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鱼油推荐哪个品牌好
深海鱼油我推荐几款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品牌:挪威小鱼婴幼儿DHA滴剂、Elevit爱乐维 Omega 3孕妇深海鱼油胶囊、德国Orthomol Cardio中老年调节心血管鱼油综合营养素和挪威Biopharma金枪鱼油咀嚼胶囊!
1、 最适合小宝宝的鱼油—— 挪威小鱼婴幼儿DHA滴剂
这款产品原料来自北极雪鱼肝油,成分里既有鱼油,又含有鱼肝油。DHA含量非常高,占到了总Omega-3含量的46%。此外还含有天然维生素D和维生素A,有助于促进宝宝骨骼、大脑和视力发育。
产品是液体,配有滴管,可以和奶粉、水或辅食混合,比胶囊更方便,更适合宝宝食用。最神奇的是,虽然大人闻起来会觉得有些腥味,但大部分宝宝都挺喜欢的。
2、最适合孕妇吃的鱼油——Elevit爱乐维 Omega 3孕妇深海鱼油胶囊
孕妇选择营养补充剂,肯定安全是最首要的考虑因素,这款爱乐维Omega 3来自德国知名医药公司拜耳,产品产自瑞士,质量还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产品包装是锡箔纸一粒粒独立包装,看起干净卫生。颗粒远小于普通鱼油,容易吞咽,特别适合孕妇。爱乐维旗下最有名的产品当属爱乐维孕妇复合维生素片了,但该产品并不含DHA,所以很多孕妈妈会将孕妇多维片和这个Omega 3 孕妇深海鱼油搭配起来吃。
3、最适合中老年人的鱼油——德国Orthomol Cardio中老年调节心血管鱼油综合营养素
Orthomol是德国的保健品品牌,通过了DIN EN ISO 22000认证,这个品牌产品的特色是,把不同人群所需的不同营养素搭配起来,生产成小包装,一起服用。适合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除了鱼油之外,辅酶Q0、多种植物营养素都可以发挥对心脑血管的益处。
4、中学生最该吃的鱼油——挪威Biopharma金枪鱼油咀嚼胶囊
Biophama是挪威非常古老的一个鱼油品牌,大概有160年的历史了,质量还是比较放心可靠的。中学生正值身体发育阶段,学业压力大,DHA对于增强大脑记忆力、缓解神经焦虑的效果早已被医学营养学界认可。欧洲食品安全局建议,青少年每天至少摄入110-120mg的DHA。
这款产品每粒含有DHA250mg,差不多正好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需求。产品包装罐是铝罐,小小的一只,很轻便,便于携带。打开后没有任何鱼腥味,胶囊表面是磨砂的,看起来非常高端。胶囊颗粒很小,有甜甜的味道,吃的时候可以像吃糖果一样咀嚼。
⑵ 金龙鱼调和油是哪个国家的
金龙鱼调和油是新加坡的。
丰益国际集团(Wilmar International)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粮油食品集团之一。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个农业综合型跨国粮油企业集团。
家喻户晓的“金龙鱼”食用油就出自丰益国际旗下的益海嘉里集团。
作为丰益国际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的一系列粮油食品加工、销售等业务的统称的益海嘉里集团(是以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的简称)
是由着名爱国华侨郭鹤年先生和他的侄子郭孔丰先生共同投资,旗下拥有家喻户晓的金龙鱼、欧丽薇兰、胡姬花等着名粮油品牌。
金龙鱼发展历史
1991年:中国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油面世,开创从散装油到小包装油的第一次革命;
1996年:嘉里粮油在央视投放广告片“金龙鱼——金光神州闪”篇;
2002年:中国食用油行业迎来了第二次革命,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和油上市,食用油消费理念从“安全”向“营养健康”跃升;
2003年,益海嘉里“金龙鱼”品牌小包装食用油销量突破100万吨 ;
2005年:金龙鱼第二代食用调和油产品配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引领行业发展;
2005年:金龙鱼品牌大豆油、菜籽油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2006年:金龙鱼成为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赞助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金龙鱼
⑶ 如何选择深海鱼油,怎样判断深海鱼油是否达标了
