存制钱若干,而将倒入揧器中,然后取出, 分与子孙。临终前“分手尾钱”或(分手尾物),其意亦同。分得遗 物如金饰、衣物、钱财等,子孙均极珍重之。

(3)《割 》:丧俗有“割 ”者,系以长麻一端击于死者身上,他端 则由遗各执其一段,而由道士念吉句,将丝一一斩断,然后各人将手 中麻丝包入银纸烧之,俗如是可与死魂断绝来往,此后始免被扰。

(4)《洗净》:又于丧事,道士在一盆水中放黑麻油,丧家每人用指头 沾濡此水于眉下处,俗称“洗净”,意为洁净。纳棺、出葬、做功德 时,均有此俗。

(5)《收乌》:纳棺请道士供祭,称为“收乌”,程序如下:

(1):棺材的最底部要放草丝,为的是吸收尸体的水气。
(2):草丝上面还要放烧过的灰,也是用以吸数尸体的水气。
(3):灰上放银纸,充作旅费,银纸上天放库钱,也是前往阴府所用的金钱。
(4):放“七星枋”,乃是写有七星的薄板,七星代表太极。
(5):放桃枝,因为亡魂前往阴间的路途遥远,恐会遇到恶狗,而桃枝可用来驱逐恶。
(6):放一个石头在棺材中,这是认为人死后会复活,而是鬼不是人,由于惧怕,所以放一个石头在棺中,表示必须等到石头腐烂,才能复活,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
(7):放一个煮熟的鸡蛋,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曲发芽后复活。
(8):放一碗酱油曲,道理同上,要等到酱油曲发芽后再复活。
(9):放“过山裤”,也就是登山时穿的裤子,用白布剪个样子,而且一边要缝对,一边要缝错,这是因为亡魂在前往阴 间的登山路途中,如果遇到魔鬼,就拿出裤子丢在路上,魔鬼发现裤子后,一定会穿上,但因有一边是缝错的,魔鬼穿来穿去,要花很多时间,亡魂就不会被魔鬼捉到。
(10):放“鸡枕”,是用红布白布缝成的枕头,中间放有银纸。
(11):在尸体旁放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洗骨。
(12):放“水被”,即棉被,盖在死者身上。
(13):放“掩身旗”,这是道士做的白布,长度和棺柴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部份放在棺材中。
(14):放银纸。

(6)《搁棺》:出葬因要择吉日吉地安葬,以致停柩日久,称为“搁棺”或“停棺”。则于收殓后,佣工在棺木上油漆粉刷多次, 以防湿防漏,俗称为“打桶”,以后又在旬祭时,复作 此种油刷。

3.居丧
遗族自死者断气时起服丧,称为“居丧”。死者之卑族者须脱冠履, 披发跣足,妇人则脱去身上装饰品,脱下彩色衣服,男人不穿皮鞋,不着 华服,男女各依其辈份轻重,穿孝服,戴麻冠。
居丧之孝子禁止理发,夫妻不能同房,禁访朋友,参加喜宴及到寺庙 参拜等,此类居丧之俗,尤以殓葬以前为严格,以后直至“除灵”仍遵守 之,以昭孝道。

(1)《带孝》:服丧之孝服如下: “麻”—-麻布。子女、儿媳、长孙用之。 “苎”—-苎布。孙、甥、侄用之。 “浅”--浅布。曾孙及其同辈用之。 “黄”—-黄布。玄孙及其同辈之之。 “红”—-红布。直玄孙之儿子用之。(丧事用红色系出自死者有五代子孙,含有引为荣誉意。)“白”—-白布。与死者同辈及外亲用之。 孝帽,大人载“草箍”(丧布圈以绳者),小孩带“荖苞”(丧布迭 折帽状者)。孝鞋,男用草鞋,女于布鞋上缝丧布。带孝由于孝之轻重,男分白蓝青黄四色,用绒线折缝小球佩之,男佩 左腕,女结头发。待至“除灵”后依次换其频色,则由“粗孝”换为“幼 孝”,称为“换孝”。 服父母之丧,古时至百日,须服麻布衣而不斩衰,不剃头。过了百日 ,始剃发。用麻布条扎腕,至七旬换白布条,至百日“脱孝”。女儿嫁出 者,其带孝方式多以“手尾钱”寄于生家灵桌上,限于归致祭时,始带之。

