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女僵尸演员表
女僵尸演员表有:郑君里、陆露明、严化、贺宾等。
女僵尸剧情简介:
红舞女何丽与科学家吴诗相恋,一直霸占何丽的李北海发现二人的恋情后欲将吴诗打死,何为了救吴受伤死去。医生赵瑰与助手关峰将何丽的尸体偷走,经过实验,令何丽复活,成为没有思想的杀人工具。
赵瑰想偷取吴诗研究出的抗毒素,令何丽给吴诗打电话,并在拿到配方后想要杀死吴诗。因接连发生尸体被偷窃的案件,大侦探贺宾与助手华生开始查访此案,发现了一个秘密的地道及许多尸体,阴险的赵瑰利用机关,将他们引诱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一场激烈的搏斗爆发了。
艺华影业公司简介:
中国私营电影制片机构。拍摄武侠片的查瑞龙以祖传地产作押,由严春堂投资,于1932年成立,定名艺华影片公司。严春堂任总经理。在田汉、阳翰笙等帮助下,完成抗日影片《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等。
1933年11月被国民党特务捣毁。1934年6月恢复拍片。拍摄了《黄金时代》、《生之哀歌》、《逃亡》等进步影片。1935年下半年起,大量拍摄低级趣味的电影。
‘贰’ 华汉真实身份
阳翰笙(1902-1993),编剧、戏剧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原名欧阳本义,字继修,笔名华汉等,四川高县人。毕业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7年底参加创造社。1928年初起陆续发表小说,并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文艺理论的文章。1933年以《铁板红泪录》开始电影创作,着有《中国海的怒潮》、《逃亡》、《生之哀歌》、《生死同心》、《夜奔》、《草莽英雄》等。抗战争期间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任秘书、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1949年以后曾任中国文联秘书长、副主席等职。
‘叁’ 左翼电影流派
左翼电影 “30年代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的段时间。
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一二八事变”之后,对民众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类“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卖作大受影响,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手段之一,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着手去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份来加入电影的创作。
其次透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团队,加强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绍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工作,透过电影的评论来影响和指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左翼电影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下也成为一种动力,迫使电影工作者动脑筋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部“大路”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是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无法正面的表达'抗日的情绪,因此电影工作者只好用这种隐喻方式来宣泄这样的情绪。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的编剧工作,对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它们也在当时的报刊刊载影评,借由编剧和影评对当时电影界产生具体的动作,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
30年代电影由单纯的影像媒介转变为综合的视听媒介,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声音,主题曲还是特别为了这部电影做的。
在倡导文艺大众化的时候,左翼作家除了在戏剧领域进行演出宣传活动外,还将目光对准了刚刚起步的电影业,力图以这种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启发民众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当时在上海的党的文艺领导人瞿秋白支持夏衍等人提出的利用资本家的物质力量发展左翼电影事业的主张。左翼剧联的《最近行动纲领》指出:“除演剧外,本联盟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运动实有兼顾的必要。除产生电影剧本供给各制片公司并动员加盟参加各制片公司活动外,应同时设法筹款自制影片。”
日益高涨的民族情绪和资本家唯利是图的特性,为左翼影剧工作者在电影界打开局面提供了机遇。在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法西斯势力开始扩张,而国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意识高涨,观众需要反映现实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对那些“处处惟趣味是尚”的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产生了厌倦,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人民现实生活和愿望的影片。一些民营电影公司老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想改变从前的电影风格,以便适应现实民众的欣赏要求。民营电影公司老板要经济效益,左翼作家看重电影的政治影响,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并不一致,但都需要电影反映时代情绪,吸引观众的视线。特殊的时代氛围,为他们合作提供了可能性。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大量进入私营电影公司,创作、拍摄了一些反映时代情绪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应邀担任了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人组成了编剧委员会,对影片拍摄内容全面负责。1933年3月,在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有意识地将进步势力渗透到一些电影公司,利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在这些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下,明星公司在1933年就拍摄了二十多部具有进步倾向的影片,其中有夏衍编剧的《狂流》、《春蚕》、《上海二十四小时》、《脂粉市场》、《前程》;阳翰笙编剧的《铁板红泪录》;沈西苓编剧的《女性的呐喊》;洪深创作和改编的《压迫》、《香草美人》;夏衍、阿英、郑伯奇合编的反映时代知识青年的《时代的儿女》等作品。“明星”的成功转向也使得其他一些电影公司开始寻求与左翼文艺家合作,田汉为“联华”公司写了《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为“艺华”编写了《民族生存》、《肉搏》等抗日主题的剧本,这些影片的拍摄放映,对人们了解现实中国,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起到了推动作用。