现在的鱼油特别是深海鱼油市场鱼龙混杂,某些号称全进口的“深海鱼油”,其实并非都是来自深海,实为本土货,且价格低廉,让消费者对鱼油的信任大打折扣。 选鱼油还得“七看一不要”! 一看鱼油的来源 一提到鱼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会想到阿拉斯加,这其实是从1998年开始,商家打出的营销概念。这是因为阿拉斯加临近北冰洋,比较寒冷,产自那里的深海鱼DHA和EPA含量较高。曾经有记者远赴阿拉斯加采访,在偌大一个安克雷奇市,居然找不到鱼油,而且当地人几乎都没听说过深海鱼油。 很多号称国外进口的产品,实际上都是国内生产的,打上个标签摇身一变就成了外来货。因此选择鱼油时,首先要看鱼油原料的来源地,来自无污染海域的鱼类,就无重金属和农残等污染的担忧。 二看有效成分“EPA”和“DHA”含量是否达标 判断鱼油质量的好坏关键是看鱼油有效成分“EPA”和“DHA”含量的高低。 标准鱼油中DHA+EPA的含量通常都在30%左右,而浓缩鱼油的DHA+EPA的含量更是高达50%。 鱼油DHA+EPA的含量标准在产品包装的标签上都能找到,但一定要注意包装标签上是否有保健食品批文(是否有“蓝帽子”),拥有“蓝帽子”的包装标签可信度才高,因为批文经过了国家权威部门审批。 三看外观、闻味道 要选择浅黄色的而不是深黄色的鱼油,浅黄色的鱼油脱脂、提纯程度较高,含杂质也较少,也就显得晶莹透明。 挤破鱼油的胶囊外壳,滴于手心闻其味道,优质鱼油有淡淡的香味,带有少许鱼腥味;而劣质的鱼油腥臭味特别严重,令人难以下咽。 四看原料品质 鱼油有天然鱼油和工业鱼油之分,天然鱼油安全可靠,但价格更贵。工业鱼油价格较便宜,生产过程中却可能引入甲醛、重金属等污染物,安全性较差。 鱼油的原料分为食用级、饲料级、工业级三个级别,有些没有道德底线的生产商为了获取暴利,用饲料级、工业级原料代替,加工成软胶囊当成食品出售。 五看胶囊的外壳用料 优质的鱼油软胶囊的外壳应该是用优质骨胶制成(从牛骨中提取的),有些品牌的鱼油为了降低成本,胶囊壳选用价格低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皮胶,有的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回收胶、蓝皮胶等劣质胶,还有的使用一些制作皮夹克时剩下的边角料,这些原料制成的胶囊外壳会严重影响消费者健康。 六看鱼油包装是否透明 鱼油属于不饱和脂肪酸,在光照和高温下容易氧化变质,因此选择鱼油时,要选择那些包装不透明的包装产品,而采用透明包装材质的鱼油,虽然从包装外面可以看到内容物,但这类包装不遮光,鱼油更容易在光照或高温下氧化变质,失去功效。 不要贪便宜 50元以下的不要买。考虑到鱼油原料的成本问题,太过于低价的鱼油,其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像8元100粒的鱼油,就肯定是假的,原料很可能是加腥味的劣质色拉油。 汤臣倍健鱼油原料进口自挪威GC RieberOils公司。GC Rieber Oils公司是全球历史最悠久、也是最领先的海洋油脂原料供应商之一,其鱼来源于欧盟认可的无污染海域,是纯天然甘油三酯型鱼油,不但重金属、农残等各项指标均按严格的欧盟标准,而且EPA、DHA含量比例较高、也更稳定。 汤臣倍健进口的鱼油原料,每批均有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入境货物通关单》和《卫生证书》。鱼油成品经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检测合格,每粒含DHA129mg、EPA182mg,鱼油的有效成分(DHA+EPA)含量高,超过30%!汤臣倍健鱼油软胶囊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保健食品批号(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070413),具有辅助降血脂的保健功能。
采纳哦
⑷ 鱼油还是一种好的保健品吗
鱼油江湖
中国的鱼油市场经过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轮回。自从80年代鱼油神话的开始,到90年代末的高潮,再经过鱼龙混杂,瞒天过海的市场混乱期,鱼油产品遭到众多媒体和专家们的口诛笔伐,逐渐恢复平静。鱼油到底是神话,还是骗术?我们不妨来看看鱼油的故乡,北欧的鱼油市场。
北欧人长期有着补充鱼油,或者叫Omega-3产品的传统,而且是从小服用。挪威健康署推荐儿童从4-6周起开始补充鱼油。而且孕妇们也都能从保健部门领到免费的鱼油,可以说是从娃娃抓起了。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北欧人,生活在北大西洋的斯坎蒂纳维亚半岛上。日常膳食中海鱼的摄入量本来就相当高,为什么还那么热衷于额外补充鱼油产品呢?道理应该很简单:鱼多嘛。在没有冰柜的年代里,海鱼是很难保存的。那么只好想个其它方法,以另一种形式保存它--鱼油。打个比方,当人类在粮食过剩的时候,就发明了酿酒。让它以另外一种物质形式存在下去。后来随着工艺的发展,鱼油提纯度越来越高,医学也逐渐证明鱼油对身体健康有益,鱼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保健食品,被大家所接受。二战后,世界鱼油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期,美国,英国等国大力投入鱼油的研究和生产,北欧的垄断地位也受到挑战。