(2)《麻灯》:丧用灯类统称“麻灯”。包括“大门灯”、“柑灯”、“孝灯”、“红灯”、“富贵灯”。

4.出殡
出殡埋葬(俗称‘出山’,台湾人自古以来多采用“土葬”,很少用 火葬,这是由于人们俗信让死者能“入土为安”,后来政府曾一度规定, 因传染病而死的人要举行火葬,为的是怕传染病的流行,结果还是很多人 偷偷的土葬传染病死者。本来在遗言中行火葬的人并不多,因规定传染病 者一律火葬,又有一些贫穷人家因钱的问题,而改土葬为火葬,所以火葬 就渐渐多起。男有“招魂葬”,这是由于失踪或溺水死亡的人,由于找不 到尸体,使用其遗物来引魂埋葬。
出葬通常由和尚或道士来主持,日期由择日师决定,程序如左。

(1)《转棺》:把棺材移至门外布至好的告别式场,内称为“转棺”,如果时间是在半夜,只好略微动一下棺材即可,等到天亮以后再移出。

(2)《起柴头》:或称“起车头”,就是以“五牲”供奉棺材,五牲乃是由死者出嫁的子孙所赠送,如果死者的配偶已亡,牲礼则要成双成对,若是配偶还在,牲礼只要成单即可。棺材的前面要有几张桌子,把遗族所赠的五牲及外戚送来的礼物排列好,最前面的一张桌子要点上蜡烛并烧香。此时由孝男行三跪九拜之礼,其它遗族也要跪拜,其它遗族也要跪拜,拜完之后,丧主就跪在桌下,对外祖,女婿,孙婿跪拜加以答礼。“礼生”(司仪)要站在供物桌边,主持礼仪,跪拜的人也要听其号令,并指挥外祖,女婿,孙婿的三跪九 拜,在第二次跪拜时,将稻曲放在洗脸盆里,加上酒,是为“奠酒”,再来礼生要为外祖,女婿,孙婿要行三跪九拜并哭泣,俗称其状为“喷土粉”,表示这些人的哭泣带有讽刺意味的,因此也有人戏称“喷埃”。喷土粉后,丧主要在跪拜者的后方随拜。最后由亲戚朋友礼拜,并向丧主跪拜答礼。

(3)《封钉》:和尚或道士于念经后,将棺盖盖在棺木,四端各钉上长钉一只,称之为“封钉”。如果死者是母亲,就由外戚来打钉,打钉的寺候要说好话,不会说的由道士代说,“封钉”的人可得到一 个红包。如果死者是父亲,就由同且是好命人或同辈来说好话和打钉,同样也是有红包,最后钉下的一只钉为“子孙钉”,要轻轻的 钉下,再由丧主咬下来,并削下棺木的一点点,一同放在灵桌上的 香灶里保存,等二天才丢弃。封钉时,道士念的吉利好话如下:

一点东方甲乙木,子孙代代居福禒。
二点南方丙丁火,子孙代代发家伙。
三点西方庚辛金,子孙代代发万金。
四点北方壬癸水,子孙代代大富贵。
五点中央戊己土,子孙寿元如彭祖。

(4)《旋棺》:对钉之后,由道士鸣钟钹为先导,引导孝男孝妇绕棺材三次,称之为“旋棺”,孝妇不论在转柩或旋棺的时候,都要靠棺木上号哭,孝男则跪拜在地。

(5)《绞棺》:旋棺以后,取来木棒放在棺材上,用麻绳好,称之为“绞棺”。绞棺之后,再行“棺罩”,就是以物盖在棺木上,通常是花卉和人物等刺绣,外加五色的“布球”,看来颇为美丽,现今则用毛毡做为棺罩者居多。

(6)《哭棺柴头》:出殡,前丧妇女身穿丧服倚棺而,哭,称“哭棺柴头”。

(7)《吊祭》:起柴头时,外祖女婿等供牲醴“吊祭”。对此,丧家视其费用答以比之多额之回礼。

(8)《发引》:发引就是把棺材扛到墓地。吊祭后,丧葬行列开始起行。一般棺材有四人或八人扛,若棺材很,大则需十交人或廿四人扛,也有三十六人扛的棺材。

(9)《落葬》:就是埋葬的意思。埋葬时,先将棺柩置于墓前,男人在棺的右边,女人在棺左边,哀哭一番而礼拜告别。然后由僧道诵经,又在棺木穿气孔,即在棺木上钻上一孔,使空气流入,以便棺内尸体与地下土气相通,此称“放栓”。