左翼电影的涌现,加深了人们对现实的认识程度,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也引起了**的恐慌,一些有进步倾向的电影公司受到威胁、滋扰。1933年11月出现了“艺华”被捣毁的事件;而**的“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加紧对剧本创作、电影拍摄、放映的限制,但左翼作家没有放弃电影这块阵地,在1934年11月到1935年12月间,他们利用可能的机会,用曲折的隐晦的手法将进步意识反映到电影中,这期间,夏衍创作了《同仇》、《女儿经》(与人合作),郑伯奇的《到西北去》、《华山艳史》,沈西苓编导的《乡愁》、《船家女》,洪深的《劫后桃花》,蔡楚生的《渔光曲》、《新女性》,田汉的《黄金时代》、《凯歌》,阳翰笙的《生之哀歌》、《逃亡》,仍以进步的思想主题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1934年,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领导电影创作。公司摄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编剧)、《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写)等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左翼电影的思想内涵
左翼电影以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展现民族危机,反映处于底层的工人、农民、妇女的命运,用电影艺术形式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的社会生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反映工人、农民所受的压迫 30年代初,卷袭世界的经济危机也影响到了中国,我国农村经济破产,城市工人失业,民族资产阶级也面临危机;而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加紧对殖民地的侵略,国内地主、官僚资产阶级也加紧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苦难激发了工人、农民朴素的阶级觉悟,他们由顺从、忍耐逐步意识到抗争的意义。夏衍编剧的《狂流》就是以“九?一八”事变后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为背景,表现在水灾与地主的欺压这些天灾人祸面前农民与地主进行的抗争。《狂流》是我们电影界有史以来第一个具有鲜明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识影片,开始了中国电影界新的路线。由于大量的外国谷物的输入,江南农业丰收没有给农民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使他们陷入了更沉重的经济危机中,丰收成灾的主题在小说《春蚕》、《多收了三五斗》、《丰收》、戏剧《香稻米》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春蚕》改编的同名电影,用电影画面的形式再现这一时代命题,这也是五四新文学在荧幕上的第一次表现。此外,《香草美人》、《压迫》表现工人失业酿成的家庭悲剧,《上海二十四小时》、《压岁钱》展现了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生活图景,揭示了民众不幸的社会根源。
反映人们高涨的爱国主义激情 左翼电影充分发挥了电影快速复制生活的特质,使30年代激化的民族矛盾在银幕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民族生存》中从关外逃难到上海的一群逃难大军和从破产农村流落城市谋生的一群人,在“一二·八”炮火声中,决定“为民族生存”而战斗。《中国海的怒潮》(阳翰笙编剧)中渔民不堪侵略者和劣绅的欺压,在海上掀起了反抗的怒潮。《肉搏》中青年学生从个人的利益得失中挣脱出来,参加义勇军,投入实际战斗。《肉搏》将热河沦陷这样刚刚发生的事件反映到电影中,紧密结合时政,真切感人。
反映女性的苦难以及觉醒历程 女性,特别是都市中职业女性的命运,是左翼电影关注的重点。女性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尊严的要求,与时代精神一致。她们所受到的压迫最深,激发她们的思想觉悟也显得尤其重要。《良宵》通过两代寡妇所受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现了女性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摧残。《三个摩登女性》、《脂粉市场》、《女性的呐喊》等影片展示了女性的命运,以及女性在压迫中为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所进行的努力和斗争。《女儿经》则通过一对夫妇举行宴会,宾主讲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表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生活。《神女》塑造了一个被迫靠卖笑为生的伟大的母亲。她无法摆脱流氓恶霸的纠缠,难以找到正当的职业,但她却以柔弱之躯,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将来,她的沉沦与反抗、软弱和坚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阮玲玉扮演的“神女”成为20世纪30年代银幕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此外,《姊妹花》、《女人》、《花花草草》、《四千金》等影片,都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艺术特点
左翼电影在票房上的成功,显示出他们能够正确把握民众审美情趣和电影艺术的特质。具体表现为:
一、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强调强调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等非理性的思想观念的20世纪20年代电影,被更具有社会使命感和社会意识的20世纪30年代左翼影片代替,田汉、欧阳予倩、史东山等编剧、导演纷纷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意识向工农群众群体意识靠拢,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大量生动的社会事件、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现实处境;同时又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电影增添昂扬向上的精神,鼓舞人民为改变阶级命运和民族命运而奋斗。“‘意识’不仅成为创作者评论者,而且也成为一般电影观众普遍的审美要求。”电影界要求“兼有进步的意识和动人的情节的剧本”。剧本的思想性受到空前的重视,电影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现实问题,而且以艺术的手段对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命运进行细致的分析,细腻地表现人物的经济政治地位与人物行为的关系,将个人命运与整个阶级、社会联系起来。《船家女》中,纯洁的爱情受到恶势力的践踏,爱情悲剧中透视出强烈的政治主题。《姊妹花》中不同环境中成长的亲姐妹之间再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左翼作家无意表现单纯个人性的恩怨纠葛,而是在时代风云中再现人物的命运浮沉。
二、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典型理论,是现实主义叙事文艺常用的艺术手法,左翼电影作为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十分注重表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变化,通过集中塑造不同追求、不同命运的几个典型人物,他们的沉沦与奋进、忍耐与抗争、善良与邪恶,勾勒出不同阶级、或者同一阶级在大时代中的表现和内部演变。《三个摩登女性》中虞玉、陈若英、周淑贞三个女性分别代表了追求享乐的资产阶级、耽于幻想的小资产阶级和经历家国变故而“真能自食其力、最理智、最勇敢、最关心大众利益”的优秀工人阶级,三个人物的塑造直接与资产阶级在特定时代的分化密切相连。《华山艳史》中三个大学生,在北伐战争到九一八这样的历史时期,一个积极投身革命,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时英勇牺牲;一个善于钻营,成为统治者的帮凶;一个不断动摇、彷徨,最终溶入抗战的洪流,显示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几种追求。左翼作家往往在时代和人的关系上大做文章,特定时代要求人做出人生选择,人们的不同追求也反映出了他们的阶级特点和个性要求。