进入70年代,丹麦科学家Bang和Dyerberg在对居住在格陵兰岛和丹麦的因纽特人饮食营养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Omega-3脂肪酸,促进了鱼油和Omega-3相关的科学研究,也掀起了一股服用鱼油的热潮。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揭示出Omega-3对心血管,脑部营养等诸多方面的改善作用。大家感兴趣的话,在网上可以搜索到太多相关的资料和科研报告,在此我就不再一一列举。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鱼油经历了一场从神话到口诛笔伐的轮回呢?当然跟一些无良商家密不可分。80年代初,国人开始接触到鱼油产品,笔者记得小时候也被迫吃过一些,据父母说可以明目健脑。记得是有股浓烈的腥味。随着鱼油的保健作用逐渐被国人认识后,越来越多的鱼油产品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而国内对于鱼油产品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申报管理也不完善,导致市场上鱼龙混杂,瞒天过海,一片混乱。鱼油的功能被夸大其辞,吹出了一个鱼油神话的泡沫。然而,泡沫总有一天是要破裂的。当人们发现鱼油不是灵丹妙药,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时,失望往往大于对它的崇拜。再加上传出了所谓美国阿拉斯加深海鱼油的一些负面报道,鱼油似乎从天堂一下掉到了地狱,成为了人人喊打的骗术。媒体往往承担着这样的功能,就是将积极面或者消极面无限放大。这个轮回里,也经典地体现出一些中国消费者的盲从,要么盲目崇拜,要么盲目舍弃。我们在这里希望尽量地给大家提供一些客观的、确凿的研究成果,供大家参考。同时,请大家务必切记:鱼油是营养保健品,即使在北欧,有的产品在一般超市里销售,有的产品在药店里销售,但他们绝不是药品。虽然鱼油里含有的某些成分经过提纯,比如高纯度的多烯酸乙酯可以应用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但是这绝不等同与普通意义上的鱼油。
鱼油的质量是千差万别的。具体如何选购高品质的鱼油,大家可以到北欧鱼油导购中去详细了解。再次拿鱼油和酒精做个比喻。好的酒精可以酿造出国酒茅台,而差的酒精只能是工业用途,最多也就是造出个假酒,要喝死人的。鱼油也一样,高品质鱼油强身健体,差的鱼油是用作饲料和工业上,对人有害无益。在瑞典对鱼油产品有着严格的管理和分类。鱼油可以登记作为天然药品或者作为营养品销售。(注意:是天然药品,指的是它的保健功能)。瑞典药品管理署负责监督天然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都达到相当的质量要求。对于生产条件的要求和药品生产是一致的。而对于营养品则没有相应的质量要求。这也就意味着天然药品比营养品具有更高的质量。瑞典还有一个机构叫做健康食品委员会,这是一个健康食品行业的合作组织。它会对一些药店或营养品商店销售的天然药品和营养品进行检查,并且公布质量合格产品的名单。所以在瑞典市场上,只推荐购买获得药品管理署或健康食品委员会认可的鱼油产品。
既然我们主要介绍北欧鱼油产品,那就不得不谈谈北欧的鱼油江湖了。北欧的挪威、瑞典、冰岛都产鱼油。其中,挪威的产量最大,生产历史最悠久。最老的品牌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Peter Moller,创建于1854年。Moller的传统产品就是Tran,是由挪威北极水域的鳕鱼肝提炼而成。Moller的其它产品,比如Dobbel和其它胶囊,是在1995年以后开发出来的。根据Moller所属的Axellus集团的数据,2007年挪威超市年销售液体鱼油685600升,其中Mollers Tran占了637000升。可见Moller在液体鱼油市场的老大地位。不过,这里还有个概念需要和大家说明一下。在北欧,鱼油产品可以细分为两大类,一种是直接从鱼体提炼出来的液体鱼油,在北欧语系中,就叫做Tran;另一种叫Omega-3产品,主要是指胶囊,片剂等形式的,经过人为提炼加工,以补充人体Omega-3脂肪酸为目的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自1999年以后,Omega-3产品占据了原来Tran的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根据挪威天然食品管理局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挪威市场的tran和Omega-3产品销售额(百万挪威克朗)分别是:
年份 Tran Omega-3
1998 253 54
1999 245 100
2000 255 143
2001 264 126
2002 236 135
2003 225 147
2004 237 183
2005 213 229
2006 223 265
2007 229 285
可以看出,Omega-3产品的销量快速增长,已经稳步超越了Tran的销售量。