(10)《坚灵》:“安灵”是于埋葬后,把亡魂牵引到家中,暂时安置在灵桌的意思,这个时,候,要准备供物,由道士僧侣诵经,行安灵式,遗族也要烧香礼拜号哭,一直到除灵后,每天早晚两次烧香 礼拜号哭。

5.做旬
出葬后,除每日朝夕“孝饭”外,另每隔七日奠旬祭一次,称“做旬”。其各旬旬祭情形如下:

(1)《头旬》:第七日称《头旬》:传说人于死后的第七天,方知自己已死,亡魂会回到家中哭泣,所以遗族在半夜十二点开始哭泣,到第二天中午供养供物,并烧金纸和号哭,“头旬”是由死者的儿子来祭祀,并延请僧道在灵前诵经“开魂路”,道僧举行法忏,多设法坛于葬家(一、二、四、六旬为小旬,奠祭从略。
(2)《做百日》:死后一百天所做的祭祀叫做“做百日”,钱皂人请来和尚和道士,举行盛大的供养,贫人只是在灵前摆供物,由子孙礼拜号哭,在这一天,要由“粗孝”换成“幼孝”。

(3)《做对年》:死后一年的祭祀叫做“做对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来,以牲醴祭祀,但不请道士,待天亮后,大家一起把孝服脱掉。

(4)《除灵》:于尾旬或“做百日”、“做对年”时“除灵”撒灵桌。古俗,除灵次日,丧家妇女换穿素服,至寺庙行香后,始准回家省亲,称“行圆”,盖视丧中为不祥也。

(5)《合炉》:合灶是在丧事终了后,亡者香灶一部份放在祖先的一部份放在祖先的香灶中,和祖先的牌位一同奉祀,也有的人把新亡的牌位烧掉,把各字写在大牌上。合灶的时间在一年忌前半期的六月或后半期的十月,由于“合灶”为丧事,一般人均不愿在过年时做,有些地方则要满三年才除灵与合灶。

(6)《拾骨》:拾骨就是“洗骨”的意思,埋葬后,经过一定的时间,要把骨头挖出来,擦干后晒太阳,然后放在“金斗”中。洗骨为台湾的民间习俗,同样要选吉日良辰,请土公拾骨,放在“金斗”时,头骨要朝上,并用绵包起来,细的骨头则用红纸包,如果骨头上的肉都已完全腐掉,表示吉利,反之,成木乃尹或有未腐掉的肉,则对子孙不利,要把肉削掉。洗骨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定,十六岁以下未成年不做;三十岁以下于埋 葬五年做;四十岁前后于埋葬六年后;五十岁以上于埋葬六年、八年、十二年后,也就是依照年龄而成正比。但“破骨”的人(生辰八字不好的人)不拾骨。古时农业社会,生活步调缓慢,故许多生命礼俗,以一件件琐碎做来 ,但今日工商社会,一切讲求时效,以上这些习俗也就简略多了,所谓“简单、隆重”即可,避免繁复奢华是当今处世之道。

F. 农村办丧事礼义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就目前情况看,丧葬习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仪行当的人却不少。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G. 河南原阳办丧事的礼节

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招魂、送魂仪式 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做‘七’仪式 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哪个地方丧仪最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53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63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45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76
越南马皮凉在越南哪个位置 浏览:832
伊朗女人戴什么手表 浏览:993
买越南媳妇多少人民币 浏览:413
去伊朗旅游带多少钱 浏览:23
想陪你很久很久意大利语怎么说 浏览:789
英国人怎么评价约翰 浏览:910
印度订不到酒店怎么办 浏览:932
传说对决印尼服怎么进 浏览:673
关于英国论文怎么写 浏览:406
意大利有哪些品牌的车 浏览:581
伊朗对西班牙怎么样 浏览:895
1元换多少越南盾合适 浏览:172
越南610是什么金 浏览:277
印尼什么时发生地震 浏览:35
印尼红龙鱼15公分怎么看 浏览:567
中国公元前900年什么时期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