左翼电影善于运用多种手段来增强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大量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有利于创作者意图的传达,也强烈的冲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聂耳、任光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谱曲,为电影增添了艺术感染力,《渔光曲》中的“渔光曲”,《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桃李劫》中的“毕业歌”等一些旋律优美,内涵丰富的电影插曲,更是为人们广泛传唱。
‘肆’ 联华影业公司的影片列表
《春到人间》 (Spring Comes to Everywhere, 1937)
《慈母曲》 (Song of A Kind Mother, 1937)
《镀金的城》 (Gold-Plated City, 1937)
《将军之女》 (The Daughter of the General, 1937)
《联华交响曲》 (Symphony of Lianhua, 1937)
《前台与后台》 (Onstage and Backstage, 1937)
《人海遗珠》 (The Lost Pearl, 1937)
《如此繁华》 (So Busy, 1937)
《天作之合》 (United by a Hyphen, 1937)
《王老五》 (Wang Laowu, 1937)
《新旧时代》 (New and Old Times, 1937)
《摇钱树》 (The Money Tree, 1937)
《艺海风光》 (Vistas of Art, 1937)
《斩经堂》 (Murder in the Temple, 1937)
《自由天地》 (Freedom of Heaven and Earth, 1937)
《失眠之夜》 (1936)
《浪淘沙》 (Gold and Sand, 1936)
《迷途的羔羊》 (A Lamb Astray, 1936)
《狼山喋血记》 (Bloodshed on Wolf Mountain, 1936)
《孤城烈女》 (The Girl in Isolated City, 1936)
《到自然去》 (Return to Nature, 1936)
《寒江落雁》 (Settle Down by the Hanjiang River, 1935)
《国风》 (National Customs, 1935)
《四姊妹》 (Four Sisters, 1935)
《天伦》 (Song of China, 1935)
《蛇蝎美人》 (Women as Vipers, 1935)
《秋扇明灯》 (An Abandoned Woman, 1935)
《征婚》 (Ask for A Marry, 1935)
《无愁君子》 (Men without Worries, 1935)
《小天使》 (A Little Angel, 1935)
《香雪海》 (Scented Snow Sea, 1934)
《我们的公馆》 (Our Mansion, 1934)
《体育皇后》 (Queen of Sports, 1934)
《铁鸟》 (The Iron-bird, 1934)
《新女性》 (New Women, 1934)
《渔光曲》 (Song of the Fisherman, 1934)
《再会吧,上海》 (Goodbye,Shanghai, 1934)
《人生》 (The Life, 1934)
《神女》 (Goddess, 1934)
《青春》 (The Young Ladies, 1934)
《良宵》 (A Beautiful Night, 1934)
《美人魂 前集》 (Soul of the Beauty Part One, 1934)
《难兄》 (Brother, 1934)
《破浪》 (A Fisherman's Daughter and Her Lover, 1934)
《归来》 (Coming Home, 1934)
《浪花村》 (Lang hua cun, 1934)
《酒色财气》 (Sins, 1934)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Bubble, 1934)
《大路》 (The Highway, 1934)
《骨肉之恩》 (The Kindred Feelings, 1934)
《风》 (The Wind, 1933)
《都会的早晨》 (Dawn over the Metropolis, 1933)
《城市之夜》 (Night in the City, 1933)
《出路》 (The Road, 1933)
《除夕》 (New Year's Eve, 1933)
《清白》 (An Innocent Girl, 1933)
《清道夫》 (Street Cleaner, 1933)
《母性之光》 (The Light of Motheral Instinct, 1933)
《如此英雄》 (Such a Hero, 1933)
《三个摩登女性》 (Three Modern Ladies, 1932)
《天明》 (Daybreak, 1933)
《中国海的怒潮》 (Raging Waves of China Sea, 1933)
《小玩意》 (The Little Toys, 1933)
《续故都春梦》 (Another Dream of the Ancient Capital, 1932)
《血钱》 (1932)
《野玫瑰》 (Wild Rose, 1932)
《夜半枪声》 (Gunshoot at Midnight, 1932)
《铁骨兰心》 (Loyalism, 1932)
《失足恨》 (Regrets, 1932)
《人道》 (Conscienceless, 1932)
《南国之春》 (Story of the South, 1932)
《南海美人》 (The Beauty of the South Sea, 1932)
《火山情血》 (Blood of Love, 1932)
《共赴国难》 (Share the Burden of the National Crisis, 1932)
《粉红色的梦》 (Pink Dream, 1932)
《奋斗》 (The》 (Striving, 1932)
《古寺鹃声》 (Cuckoo in an Old Temple, 1932)
《精诚团结》 (1932)
《龟兔竞走》 (1932)
《故宫新怨》 (Grief, 1932)
《国人速醒》 (1932)
《海上阎王》 (Hell at the Sea, 1932)
《海外鹃魂》 (A Musical Teacher, 1932)
《爱欲之争》 (Lust, 1931)
《恒娘》 (Hengniang, 1931)
《大侦探》 (1931)
《恋爱与义务》 (Love and Oblligation, 1931)
《桃花泣血记》 (The Peach Girl, 1931)
《一剪梅》 (A Spray of Plum Blossoms, 1931)
《心痛》 (Heartache, 1931)
《银汉双星》 (An Actor and an Actress, 1931)
《自由魂》 (The Souls of Freedom, 1931)
《玉堂春》 (Yu Tangchun, 1931)
《野草闲花》 (Wild Flowers by the Road, 1930)
《自杀合同》 (A suicide Agreement, 1930)
《义雁情鸳》 (Because I Am Your Elder Brother, 1930)
《故都春梦》 (The Dream of the Ancient Capital, 1930)
‘伍’ 请问电影版《红楼梦》(周旋版)拍摄于哪年
1944年,电影《红楼梦》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导演卜万仓,演员:林黛玉:周璇;贾宝玉:袁美云;薛宝钗:王丹凤;王熙凤:白虹。
40年代电影《红楼梦》袁美云饰贾宝玉,周璇饰林黛玉,王丹凤饰薛宝钗影片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并没有全景性地展示《红楼梦》。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出品的故事片《红楼梦》,称得上是解放前众多红楼影片中的佼佼者。
该片由大名鼎鼎的卜万仓执导,演员阵容尤为壮观,几乎集中了上海滩当时的所有大红星。这些明星以往拍的大多是时装片,
然而演起古装戏来却毫不逊色,将剧中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特别是袁美云扮演的贾宝玉,堪称“玉树临风佳公子,面如脂粉一后生”,着实令人难忘!
花絮一:当时还有两位导演的太太加盟演出----卜万仓夫人郑玉如(扮晴雯)和李翰祥夫人张翠英(扮金钏)。
花絮二: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由周璇演唱。这部《红楼梦》也是第一部东渡扶桑,被介绍到日本去的中国电影。
与此同时,周璇的歌也通过日本歌手李香兰,被广泛传播到东瀛,影响深远,甚至惠及到歌坛上的后来者邓丽君。