北欧市场的鱼油品牌相当多。各自有各自的市场空间和不同的销售渠道。有的主要在超市销售,而有的只在药店贩卖。他们主打的消费群体并不相同。客观地说,只要获得北欧食品当局,甚至药品当局许可的鱼油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大家就尽可放心了。北欧的食品管理可和咱中国的食品管理水平不可同日而语。那是相当的严!所以,在北欧各品牌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客户偏好,购买便捷性,价格,市场宣传之类的营销范畴的内容了。像瑞典的Eskimo鱼油只在药店中销售,那么它所强调更多的就是功能疗效,纯度和稳定性。Eskimo鱼油是目前欧盟市场上各种测试记录最稳定的鱼油产品。适合那些挑剔的、注重高品质的消费群。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鱼油市场,其实和其它任何消费产品一样,比如汽车,最终是资本在运营这些产品和企业。Moller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叫Peter Moller的老头开的作坊,而经过数次兼并,成为Axellus集团。生产Eskimo的Cardinova公司也已经属于了Bringwell集团。决定这些产品命运的,除了他们的质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的资本。在中国市场上也一样。
⑸ 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在至今充满着神秘色彩的秦始皇陵里,一个常惹来后人各种猜测的“细节”,就是那传说中“不灭的长明灯”。以司马迁《史记》的描述说“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如此“点亮一片”的历史画面,叫这作为燃料的“人鱼膏”,也因此变得“很红”。至今也有好些票友们猜测纷纷:秦始皇陵里的“人鱼膏”,究竟是啥?
灯油如此不易,所以为了“省点油”,历代中国人也是想尽办法。宋代时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价格更低廉的瓷灯进入百姓家,其中以省油着称的“夹油灯”,更是深受欢迎,连陆游等大赞其“可省油之半”。明朝人用的“书灯”,也有独特省油办法:香油一斤加桐油三两混合在一起,就“可省油”。而在用蜡烛时,清代用棉花包裹蓬杆制成的灯芯,也能提高蜡烛的耐用程度。多少“技术进步”,都是以“省油”为目标。
所以说,在整个古代时期,“点灯费油”这事儿,一直让老百姓能省则省。通宵的“长明”?对于许多古人来说,更是一生奢求的愿望。或许这,也是“人鱼膏”一直“高人气”的缘由。“人鱼膏到底是啥”的话题背后,就是古人不断进步,亦无比困难的“点灯生活”。
⑹ 中国人从历史上看何时开始吃油,即油什么时代开始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黄帝内传》:“王母授帝以九华灯檠,注膏油于卮,以燃灯。”这是一种说法,油是西王母授给黄帝的。另一种说法见《渊鉴类函》:“黄帝得河图书,昼夜观之,乃令牧采术实制造为油,以绵为心,夜则燃之读书,油自此始。”按这种说法,是黄帝从河图书中得到的启示,采木实为油,显然已是榨油。而黄帝时还无书也无榨油技术,故此说不可信,乃后人伪托。为见《事物绀珠》,则为神农作油,按此说法,油则又始于炎帝。
其实,初有文字时,并无“油”字,早时称油为“膏”或“脂”。按《释名》曰:“戴角曰脂,无角曰膏”。早时的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出来。最早的称谓,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大戴礼记·易本命》曰:“戴角者无上齿,谓牛无上齿,触而不噬也。无角者膏而无前齿,谓豕属也。无前齿者,齿盛于后,不用前。有羽者脂而无后齿,羽当为角,谓羊属也,齿盛于前不任后。”《考工记》郑注:“脂者,牛羊属;膏者,豕属。”古人之称谓,分别得非常清楚。同是荤油,牛油羊油必称脂,猪油必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日“栅字换成月字边”。而兽脂聚,又曰“左为月字边右为国字框里一个禾字 ”。
《周礼·天官·疱人》:“凡用禽献,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踞〔鱼肃〕,膳膏臊;秋行犊〔鹿字头下左弓右耳〕,膳膏腥;冬行〔三个鱼象晶字一样排列〕羽,膳膏膻。”庖人是掌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禽献,禽在这里指鸟兽的总名,也就是献给天子煎和的四时鸟兽。古人杀牲谓之用,煎和谓之膳,所以这里指的是熟食。羔、豚:小猪小羊;踞貌:踞:干雉,〔鱼肃〕:干鱼;犊〔鹿弓耳〕:犊:牛犊,〔鹿弓耳〕:糜鹿;三个鱼:鱼、鳖蟹之属;羽:雁、鹅。煎和这些东西所用膏油,一物配一物,也是有规定的。按东汉郑众注,“膏香,牛脂也,膏臊,豕膏也。”按东汉杜子春注,则“膏臊,犬膏。膏腥,豕膏也。膏膻,羊脂也。”
《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陈〔三点水一个皓〕注:“肥凝者为脂,释者为膏。”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