林黛玉:周璇
贾宝玉:袁美云
薛宝钗:王丹凤
王熙凤:白虹
林黛玉:周璇
周璇演林黛玉,是最理想的角色。她出身贫困,父母双亡,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长大以后,自己又经历了爱情悲剧,所以常自称为“林黛玉第二”。她在饰演林黛玉时,浓妆淡抹,把自己打扮得雍容华贵,楚楚动人;但卸装后,却总是第一件阴丹士林布旗袍,不施脂粉,朴实无华。
贾宝玉:袁美云
1932年入天一影片公司,在有声纪录片《游艺大会》中演出京剧片段;同年因主演《小女伶》而崭露头角。1933年后在艺华影业公司主演《中国海的怒潮》、《逃亡》、《化身姑娘》等影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等影片公司,主演《少奶奶的扇子》、《家》等影片,并在《红楼梦》中反串贾宝玉。1946年赴香港,先后在大中华、永华、良友等影片公司主演《欲望》、《国魂》、《蒙难夫人》等影片。 1948年因病息影,协助丈夫王引独立制片。
薛宝钗:玉丹凤
玉丹凤原名王玉凤,在上海爱国中学读书时,就非常喜欢观看周璇、袁美云等名星的影片。有一次,她为好奇心所驱使,跟人到合众影片公司去看拍电影,不料被导演朱石麟发现,从而踏进了电影界。她演《红楼梦》时,年仅17岁,与薛宝钗年纪相仿。她在影坛上已初露头角,至此更是红透了半边天。
‘陆’ 袁美云的人物简介
袁美云(1917—1999),中国着名电影女演员。
袁美云本名侯桂凤,童年学京剧,少小丧父。母亲将她过继给苏州人袁树德为养女,改名袁美云。
1928年在上海新舞台登台演出。1932年入天一影片公司,在有声纪录片《游艺大会》中演出京剧片段,并主演故事片《小女伶》。1933年后在艺华影业公司主演《飞絮》、《中国海的怒潮》、《逃亡》、《凯歌》、《化身姑娘》等影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参加拍摄《燕迎春》、《何日君再来》等,并在《红楼梦》中反串贾宝玉。1946年赴香港,先后在大中华、永华等影片公司摄制的《欲望》、《国魂》等影片中饰演重要角色。1948年后因病息影。曾组织良友影业公司,协助丈夫王引独立制片。1986年回上海定居。1999年逝世。人物简介袁美云
袁美云原名侯桂凤,1918出生于浙江杭州。幼年时因父亲早逝,母亲只好将刚满10岁的小桂凤以五百元的身价抵押给苏州人袁树德做养女学戏,押期八年,改名为袁美云。她天赋聪颖,唱做功不错,颇受观众的好评。与她姐姐袁凤云同台演出,人称“袁氏双云”,名扬江浙。袁美云的戏曲舞台表演引起了“天一”公司邵醉翁的注意,他亲自登门说服其义父让美云拍电影,虽不顺利,最终还是同意了。初上银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锦影片《游艺大会》,从此她也真正从舞台走上了银幕。 1932年她主演了《小女伶》,这是一部有声片,描写的就是同袁美云同样的身世,她表演非常成功,公映后一炮打响。人们将“小女伶”的雅号与她的名字联在一起。此后她又主演了《飞絮》等影片。1933年,她到了艺华影业公司,主演了阳翰笙编剧,岳枫导演的《中国海的怒潮》一片,她饰演女主角——渔家女阿菊,表演有层次,有对比,热情洋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她又被推荐在梅兰芳与夏莫洛夫联合导演的音乐哑剧《琴心波光》中担任主角,以及出演与周倍芳合作的有声戏曲片《斩经堂》。由于她有扎实的戏曲功底,她的戏路很宽,她可以扮演性格各异的角色。当人们问到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有何区别时,袁美云说:“在开莫拉(摄影机)前演戏,一定不能情感过火或不够,甚至处处都得注意态度的自然。一个电影演员的表演是不能有丝毫勉强的,一切都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否则就不堪设想了”。40年代主演几部影片后,移居香港。 走出梨园行,犹豫十字路
袁美云九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把她过继给苏州人袁澍德学戏,袁澍德为她改名“袁美云”。大家觉得学戏一定很苦,袁美云自称侥幸,从没受过鞭打,连呵斥也没听到过,她自幼对唱戏感兴趣,学戏也快。袁美云随养父四处登台,到过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地,在苏杭两处唱得最久。十多岁的袁美云在戏台上长大,吟唱西皮流水见惯人情冷暖。
一个偶然的机会,袁美云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常来看戏的天一电影公司老板邵醉翁注意到这个眉眼清秀的小丫头,想找她拍电影。邵老板与袁美云母亲和养父袁澍德商量,可是两位家长非但不答应,还强烈反对,他们说拍电影没出息,学戏半途而废太可惜了。当时袁美云在梨园行已小有名气,而人们对新兴的电影业知之甚少,甚至认为是儿戏。
经邵老板一再解释和劝说,父母开始有些心动,问袁美云自己如何打算。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狠一狠心肠,决定踏进电影圈闯一闯。
第一次拍戏,袁美云客串天一公司的《游艺大会》,片中穿插京戏和歌舞,她参加了一出《游龙戏凤》。邵老板对袁美云的银幕尝试挺满意,邀请她成为天一的正式演员,但她还没决定完全放弃唱戏,仅答应订一年的合同,并规定一年只拍三部戏。接着袁美云在《小女伶》中出任主角,这年她才15岁。编剧参照袁美云的故事创作了剧本,主人公是一个出身寒微、唱戏成名的女伶,初涉影坛的袁美云本色演出自己的命运和切肤的悲欢,自然出众。正值豆蔻年华的她,紧致的小脸,忽闪的眼睛,婉转的身段,清纯的风度,一下子迷住了观众,由此成为影迷们追捧的明星。 袁美云《化身姑娘》定型照
袁美云在艺华电影公司拍摄影片最多,她最辉煌的时期也在艺华。从天一转到艺华后,她主演了《中国海的怒潮》、《逃亡》、《凯歌》等表现反压迫反侵略的左翼影片,受到进步影人关注。但是艺华公司的“艺术正义”在干扰与打击中未能坚持,袁美云接着拍摄了《人间仙子》、《化身姑娘》等歌舞升平、谈情说爱的喜剧片,当时民族解放运动正风起云涌,抛却时代责任纯粹娱乐的电影,被左翼影人批评为“软性”影片。谈及此事,袁美云感叹说,一个演员与公司签了合同,身不由己,只能表示遗憾。不过这些影片通俗大众,而且袁美云正是青春年少,演天真活泼的角色完全胜任,票房很好。在《化身姑娘》中,高挑瘦削的袁美云以男装出境,分头短发,西装革履,让人耳目一新,大受欢迎,《化身姑娘》拍了多部续集。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在孤岛时期以及太平洋战争后成为沦陷区的上海,袁美云仍拍片不辍,有《茶花女》、《日出》、《少奶奶的扇子》、《西施》、《红楼梦》等影片问世。1938年她未能赶到重庆,而到了香港,当时是她最远一次出门,在香港逗留两个多月,她拍了一部《女少爷》。
抗战期间,袁美云最有影响的大片是《西施》和《红楼梦》。她的古装扮相很讨巧,而且有学戏的扎实功底,演古装片举手投足更见韵味。《西施》将春秋时“卧薪尝胆”的故事搬上银幕,在孤岛环境下,只能以借古喻今曲折表达抗日爱国之志。1941年春天,《西施》作为“巨片”在“大光明”和“大上海”上映,这两家影院只放映好莱坞影片为主,《西施》正是要扬国片威风。《红楼梦》中袁美云反串贾宝玉,当时评论认为剧本改编是失败的,但是袁美云的反串演出还是得到认可。
‘柒’ 袁美云的十年苦斗
繁华背后道苦衷
明星出现在公众面前,鲜花掌声,让人觉得生活总是给他们以笑脸,其实明星的工作也需要艰辛付出。拍戏负伤在摄影场里是常有的事,袁美云在艺华公司拍《小姊妹》时吃到苦头。各公司的摄影场大多有地下层,夜里拍戏,袁美云到化妆室换衣服,不小心一脚踏空,从地面跌到地下层,当场昏厥,地穴里都是洋钉和木块,她的膝盖受伤,醒来后痛得直叫。正好演员王引也在片场,急忙跳下去将她救起。
对于这些年在镜头前度过的生活,1944年拍摄《红楼梦》时的袁美云曾感叹道:“老是在戏中过着游戏似的人生,我已渐渐地由疲倦感到乏味了。最初是新奇的诱惑,使自己欢天喜地工作,越到以后,我的胆子越被压迫得像芝麻那么小了……凡是我们在电影界工作略有些年份的,他们谁都会有共通的感触,时常为了一部戏的公映,弄得自己茶食不进,自己老在想,要是再给自己拍一遍多好。可是事情怎么能如你所想的那么容易……自己最怕的莫过于舆论界的批评——尤其是最近几年来。”(《我的银幕生涯 艺海十年苦斗史》,《新影坛》第二卷第六期1944年5月10日,笔责:静流)
这时的袁美云在杂志访问中已流露退意,“眼珠儿一转,在电影圈里混过十一年了……现在新的演员也渐渐的增多,他们演技神速的进步,真令人钦佩而自形卑贱。因此,我常常感到:现在该退休了。同时,近来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坏了,我不能多拍戏,拍多了我就得躺在床上——要不是为了我要负担家庭,我早就不拍戏了!为了我向来爱高傲的,我不希望完全依靠丈夫来养活我自己家里的人,我不爱听二老叹息没有儿子的苦处,现在我不是跟儿子一样吗?”(《我的银幕生涯 艺海十年苦斗史》)
《红楼梦》之后,袁美云略渐发胖,原来青春可人的风采渐渐消减,而顾兰君、陈云裳等人纷纷窜红,袁美云日渐没落,没什么有影响的作品了,1948年她因病息影。 当家花旦般配台柱小生
在艺华公司时,袁美云是当家花旦,王引是台柱小生,第一次合作主演《中国海的怒潮时,两人就互相吸引暗诉情衷。袁美云母亲和养父袁澍德却横加阻拦,而且袁美云和养父还有一笔经济账。在经济上都满足了两位监护人的要求之后,两人才如愿缔结婚姻,并白头偕老。
1938年袁美云和王引双双加入新华电影公司,王引从演员转行为导演,他所执导的影片,大多由袁美云主演,两人是让人称羡的银坛伴侣。
大家想当然地以为,一导一演的夫妻搭档肯定是配合最默契的,袁美云不以为然。“我们一回到家里,谁也不爱多讲电影工作上的话。你想,一个人在摄影场上工作了十多小时,回到家里总该是应当休息的时候了吧?我觉得自己人导演只有使自己拘束,不敢大胆演戏,为的是怕他多说话有点不服气,自己人有所指摘给工作场所的工人们看见也不好意思,所以一约束自己,演起戏来便要呆板了,我倒希望别人导演,那么我错了,我可以很自然的听导演的指导而改过。”(《我的银幕生涯 艺海十年苦斗史》)
抗战胜利后,夫妻俩去香港创办“良友影片公司”,王引是策划人和导演,有时也兼男主角,袁美云自然是主演,不过1948年后因为身体原因不再上银幕,就协助王引制片,解放后两人还到过台湾、美国等地拍片。袁美云将她最灿烂的青春都留影在了黑白银幕上。 吸血鬼 (1950年) .....吴金凤
风月恩仇 A Prostitute (1948年)
国魂 The Soul of China (1948年) .....薛素素
九死一生 Walking on Thin Ice (1948年) .....柳曼青
蒙难夫人 (1947年) 碧海红颜 (1947年)
欲望 Desire (1946年) .....赵小凤
红楼梦 Hong lou meng (1945年)
爱与恨 (1944年)
水性杨花 (1943年)
何日君再来 (1943年)
卓文君 Zhuo Wenjun (1942年)
慈母心 (1942年)
博爱 Compassion (1942年)
Bo ai
恨不相逢未嫁时 (1942年)
双珠凤 下集 Phoenix with Two Pearls (1941年)
双珠凤 上集 Phoenix with Two Pearls (1941年)
小妇人 A Little Lady (1941年)
Xiao fu ren
森林恩仇记 The Savage Land (1941年)
原野
Sen lin en chou ji
雁门关 Yanmen Pass (1940年)
乡下大姑娘 The Girl from Country (1940年)
西施 Xisi the Beauty (1940年)
碧玉雄心 Groans and Struggles (1939年)
化身姑娘 第四集 Tomboy Part 4 (1939年)
化身姑娘 第三集 Tomboy Part 3 (1939年)
少奶奶的扇子 Young Mistress' Fan (1939年)
亡命之徒 Desperado (1939年)
女少爷 Girl Master (1938年)
Nu shao ye
茶花女 Camille (1938年)
Cha hua nu
日出 Sunrise (1938年) .....陈白露
Ri chu
地狱探艳记 Play Dead (1938年)
四潘金莲 Four Concubines (1938年)
情天血泪 Love and Duty (1938年)
恋爱与义务
花开花落 The Flower Blossoms and Wilts (1937年)
Hua kai hua luo
三零三大劫案 The Big Robbery No.303 (1937年)
满园春色 All Loves (1937年)
Man yuan chun se
海天情侣 Lovers (1937年)
斩经堂 Murder in the Temple (1937年)
麒麟乐府
小姊妹 Two Little Sisters (1936年)
花烛之夜 Hua zhu ye (1936年)
Wedding Night
化身姑娘 续集 Tomboy Part Ⅱ (1936年)
化身姑娘 Tomboy (1936年)
广陵潮 Guangling Tide (1936年)
逃亡 Refugees (1935年)
Tao wang
凯歌 Paean (1935年)
Kai ge
Victory Song
人之初 The Beginning of Life (1935年)
老人
Man at Birth
暴风雨 Tempest (1935年)
牺牲者
人间仙子 Kids (1934年)
生机 A Woman's Life (1933年)
中国海的怒潮 Raging Waves of China Sea (1933年)
Zhongguo hai de nu chao
飞絮 Willow Blossoms (1933年)
小女伶 A Youngger Actress (1932年)
‘捌’ 上海30年代有哪些女明星
30年代上海8大女明星
袁美云(1918年——1999年)原名侯桂凤,1918出生于浙江杭州。幼年时因父亲早逝,母亲只好将刚满10岁的小桂凤以五百元的身价抵押给苏州人袁树德做养女学戏,押期八年,改名为袁美云。她天赋聪颖,唱做功不错,颇受观众的好评。与她姐姐袁凤云同台演出,人称“袁氏双云”,名扬江浙。袁美云的戏曲舞台表演引起了“天一”公司邵醉翁的注意,他亲自登门说服其义父让美云拍电影,虽不顺利,最终还是同意了。初上银幕便是“天一”公司的什锦影片《游艺大会》,从此她也真正从舞台走上了银幕。
1932年她主演了《小女伶》,这是一部有声片,描写的就是同袁美云同样的身世,她表演非常成功,公映后一炮打响。人们将“小女伶”的雅号与她的名字联在一起。此后她又主演了《飞絮》等影片。1933年,她到了艺华影业公司,主演了阳翰笙编剧,岳枫导演的《中国海的怒潮》一片,她饰演女主角——渔家女阿菊,表演有层次,有对比,热情洋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年,她又被推荐在梅兰芳与夏莫洛夫联合导演的音乐哑剧《琴心波光》中担任主角,以及出演与周倍芳合作的有声戏曲片《斩经堂》。由于她有扎实的戏曲功底,她的戏路很宽,她可以扮演性格各异的角色。当人们问到舞台表演与电影表演有何区别时,袁美云说:“在开莫拉(摄影机)前演戏,一定不能情感过火或不够,甚至处处都得注意态度的自然。一个电影演员的表演是不能有丝毫勉强的,一切都得和日常生活一样,否则就不堪设想了”。40年代主演几部影片后,移居香港息影。80年代与丈夫王引返回大陆居住。有一子一女,均在国外
‘玖’ 红楼梦电影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巨着,中国电影自诞生以后,多次把它搬上了影幕:
《红楼梦》最早上银幕,始于我国电影业刚刚起步的二十年代。1924年秋,民新影片公司将梅兰芳演出的五出戏,拍摄剪辑成一部两本长的戏曲短片,其中就有《黛玉葬花》。此片是借了北京东四九条一所原属清朝贵族谟贝子的府第拍摄的,房主人的身份和建筑的格局、园林的布置,都与曹雪芹笔下描写的大观园的气派差不多,时代气息较接近。《黛玉葬花》放映的时间很短,就是梅兰芳本人也没有看到,生前曾一直引为遗憾。
1、1927年,电影《红楼梦》上海复旦影片公司,编导任彭年、俞伯岩,主演着名喜剧明星周空空和陆剑芬易半乔易荫峤文逸民。
1927年,上海复旦影片公司第一次较完整地将《红楼梦》的主要情节演绎成电影故事。任彭年编导。影片长达二十本,分上、下集,以刘姥姥一角贯穿始终,扮演刘姥姥的是着名喜剧明星周空空。为了招徕观众,影片公司竟别出心裁的让大观园中的人物一律穿上时装。林黛玉足蹬高跟鞋,辫扎白绸结,不伦不类,非今非古。故在当时及以后都曾受到严厉指斥,而影片主创人员却认为:《红楼梦》一书“始终并未示明年代”,穿时装是可以允许的。他们并特地在广告上申明:“本片是近代装,非老戏式之古装。”
2、1927年,电影《红楼梦》上海孔雀影片公司,编导程树仁,主演夏佩珍、殷明珠、严月娴、周晚成周空空。
1927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将《红楼梦》搬上了银幕,由程树仁编导,夏佩珍、殷明珠、严月娴主演。并针锋相对地刊出广告:“本片乃古装香艳巨片,非时装可比。”这两部影片都产生过一定影响,数年以后还分别复映过。
3、1936年,有声故事片《黛玉葬花》上海大华影业公司,主演李雪芳,高飞风、冯侠魂。
4、1939年,《王熙凤大闹宁国府》新华影业公司,导演岳枫,主演顾兰君、梅熹、白虹。
资料:电影背景资料、顾兰君个人介绍
5、1944年,电影《红楼梦》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导演卜万仓,演员:林黛玉:周璇;贾宝玉:袁美云;薛宝钗:王丹凤;王熙凤:白虹。
40年代电影《红楼梦》袁美云饰贾宝玉,周璇饰林黛玉,王丹凤饰薛宝钗影片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并没有全景性地展示《红楼梦》。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出品的故事片《红楼梦》,称得上是解放前众多红楼影片中的佼佼者。
该片由大名鼎鼎的卜万仓执导,演员阵容尤为壮观,几乎集中了上海滩当时的所有大红星。这些明星以往拍的大多是时装片,
然而演起古装戏来却毫不逊色,将剧中人物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特别是袁美云扮演的贾宝玉,堪称“玉树临风佳公子,面如脂粉一后生”,着实令人难忘!