早时烹饪都用这种提取的荤油。提取方法,按《齐民要术》的记载,乃“猪肪取脂。”也就是炒。把动物的油脂剥下来切成块炒,炼出膏再凝而为脂。
早在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续晋阳秋》记:“桓灵宝好蓄法书名画。客至,曾出而观。客食寒具,油污其画,后遂不设寒具。”当时的寒具,就是用膏油炸的面食。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刘熙《释名》有“柰油,捣实和以涂缯上,燥而发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种,也称“花红”和“沙果”。缯是当时丝织物的总称,古谓之“帛”,汉谓之“缯”。将沙果和杏捣烂搅和后涂在丝织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样,其实并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记》中说法,早时的素油是从“乌臼”中提炼出来的:“荆州有树,名乌臼,其实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寿字〕其汁,可为脂,其味亦如猪脂。”“乌臼”,实际为“乌桕”,落叶乔木,有种子,外面包白色蜡质。种壳和仁确实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现在都只能作工业原料。
《三国志·魏志》:“孙权至合肥新城,满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这里以芝麻油作为照明燃料。晋人张华《博物志·卷四·物理》中,已记:“煎麻油。水气尽无烟,不复沸则还冷。可内手搅之。得水则焰起,散卒不灭。”可见,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鼓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
按《汉书》所说,芝麻乃张赛从西域带回的种子,所以芝麻初名“胡麻”。《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齐民要术》记有“白胡麻”、“八棱胡麻”两种品种,注明“白者油多”。陶弘景《本草》:“生榨者良,若蒸炒者,止可供食及燃灯耳。”但都无具体说明,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任用素油。唐孟〔言先〕sheng《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
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日益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菜服子(莱服即萝卜)、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天工开物》记当时榨油,“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其记榨各种菜籽油的方法是:“取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透出香气,然后碾碎受蒸。凡炒诸麻菜子宜铸平底锅,深止六寸者,投子仁于内,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则火候交伤,灭丧油质。炒锅亦斜安灶上,与蒸锅大异。凡碾埋槽土内,其上以木竿衔铁陀,两人对举而推之。资本广者,则砌石为牛碾,一牛之力可敌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则棉子之类是也。既碾而筛,择粗者再碾,细者则入釜前受蒸。蒸气腾足取出,以稻秸与麦秸包裹如饼形,其饼外圈箍或用铁打成或破蔑绞刺而成,与榨中则寸相稳合。凡油原因气取,有生于无出甑之时,包裹怠缓则水火郁蒸之气游走,为此损油。能者疾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包内油出滓存名曰‘枯饼’,凡胡麻、莱菔、芸台诸饼皆重新碾碎,筛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诸物则一榨已尽流出,不必再也。若水煮法,则并用两釜,将蓖麻、苏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滚煎,其上浮沫即油,以勺掠取倾于干釜内,其下慢火熬干水气,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数毕竟减杀。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jie绞。”《天工开物》说,用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日‘地瓜’。落花生日‘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干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