花絮一:当时还有两位导演的太太加盟演出----卜万仓夫人郑玉如(扮晴雯)和李翰祥夫人张翠英(扮金钏)。
花絮二:影片里的插曲《葬花词》和《悲秋》由周璇演唱。这部《红楼梦》也是第一部东渡扶桑,被介绍到日本去的中国电影。
与此同时,周璇的歌也通过日本歌手李香兰,被广泛传播到东瀛,影响深远,甚至惠及到歌坛上的后来者邓丽君。
林黛玉:周璇
贾宝玉:袁美云
薛宝钗:王丹凤
王熙凤:白虹
林黛玉:周璇
周璇演林黛玉,是最理想的角色。她出身贫困,父母双亡,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长大以后,自己又经历了爱情悲剧,所以常自称为“林黛玉第二”。她在饰演林黛玉时,浓妆淡抹,把自己打扮得雍容华贵,楚楚动人;但卸装后,却总是第一件阴丹士林布旗袍,不施脂粉,朴实无华。
贾宝玉:袁美云
1932年入天一影片公司,在有声纪录片《游艺大会》中演出京剧片段;同年因主演《小女伶》而崭露头角。1933年后在艺华影业公司主演《中国海的怒潮》、《逃亡》、《化身姑娘》等影片。1942年后在中联、华影等影片公司,主演《少奶奶的扇子》、《家》等影片,并在《红楼梦》中反串贾宝玉。1946年赴香港,先后在大中华、永华、良友等影片公司主演《欲望》、《国魂》、《蒙难夫人》等影片。 1948年因病息影,协助丈夫王引独立制片。
薛宝钗:玉丹凤
玉丹凤原名王玉凤,在上海爱国中学读书时,就非常喜欢观看周璇、袁美云等名星的影片。有一次,她为好奇心所驱使,跟人到合众影片公司去看拍电影,不料被导演朱石麟发现,从而踏进了电影界。她演《红楼梦》时,年仅17岁,与薛宝钗年纪相仿。她在影坛上已初露头角,至此更是红透了半边天。
‘拾’ 《邓小平,1928》观后感
1922-1926年间,中国各地先后开办的电影公司有175家,单上海一地就有145家。众多电影公司的出现,造就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繁盛时期。
1927年
苏联电影导演雅可夫•布里奥赫来上海拍摄新闻纪录片《上海纪事》。该片纪录了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上海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古装片热在中国影坛出现。本年度出现的影片有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美人计》、上海影戏公司拍摄的《盘丝洞》、民新公司拍摄的《西厢记》等。此外,武侠片也初现端倪,大中华百合公司拍摄的《王氏四侠》和友联公司的《儿女英雄》引人关注。
1928年
明星公司拍摄的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集)上映。影片根据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上映后创下了国产影片最高卖座纪录。其后,明星公司接连拍摄了18集。同时,其他公司受此影响,也纷纷拍摄武侠片,掀起了武侠片的热潮。在1928-1931年生产的近400部影片中,武侠神怪片占250部左右。
9月,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电影检查规划》,通令于翌年实施。
1929年
上海夏令配克影戏院安装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放映机,首映有声影片《飞行将军》(仅有声响,并无对白),引起轰动。半年后上海所有的高级电影院均安装了有声电影放映设备。
国民政府在沪设立戏曲电影审查会。由上海市政府公安、社会、教育三局联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此后,凡国产影片在沪上映,事前均须经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务处和市电影检查委员会审查。
武侠片热继续高涨。本年度出现的主要影片有《火烧红莲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侠续集》、《干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儿女英雄》二至三集、《红侠》、《风流剑客》、《飞行大盗》、《白玫瑰》、《关东大侠》等。
1930年
国民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另由内政部和教育部拟订《电影检查法施行规则》和《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颁布施行。
以“大中华百合”为首的几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合并组成“联华影业公司”。“联华”主张的“复兴国片,改造国片”的运动,与电影商业化潮流的热浪相悖而行,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公司存在的8年间,共摄制影片近100部,终形成了与“明星”、“天一”三足鼎力的格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野草闲花》上映。该片采用蜡盘配音的方法为影片插曲《寻兄词》配音,这是中国电影的第一首插曲。
华威贸易公司制造成功第一部国产有声电影放映机,取名“四达通”。
1931年
3月,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该片由明星影片公司和法商百代唱片公司合作摄制,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方法。
5月,友联影片公司摄制的有声片《虞美人》在夏令配克影戏院上映,该片与《歌女红牡丹》系同时投拍。
6月,“大中国”和“暨南”两家影片公司联合拍摄的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青》上映。该片是租用日本的有声电影设备在日本拍摄,后在抵制日货的爱国热潮中受到观众的抵制。
九一八事变后,明星影片公司组成明星救国团,联华影片公司组成联华国人抗日救国团,开展“抵制日货”活动。
10月,天一影片公司摄制的《歌场春色》上映,这是第一部在中国本土摄制的片上发声影片。
1932年
1月28日日军炮击上海,一二八战争爆发。设在虹口、闸北和江湾地区的电影公司及16家影院皆毁于炮火,上海的30余家中小电影公司均被迫停业。
3月,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联合组成电影检查委员会,翌年3月更名为中央电影检查委员会,隶属行政院,由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指导。
5月,《电声日报》创刊。该报创刊后随即举办“电影皇帝”评选,评选结果,“联华”主要演员金焰当选为“电影皇帝”。1934年1月,该报改名《电声周刊》,发行数量不断增加,成为3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电影刊物之一。
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各电影公司纷纷摄制抗日题材影片,主要有明星影片公司的故事片《战地历险记》、新闻纪录片《抗日血战》、《十九路军血战抗日》(第一集)、故事片《上海之战》、动画片《民族痛史》;联华影片公司的故事片《共赴国难》、新闻纪录片《暴日祸沪记》、《淞沪抗日将士追悼会》、动画片《血钱》;天一影片公司的有声新闻片《上海浩劫记》;惠民影片公司的《十九路军光荣史》;暨南影片公司的《淞沪血》;慧冲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日血战史》;锡藩影片公司的《中国铁军血战史》;亚细亚影片公司的《上海抗敌血战史》等。这批影片在内地和南洋上映后,受到舆论的称赞。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对上海各电影公司发出禁止拍摄抗日影片的“通告”,宣称:“以后关于战争及含有革命性之影片,均在禁摄之列……”
“剧联”的影评小组成立。这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影评组织,它通过茶话会、座谈会等形式欢迎影评工作者自由参加。影评小组先后在不少报刊上开辟了电影副刊作为影评阵地。
1933年
明星影片公司设立卡通科,“万氏兄弟”进入卡通科工作。
2月9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会议选出黄子布(夏衍)、陈瑜(田汉)、洪深、郑正秋、聂耳、蔡楚生、史东山、孙瑜、金焰、沈西苓等31人为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由夏衍、聂耳、沈西苓分别担任文学部、组织部、宣传部的领导工作。
2月,意大利在米兰市举行国际电影赛会,邀请中国选送影片参赛。经过电影检查会初选及复选,决定选送6部影片参赛,计有:“联华”的无声片《都会的早晨》、《城市之夜》、《野玫瑰》、《三个摩登女性》、《北平大观》,以及“明星”的有声片《自由之花》。这是中国最早参加的国际电影活动。
同月,《明星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选举揭晓,胡蝶以21334票当选为“电影皇后”。3月28日上海电影界假座大沪舞厅,举行“庆贺胡蝶女士当选电影皇后,航空救国游艺茶舞会。”大会向胡蝶颁发了“电影皇后证书”,并发行《电影皇后纪念册》。
同月,《电声日报》经过3个月筹备的“明星名片大选举”揭晓,当选“中国十大明星”之第一名为胡蝶,第二名为阮玲玉,第三名为金焰;当选“外国十大明星”之第一名为珍妮•盖诺,第二名为葛莱泰•嘉宝,第三名为麦•唐纳。
3月,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成立,组长夏衍,组员钱杏邨(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电影小组开展了剧本创作、影片评论、输送新人、介绍苏联电影等活动。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举行第一届全国国产影片评选大会,联华影片公司出品的《人道》获默片一等奖,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自由之花》获有声片一等奖。
5月,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的制片机构“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在南京成立。
9月,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下设立“剧本审查委员会”和“电影检查委员会”,以替代原直属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主管的“电影检查委员会”。
11月12日,在艺华公司摄制《烈焰》、《中国海的怒潮》等以反帝抗日和阶级斗争为内容的影片之际,国民党特务组织指使暴徒30多人以“中国电影界铲共同志会”的名义,冲入艺华公司,进行打砸和破坏,此即中国电影史上的“艺华被捣毁事件”。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影片《狂流》、《春蚕》上映。前者为第一部左翼电影;后者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是中国新文艺作品第一次搬上银幕。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三个摩登女性》上映,该片是左翼电影运动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影片之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国民党特务机构以“中国青年铲共大同盟”的名义向各报馆散发《铲除电影赤化宣言》,恫吓各制片公司:“以后绝对不得再摄制宣传赤化、危害国家、描写阶级斗争、挑拨民族恶感的影片,对于社会病态黑暗面的描写,亦应竭力避免,以符合教育社会的旨趣。”《宣言》还警告各公司不得使用田汉、夏衍、茅盾、沈西苓、楼适夷、许幸之等人的作品,“其担任导演者也应迅速辞退”。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该片是中国无声电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戏院上映,连映60天,创当时最高卖座纪录。蝴蝶在片中一人饰演姐妹两个性格不同的角色。该片在营业上的成功挽救了明星公司的经济危机。
国民政府实业部派遣联华影业公司总经理罗明佑为电影考察专员,赴日、美、英、法、德、意等国考察电影业。
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内政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共同组成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主持第二届国产影片比赛。评委会从10部参赛片中评选出《人生》为无声片第一名,《姊妹花》为有声片第一名。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连映84天,超过了《姊妹花》的卖座纪录。
迫于反动势力的压力,明星影片公司解除夏衍、钱杏邨和郑伯奇三人的“编剧顾问”职务。夏衍转移到电通影片公司。
12月,电通影片公司的创业作品《桃李劫》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声音作为艺术手段创作的有声影片。
1935年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大路》及《新女性》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后者为着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后一部影片。
2月21日~3月2日,苏联举行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中国派遣由周剑云、陶伯逊、余清、黄谦、胡蝶、颜鹤鸣、孙桂籍(翻译)共7人组成的代表团携片参展。参展影片为:明星公司的《姊妹花》、《空谷兰》、《春蚕》、《重婚》,联华公司的《大路》、《渔光曲》,艺华公司的《女人》,电通公司的《桃李劫》)。
中国影片《渔光曲》(导演蔡楚生)在莫斯学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 这是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影片。
3月8日,着名演员阮玲玉因婚姻生活的不幸,社会恶势力的迫害以及小报记者的诽谤,于三八妇女节前夕,留下“人言可畏”的遗言,服毒自杀。同月14日,举行出殡送葬仪式,沿途送葬者达30万人之多。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风云儿女》上映。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于1949年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78年被确定为国歌。
7月16日中国电影的奠基人之一、着名编导郑正秋因病逝世,终年47岁。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以“郑正秋尽瘁影业,功在社会教育,特请中央准请褒奖和抚恤遗族”。
电通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都市风光》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制作完成,该片由万氏兄弟绘制,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1936年
1月,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孙瑜、费穆、李萍倩、孙师毅等人发起的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宣告成立,并发表成立宣言。宣言要求:一、“坚持领土主权完整”、“收复失地”、“保护爱国运动及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和摄制电影自由”,同时提出四项主张:“全国电影界联合组织救国的统一战线,参加民族解放运动;二、撤废现行的电影检查制度;三、用自己组织的力量,检查一切反大众化要求的影片的制作,并制裁一切直接间接有害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外影片的放映;四、动员整个电影界的力量,摄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上海电影界救国会的成立及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电影进入了“国防电影”(抗日)运动的新阶段。
2月11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发表《告国人书》说:“前闻共产党密议,欲利用文化团体及知识分子,在救国的口号掩护之下,作卷土重来之计。果然不久,上海即有电影救国会之出现,不久又有文化救国会之产生”,又说各救国会的宣言,“不曰反对中央,即曰颠覆政府”。翌日,欧阳予倩代表电影界救国会向报界发表声明,对《告国人书》中的不实之词提出了辨正。
国际电影大师卓别林携同夫人宝莲•高黛及宝莲的母亲亚尔泰•高黛访问上海。着名电影演员胡蝶在国际饭店设宴招待,陪客中有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卓别林还会见了电影导演史东山和演员韩兰根、刘继群等人。
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根据“三分娱乐七分教育之原则”,评选出1935年出品的“佳片”7部,各片名次如下:1.《凯歌》(艺华影业公司),2.《天伦》(联华影业公司),3.《母亲》(天一影片公司),4.《小天使》(联华影业公司),5.《长恨歌》(新华影业公司),6.《翡翠马》(明星影片公司),7.《船家女》(明星影片公司)。评委会还对当选影片的创作人员进行奖励,受奖者共65人。
艺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软性影片”代表作《化身姑娘》上映,受到左翼和进步的电影评论工作者的尖锐抨击。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新片《迷途的羔羊》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影片。
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国防影片《狼山喋血记》上映。影片以寓言式的故事,暗示人们团结起来,抵抗野兽的入侵。
1937年
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抗日题材影片《壮志凌云》上映。