《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
还是没提花生油。
⑺ 中国的食用油是如何发明的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古人对不同的动物油有专门的称谓,如有角者提炼出来称脂,无角者提炼出来称膏。牛油羊油称脂,猪油称膏。同是脂,在脊又曰“肪”,在骨又曰“(月册)”。而兽脂聚,又曰“(月囷)”。古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用专门的油来烹饪,《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述掌管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种鸟兽。春天用牛油煎羊羔、乳猪;夏天用狗油煎野鸡肉干、鱼干;秋天用猪油煎牛犊和鹿崽;冬天则用羊油煎鲜鱼和大雁。不同的油搭配的材料也不同,《礼记·内则》记当时烹饪,“脂用葱,膏用韭”。这里脂指凝固的油,膏指融化的油。周代脂膏的使用,一种是放入膏油煮肉,一种是用膏油涂抹以后将食物放在火上烤,还有一种就是直接用膏油炸食品。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但不能食用,而是涂在丝织物上。芝麻油是最早的素用食油。芝麻大约是汉代传入中国的,《梦溪笔谈》:“汉史张骞始自大宛得油麻种来,故名‘胡麻’。”大宛是古西域国名,今独联体中亚费尔干纳盆地。汉时芝麻已有大量生产,榨油技术如何发明,早期如何操作,却并无文字记载。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上已记有用麻油制豆豉法:“外国有豆豉法:以苦酒浸豆,暴令极燥,以麻油蒸讫,复暴三过乃止。”芝麻油在唐宋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素油。唐孟诜《食疗本草》:“白麻油,常食所用也。”《梦溪笔谈》:“如今之北方人喜用麻油煎物,不问何物,皆用油煎。庆历中,群学士会于玉堂,使人置得生蛤蜊一篑,令饔人烹之,久且不至。客讶之,使人检视。则曰,煎之已焦黑,而尚未烂。坐客莫不大笑。” 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认为诸油之中“胡麻为上”。庄季裕记,当时河东食大麻油,陕西食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榨油方法:“北京有磨法,朝鲜有舂法,以治胡麻,其余则皆从榨也。”《天工开物》还详细记述了榨各种菜籽油的步骤,用其榨油法,胡麻每石得油四十斤,莱菔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台子每石得三十斤,菘菜、苋菜子每石得三十斤,茶子得一十五斤,黄豆得九斤。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 清檀萃《滇海虞衡志》才始记花生油:“落花生为南果中第一,以其资于民用者最广。宋元间,与棉花、蕃瓜、红薯之类,粤估从海上诸国得其种归种之。呼棉花曰‘吉贝’,呼红薯曰‘地瓜’,落花生曰‘地豆’……落花生以榨油为上。故自闽及粤,无不食落花生油。”檀萃所记之时乃清干隆年间。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李调元《粤东笔记》《油》篇记:“榄仁(橄榄)油、菜油、吉贝仁油、火麻子油皆可食。然率以茶子油白者为美,曰‘白茶油’。黑色炒焦以为小磨香油名曰‘秧油’。”也没提花生油。《调鼎集》亦有《油论》:“菜油取其浓,麻油取其香,做菜须兼用之。麻油坛埋地窨数日,拔去油气始可用。又,麻油熬尽水气,即无烟,还冷可用。又,小磨将芝麻炒焦磨,油故香,大车麻油则不及也。豆油、菜油入水煮过,名曰‘熟油’,以之做菜,不损脾胃,能埋地窨过更妙。”还是没提花生油。 中国最早采用现代压榨工艺进行食用油生产的是山东营口的豆油坊业。1896年,英商太古洋行设立了一新式油坊,用蒸汽机将黄豆压碎,以手推铁制螺旋式压榨机榨油。
⑻ 深海鱼油什么牌子好
深海鱼油我推荐几款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品牌:挪威小鱼婴幼儿DHA滴剂、Elevit爱乐维 Omega 3孕妇深海鱼油胶囊、德国Orthomol Cardio中老年调节心血管鱼油综合营养素和挪威Biopharma金枪鱼油咀嚼胶囊!
1、 最适合小宝宝的鱼油——挪威小鱼婴幼儿DHA滴剂
这款产品原料来自北极雪鱼肝油,成分里既有鱼油,又含有鱼肝油。DHA含量非常高,占到了总Omega-3含量的46%。此外还含有天然维生素D和维生素A,有助于促进宝宝骨骼、大脑和视力发育。
这款产品每粒含有DHA250mg,差不多正好符合青少年学生的需求。产品包装罐是铝罐,小小的一只,很轻便,便于携带。打开后没有任何鱼腥味,胶囊表面是磨砂的,看起来非常高端。胶囊颗粒很小,有甜甜的味道,吃的时候可以像吃糖果一样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