1月,电影演员陈波儿率领上海妇孺前线慰问团赴绥远、察哈尔抗日前线慰劳抗日将士,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张家店》、《走私》等。
同月,联华影业公司摄制的《联华交响曲》上映。影片由8个小故事组成,“联华”大部分编导和演员都参加了这部“集锦片”的拍摄,
2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压岁钱》上映。
2月,新华影业公司摄制的“恐怖片”《夜半歌声》上映,创当时票房最高纪录。
4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十字街头》上映。
6月,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影片《马路天使》上映。
由国民党中宣部主持的国产影片评选委员会评出1936年出品的“优胜片”6部,各片名次如下:1.《小玲子》(明星影片公司),2.《壮志凌云》(新华影业公司),3.《女权》(明星影片公司),4.《新婚大血案》(艺华影业公司),5.《母爱》(民新影业公司),6.《狼山喋血记》(联华影业公司)。
7月,电影界工作人协会在上海成立。欧阳予倩、蔡楚生、沈西苓、史东山、许幸之、司徒慧敏、应云卫、白杨、柯灵、金山等39人当选为常务委员,并在该协会上成立了中国电影界救亡协会(后改名为中国电影界救亡委员会)。两个协会一致号召电影工作者以实际行动为抗日战争服务。
七七事变后,上海各剧团、各电影公司的主要演员近百人参加了大型话剧《保卫芦沟桥》的演出。该剧每天演出日夜两场,一直持续到八一三战争爆发才告停止。
8月,日本在被其占领的长春建立了“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满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为其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创作人员均为日本人,以后又吸收了一些中国职员。满映是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机构,开始时主要拍摄宣传日本侵略政策的电影。从1937至1945年,满映共拍摄了200余部为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故事片及大量纪录片。
9月,上海电影工作者陈白尘、沈浮、孟君谋、白杨、吴茵、周曼华、龚稼农、等34人组成上海影人剧团,先后赴成都、重庆演出救亡话剧,经费由夏云瑚筹集。
10月17日,上海电影界救亡协会成立。
11月,日军占领上海。在其它外国租界里继续生产的中国电影被称为“孤岛电影”。孤岛电影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区而结束。在此期间,“孤岛”地区共成立了20多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250余部影片,形成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之后又一次商业电影的热潮。
中央电影制片场摄制了科教片《农人之春》。该片于翌年在布鲁塞尔科教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科教片奖。
1938年
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满映在北平成立分支机构“新民映画协会”,控制华北电影发行,并拍摄了为日军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短纪录片。
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武汉汉口建立(简称“中制”)。该制片厂的前身为1935年建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政训处所属的“汉口摄影场”,重组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后改归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许多抗日救亡演出队中的进步电影工作者被调入该厂。该厂的建立是基于抗战需要进行的军事机构调整,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片机构,并附设中国万岁剧团、中制合唱团及10个放映队。
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题材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壮士》上映。这是第一批集中出现的抗日题材的故事片。
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在延安成立(习称“延安电影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电影制作和放映机构。
同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因武汉濒于沦陷,迁往重庆,并进一步吸收了大量进步电影工作者作为创作力量。
中央电影摄影场迁往重庆,并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规模仅次于“中制”的电影制作机构。
蔡楚生等导演在香港拍摄了《血溅宝山城》、《正气歌》等粤语抗日题材影片。
1939年
上海华成影片公司出品《木兰从军》,连映85天。这是“孤岛”电影借古喻今,鼓舞人民抗日精神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大晚报》刊登14位影评人联合署名文章,推荐《木兰从军》。
延安电影团摄制了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
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了《孤城喋血》、《中华儿女》等抗战电影。
中国电影制片厂继续拍摄了《保家乡》、《好丈夫》等抗日电影。
日伪在南京成立中华电影公司。该公司由日本东宝映画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南京汪伪集团共同投资,主要为垄断华中、华南敌占区的影片发行,并摄制为日寇侵略政策服务的新闻纪录片。
日伪以“新民映画协会”为基础,在北平建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任务仍为垄断华北地区的电影发行,并摄制侵华宣传影片。
上海新华、华新、华成三家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改组为中国联合影业公司(简称“国联”),由张善琨担任总经理,其后摄制了一批重要作品。
1940年
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东亚之光》、《胜利进行曲》、《塞上风云》等8部抗日题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
上海“孤岛”电影中出现的《梁红玉》、《苏武牧羊》、《岳飞尽忠报国》、《西施》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影片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海民华影片公司在“孤岛”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孔夫子》在金城大戏院上映,同时并编辑出版《孔夫子》特刊一本。
汪伪政府颁布《电影检查法》,并成立电影检查委员会。
1941年
表现忍辱负重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巨片《西施》上映。该片由此前成立的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
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的影片《家》(上、下集)上映。该片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张善琨、卜万苍、王次龙、徐欣夫、方沛霖、杨小仲、岳枫、李萍倩、吴永刚和陈翼青10名导演联合执导,公司中的着名影星陈云裳、顾兰君,陈燕燕、袁美云、梅熹、刘琼、王引等全部参加了演出。
中国第一部大型动画片《铁扇公主》(片长80分钟)问世。该片由中国联合影业公司摄制,万氏兄弟主持制作。
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孤岛”电影结束。
1942年
4月,在日军和汪伪政府的操纵下,新华、华成等12家中国电影公司实行合并,成立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联”),由此前成立的“中华电影公司”投资。公司董事长为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柏生,副董事长川喜多长政(日),经理张善琨。“中联”至1943年结束,共摄制影片50余部,大多为爱情伦理片。
八路军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南泥湾》等纪录片。
《小老虎》、《故乡烽火》、《民族的吼声》等一批粤语抗日题材影片在香港问世。此后,随着香港沦陷,香港影坛也陷于沉寂。